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级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中,大多与锡命(册命)礼活动有关。金文记载受命者要“拜手稽首”表示对国王的感谢。《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太庙。”《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周天子无一缺席。据此可知,西周时期举行的锡命礼活动意在()A.均衡贵族集团内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C.强化周王的共主地位以稳定政治秩序D.构建起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2.河南登封阳城战国冶铸铁遗址出土的铸范,按器类则以䦆、锄等农业生产工具最多,约占出土铸范总数的90%以上。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这些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战国时期()A.农业经营方式的成熟B.北方地区已全面推广铁犁牛耕技术C.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完善3.《逸周书·作雒》中有周公因“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4.下表为20世纪在山东地区出土的牛耕图信息(局部)。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两汉时期山东地区()犁耕图发现时间状况时间滕州宏道院牛耕图1930年一人扶犁,一牛曳拉,耕牛的形体健壮高大,牛前有一小孩牵牛导引。东汉中期金乡县香城牛耕图20世纪80年代二牛抬杠正在犁地,牛前一人执系倒退引牛,右牛后一人执竿赶牛,长辕犁后一农扶犁、两牛间一人扶辕。西汉晚期山东邹城牛耕图1993年二牛抬杠,两耕牛拉犁,一农夫在后扶犁耕地。犁头呈等腰三角形,中间稍隆起,犁梢和犁床由一根湾木制成。东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5.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A.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C.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D.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6.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类型特点及代表人物第一种类型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第二种类型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第三种类型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第四种类型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第五种类型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A.土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7.据统计,东晋政府在籍户数约为76.8万户,成汉(蜀)约30万户,虽然当时北民大量南迁,但两地户数相较于三国、西晋时期,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一定减少,以致东晋北伐时无民可征,只能以“编户奴以充兵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东晋时期()A.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B.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C.土断政策执行不彻底D.政府户籍管理较为混乱8.下列是北魏至唐代受田变化情况。这可以说明()时期受田情况 北魏孝文帝时期男年15岁以上受露田(种植谷物)40亩,妇人受20亩,奴婢依良隋朝开皇二年丁男、中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田1亩唐朝武德七年丁男(21~59岁)、中男(18~20岁)给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寡妻妾给口分田30亩A.北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B.隋代统一致使大量土地被开垦C.唐代新税法的大力推行D.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9.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B.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10.《新唐书》记载:“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曹以主众焉。”中书门下独立行使出令权,众宰相在其议定政务后,可直接交中书门下五房机构分类处理,然后送交尚书省执行。这一做法()A.完善了中枢机构的制衡机制B.确保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便于提高原体制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门下省的职权范围11.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12.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斡办公事“准备差遣”“帐斡”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D.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13.北宋时期,“以钱谷定税”,形成了以货币地租、实物地租为主的地租形态,如两浙中田一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亩钱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在汴京城内,“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天圣后,内库岁入“饶、池、建新铸绪钱一百零七万,而斥旧蓄络钱六十万于左藏库,率以为常”。这些现象()A.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B.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C.加剧了北宋的“钱荒”问题D.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14.为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养”方式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宋明理学()A.是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凸显了思想的平民化趋势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15.元代帝师制度源于蒙古军进军四川的需要而与西藏地方势力合作所设立的。帝师掌管全国佛教,各地各级官府均设有僧正司、僧录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徒,隶属于宣政院;宣政院负责任免僧官及谳定犯罪僧徒。据此可知,元代帝师制度的设立()A.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的进程B.反映出佛教思想本土化和大众化倾向C.体现出元朝机构设置的混乱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民族交融16.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材料二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摩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摩政策》(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6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中,出土高昌国和平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的叠布(即棉布)借贷契约,借贷量达60匹之多。在1975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51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一件“蓝棉布,出土物似为一件棉衫裙,内有絮棉,已糟朽成粉状”。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发掘中,出土一件宽5厘米、长7.5厘米的棉布方巾,墓地年代属于魏晋前凉时期。——摘编自新疆考古发掘简报等材料二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二十六年四月,“五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015斤和211223匹。——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魏晋至唐时期棉花在新疆的传播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程朱理学产生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级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D 【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题答案】【答案】(1)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2)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19题答案】【答案】(1)解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棉花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新疆吐鲁番等地区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原因:棉花由边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在南宋时的江南就广为种植;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元代国家空前统一,疆域广阔;政府重视农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市镇经济的兴起,如松江逐渐成为棉纺织中心;民众对棉织品的生产与消费需求等。(任答三点即可)【20题答案】【答案】示例一:论题: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阐述:皇权是大一统官僚系统中一切权力的来源,处于基层的“家”是实现儒家伦理的最基本单元,处于中层的是具有儒家信仰旳读书人阶层,他们在汉代主要指豪强地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指门阀士族。隋唐以来,世家大族衰落,科举制推行,大量信仰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跻身封建统治阶层,从而使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走向成熟。程朱理学产生前后家国同构体的层次结构差别表现在:第一,家国同构体中的中层领导力量不再是以豪强或士族为主,而是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南宋时,信奉理学的儒生成为主导中层的群体,侨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有了广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活动空间,儒生与政府合作担当地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他们延伸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实现了县以下 的自治。第二,在儒家知识分子修身教化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乡约得到推广,家族制度更加完备,程朱理学兴起后,普通百姓日益重视族谱和祠堂,这就大大便利了中层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这也表明程朱理学产生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中国家国同构体的成熟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论题:官僚政治的成熟运作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阐述:在宋代以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与压制。如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最后在农民起义与日贵族的打击下灭亡。在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亡教训,采取较为柔和的统治方式,使得社会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国家仍然通过建立乡里制度对社会施行全面的控制,并且通过建立合法的渠道使得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可以得到适当的表达,社会精英可以通过国家的选宫制度(察举制、征辟制)进入政权体系,参与社会治理。到了宋代,随着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施行,文官地位提高,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的社会风气,国家政治制度得到整体性的调整与变革,官僚政治更为成熟。此后,元朝设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权大而不专,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从而使宋代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巩固与延续,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明代地方设三司和清代总督、巡抚的设置也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士绅的高度强化和中央官制的完备有利于国家维护社会整体的安定,士绅在强大皇权的保障下也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在这种家国同构体的结构下,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呈现出稳定的格局,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离不开官僚制度的运作,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保障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10 03:04: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371.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