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剧目精彩的舞台演绎。它们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与文学经典不同,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而每个人的自然身体都是独特的、有差异性的。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早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实甫《西厢记》以元稹《莺莺传》为题材,白朴《梧桐雨》取自白居易《长恨歌》;明末清初以来兴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京剧,更是大量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衍生出大量戏曲经典剧目。戏曲史上无数类似的典范,对今人的创作颇有启发。近年来,戏曲界在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戏《踏伞行》,对传统剧目《双珠记》和《蒋世隆》进行精心嫁接,既真切动人又妙趣横生。戏曲界通常用“移植”比喻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对同一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实践。戏曲史上有大量通过移植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先例。比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移植自豫剧,翻新出彩;梨园古装戏《董生与李氏》改编自当代小说,令人赞叹。近年来,戏曲界通过移植而成功推出优秀作品的现象明显增加,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经典的积极态势。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和锡剧《三三》是当代戏曲界创造性地将优秀文学作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新收获。李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信天游这种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文体。它从故事、人物到文体,都与秦腔既有内在精神切合之处,又有美学上的巨大跨度。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移植成秦腔,具有挑战性。编剧刘锦云尽可能保留原诗大到格律、小到句式的独特精华,又使之富于秦腔的韵味和色彩。锡剧《三三》移植自沈从文的小说,艺术家们找到了沈从文小说与锡剧之间的美学关联,是一次成功的转化。戏曲的移植改编不是简单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通过出色的舞台表演让前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是转化和发展的重心。优秀戏曲艺术家无不善于汲取前人的技术积累,并将它们化用于新作之中。当年京剧大师马连良排演 《赵氏孤儿》“说破”一场,就巧妙地化用其师贾洪林在《朱砂痣》里的身段。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第四场则创造性地将传统戏《徐策跑城》的台步运用于表现主人公追赶铁牛的场景。可以说,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戏曲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历代经典剧作的精心传承,同时还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摘编自傅谨《发挥自身优势丰富创作实践——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曲经典剧目的语言和舞台演绎既是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B.在当代社会,上演古代戏曲剧目是让优秀的戏曲文化继续保持生命力的直接途径。C.近年来,通过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等移植方式来助推优秀戏曲作品的现象开始出现。D.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并汲取其表现手法,便可创造性发展戏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基于对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戏曲传统当代转化的论题。B.文章主要从经典改编、戏曲移植、汲取前人技术三方面完成了对中心论点的论证。C.文章列举《西厢记》《梧桐雨》和《三三》,意在证明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古已有之。D.文章既肯定了戏曲移植改编之用,又强调需要发挥剧种自身优势,具有思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化用经典比现代剧作更有优势,故经典剧目较多。B.秦腔《王贵与李香香》保留了信天游原诗的独特精华,又彰显了秦腔的韵味和色彩。C.对前人身段的巧妙化用和台步的创造性运用是现代戏曲进行艺术创造的两种体现。D.戏曲的守正出新既需要精心传承历代经典,又需要多方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答案】1.A2.C3.A【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B.“上演古代戏曲剧目”错误。原文相关的表述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选项扩展范围。C.“近年来……开始出现”的表述不合原文,原文信息在第三段“戏曲史上有大量通过移植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先例……近年来,戏曲界通过移植而成功推出优秀作品的现象明显增加,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经典的积 极态势”,可见在“近年来”的时间限制下,原文相关的表述为“明显增加”,选项中的信息对应的时间是“戏曲史上”,可见选项问题为杂糅信息,偷换修饰限定时间。D.“汲取其表现手法”属无中生有;另外,说法过于绝对,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戏曲舞台上仅仅是创造性转化、发展的条件之一,原文信息在后数第三段“戏曲的移植改编不是简单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通过出色的舞台表演让前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是转化和发展的重心”。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列举……锡剧《三三》,意在证明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古已有之”错误,锡剧《三三》是近年来的戏曲移植剧目,不能证明“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古已有之”的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A.“比现代剧作更有优势,故经典剧目较多”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进行比较,只是列举了过去和现在的剧作化用经典的例子。