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第一部分,15小题,共45分,第二部分,5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班级和教育ID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货币的统一,无法得出冶铁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货币的统一,没有涉及到货币的流通情况,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明堂是古代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东汉《白虎通义》记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唐代《通典》记载明堂是“明政教之堂也”。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 原因有()①昭示政权的正统性②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③保留传统建筑精华④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明政教之堂也”可知,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原因有昭示政权的正统性、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堂的功能和作用,未体现它保留传统建筑精华,也未体现加强对社会控制的作用,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3.下列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②儒家经典传入欧洲③郑和船队出使西洋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题要求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汉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②明朝后期儒家经典传入欧洲;③明朝前期郑和船队出使西洋;④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4.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有利于()①国家政令的传递②民族之间的交融③元朝的有效统治④经济重心的南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元朝驿道交通发达,便于国家政令的传递,同时便于各地人口的流动,促进民族之间的交融,进而维护元朝的有效统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5. 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可知,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体现“厚往薄来”的原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正确;明朝为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采取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朝贡贸易范围小、数量少,对于自然经济冲击不大,排除B项;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且范围小、数量少,在促进商品经济方面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6.1843年《海国图志》编辑成书。卷一、卷二为“筹海篇”,除说明了具体海防战略战术外,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在国内设置造船厂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以巩固中国海防。这可用来说明()A.地主阶级对当时世界形势认知B.清政府完全能够抵御西方的侵略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共识D.魏源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思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43年中国。据材料“说明了具体的海防战略战术”“强调要……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巩固中国海防”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加强海防,体现了魏源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思考,D项正确;魏源属于地主阶级开明派,不能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认识,排除A项;晚清腐朽落后,不能抵御西方的侵略,排除B项;当时认识到中西方差距、主张学习西方的是少数人,排除C项。故选D项。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远洋航海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 B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成为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重要贸易通道C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清政府的海军实力大幅提升D1908年,美国福特T型汽车诞生汽车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交通工具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12-1908年(英国、埃及、中国、美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B项正确;汽船发明之初,受技术条件限制,尚不能用于远洋航海贸易,排除A项;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用的轮船航运企业,排除C项;福特T型汽车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但汽车的普及程度在当时还不够高,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部分)。据此推断,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①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②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③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④打开外交新局面,迎来建交新高潮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正确。②错在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据材料“参加日内瓦会议”“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可知,50年代我国的外交从突出强 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开始走向灵活务实,③正确。④错在打开外交新局面,迎来建交新高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综上①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9.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选举法。邓小平同志在草案说明中指出:“在选举法草案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个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选举法的特点是()A.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B.体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C.确立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D.实行民主政治协商的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在选举法草案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根据中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个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体现人民民主的原则,也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制基础,B项正确;“日趋完备”表述不符合史实,新的法律体系刚逐步构建起来,排除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思想方略,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选举制度,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其主要成就包括()①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③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属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主要成就,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11.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两河流域产生早期文明②城邦民主政治的出现③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④创造了1到9的数字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题意要求,下列文明成果能印证“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是两河流域产生早期文明;古印度创造了1到9的数字。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城邦民主政治出现于古希腊,古埃及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②③不属于亚洲文明,排除BCD项。故选A项。12.顺义区某学校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收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判断他探究的主题应是()A.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快速发展B.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D.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20世纪初的亚非拉地区。结合所学,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提拉克在20世纪初领导印度人民反英斗争,1882年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反抗英国侵略,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领导军民在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孙中山领导中国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上述内容均属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范畴,B项正确;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20世纪后半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一战(1914-1918)前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3.1859年建成的大本钟坐落于伦敦泰晤士河畔,重达13.5吨,是英国最大的钟,其著名之处在于准确报时。它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间。与时间观念形成相关的背景是()①民主政治的完善②交通工具的革新③启蒙思想的传播④工业社会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59年(英国)。根据材料信息,1859年建成的大本钟的出现“传递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严格的时间观念—标准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树立准时的理念,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要求人们建立起统一的时间,因此②④正确。