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中9-13课、选择性必修下1-5课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气蓬勃是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也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B.揭露黑暗的作品有可能有思想性,属于人民的作品一定有思想性,后者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C.唐代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这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的独特精神面貌。D.虽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在“安史之乱”之后结束了,但是诗歌上的盛唐气象却并没有立即消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没有具体描述黑暗面。B.“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不仅表达愁之多之长,而且其形象充沛饱满,后者代表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C.文学有其独立性,因而任何时代文学的发展都不会与政治盛衰的发展阶段合拍,盛唐气象充分说明这一点。D.如果没有乱世残酷的社会现实,就不能刺激杜甫写出雄浑悲壮的诗作,也就不会成就杜甫“诗圣”的美誉。3.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B.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D.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4.请分析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结合材料,作为安史之乱之后的杜甫的《蜀相》能否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作?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答案】1.C2.B3.D4.①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论证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观点。②对比论证,将盛唐时代与战国时代进行对比,论证盛唐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③引用论证,引用李白、王昌龄的诗句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④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5.我认为《蜀相》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理由:①《蜀相》具备盛唐气象浑厚的特点,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蜀相》沉郁顿挫、形象鲜明、深入浅出、情绪饱满、气象浑厚。②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蜀相》就是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唐代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这形成了……”错误,原因条件不充分。据材料二第二段,“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 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知,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的独特精神面貌需要四个因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没有具体描述黑暗面”表述绝对。据材料一第一段,“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是“很少”,不是“没有”。C.“因而任何时代文学的发展都不会与政治盛衰的发展阶段合拍,盛唐气象充分说明这一点”强加因果、表述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D.“如果没有乱世残酷的社会现实,就不能刺激杜甫写出雄浑悲壮的诗作”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D.“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讽刺汉文帝半夜把贾谊叫进宫里,不问苍天百姓的事宜,倒问起鬼神之事,这不能体现“盛唐气象”。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屈原的《离骚》,证明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运用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运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将进酒》、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等诗 歌证明盛唐气象形象的充沛饱满。“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运用比喻论证,把盛唐气象比作一朵小小的蒲公英,形象说明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探究文中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蜀相》是一首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根据材料一“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可知,《蜀相》表达了人民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是“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结合材料一“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可知,《蜀相》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具备盛唐气象浑成的特点,语言精练、含蓄。结合材料二“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可知,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蜀相》一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所以,可以判定《蜀相》能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波鲁迅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 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巴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注】 。