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接连遭遇美国芯片“断供”事件把这一难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记者:有人说,多少有关提倡创新的宣传报道,都抵不上“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的警示来得深刻、有效。您如何看待这两个事件?倪光南:“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和普通的电子元器件一样,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用就是了。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是全民的“警醒剂”,有积极的一面。记者: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目前水平和实力究竟如何?与美国相比,还有多大差距?且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倪光南: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可以说,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全球 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设计出了一批优秀产品。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芯片设计是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EDA)软件平台上,通过计算机进行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等来完成的,而能提供该软件服务的主要是外国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包括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生长、抛光、金属化、扩散、氧化……与这些制造工艺相对应,制造关键装备多达200多种,其中包括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切割减薄设备。分选机以及其他工序所需的扩散、氧化、清洗设备等。每种装备的制造技术要求都很高,制造难度极大且造价十分高昂。记者:很多工业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跨越和赶超,比如高速铁路,家用电器领域,但在集成电路领域,这种景象没能出现。原因何在?倪光南:从历史原因来看,我们起步晚。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直到1956年,中国才成功制成第一根硅单晶。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中国由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撑,就明显追赶乏力了,而世界上的芯片技术却突飞猛进,每18个月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番,成本却下降到一半。美国根据摩尔定律在芯片行业取得领先优势,赚取高额利润,并不断积累这样一个正循环。所以,和有显著先发优势的美国等国家角逐,中国暂时很难追赶。主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创新推进不够是现实原因。曾经,我们在很多方面,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记者:面对内部“短板”外部封锁等难题,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要怎么做才能实现突破?倪光南:从供应能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核心技术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给予国产自主研发芯片和软件一定的扶持,让其进入商业应用,接受检验和磨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着,可以参考硅谷的产业集群模式。在人才、技术、资本、经营等方面强强联合。北京的中关村有潜力打造成芯片技术和产业集群的高地。发展大型软件或芯片产业,还要发扬举国体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将国家层面制定的规划纲要和金融市场相融合。(摘编自倪光南答记者问《“中国芯”突围要发挥综合优势》)材料二: 美国禁止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发深入讨论,出口禁运触碰到了中国通信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痛点。“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研发“中国芯”,实现自主创“芯”,成为当务之急。禁售7年对应的正是2025年,美国如此行事,真正的用意昭然若揭。如纽约时报所说美国的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国制造业升级,拖慢“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这让我们感受到切肤之痛。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特别不能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丧失信心。当此之时,应该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并产生更强的改革紧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相信凭借卧薪尝胆的勇毅担当,我们一定会迎来“芯”火燎原。对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财富,但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就像中兴对员工们所说,“任何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突破核心技术肯定会带来阵痛,但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的主动权。我们不必为今天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不能因遭遇制裁而产生极端偏激的情绪,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巨头并驾齐驱,并在5G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我们并不需要把封销当作“重大利好”来激励“自主研发春天来了”,更不能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摘编自《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A.B.C.D.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根据摩尔定律的正循环加快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赚取高额利润,形成先发优势,后发劣势的中国,难以与之比拼。 B.