①错在民主政治与严格的时间要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③错在启蒙思想宣传的是民主、自由、理性等观点,与严格的时间观念无关,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14.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对其共性理解正确的是()①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灾难②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发展③改变世界格局美苏开始争霸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胜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重大人员伤亡、物资损失,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灾难,①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殖民国家的力量严重削弱,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②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美苏争霸尚未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③错误。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④错误。综上,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欧盟形成”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体现当时世界的特点是()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②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③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速④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说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一帆风顺的,① 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欧盟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速,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③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后,新兴国家崛起,各种国际力量正处于此消彼涨过程中,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④正确。②错在材料当中没有列举能够说明世界局部形势动荡严重的事件,无法得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中。16.白银之路材料一白银之路像一条丝带一样环绕世界,贵金属最后都流向了一个地方:中国。其中原因有两个。其一,中国辽阔的疆域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使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生产国。中国有能力满足巨大的出口市场需求,而且还能相应的提高产量。大量白银流向中国的第二个原因是贵重金属之间的汇率失衡。在中国,白银和黄金的价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动,中国白银价格几乎是16世纪初欧洲的两倍。这便意味着欧洲的白银能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货物,这让他们越来越愿意从中国进口。材料二白银的大量涌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十分复杂,随着16世纪和17世纪来自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的文化、艺术及学术开始蓬勃发展。流向中国的大多数白银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经济货币化。鼓励自由劳工市场的繁荣以及刺激对外贸易等项目。如此大量的白银流往中国,不可避免地导致白银价格下降,引起物价上涨,给17世纪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述16世纪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白银流入中国带来的社会影响。【答案】(1)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②中国白银的价格远高于欧洲,欧洲人用白银在中国市场上能购买更多的商品。③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贸易航路开始成为一个整体。④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从美洲大量开采白银,运往中国,从中牟利。(2)影响:角度一: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及学术的蓬勃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明清时期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如《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戏曲(如京剧)等的发展。同时科技领域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角度二: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明清时期,白银的广泛使用,刺激了政府的赋税改革,如明朝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体现了我国赋役征收的重大变革。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南方一些手工业作坊中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角度三: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17世纪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物价飞涨;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百姓赋税不断增加,农民起义日趋频繁,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的中国和世界。据材料“中国辽阔的疆域和高度发展的社会使它成为一个奢侈品生产国。中国有能力满足巨大的出口市场需求”,结合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西方提供大量的奢侈品;据材料“中国白银价格几乎是16世纪初欧洲的两倍。这便意味着欧洲的白银能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货物,这让他们越来越愿意从中国进口”可得出中国白银的价格远高于欧洲,欧洲人用白银在中国市场上能购买更多的商品。结合所学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贸易航路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从美洲大量开采白银,运往中国,从中牟利。【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论述。据材料“中国的文化、艺术及学术开始蓬勃发展”可得出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及学术的蓬勃发展。可以此为角度,结合“明清科技文化”所学知识,结合小说和戏剧繁荣、出现重要科技著作等史实进行论述。据材料“流向中国的大多数白银被用于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完善经济货币化。鼓励自由劳工市场的繁荣以及刺激对外贸易等项目”可得出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可以此为角度,结合“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和“张居正改革”所学知识,从白银货币化、一条鞭法改革、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等方面论述。据材料“白银价格下降,引起物价上涨,给17世纪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得出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中国17世纪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以此为角度,从物价上涨、百姓赋税负担加重、农民起义频繁等方面论述。17.吴淞铁路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建成了一条铁路,即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从修建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清朝大部分官员,都反对修建铁路。上海道台冯焌光多次与英国领事打招呼,不允许他们擅自修建铁路。英国领事一边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边继续修建,导致吴淞铁路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营。吴淞铁路的火车票价较为昂贵,但乘车的人却络绎不绝。火车每天往返6次,客车都拥挤得没有空位置。城里那些终年不出门的人,听说这样的事情后也一定要带着家眷来凑热闹。不久,吴淞铁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当他从铁道上经过时,看到呼啸而来的火车,惊慌失措,竟然被火车轧死。死了人,这下子就不得了。当地民众纷纷抗议。冯发光借机再次找到英国领事,要求火车司机一命偿一命。 上海租界的英国领事法庭对这件案子进行审理,根据英国铁路法,判定火车司机无罪释放。这更加激怒了当地民众。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威妥玛下令吴淞铁路暂时停止运营。清朝政府方面加紧与英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将吴淞铁路买回来。当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南京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吴淞铁路由中国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断,分三期付清。1877年10月20日,清朝政府支付了首期款项后,买回了吴淞铁路,并不顾英国、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对,铲平铁路路基、拆毁站房。车厢、机车、铁轨等被运往台湾。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被匆匆拆除。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评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英国在1876年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投入运营;铁路修建之初,中英双方存在严重分歧,清朝官员大部分反对修筑铁路,英国不顾反对继续修建铁路;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人们能够接受铁路的修建,乘车的人数众多;铁路事故的出现,英国判定司机无罪,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动赎回铁路,进行了拆除。铁路的拆与建反映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政府的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英国在中国修筑铁路,主要是用于侵略,修铁路会对中国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铁路是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政府应积极顺应潮流,寻求近代化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76年到1877年的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吴淞铁路的修建过程、中英两国的影响、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析,如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英国在1876年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投入运营;铁路修建之初,中英双方存在严重分歧,清朝官员大部分反对修筑铁路,英国不顾反对继续修建铁路;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窗口,人们能够接受铁路的修建,乘车的人数众多;铁路事故的出现,英国判定司机无罪,激化了中英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动赎回铁路,进行了拆除。