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删改)【注】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皇帝“不坐龙庭”,意味着复辟失败。小说这样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B.村人们心里计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内心“也觉得有些畅快”,体现了他们幸灾乐祸的心理以及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经历了“尊敬一幸灾乐祸一回避一尊敬” 的变化,富于戏剧性。D.《风波》和《阿Q正传》都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图景,《风波》是在革命期间,《阿Q正传》则是在革命之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营造了沉闷压抑的氛围,反衬人物烦躁不安的心境。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七斤这样一个勤劳本分、愚昧落后同时又怯懦软弱,逆来顺受的底层劳动者形象。C.赵七爷是一个对形势持观望态度的投机主义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他的言行造成了紧张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中的“革命”一词,是叙述者语言,暗含作者对新制度的支持,而“造反”词,出自人物语言,表现了民众的落后意识。8.梳理小说中赵七爷辫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现实与人物心态?9.小说叙述了一系列风波,请分析辫子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6.D7.A8.变化:由“盘”到“放”再到“盘”。现实与人物心态:①赵七爷两次将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了辛亥革命成功的现实,也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②赵七爷将辫子放下来,反映了张勋复辟的现实,也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9.①“辫子”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情节围绕“辫子”的“去留”问题展开,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七斤的辫子在革命时被剪掉,而皇帝又坐了龙庭,才使得与七斤有矛盾的赵七爷来兴师问罪,矛盾由此而生,风波因此展开。③塑造人物形象。在辫子的有无冲突之中,和辫子的盘起放下之间,七斤嫂等村民愚昧落后,怯懦无知,赵七爷的遗老复辟臭味等形象跃然纸上。④表达主旨。辫子引起的风波及其结果表明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思想愚昧落后,顽固保守。这说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⑤环境方面,“辫子”是清朝帝制时代的象征,暗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作者将辫子与封建复辟、辛亥革命等大事联系起来,挖掘隐藏在辫子背后的种种谬识。【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风波》是在革命期间,《阿Q正传》则是在革命之后”错,《阿Q正传》是在革命期间,《风波》则是在革命之后。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反衬”错,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傍晚时分天气的燥热,营造的是沉闷压抑的氛围,与人物烦躁不安的心境相合,应是正衬。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变化:由“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可知,赵七爷辫子“盘”着的;由“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可知,赵七爷辫子“放”着的;由“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可知,赵七爷辫子“盘”着的。赵七爷的辫子由“盘”到“放”再到“盘”。现实与人物心态:①“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辫子是清王朝的一个象征,辫子盘在顶上,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赵七爷在辛亥革命之后,没有剪掉辫子,只是把辫子盘在顶上,反映他忠于帝制但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无奈心理。②“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赵七爷放下辫子,是因为张勋复辟,通过他的语言描写“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反映他对恢复帝制的庆贺与自豪心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①依据原文“皇帝要辫子”“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但是你家七斤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知“辫子”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情节围绕“辫子”的“去留”问题展开,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②皇帝“坐了龙庭”需要辫子,没有辫子要被治罪,辫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七斤的辫子在革命时被剪掉,而如今皇帝又坐了龙庭“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才使得与七斤有矛盾的赵七爷来兴师问罪,“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 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矛盾由此而生,风波因此展开。③依据原文“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在辫子的有无冲突之中,和辫子的盘起放下之间,七斤嫂等村民愚昧落后,怯懦无知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在辫子的盘起放下之间,赵七爷的遗老复辟臭味形象跃然纸上。④依据原文“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因为七斤丢了辫子,在这次清廷复辟风波中七斤嫂和周围群众就开始看不起他,而风波一过,“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丢了辫子的七斤又得到尊重,刻画出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底层百姓的愚昧落后,顽固保守。这说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⑤在环境方面,依据注释“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辫子”是清朝帝制时代的象征,暗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作者将辫子与封建复辟、辛亥革命等大事联系起来,挖掘隐藏在辫子背后的种种谬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段,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丛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B.