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作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了,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使人对于人生问题和家族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若是这一对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姻缘”团圆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这一部大书呢?这一部书还有什么“余味”可说呢?故这种“团圆”的小说戏剧,根本说来,只是脑筋简单,思力薄弱的文学,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摘编自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材料二: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 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材料三:“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本已是备尝艰辛。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学缺乏悲剧观念,一些文人之所以会强行帮一些悲剧故事续写上“大团圆”的结局,是因为这些悲剧都没有结局。B.独特的伦理信念使中国人不能感受人类命运的不公,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C.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惩恶扬善,这实质上对下层百姓起教化作用。D.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这样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欢善恶报应的大团圆结尾,这使得古代的戏剧和喜剧几乎没有差别,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B.中国过去某些写书的人只图一个纸上的痛快,不肯看现实中存在着悲惨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说谎的文学。C.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用大团圆的戏剧可以弥补现实人生的不足。D.中国式大团圆戏剧“突变”的地方很少在结尾,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主要人物怎样转危为安。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A.《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经历一系列的坎坷磨难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B.《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D.《牡丹亭》的结局是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还魂团聚。4.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5.对于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你持何态度?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立场并结合材料阐述理由。【答案】1.C2.C3.B4.①文化习性。“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②审美意识(观念)。因为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③伦理信仰。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并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④社会心理。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即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5.第一种态度:反对。理由如下:①它无法引起思考、反省、感悟,导致国人思力薄弱;②它看不到现实和真相,看不到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③它崇善抑真,甚至以善待真,往往暴露出粉饰现实,使戏剧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从而损害戏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三点。言之有理即可)第二种态度:赞成。理由如下:①它体现“中和为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②它往往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赞颂美好,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③它让观众获得想象的满足,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三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这些悲剧都没有结局”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可知,这些悲剧只是没有大团圆的结局。B.“导致悲剧的缺失和戏剧发展落后”错误。由原文“中国人的文学受到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戏剧发展得那么晚”可知,戏剧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受到道德感的束缚”。D.“这样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错误。由原文“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可知,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用大团圆的戏剧可以弥补现实人生的不足”错误。由原文“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可知,是通过戏剧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祝福》的结尾,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些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结局不是大团圆的,是发人深省的悲剧结尾。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 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可知,“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由原文“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可知,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由原文“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国悲剧主要是赞颂美好和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它反映了中国人美好的伦理信念,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只有善的才是美的”可知,下层民众具有的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并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由原文“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可知,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即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张批判或接纳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应该批判:由原文“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可知,中国式“大团圆结局”无法引起思考、反省、感悟,导致国人思想薄弱。由原文“中国人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可知,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看不到现实和真相,看不到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和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应该接纳:由原文“以‘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只 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可知,中国式“大团圆结局”体现“中和为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由原文“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可知,中国式“大团圆结局”往往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赞颂美好,控诉罪恶,肯定道德价值。由原文“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可知,中国式“大团圆结局”获得想象的满足,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留一饼赵登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 饼,快点。”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 们的认同与尊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很好地烘托了老牛的形象。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答案】6.B7.D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人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9.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错误。由原文“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可知,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故选B。【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错误。伏笔手法指的是在文章中,前文为后文做的提示或暗示。