我们不必为美国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会在将来突破芯片制造核心技术的瓶颈。C.在芯片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需要实实在在地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D.面对外界的高科技技术封锁,不能因为不公而导致不理智,更不能主动与外界脱钩,闭门造车只能延缓发展,甚至出现衰退。6.关于“中国芯片发展”的思考,材料见解深刻;深刻表现在辩证地看待问题、客观地看待问题、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等方面。请结合文本,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的深刻之处。【答案】4.C5.A6.①辩证的看待问题。中国公司遭遇美国芯片“断供”,消极影响引发积极作用,建议加快相关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把挑战变成机遇。②客观的看待问题。肯定中国在芯片设计方面的进步,指出中国芯片在设计领域和制造领域的短板不足等。③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⑤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核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支持,发展产业要发扬国家体制、市场经济的优势,打造芯片技术产业集群高地。(或答:高科技的技术攻关,要不断坚持开放合作,不能封闭自我。)【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原文“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看,C选项梳理“中国能力亟待提高”的内容中漏掉了“芯片制造工艺”方面的能力。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美国根据摩尔定律的正循环”曲解文意,原文看,“加快芯片行业的发展速度,赚取高额利润,形成先发优势”,应该是“美国根据摩尔定律”获得的效果。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抓住此题的提示:两则材料都具有“深刻”的特点,进行思考。材料一中,①看问题具有辩证性,如“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民自发地关心中国芯片技术发展和芯片产业进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事件是全民的‘警醒剂’,有积极的一面”可知,中国公司遭遇美国芯片“断供”,消极影响引发积极作用,建议加快相关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把挑战变成机遇。②看问题客观实在,令人信服,如“在芯片设计方面,中国进步很快,可以说,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设计公司,而且水平达到了相当高度,设计出了一批优秀产品”“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设计工具方面的‘短板’”“在芯片制造领域,包括制造工艺和制造装备方面,整体而言,中国能力亟待提高”可知,肯定中国在芯片设计方面的进步,指出中国芯片在设计领域和制造领域的短板不足等。③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芯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从供应能安全的角度来看,需要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可知,集中力量去突破供应链中薄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④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可知,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材料二,⑤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如“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认为高科技的技术攻关,要不断坚持开放合作,不能封闭自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端喜宁春强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吃得也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还是瞧不起厨师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邻居,寡言,人长得黑而瘦,细高的个子,一年四季都好戴着一顶蓝帽子。春海当厨,总要支上两口大锅。用砖头在事主家院子里垒起两个炉灶,也只需一袋烟的工夫。起炉灶学问大着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误大事的。所以,无论到谁家掌勺,春海都要亲自起炉灶。 两口大锅同时生火,同时做菜,春海却并不显得忙乱,倒常悠闲地坐在凳子上抽烟。满院子都是诱人的香。香气窜了出来,在村中四处飘荡,逗引着每个人的胃口。我们这些讨狗嫌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风一样在村街上刮来刮去。人坐着,却并没真正得闲。什么时候该用铲子翻动锅里的菜,什么时候该添加什么料,什么时候该起锅了,全凭多年来练就的机灵的嗅觉。春海做菜,从不用口尝,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还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没到火候。起锅更显功夫,须快。慢了,菜会煳在锅底。春海手持一把硕大的铁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间,一大锅菜就被舀进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炉灶边,再冷的天,菜也不会凉。更让人称奇的是,春海对菜量的准确把握。几十个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韩信点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这叫“留喜”。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奶奶却催得急。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没几天活头了,你们就成心不想让我吃大孙子的喜酒?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俩人各自卷起一支烟喇叭,哑哑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说:也该热闹热闹了,这都一年多没吃八碗席了,哪个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顿,人连精神头都没了。父亲望着春海,一脸的沮丧: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说:我来想办法吧。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还说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届时把家中的母鸡杀掉两只,疼得老婆一看见鸡就抹眼泪。