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C.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D.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11.关于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字。B.寻,文中是随后、不久之意。《桃花源记》中“寻病终”与本文词义不同。另外,俄、旋在古文中也有“不久”的意思。C.兼,有兼任、都等词义,文中是兼任的意思,该词义“兼”多出现在官职之前。官职前的“署”与之不同,是代理或暂任官职之意。D.谥,即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据德行被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的色彩。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文采受人赏识。应举进士科,他的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B.韩愈一度仕途畅通。宰相董晋征召他到幕府任巡官,在此之前,徐州张建封曾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C.韩愈具有修史才能。宰相看到韩愈的《进学解》之后,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张籍名声不显达时,韩愈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韩愈显贵后,与之论文赋诗,和昔日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14.皇帝为什么起先“诏愈撰《平淮西碑》”,后来又“诏令磨愈文”?【答案】10.A11.B12.B13.(1)韩愈曾经呈上几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发怒贬谪让他担任连州阳山令。(2)李愬的妻子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令让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14.①淮西和蔡平定之后,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②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李愬功劳应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妻出入禁中,申诉碑文不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父仲卿”是判断句,单独成句,排除BD;“三岁”是“生”的补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B.错误。《桃花源记》中“寻病终”与本文词义相同。句意: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不久病死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B.“宰相董晋征召他到幕府任巡官,在此之前,徐州张建封曾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先后逻辑错误。宰相董晋征召韩愈在前,徐州张建封聘请韩愈在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尝”,曾经;“章数千言”,定语后置,几千字的奏章;“极”,极力;“为”,担任。(2)“禁中”,宫中;“因”,趁机,借机;“诏”,下诏令;“磨”,磨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可知,淮西和蔡平定之后,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②由原文“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可知,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李愬功劳应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妻出入禁中,申诉碑文不实。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曾经呈上几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听从,发怒贬谪让他担任连州阳山令。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令让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临江王节士歌①李白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②,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③,跨海斩长鲸④?[注]①临江王节士歌,乐府古题。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在洞庭时。节士:有节操之士。②吴云:指南方的天空。③倚天剑:极言剑之长。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④长鲸:指巨寇。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景,秋日洞庭白浪连天,叶落稀疏,北方的鸿雁开始飞入吴地。B.吴云寒冻,鸿燕哀鸣苦号、诗中鸿雁就是诗人,借之写出诗人内心的苦楚。C.“风号”句描绘出一幅节士因悲秋而无限感伤,泪流如雨下的凄冷景色图。D.本诗善用典故,借景、借典故抒情与直抒胸臆有机结合,情感真切而热烈。16.有人评论本诗围绕“节士悲秋”而层层深入抒发报国之情,结合对本诗层次的分析,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B16.①前六句写洞庭湖肃杀的秋景及节士悲秋的图景,为下文抒发意欲报国之情蓄势。②“白日”以下两句写节士因悲秋而更思欲报国,“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报明主”,直言报国之心,白日可鉴。③后四句写节士发奋报国,借典故抒发了自己立志要为国杀敌的决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中鸿雁就是诗人”错,诗中鸿雁具有一定象征意味,可以联想到李白,但说成就是诗人过于绝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整体来看,此诗写节士悲秋,激情递发,思欲报国。前六句写肃杀之秋景及节士悲秋。“吴云寒,燕鸿苦”,虽说吴云寒冻,鸿燕号苦。实则暗寓仕途不通,得罪京城权贵而遭排挤,暗暗叫苦之意。“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描绘出一幅节士悲秋、泪流如雨的凄冷景色图。“白日”以下两句写节士因悲秋而思欲报国。“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报明主”,白日正在天心,照耀宇宙,照亮了你对明主的忠诚之心。意谓报国之心,白日可鉴。后四句写节士发奋报国,立志灭敌。“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壮士愤慨不已,雄风 顿时横生。怎样才能手挥倚天剑,跨海斩除长鲸?