而在这里的留一饼到文章结尾也没有说明,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所以应为“留白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通过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来侧面衬托老牛饼艺的高超;由原文“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分析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以侧面衬托老牛饼艺的高超;由原文“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以此侧面衬托老牛饼艺的高超;综合以上都是对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的侧面描写。【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由原文“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分析可知,老牛总是把最后一个饼装进袋子不卖,并且把最后一个饼带到了棺材里。可见“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由原文“‘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分析可知,谁来了也不卖,“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由原文“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白净男人身份尊贵,但是老牛照样“留一饼”,没有把饼卖给她他。“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由原文“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分析可知,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傳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故奉教。”乃造焉。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①,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注】①道:导,引导。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B.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C.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D.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C.“窃”,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意思,表谦逊态度,用于自称。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鞫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鞫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 子举荐了田光。B.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C.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D.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14.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11.D12.B13.(1)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天驰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2)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14.①自己年老,不能担当太子交给的重任。②田光了解荆轲,并和荆轲关系较好。③荆轲有为太子丹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本题中,“欲自杀以激荆轲”,“以”,目的连词,来。其前后不能断开,排除BD项;“愿足下急过太子”,“过太子”,拜访太子,“太子”作“过”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言”是“光已死”的谓语,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错误,“同辈相称”也可以用“足下”。故选D。【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有误。田光和荆轲是通过他人引荐找来的,并“前往拜访”,且此时太子丹已回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盛壮之时”,强壮的时候;“衰”,衰老;“驽马”,劣马;“先”,超过。(2)“报”,告诉;“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者,……也,判断句;“泄”,泄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可知年纪已迈,身体衰老,不能担当太子交给的重任。由原文“所善荆轲,可使也”可知和荆轲关系较好,并且荆轲有为太子丹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是担忧。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为被秦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丹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为(他)引导,跪在地上抹拭座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没有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盛壮之时,一日能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因此怠慢国事。与我交好的荆轲可以任用。”太子说:“希望通过田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的,(对)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你见外,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命令。”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那些话,是 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于是自杀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奉使道中作三首(其一)欧阳修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溅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注】至和二年(1055)冬,欧阳修奉命到契丹去贺新君登位,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句式长短不一,故应属于杂言古诗。B.诗的首句写“行人”在途中夜宿梦回故乡,以梦写情,含蓄隽永,手法巧妙。C.诗的第二句意谓报晓的号角声,好像催促“行人”早早起身,比喻生动贴切。D.“马蹄”句用一“溅”字,极有力度,表现出环境险恶,路途艰苦。16.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行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答案】15.C16.①思乡念亲之情:出使途中心念亲人,梦归故乡;②心生“怨”情:角声惊梦,催促早发;③自我劝勉:路途艰难,而思乡难忘,只好以莫贪回家之乐,前路还很漫长来劝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比喻”错误。“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催”为催促,应该是拟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简要分析“行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概括诗歌的情节情感的题目,根据诗中的表达情感的重点词语“客梦”“怨”“少贪”“路正长”等概括。 结合“客梦方在家”“行人”及注释内容“本诗作于出使契丹途中”分析可知,出使途中心念亲人,梦归故乡;结合“角声已催晓”“共怨角声早”分析,角声惊梦,催促早发,心生“怨“情;结合“马蹄终日溅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分析,路途艰难,而思乡难忘;但是结合“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分析可知,只好以莫贪回家之乐,前路还很漫长,来自我劝勉的心理过程。(三)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六国与秦灭亡的历史常常被后人用来针砭时弊,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讽谏当朝统治者未能吸取历史教训;苏洵在《六国论》中则以泱泱大国最终“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结局表达对赵宋王朝重蹈覆辙的忧虑。(3)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鉴”“戎”“凭轩”“涕泗”。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 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B.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D.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窗户被‘关’上了”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小红军,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B.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工程师詹天佑大胆创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线路。C.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D.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答案】18.B19.B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根据“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可知,并不是故意说吓人的话,所以选用“危言耸听”。第二空,“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通过《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让人感觉事态严重,所以选用“触目惊心”。第三空,“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所以选用“迫在眉睫”。第四空,“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所以选用“不以为意”。 