春海问,舍不得?老婆说,沙子眯眼了。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菜。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春海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傍晌,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开始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拂过,许是眯了眼,有喜泪款款溢出他的眼眶。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弯下腰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材料二: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 引起同样的反应。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费孝通《乡之中国》7.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B.在塑造春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侧面描写,表现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厨师形象。C.作者两次写到“泪”,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两处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春海善良与热心的形象。D.结尾处“长辈给晚辈鞠躬”,表现了父亲对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指,表达了对于“善”的最高的尊敬。8.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端喜”谋篇布局的。9.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体现出材料二中的“亲密”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C8.①文章一开始介绍了老家石门“端喜”的风俗与文化传统;②由“端喜”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掌大勺做八碗”的能手春海;③然后写了春海与村民们一起齐心协力筹办“八碗席”的经过,为后文特别的一次“端喜”作铺垫;④最后写女人们端着“喜”从奶奶身边经走过,满足奶奶的心愿。9.①大家都恪守相同的传统(接受同一意义体系):即使是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办婚礼的“八碗席”以及席后的“端喜”依然都是大家的“约定俗成”。②关系无言而亲密:为了大哥的婚礼,村民们各自从家里带来食物办这场“八碗席”,以无声而善意的行动支持乡里乡亲。③彼此有着高度的了解:他们了解奶奶的心意,所以“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用善意安慰老人的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两处形成对比”错,两处并没有形成对比,春海流泪是喜悦与感动,春海老婆流泪是因为心疼,也并非不善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谋篇布局的能力。 “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文章一开始介绍了老家石门“端喜”的风俗与文化传统;“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由“端喜”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掌大勺做八碗”的能手春海;“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写为了大哥的婚礼,春海与村民们一起齐心协力,各自从家里带来食物,筹办“八碗席”的经过,为后文特别的一次“端喜”作铺垫;“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最后写女人们端着“喜”从奶奶身边经走过,满足奶奶的心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先从材料二中找到“亲密”关系的理解,再结合材料一的群像描写进行分析。①大家都恪守相同的传统(接受同一意义体系):结合材料一“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可知,即使是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有些仪式还要举办,办婚礼的“八碗席”以及席后的“端喜”依然都是大家的“约定俗成”。②关系无言而亲密:结合“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可知,为了大哥的婚礼,村民们各自从家里带来食物办这场“八碗席”,以无声而善意的行动支持乡里乡亲,体现了乡村邻里关系的亲密。③彼此有着高度的了解:结合“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可知,他们了解奶奶的心意,所以“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其实盆子里是空的,她们用善意安慰老人的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裴枢,字纪圣,御史大夫裴寅子,咸通十二年登进士第。宰相杜审权出镇河中,辟为从事,得秘书省校书郎,再迁蓝田尉,直弘文馆。大学士王铎深知之,铎罢相失职,枢亦久之不调。从僖宗幸蜀。,中丞李焕奏为殿中侍御史,迁起居郎。中和初,王铎复见用,以旧恩徙为郑滑掌书记、检校司封郎中,赐金 紫,入朝历兵、吏二员外郎。龙纪初,擢拜给事中,改京兆尹。宰相孔纬尤深奖遇。大顺中,纬以用兵无功贬官,枢坐累为右庶子,寻出为歙州刺史。乾宁初,入为右散骑常侍,从昭宗幸华州,为汴州宣谕使。初,枢自歙州罢郡归朝,路经大梁,时朱全忠兵威已振,枢以兄事之,全忠由是重之。及枢传诏,全忠皆禀朝旨,献奉相继,昭宗甚悦,迁兵部侍郎。时崔胤专政,亦倚全忠,二人因是相结,改枢吏部侍郎。未几,换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其年冬,昭宗幸华州,崔胤贬官,枢亦为工部尚书。天子自岐下还宫,以枢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广南节度使。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崔胤诛,以全忠素厚。。相位如故。从昭宗迁洛阳,驻跸陕州,进右仆射、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哀帝初嗣位,柳璨用事,全忠尝奏用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诸相议,枢曰:“廷范勋臣,幸有方镇节钺之命,何藉乐卿?恐非元帅梁王之旨。”乃持之不下。俄而全忠闻枢言,谓宾佐曰:“吾常以裴十四器识真纯,不入浮薄之伍,观此议论,本态露矣。”切齿含怒。柳璨闻全忠言,寻希旨罢枢相位,和陵祔享,拜尚书左仆射。五月,责授朝散大夫、登州刺史,寻再贬泷州司户。六月十一日,行及滑州,全忠遣人杀之于白马驿,投尸于河,时年六十五。初,全忠佐吏李振曰:“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全忠笑而许之。史臣曰:枢因盗而振,盗憎而亡,宜哉!君子守道远刑,盖虑此也。