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康德卷)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一、选择题1.孟子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也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上述言论反映共同理念是A.节用爱民B.天人和谐C.因时而变D.清静无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禁发必有时”等共同指向的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节用爱民,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因时而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清静无为,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代年号之设始于汉武帝,年号既用于纪年也用于宣示统治权力。资料表明,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鲁孝王泮池刻石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六安国的一件薰炉也有“(元康)五年六安十三年正月乙未”字样。这可用于证明当时A.全国纪年方式混乱B.王国问题依然严重C.中央权威得到加强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年号在全国的统一推行是君主权威的体现。材料中的“五风”“元康”都是当时君主(汉宣帝)的年号,在各诸侯国的器物上使用,说明中央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混乱,排除A项;王国问题已经逐步解决,排除B项;材料与儒学正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中原棉织技术传到边疆地区 C.棉布是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D.中原地区种棉织布发展较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文献的记录表明边疆地区发展较早,而宋明时期才向全国推广植棉,说明中原地区较晚,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不能得出我国最早,排除A项;不能得出是主要商品,排除C项。故选D项。4.如图是南宋时期开凿的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第30号“牧牛道场”,它以“牧牛”比喻修行禅观、锻炼思想的过程。道场造像生动活泼,牧牛有的溪边饮水、有的卧地休息,牧童也姿态各异,或低头小憩或唱歌嬉戏。这反映出当时A.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B.士大夫追求闲情逸致C.佛教世俗化发展趋势D.理学发展为官方哲学【答案】C【解析】【详解】“牧牛道场”是佛教造像艺术的杰出作品,用牧童放牛的生活化场景比喻人的思想修炼过程,造像风格生动活泼,是世俗生活的真实再现,反映宋代巴渝地区佛教的世俗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农耕主导,排除A项;造像也并非反映士大夫的审美追求,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理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5.在明代,未考中进士的举人也获得终身功名,具有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乡试落第的学校生员也享有钦定生员服饰、“免其家二丁差徭”的优待。上述政策的推行,意在A.扩大官吏来源B.稳定社会秩序C.保证取士公平D.束缚士人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下对读书人的优待政策,目的于在笼络读书人,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B项正确;扩大来源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并 不能体现公平,排除C项;材料强调选官的方式,而不是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苏州府的常熟、昭文县境内,由明末的9市5镇增加到乾隆时的34市8镇。有些大市镇经济实力雄厚,“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表明①镇是乡村市场的较高层级②江南经济得到持续发展③市镇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④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与江南地区工商业经济发展相关,故②③正确。市(农村集市)的数量明显多于镇,可以推知镇是高于“市”的乡村市场层级,①正确,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7.读如图(资料来源:微博《上海与汉口的外贸埠际转运》)据此可知,19世纪后半期A.汉口对外贸易逆差显著B.上海外贸位居全国首位C.内地与沿海地区同步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联系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大量洋货从上海进口并转运到汉口,再转运到各地,反映长江流域经济联系密切,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出口问题,无从反映贸易逆差,排除A项;当时上 海外贸确居于全国首位,但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同步发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8.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历经8位总统、27届政府内阁,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这说明民国初年A.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B.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C.中央政府行政效能有限D.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行政管理能力难以正常发挥,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不足,C项正确;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于袁世凯之后,排除A项;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9.《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创刊于江西瑞金。该报在第306期发表了一首《民主共和国进行曲》,歌词中写道:“全国的人,一条心,我们要争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我们要实现,实现中国民主共和,创造人民的新生。”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是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民主共和国”等信息指向抗日战争,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底成立于江西瑞金,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是在1931年,根据发行期数,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任务;1962年初,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十年初步设想:一是“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变化A.初步总结了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B.改变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基本方针C.开始提出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针D.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答案】A 【解析】【详解】1959年到1961年,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2年提出的“十年设想”,总结了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钢铁业等重工业、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验教训,A项正确;方针没有改变,排除B项;开始提出是在八大,而不是1962年,排除C项;D项是中共八大,排除D项。故选A项。11.僭主,是指通过政变等非合法手段夺取政权的统治者。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在雅典市政广场树立了第一组刺杀僭主者的雕像。在整个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者雕像是市政广场上仅有的献给凡人的雕像。这一举措有利于A.维护贵族集体议政B.削弱城邦宗教势力C.促进城邦艺术繁荣D.增强民主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古希腊城邦政体中,非法夺权的僭主是威胁民主政治的因素。雅典执政者为刺杀僭主者树立雕像,意在宣扬民主的政治理念,反对僭主政治,有利于增强民主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增强民主政治认同,不是维护贵族集体议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增强民主政治认同,没有体现削弱城邦宗教势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增强民主政治认同,没有体现城邦艺术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12.植物的传播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图是某种植物对外传播并在世界各地区种植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A.棉花B.咖啡C.马铃薯D.茶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地图信息不难看出,该植物起源于非洲地区,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咖啡,B项正确;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在美国南部地区大量种植,地图上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起马铃薯起源于美洲,排除C项;茶叶起源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13.如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关税调整的部分大事,这反映了当时1842、1845年先后废止制成品和原材料出口税,并减免127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1882年纳税进口商品项目只余下20种。1921年实行《保护工业法》,对关键工业产品征收33.33%进口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除已课税的以及小麦、肉类等商品外,对帝国外的商品一律征10%的关税。A.国际贸易开始法制化B.英国殖民体系走向崩溃C.英国综合国力的变迁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税率和征税商品中可以看出英国从减免关税到加征关税,反映了英国从自由贸易政策到贸易保护政策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是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实力已被美德超过,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冲击下更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综合国力的变迁,没有体现国际贸易开始法制化,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也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4.1922年2月,英法两国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经济要求,包括偿还旧俄政府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等,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同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相互放弃战争赔偿,发展经贸合作。据此可知,苏德条约的签订A.冲击了凡尔赛体系B.结束了德国战败国地位C.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D.