首页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3/34

4/34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苏轼 诗词主旨05走近作者01创作背景02朗读指导03CONTENTS教学目录词意速通04诗词赏析06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其散文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他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创作背景 朗读指导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意速通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比喻艰难窘迫随即,不久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就晴了,故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高声吟咏草鞋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译文:不要去听那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边吟咏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刚才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诗词主旨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诗词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前小序,交代作词的缘由。词人出游遇雨,没有雨具,却不慌不忙,在雨后吟成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片着眼于“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和悠然。第三句写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 “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下片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词人的感受。“相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之情。 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风雨”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里透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诗词主旨05走近作者01创作背景02朗读指导03CONTENTS教学目录词意速通04诗词赏析06 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早年多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浅语入诗,后期转而抒发爱国思想,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意境圆融。陈与义亦工词,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创作背景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朗读指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意速通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洛阳城南十里。在一起喝酒的人出色的人物稀疏的影子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着流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玩乐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总是胆战心惊。在本句中有“心有余悸”之意。初晴,天气刚放晴。这里指初晴的月夜景色。渔歌在夜半响起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着,(但回首往昔)仍是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小的阁楼,观赏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多少兴衰往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 这首词通过回忆年轻时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情怀。诗词主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诗词赏析上片以“忆”领起对早年在家乡的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前两句写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在午桥宴饮聚会。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 “长沟流月去无声”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写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撒落下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一动一静,将往昔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下片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个人愁苦,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深沉的悲愁化为旷达的襟怀。 “二十余年”表明追忆的往事时间之久。“堪惊”写出了词人对靖康之变,北宋沦亡的心有余悸。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17:15:02 页数:34
价格:¥2 大小:5.2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