(节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六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B.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C.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D.制出朱全忠/保荐之/言枢有经世才/不可弃之/岭表寻复拜门下侍郎/监修国史/累兼吏部尚书/判度支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表征召、征用之意,与《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意思相同。B.“幸蜀”的“幸”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而君幸于赵王”的“幸”意思不同。C.“素厚”的“素”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D.“兄事”的“事”与《张衡传》中“衡因上疏陈事”的“事”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枢中进士后得到权贵人物杜审权、王铎、李焕、孔纬等的赏识,升官一直很顺利,很快做到了给事中、京兆尹等职。B.裴枢结识朱全忠以后受到赏识,先后担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及工部尚书等高级官职。 C.崔胤在朝廷专政,依靠朱全忠,而这时裴枢与朱全忠交好,故裴枢同崔胤二人相交很好,崔胤被贬后,裴枢依然身居高位。D.裴枢虽因朱全忠而身居高位,却又终因朱全忠而遭遇杀身之祸,可见依附朱全忠这样的“盗”并非全身远祸的良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顺中,纬以用兵无功贬官,枢坐累为右庶子,寻出为歙州刺史。(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答案】10.B11.D12.A13.(1)大顺年间,孔纬因为用兵无功被贬官,裴枢受牵累获罪任右庶子,不久出任歙州刺史。(2)相如估计秦王纵然斋戒,但一定会违背约定,不给赵国城邑,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和氏璧,从小路逃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制书颁下后朱全忠保举他,说裴枢有经国济世之才,不应该抛弃到岭南,不久重新拜任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多次升任兼吏部尚书,判度支。“制出”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朱全忠”是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D;“保荐之”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言”是“枢有经世才”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能力。A.“辟”,都是“征召”的意思。句意:征用为从事/多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B.“幸”,帝王驾临某地/宠幸、器重。句意:随从唐僖宗前往蜀中/而您被赵王宠幸。C.“素”都是“向来、一向”的意思。句意:因为朱全忠与裴枢一向交情深厚/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D.“意思相同”错。“事”,侍奉/事情。句意:裴枢以兄长的礼节事奉朱全忠/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升官一直很顺利”错。得赏识是真的,升官并不顺利。如“铎罢相失职,枢亦久之不调”“大顺中,纬以用兵无功贬官,枢坐累为右庶子,寻出为歙州刺史”,可见受王铎、孔纬影响不能升职或贬官都有 过。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坐累”,受牵累获罪;“为”,担任;“寻”,不久。(2)“度”,估计;“负”,违背;“衣”,穿;“亡”,逃走。参考译文:裴枢,字纪圣,御史大夫裴寅的儿子。咸通十二年考中进士科,宰相杜审权外调镇守河中,征用为从事,任秘书省校书郎,二次升任蓝田尉。任弘文馆直学士。深为大学士王铎所赏识,王铎被免去宰相之职,裴枢也长期得不到调任。随从唐僖宗前往蜀中,中丞李焕上奏任他为殿中侍御史,改任起居郎。中和初年,王铎重新被任用,因为过去的恩情升任他为郑滑掌书记、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召入朝历任兵、吏二部员外郎。龙纪初年,升任给事中,改任京兆尹。宰相孔纬尤很器重他。大顺年间,孔纬因为用兵无功被贬官,裴枢受牵累获罪任右庶子,不久出任歙州刺史。乾宁初年,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侍从昭宗前往华州,任汴州宣谕使。当初,裴枢被免去刺史从歙州回朝,路过大梁,当时朱全忠的兵势已壮大,裴枢以兄长的礼节事奉朱全忠,朱全忠因此器重他。等到裴枢传达诏命,朱全忠都听从朝廷的旨意,贡献不断,昭宗非常高兴,于是升任裴枢为兵部侍郎。当时崔胤当政,也倚靠朱全忠,二人因此相交结,改任裴枢为吏部侍郎。不久,改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这年冬天,昭宗前往华州,崔胤被贬官,裴枢也任工部尚书。天子从岐下回宫,任命裴枢为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出朝任广南节度使。制书颁下后朱全忠保举他,说裴枢有经国济世之才,不应该抛弃到岭南,不久重新拜任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多次升任兼吏部尚书,判度支。崔胤被杀,因为朱全忠与裴枢交情深厚,仍然像以前一样当宰相。随从昭宗迁往洛阳,途中住在陕州,升任右仆射、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哀帝初即位,柳璨当政,朱全忠曾经上奏任用牙将张廷范为太常卿,诸位宰相商议,裴枢说:“张廷范是功臣,最好任用为方镇节度使,哪里用得着任太常卿?恐怕不是元帅梁王的旨意。”于是争执不下。不久朱全忠听说了裴枢的话,对僚属说:“我曾经认为裴十四度量见识纯正,不是浮华轻薄之辈,看他的这些议论,本性暴露无遗了。”对裴枢愤怒得咬牙切齿。柳璨听说了朱全忠的话,不久迎奉他的旨意免去裴枢的宰相职位,和陵陪祭,拜任尚书左仆射。五月,受罚贬任朝散大夫、登州刺史,不久二次贬任泷州司户。六月十一日,行至滑州,朱全忠派人在白马驿杀了他,把尸体投入黄河,时年六十五岁。当初,朱全忠手下官吏李振说:“这些自称自己是清流的人,都应该投他们到黄河中,永为浊流。”朱全忠笑着答应了。史臣曰:裴枢因盗贼而得高位,又因受贼的憎恨而死,罪有应得!君子遵守道义远避刑罚,就是担忧 这样的事情。(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注】①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1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为“春感”,却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这可能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风光美好的城市令人心生凄凉,满怀哀愁。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D.全词主要以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15.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承接前文。