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句式杂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可改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二是不合逻辑,“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超过后面跟确数,可改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或“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人”。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关”文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指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B.表示强调;“人”字,强调铁路线路的形状。C.表示特定称谓;这句话中把幼龟比喻成侦察兵,侦察兵是指担负侦察任务的专业兵。D.表示否定和讽刺。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①,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②: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和其他艺术一样,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正是③,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它能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人的道德世界的美和庄严,给人以精神的慰藉、澄澈和净化。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示例:①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②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情感/情绪)③音乐拥有这些美育功能(作用) 22.①运用了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②从三个角度突出了音乐的特征,节奏感强,加强了语势。③用视觉来描述音乐,形象而新奇。【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后文语境说“这种声音艺术是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的”,推知①处必然有“声音艺术”这个概念或话题,再结合上文“音乐可作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据是因为其独有的感染力”可知该段主要陈述对象为“音乐”,这也是声音艺术的归属,于是得出答案: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由冒号可知②处是紧承上文,并对下文进行总结,然后由上文“当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后”和下文“有愉悦的,也会有令人心烦厌恶的”确定答案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情感/情绪)。由“正是”可知③处属于原因归纳,再结合上文“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审美享受,影响着人们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推知空处应该总结上文关于美育方面的信息,再根据下文的结果“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确定答案:音乐拥有这些美育功能(作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化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最为流动、最为韵律,最为光彩)、通感(音乐也就被称赞为最为光彩化的语言)的修辞手法。从三个角度(流动、韵律、光彩)突出了音乐的特征,高低起伏,流畅自然,朗朗上口,给人美好的画面和意境感受,富有气势,强化特点。音乐原本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句子中用富有“光彩”来描述,沟通了视觉听觉,新颖奇特,本体为“音乐”,喻体为“语言”,相似点为“流动”“韵律”“光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艺术的美化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人认为,《雷雨》和《哈姆雷特》中充满了死亡和癫狂,《红楼梦》则是“繁华落尽皆苍凉”,这类作品的集中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消沉颓废的情绪,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透视社会与人生,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将人提升至崇高境界,从而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语文课上,老师将组织大家对此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少年须识愁滋味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少年须识愁滋味”。老舍曾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青春阅读体验亦然,我们既感慨“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凌云壮志,又品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细腻柔情,我们还思索“生存还是毁灭”的灵魂之问。人类的情感体验应该是多样而丰富的,若是一味置身朝阳烈日,又怎能明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人世温柔,又怎么解春雨秋霜的晶莹细致。“死亡”“颓丧”“荒凉”“孤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话题,没有人一辈子是“打鸡血”风风火火走到最后的。吾等青少年人生阅历尚浅薄,而从书籍中,我们可以穿越千载,展望寰宇,透视生活,直面人性。我们在书山攀援,在学海行舟,我们解读《雷雨》和古希腊美学的渊源;我们感受《哈姆雷特》中人性觉醒的灵韵与光辉;我们品味《红楼梦》中传统美学与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中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悲观颓丧的元素,但纵观人类创作的文艺巨著,没有一丝消极情绪的作品又有几何?若是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感悟真味,又岂能因噎废食?当然,有人认为对于这类作品的集中阅读,可能会给我们青少年带来浮沉颓废的情绪,这种担忧也能理解。如果只是两三部作品中的略微夹带的一点悲观消极情绪,姑妄言之,并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困扰,在文艺作品的美学世界中徜徉,反而能带给我内心平静与理性,反而能激起我对于人生以及世界的求索,悲情在浩瀚的思索与感叹面前着实如九牛之一毛。当然,若真的有青少年沉溺在这种悲伤情绪中,恐怕也不应该全是这类文学作品要背的“锅”,学校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也应该及时察觉,给予帮助。稼轩之词颇令人玩味,“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没有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孩子就没有全面的思考,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拾人牙慧。不通过阅读进行多样化的情绪体验,孩子的生活是单薄而枯槁的,因为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就难以与他人共情,只是酣畅高眠于自己的“情感茧房”,又凭借什么去体察人间百味?其实,阅读那些哀婉悲戚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给我们注入思想的疫苗?当我们与人生中真正的悲苦与蹭蹬不期而遇时,我相信我们也可以从容面对。“堵”不如“疏”。越是不提倡阅读的作品,青少年越是充满好奇。与其怕书本中浮沉颓废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还不如教会我们正确阅读这一类伟大作品的方法,让青少年在品味伟大作品时,既能识得愁滋味,也能将“愁”内化为自己心灵的刚毅铠甲。【解析】【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具有思辨性,一方面关注文艺之美,另一方面也注意青少年健康成长,兼具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教化性。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其实并不对立。观点一是强调对于这类作品的集中阅读,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定义一下什么叫“集中阅读”,也就是说,在频繁、密集地沉浸于消沉颓废情绪时,确实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影响。但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作品也并不尽是颓废的情绪表露,其中也有仁爱、美好等,不能一叶障目地摒弃它们。观点二则强调阅读伟大作品的意义,这一点毋庸置疑,无须辩驳。【立意】1.青少年应该有多样化的阅读体验。2.青少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正确阅读伟大作品。3.阅读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而世界并不是只有光明。【素材】1.给文学作品简单分类成“积极”“消极”,摈弃“消极”的作品,拿出“励志鸡汤”喂养孩子。蒙住青少年的眼睛,让他们在现实中看不到阴霾,甚至连在文学作品中远观一眼都开始心惊胆战,成年人未免把青少年看得太脆弱了。其初心固然是“为他好”,其结果却令人不敢恭维:如果连虚拟的人间苦难也不敢尝试,又怎能涉入真实的社会?2.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体到我们中国,《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也许有待商榷,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而不应该因噎废食的。3.伟大的文学作品确实能透视社会与人生,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但也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阅读。读《红楼梦》,不应读出个“四大皆空”的苍凉来;读《哈姆雷特》,不应该只看到阴谋与复仇的疯狂;读《雷雨》,也不能只着眼于死亡的结局。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对美的追求,对仁的保持,对劳动者的同情。书无对错,阅读的方式至关重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6 00:18: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7.7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