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可知铁路的拆与建反映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政府的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英国在中国修筑铁路,主要是用于侵略,修铁路会对中国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铁路是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清政府应积极顺应潮流,寻求近代化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等等。18.近代民主革命材料—①三民主义②实业救国③军阀混战④国民革命⑤民主共和⑥民主与科学⑦中国共产党诞生⑧工农武装割据(1)阅读表格内容,请任选三个核心词(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对该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核心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共计24块,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军队132万人,民兵260万人,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00多万人。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抗战语录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8.1)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7.8)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1939.7)(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这句话进行解释。【答案】(1)主题:中国革命新的道路选词:④⑦⑧阐释: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国民大革命席卷全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右倾错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2)解释: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逐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坚决打退国民党当局掀起的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可选取④国民革命⑦中国共产党诞生⑧工农武装割据,以“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为主题,分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三个阶段,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可选取②实业救国③军阀混战⑥民主与科学,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主题,分政治上军阀混战,经济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文化上掀起以“民主”“科学” 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论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特征。如选取其他核心词,主题提炼恰当、阐述合理也可。【小问2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可从“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等角度阐述。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抗战语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坚决打退国民党当局掀起的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力量和作战歼敌数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因此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年份私营企业产值(亿元)国有企业产值(亿元)外资企业产值(亿元)1998208333621177502000552040554234652002129514517932459依据材料和所学,对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进行说明。【答案】说明:1998年至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加。其中私营企业发展最快。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国有企业持续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998-2002年的中国,依据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数据变化,可得出1998年至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加,其中私营企业发展最快。结合“改革开放”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私营企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国有企业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外资企业发展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有关。最后作总结评价,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表明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20.人口迁移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1846-1875年,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大部分流入美国。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商品生产在世界各地实现分工,移民家庭将自己的母语带到了当地,改变了世界语言的分布,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欧洲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对外移民的背景。材料二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导致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特点,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从较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地区不同,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另一个特点是:国际移民成分的多样化。随着新的国际分工的出现,不同的劳动力满足了不同的市场需求,由此构成了多样性的移民群体。经济全球化为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技术移民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呈膨胀之势。同时,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工人逐渐增多。世界人口迁移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提炼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特点:多种因素影响(动机);自愿移民(态度);移民主要是美国(方向)移民人口众多(规模)。背景:19 世纪中期,欧洲普遍发生革命,大量底层人民因政治、经济原因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而向外迁出;工业革命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大规模移民提供了条件;随着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和开拓海外市场,大量欧洲人口移民到殖民地及美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西部大片的土地需要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2)示例:人口迁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论述: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大批人口迁移到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导致跨国公司的大量增加,造成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又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随着欧洲一体化推进,大量移民涌入欧洲,推动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二战后亚洲经济崛起,增强了地区吸引力,大批移民涌入东南亚,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业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中东产油国,促进了石油的开发。总之,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人口迁移成为常态。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对现代移民更有吸引力。【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可知,多种因素影响(动机);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可知,自愿移民(态度);根据材料“1846-1875年,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大部分流入美国”可知,移民主要流向美国(方向),移民人口众多(规模)。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背景:根据材料“1846-1875年”“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并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欧洲普遍发生革命,大量底层人民因政治、经济原因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而向外迁出;根据材料“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并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和开拓海外市场,大量欧洲人口移民到殖民地及美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为大规模移民提供了条件;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张,西部大片的土地需要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首先,根据题意要求,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大洋洲发达地区迁移”“经济全球化为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技术移民剧增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呈膨胀之势。同时,从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工人逐渐增多”等信息,可拟定论题:人口迁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推进、亚洲经济崛起以及中东地区的石油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分析。综上所述,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人口迁移成为常态。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对现代移民更有吸引力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02 00:42:02 页数:16
价格:¥3 大小:796.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