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③最后一句“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心意,以此结尾既深化主旨,收束全词思想情感,又余韵悠长,耐人回味。【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误。“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 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的义愤填膺,说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及结构安排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主旨情感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结构安排要看与上下文的联系。首先分别理解这三个短语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爱国将士们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这三句表现的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向门客解释强秦不敢对赵国开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不引起争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眼前景,这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3)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来寄托词人对人生的感慨。【答案】①.徒以吾两人在也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斜阳草树④.寻常巷陌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徒、斜、巷陌、尊、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的毛姆曾执着于改善自己的写作语言,①地阅读了大量名家作品。他被斯威夫特的散文迷住了,“认定这才是从事写作最完美的方法”。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毛姆发现“完美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很容易乏味”。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将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家,永远达不到王羲之从容变化的妙境。是什么造成了二者的高下之别?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自然物态,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②。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见识、胸襟和气度,而不是刻意于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写作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天然的,定勾股定理一般的“公然存在”,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本③,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手不释卷,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世人皆知诗人余光中是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看夕阳要到黯然神伤才归去?又有谁知道,为了把握夕阳西下时的变化,他那驱车追逐夕阳的激情?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一组较短的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废寝忘食②不言自明/不言而喻③无可厚非/未可厚非18.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完美时,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变化万端、大气淋漓的自然物态。19.①“手不释卷”等三个短句构成排比,形象地展示了学生写作中无视自然。社会、人生,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的现象,节奏明快,语势强劲。②运用借喻,把学生写作中只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而无视自然,社会、人生带来的严重后果比喻为“断气”“断魂”,形象生动,言简意明。【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毛姆学习勤奋或者读书很迫切,可填“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如同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②语境是说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不用说大家就能够看出来,可填“不言自明/不言而喻”。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容易理解。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③语境意思是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不算是大毛病,可填“无可厚非/未可厚非”。无可厚非:原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未可厚非:意思是没有什么不是,不应过分责难。【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分析这个句子可知,主干句是: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自然物态。然后将“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变成主干句中“卫夫人”的定语,改成“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再将“变化万端,大气淋漓”放到“自然物态”前面作定语,改成“变化万端、大气淋漓的自然物态”。整理答案为: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变化万端、大气淋漓的自然物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手不释卷,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三个短句构成排比,结合“写作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天然的”“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以此为终极追求”可知,这三个短语形象地展示了学生写作中无视自然。社会、人生,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的现象;短句特点是节奏明快,排比则语势强劲。