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十二区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联考(一)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卷本部分为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一律用黑笔作答。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卷I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第I卷单项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琮后来演变为中原礼制的重要器物,并留下了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说法,而发现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后来演变成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表明()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城存在史前文明互动B.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C.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D.黄河流城孕育了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2.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A.画面保持印度美术的风格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3.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C.监察体系逐渐完善D.专制皇权得以强化4.在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但当时的士大夫更喜欢用“民政”,因为“民主”看起来和中国君主制更对立。后来“民主”逐渐成了标准翻译。下图为主要文献中民主、民政的使用次数统计(1864—1914年)。这说明() A.民主思想得到社会普遍认同B.君主立宪成为主要政治追求C.甲午战后救亡路径发生转变D.民主路径由改良渐转向革命5.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D.有利于完善文官晋升制度6.《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7.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有计划地坚决地精减冗员,节约支出;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这一指示()A.增强了中央治理经济腐败的能力B.不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C.为抗美援朝提供了财力物力支持D.有利于筹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8.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2010年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0.5倍;中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16.3%,在32年间完成了144倍的飞跃式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9.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B.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C.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D.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10.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兴起。例如,马丁路德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帝给予的,应保持身体的健康。卢梭提出"健康和体力日益增进……是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途径。"这表明A.机器大工业推动大众体育思想的形成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助推了思想解放C.近代体育竞技精神是宗教改革的产物D.体育健康理念是西方人文思想的核心11.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 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其主要原因是()A.世界贸易总额迅猛增长的直接推动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D.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与和平发展时期12.1933~1935年,苏联同美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继1924年以后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新高潮。1935年5月,苏联还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规定“遇有危险时应彼此磋商……相互援助”。苏联采取这些举措旨在()A.促使英法改变绥靖政策B.防范法西斯维护国家安全C.加快国内的工业化建设D.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13.出于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尤其是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的不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行为反映出()A.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B.新兴市场国家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D.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下面四幅图片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古代货币的演变,主要反映了()A.货币的政治化的趋势加强B.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D.形状由杂乱多样到统一15.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代表着明代遗民的深刻政治反省,尤其是激烈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被称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明夷待访录》撰成百余年来一直隐而不彰,以抄本形式暗暗流传,直到清末才得以大放异彩。这反映了()A.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B.政治思想必须与现实结合C.晚清的民族危机D.政治环境决定政治思想的传播 第Ⅱ卷本卷共3小题,共55分。16.(20分)"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酝酿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至秦统一,已经转化为现实,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边疆治理思想上。但在汉初,对秦的边疆治理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例如,陆贾提出,“故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其意指休养生息,边疆无为。源自《公羊传》的“王者无外”思想因董仲舒的推崇受到汉武帝重视,使其破除“夷夏之防”观念,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元帝以后随着儒生大批登上政治舞台,经学极盛时代的开启,回到夷夏之防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摘编自卜宪群《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秦汉时期边疆政策的因素。(3分)材料二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一方面是为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冲淡西夏遣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孟楠《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他民族的融合》(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分析其影响。(8分)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内在发展的极致。同时,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上与法理上自我确认。——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清朝“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疆界”。结合所学,指出清代中期中国的东南疆界及这一疆界在近代的变化。(9分)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7分)材料二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报告制度、任用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金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 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7分)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根据材料三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6分)18.(15分)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19世纪40年代,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1947年,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世界史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二、非选择题(55分)16.(20分)(1)大一统思想或统治(治国)思想的影响;国力的强弱;边地与内地民族发展差异。(3分)(2)措施:①将西夏遗民迁出故土②把大批汉人、蒙古人等迁入西夏故地。(4分)影响:①民族杂居相互牵制,加强了对西夏的控制、巩固了统治②民族杂居,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③耕种、屯垦等,促进了西夏故地及边疆地区的开发。(4分,任答2点给4分)(3)概述: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答出条约名称2分,答出名称及具体内容3分)东南疆界: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2分)近代变化: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4分)17.(20分)(1)内容:创建苏维埃政权(创建工农兵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保障群众的权利。(3分)意义: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获得群众支持,促进革命根据地发展(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4分)(2)特点:加强法律建设;干部管理制度;实行财经制度管理。(3分)意义:有利于巩固边区政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党积累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答出任两点4分)(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答出2点4分)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扩大基层民主)(2分)18.(15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做为标准答案。示例一:论题:近代国际秩序不断发展完善。(2分)论述: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是近代国际法国际秩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尽管1928年的《非战公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中《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通过各项国际协议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发展。(10分)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在不断发展完善。(3分)示例二:论题:国际经济秩序由贸易保护向贸易自由转变。(2分)论述:新航路开辟后,在殖民扩张中,欧洲国家实行重商主义,保护本国贸易,用提高关税 的方法维护本国利益。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并发动对荷兰的战争,迫使荷兰接受条例。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更加繁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自由的环境实现利益最大化。欧洲各国经济政策开始向自由主义转变,给贸易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走向自由。二战后,1947年,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削弱了各国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发展,推动自由贸易机制完善。(10分)由此可知,国际经济秩序由贸易保护向贸易自由发生转变,促进了国际贸易繁荣,推动了各国共同发展。(3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7 01:36:08 页数:7
价格:¥3 大小:1.0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