以“跨海斩长鲸”一句将临江节士的威猛与豪迈刻画得淋漓尽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感慨春去秋来,时间匆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神话故事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从中也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道来之不易。(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日月忽其不淹兮②.春与秋其代序③.地崩山摧壮士死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⑦.过春风十里⑧.尽荠麦青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淹”“兮”“序”“崩”“摧”“栈”“钩”“捷”“襟”“荠”。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4小题,8分)18.下列对各句加点的词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孔雀东南飞②侧身西望长咨嗟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④字余曰灵均⑤鸷鸟之不群兮⑥屈心而抑志兮⑦砯崖转石万壑雷⑧卿当日胜贵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B.①⑧/②④⑤/③⑦⑥C.①②⑧/④⑤/③⑥⑦D.①⑧/②③⑤/④⑥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句意: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侧身西望令人感慨与长叹。③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句意: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掉头的高峻的山峰。④字:名词作动词,起表字。句意:给我起表字灵均。⑤群:形容词作动词,合群。句意: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合群。 ⑥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句意: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啊!⑦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转动。句意:飞流撞击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⑧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您将会一天天地上升为富贵。综上可知,①②⑧为名词作状语,④⑤活用为动词,③⑥⑦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C。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占卜显示的兆像B.隔叶黄鹂空好音空:空空的C.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从堂上退下来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空:白白的。句意: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故选B。20.关于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高余冠之岌岌兮②謇朝谇而夕替③恐年岁之不吾与④仕宦于台阁⑤不吾知其亦已兮⑥渐见愁煎迫A.①/②⑥/③⑤/④B.①②/⑥/③⑤/④C.①⑤/⑥/②③/④D.①④/②/③⑤/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定语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岌岌”作“冠”的后置定语。句意: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②被动句,动词本身含被动。句意:早晨被辱骂晚上又被免职。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台阁仕宦。句意: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阁。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句意: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⑥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①为定语后置句,②⑥为被动句,③⑤为宾语前置句,④为状语后置句。故选A。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昏”“鸡鸣”“夜半”“人定”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C.“楚辞”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D.《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地回春,①。玉兰花硕大的花朵密密匝匝地挂满枝头,在阳光、蓝天的映衬下,白得神圣优雅,紫得纯粹灿烂,不争不抢,芳香四溢,从树下经过,抬头相望,那般清雅却又如此充满生命力量,让人动容。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橙黄,这是大自然的赠礼。油菜花在春风中花枝招展,与不远处的村舍组合成了一幅春日画卷,这画卷简直就是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像金色绸缎铺在辽阔的大地上,踏步其中,前路璀璨。三月春光无限好,满枝头的海棠花②,倾泻着烂漫的春光。海棠小小的花,却能紧密地簇拥在一起。远看,绿叶红花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大朵的花。近看,艳而不骄,美而不做作,在骄阳下,更显得明艳美丽。风一吹,风铃在花间摇摆,亭台古建掩映在花间,花枝半掩着回廊,颇有一股雅致的韵味。樱花有种脆弱的美,因为花期太短,让人倍感珍惜。樱花将烂漫和脆弱演绎得③。盛开时,粉的、白的、淡红的,幻化着不同色彩的樱花,如云似霞、满树烂漫。一阵风过,樱花簌簌落下,像一场花雨,让人舍不得雨停,一边感慨,一边叹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2.①百花盛开群芳争艳②摇曳生姿竞相开放③淋漓尽致恰到好处23.在春风中花枝招展的油菜花,与不远处的村舍组合成了一幅简直就是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的春日画卷。24.①比喻:把樱花飘落比作一场花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簌簌飘落的样子,展现出樱花花期短和独有的脆弱美。②引用:借黛玉《葬花词》句子生动写出樱花飘落时让人产生的无尽感伤,同时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及文学底蕴。【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大地回春”以及后文玉兰花油菜,海棠花和樱花盛开,可知这里是说春天到来,各种花朵都争着开放,可填“百花盛开群芳争艳”。百花盛开:形容春天到来、气象万千的盛大喜悦。群芳争艳:各种美丽、芳香的花草在比美、斗妍。②这里修饰海棠花盛开的样子,可填“摇曳生姿竞相开放”。