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校联盟2023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姓名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绝密★启用前湖南省2023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历史湖南师大附中常德市一中长沙市一中双峰县一中桑植县一中.武冈市一中湘潭市一中岳阳市一中株洲市二中.命题学校:湘潭市一中审题学校:株洲市二中.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反映了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D.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泰之祸”。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A.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3.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这反映出
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4.隋唐都城均在长安,但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关中饥荒,隋文帝率百姓“就食”洛阳。唐末,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并为北宋所沿袭。这主要是因为A.长期战乱的破坏B.统治者相信风水之说C.经济中心的变化D.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5.关于《春秋》所载滕国国君滕侯因朝见鲁桓公而改称滕子,胡安国(1074-1138)称:今桓公弑兄,臣弑君,天下之大恶……又先邻国而朝之,是反天理、肆人欲,与夷狄无异,而《春秋》之所深恶之。故降而称子,以正其罪。胡安国产生这样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个人道德倾向决定B.夷夏思想根深蒂固C.商品经济的发展D.受动荡环境的影响6.据清朝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载:“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这反映了A.地权和劳动者分离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农民的赋税过重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7.1907年10月17日;湖南巡抚岑春黄在《遵旨严缉革党分别科罪片中说“奸匪假借革命名调,煽感人心,希图扰乱治安。”同时,广东西部的龙州、上思等地的民变,也“公然以‘排满革命"煽惑号召”。这从侧面反映出A.民变与革命彼此独立B.农民成为革命运动主力C.革命党起义推动民变D.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趋势8.德国学者傅吾康在《一百来年的中国革命,1851-1949>中这样写道:“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甚至蒋介石也照孙逸仙的意思谈论战争对民族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这说明A.抗日战争是国民革命的延续B.民族矛盾化解两党分歧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发生变化D.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9.1950年,政务院强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编制、清理物资,全国各地清查所得的所有物资都必须由中财委统长调度使用”“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这一规定旨在A.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B.保证国家经济平稳运行
C.树立中央政府绝对权威D.促进全国各地均衡发展10.“凡是国家计划内生产的产品,仍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价格,不准将计划内产品转为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属于企业自销和完成国家计划后的超产部分的出厂价格,取消原定的不高于国家定价20%的规定,可按稍低于当地的市场价格出售,参与市场调节,起平抑价格作用。该时期国家物价局物资局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B.克服“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C.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艰难探索D.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11.真正能够体现契约自由精神的当属罗马法的诺成契约。诺成契约制度把当事人的合意视为一项契约的核心,其成立不需要履行任何的手续或形式,也无须交付标的物,仅仅以当事人之间的意思合致为要件,“诺成”或缔约双方的相互同意是“协议”中最终的决定性的因素。罗马诺成契约制度的诞生A.是罗马帝国商贸活动繁荣的产物B.说明了罗马法逐渐淡化司法程序C.使平民私有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D.反映出贵族与平民矛盾日渐消弭12.下表中的三个史实反映出A.君权神授强化王权B.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C.教皇地位不断衰落D.王权与教权的依存与斗争13.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王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人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A.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B.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D.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14.法国宪法起草主持人在解释1795年宪法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统治,他们拥有私有财产,热爱其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而由无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无政府状态)。”这说明宪法的制定旨在A.迎接资产阶级革命新高潮的到来B.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C.适应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D.践行启蒙思想自由平等法治要求15.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就会到来。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关于这一转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考察历史B.旨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C.旨在说明改变斗争方式的必要性D.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根本改变16.下表反映了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你的变化。据此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A.经济领域得到拓展B.第一、二产业趋于衰退C.中间阶层人数增加D.橄榄型社会已然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曾捉出对四方蛮、夷、戎、狄四大民族集团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据《史记》载汉朝时对降服的匈奴人“因其故俗为属国”,所谓属国,就是因其俗,存其国号,而属汉朝。属国内的管理制度,则仍按原民族的制度即因俗和利用原来的统治者而治。这种体制后来扩展至南方和西南的许多民族地区,如在氐羌设立金城属国、广汉属国等。魏晋南北朝时曾建立了许多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这些政权在法制上主要采取了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双重统治体制。《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依法律论”,公开确认各民族的“本俗法”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这是对泰汉以来对各民族实行“因俗而治”措施的法律化、制度化。清朝曾制定了一部专门适用于蒙古的法规《蒙古律例》,《大清会典》记载“国家控驭藩服,仁至义尽,爱按蒙古风俗,酌定律例”。在这部法律中,“几蒙古犯罪皆论罪”,即用罚牲高取代清朝法律规定的刑罚。综上所述,“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一贯奉行的法制原则,它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苏钦《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城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近当修改民族区城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快木尔.达几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城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9分)18.(14分)2032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20%以上,进人重度老龄化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的原因,谈谈古代养老制度对今天养老制度建设的启示。(9分)19.(12分)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19世纪晚期西欧部分哲学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释,将其解释为机械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物主义。对此,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请结合中外重要历史事件对这-思想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更论结合、表述清晰)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6分)(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8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