②“断气”“断魂”,运用借喻,结合“写作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天然的”“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以此为终极追求”可知,学生写作中只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而无视自然,社会、人生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该比喻将严重后果比喻为“断气”“断魂”,形象生动,言简意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夜灯柱”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因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而形成。寒夜灯柱具有①,绝美程度可以和极光比肩。由于出现冰晶是形成“灯柱”的必要条件,人们一度普遍认为温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不可能出现这一景观的。然而,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自然条件下还存在一种和寒夜灯柱的形成原理相同的大气光学现象——暖夜灯柱。暖夜灯柱是一种出现在非极寒地区的灯柱现象,比寒夜灯柱更加罕见。2020年5月10日晚,我国厦门就曾经出现过一次,而当时厦门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25摄氏度。气象专家认为,地表温度的高低并不是光柱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高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当空气达到足够的湿度时,②。然而,有了冰晶并不意味着暖夜灯柱一定会出现,要想看到它还必须满足无风、通透等条件。首先,高空中的空气流动往往比地表更加频繁,因此,“无风”的状态也要比地表更为难得。其次,③,低空没有明显的云雾遮挡才能满足暖夜灯柱的形 成条件。最后,即使满足了上述所有的条件,还需要这片可遇不可求的冰晶刚好位于光源充足的城镇上空,才有足够的光线可供反射。总而言之,无论“寒夜”还是“暖夜”,想要看到灯柱现象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项都不行。20.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两天人不大舒服,请假在家休息。B.杜富国同志人很好,值得大家学习。C.织布车间正缺人,你们几个去支援。D.《疫情防控指南》已到,人手一册。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D21.①很高的观赏价值(绝美的视觉效果)②就可以满足冰晶的形成条件(就会形成冰晶)③夜空需要具备较好的通透性【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人”是指人的身体(或意识)。B.“人”是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C.“人”是指人手。D.“人”与文中加点的“人”都是指每个人或者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人。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绝美程度可以和极光比肩”可知,这里是说“寒夜灯柱”很美,观赏价值高,可填:很高的观赏价值(绝美的视觉效果);②由第一段“因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而形成”可知,“寒夜灯柱”的形成需要有“冰晶”;而此处前文说“当空气达到足够的湿度时”,这是冰晶形成的条件,满足这个条件应该就能够形成冰晶,后文也有“有了冰晶”,可填:就可以满足冰晶的形成条件(就会形成冰晶);③由“要想看到它还必须满足无风、通透等条件”可知两个条件分别是“无风”和“通透”,而“低空没有明显的云雾遮挡才能满足暖夜灯柱的形成条件”对应的就是“通透”,可填:夜空需要具备较好的通透性。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 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一句源于《庖丁解牛》,一句源于《齐桓晋文之事》。要读懂这两句话,应明晓两句话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一句话中,“筋骨交错”,是指解牛中遇到的难以分解的地方,以此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于个人而言,是生活成长中困难、纠结,学习上的困难,具体科目上的难题;于科研而言,是研发中的瓶颈,是技术的关卡;于社会而言,是社会中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于国家而言,是发展中的阻碍、磨难、挫折。“避开”,是绕过难解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躲避。“顺其自然”,是遵循本来的样子,是指对规律的把握,顺应规律解牛。“避开”和“顺其自然”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遇到困难时不蛮干,要懂得遵循规律。第二句话中的“明知”是指对事件提前的了解,知晓事件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法、价值意义,甚至是后果代价;“不遗余力”,是指全力以赴,“明知”是前提,“不遗余力”是践行过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这句话的总结,“不可为”是达不到效果、实现不了目标,与“为之”形成对立,在对立中凸显出人的精神品质和意志: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暂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仍然抱着飞蛾扑火的勇气,坚定地去有所作为。写作时,要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以侧重一方,一主一辅;也可以两者结合,分析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侧重一方,作为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学生,侧重于强调孟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精神,会使作文更大气。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个人名利荣辱、生老病死,可以顺其自然,不违天命;但对事业的追求、对事关民族大义、家国命运的大事,则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因有对个人得失的顺其自然之心态,才能更专注于为不可为之事业;也正因为聚精会神于为不可为之事业,自然会看淡个人得失。立意:1.积极有为而不违背规律。 2.迎难而上时要学会避其锋芒3.面对规律要顺应自然,面对困境要“知其不可而为之”。4.处世有顺其自然之心,为国应有“有为”“敢为”之志。5.以顺其自然蓄势,方能成积极有为之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7 12:36: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16.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