摇曳生姿: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竞相开放:形容植物的花开放的过程,一朵朵,一簇簇的样子,抢着绽放自己的姿彩,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花后面。③语境是说樱花把浪漫和脆弱演绎得很充分、恰当,可填“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要先确定一个主干句,将其他句子变成修饰成分加进去。划线句主干是:油菜花和村舍组成画卷。“在春风中花枝招展”做“油菜花”的定语,变成“在春风中花枝招展的油菜花”;“不远处的”仍做村舍的定语;“一幅春日”“简直就是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做画卷的定语,变成“一幅简直就是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的春日画卷”。最后整理答案为:在春风中花枝招展的油菜花,与不远处的村舍组合成了一幅简直就是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的春日画卷。【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一阵风过,樱花簌簌落下,像一场花雨”,此句运用比喻,本体是樱花飘落,喻体是花雨;结合前文“樱花有种脆弱的美,因为花期太短,让人倍感珍惜。樱花将烂漫和脆弱演绎得……”可知,这个比喻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簌簌飘落的样子,展现出樱花花期短和独有的脆弱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引用了《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词》中的句子,“红消香断有谁怜”写出樱花飘落时让人产生的无尽感伤;同时引用诗句又能够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及文学底蕴。四、写作(60分)25.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后会无期》韩寒)“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过沙头》杨万里)有人说生活的汪洋,总要懂得一些道理才能自由游弋其间。也有人说,大道至简,过多的人生道理会搅乱了你对人生的理解和体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秋阳杲杲道心明精明强干,权倾朝野,和致斋荣宠无限,争得革职下狱,自缢白绫;清介持躬,廉正秉直,刘崇如宦海起落,孰知颐养天年,星曜青史。和刘相形,人生各异,正如新锐作家韩寒所言,“我们听过无数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一言以蔽之,浮生若梦,人世沉浮,成败荣辱,岂是哪些道理能指点江山,擘画一二?我命由我不由天,莫听前人是非言。是非言里多生乱,人生成败大道间。前人话语斟酌选,不信堂皇择箴言。人生漫浩浩,一生好不好,不是你听了谁的金玉良言,也不是你受了哪些经验之谈,在于你是否笃行,用行动替代口号,以实干代替空言,莫被道理蔽双眼,脚踏实地勇实践。故而,那些成功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心灵的鸡汤,我辈需辩证看待,斟酌损益,全盘吸收自会作舍道边。深思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爱国志士没有迷信“资本主义救中国”的夸夸其谈,勇于实践,中国才睁开了昏睡的双眼;启悟今人,“百闻莫若一见”,用行动去探索成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踏实笃行,履践致远。秋阳杲杲道心明,觉知此事须躬行。躬行劈开雾迷离,拒绝虚空大道理。得失人生百般事,胸怀理想破迷局。人生有大美,得失非虚空,纷纭道理在眼前,说乱了思绪,说怕了心神,只说得人生百态乱如麻。如此这般,人生得失的切中肯綮,则在于理想近远,胸襟阔窄,格局深浅。和中堂的悲惨结局,佞刻碑碣,刘罗锅的浓淡墨书,廉直垂史,让我辈深思,不是知晓多少机谋道理,不是获得多少荣宠名利,人生才美好,是为国为民的心,是端方傲岸的骨,是清白正直的行。故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听之,当践行之,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辨甄选人生理,境界高远青衿志。 青衿志远运筹谋,逆耳忠言当谨记。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诗经》有言“诲而谆谆,听我藐藐。”揆诸当下,更多的时候,不切实的教化,远离现实的道理,让人无所适从。若传道授业解惑者高高在上,大道如斯,尔辈自当谨而慎之,听而信之,遵而从之,可能适得其反。风起青萍,人生浩荡,哪里是前人的经验所能廓定的,没有人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瞬息万变不只是时空,还有我们人生中种种际遇,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方此之时,我辈则须有远志、慧眼、卓识,从逆水中击风浪,从诤言中获助益。凡益之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欲览胜景登高远,道引人生辩证看。辩证看待道理对人生的影响,理性面对人生的得失,我辈青年需理清思绪,睿智头脑,笃定心智,擘画未来,规划人生。秋水迢迢诗思清,秋阳杲杲道心明。谁人得似秋光巧,画出山斋杖屦行。苍穹一望人生美,不骛虚无辨精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道理”和“过好”之间的辩证关系。“道理”与过好人生到底有什么思辨关系呢?首先分析韩寒的观点,“听过无数道理”强调了道理的存在,“过不好这一生”是无法把道理落实到人生中。故由道理到人生,有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做到知行合一不易。材料第二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到来,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篙师不是因为知道水中有暗潮的道理才能躲避危险,而是因为在这么多年中,早已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经验。而材料第三段,则展示了不同人两种相反的观点,前者认为过好一生需要遵循基本道理,不能因为人生不如意来怀疑道理的存在。后者认为“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强调人生大道至简,世事道理纷纭,切忌贪多。抓大放小,不被琐碎困扰,只要坚持的道理大方向对即可。最后我们的写作立意既可以顺向思考材料给定的两种,对此展开思辨性分析;也可以不限于此,写争鸣点。注意既要切合材料,又要围绕“道理与人生”的关系展开。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道理心中记,人生自在行,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过好人生,需要在自己的体验之中摸索出合适自己的道理。二、过好人生,需要听懂道理并为之付出汗水与努力去实践。三、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道理,通过自己的努力追寻道理,这才是那些道理存在的意义,在知行合一中享受自在人生。立意:1.没有一样道理适用百样人生。 2.人生如水流,道理如河岸。3.知行合一,过好一生。4.谙至简大道,行正直人生。5.通权达变之道,成就人生赢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04 12:15: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6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