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英法主导的战后欧洲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该体系惩治战败国德国、敌视排斥苏俄。苏俄与德国恢复外交关系,首次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是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A项正确;德国仍是战败国,排除B项;问题没有解决,排除颈;1922年此时苏联主要是经济的恢复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还未开始,与德国的经贸往来也对其工业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一项消费调查显示(如图):不同群体相对1984年每增加1美元收入,对应消费增加情况。它反映出美国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B.福利政策保障了低收入群体C.信贷消费造成经济虚假繁荣D.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收入末20%的家庭(低收入家庭)每增加1美元其消费开支超过1美元,这一庞大的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力量,但是其消费力受到收入不足的制约。收入前20%的家庭(高收入家庭)收入增加但是其消费开支低于其财富增长。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美国整体的消费能力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弱,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没有体现福利政策保障了低收入群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整体消费力受制于贫富差距,没有体现信贷消费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对知识学问的研究不仅限于古代经典,还要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当推达·芬奇。他认为,“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必须受制于数学科学”,艺术与科学可以完美结合。为了提高绘画方面的造诣,他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研究眼睛构造、人体结构等,留下上万页笔记,记录了科学实验及其心得……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的洗礼,就不会有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辉煌!——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9世纪末期,伴随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超出私人企 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国家开始对科技事业发展进行资助。1934年罗斯福强调“联邦政府有责任对国家经济和科学研究进行干预和支持”。二战爆发后,美国把联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私人企业等四个方面的科研力量,由联邦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直接管理,完成战时大科学体制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将“大科学”体制从军事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方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力资助基础性大科学项目。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的成功,高能物理实验、大型天文观测项目开展都受益于“大科学”体制的推行。——摘编自赵红州《“大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材料三科技规划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的总体设想和蓝图。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三个中长期科技规划,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简称国内形势国际环境目标主要内容《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确立.①力争在某些重要和急需的部门在12年内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确定了57项任务,重点发展导弹技术、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部分重要的学科接近或达到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规划27个领域的研究任务,以农业、能源、遗传工程、空间、激光、电子计算机等8个领域作为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③自主创新、重点跨越,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确定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如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空天和海洋技术。——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是如何促进“16世纪近代科学革命”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美国“大科学”体制形成的背景。 (3)请完善材料三表格中①②③空白处内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任意一项科技规划进行解读。(解读可从该规划制定的背景、内容、成就、意义等角度综合进行)【答案】(1)文艺复兴打破神学束缚,带来思想解放:关注现实,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以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用数学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2)背景: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推动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普遍采用:大国间军事科技领域竞争的要求。(3)①美苏冷战,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包围,苏联对中国的支持援助:.②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重视科技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③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读:需要从背景、重要成就、意义等角度对科技规划进行说明。示例:《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在50年代冷战背景下,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制定。规划重点突出导弹、原子能技术等国防尖端科技。在此规划指导下,国家集中科技力量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了国家安全。该规划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打破神学束缚,带来思想解放:关注现实,注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根据“他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研究眼睛构造、人体结构等,留下上万页笔记,记录了科学实验及其心得……”得出以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为了追求自然主义,绘画必须受制于数学科学”得出注重用数学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所学,可从经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等方面概括,可得出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推动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普遍采用:大国间军事科技领域竞争的要求。【小问3详解】根据“1956—1967年”可得出①美苏冷战,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包围,苏联对中国的支持援助:根据“1978—1985年”得出②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重视科技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根据“2006—2020年”可得出③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解读:需要从背景、重要成就、意义等角度对科技规划进行说明。示例:结合所学可得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在50年代冷战背景下,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制定。规划重点突出导弹、原子能技术等国防尖端科技。在此规划指导下,国家集中科技力量取得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打破美苏等大国的核垄断,维护 了国家安全。该规划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任何经济都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运行的。制度(土地、赋税、劳动等制度)变迁,通常是不可逆的,表现历史的进步;但也会出现反复和逆流,造成经济的衰退。在重大的经济变动中,不仅要求有上述一般制度的变革,还要求有体制的变革,以至根本制度的变革。前者包括所有制的变革,后者包括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组织和行为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在研究中我们主要是考察人口、等级、分业(士农工商)、消费习俗等的变迁。经济史研究要注意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中最大的是政府和文化两项。就中国封建政府而论,它在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上就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制度改革——社会变迁,在最高层次上都要受文化思想的制衡。——据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提取材料中关于经济史研究的任一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提示: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观点,即应在经济史研究中,要注意经济与制度、社会、政府、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观点可以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与经济、文化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对制度、社会等因素进一步细化后,提取其中的观点。比如,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可以细分为土地制度变革、所有制变化、政治变革等等,可以从两者相互影响的角度论述,也可以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角度论述,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观点,即应在经济史研究中,要注意经济与制度、社会、政府、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观点可以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政府管理与经济、文化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对制度、社会等因素进一步细化后,提取其中的观点。比如,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可以细分为土地制度变革、所有制变化、政治变革等等,可以从两者相互影响的角度论述,也可以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角度论述,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具体论述必须结合相关史实,从不同国家的具体史实中去论证你的观点,不可假大空,要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第一次阐发其对外思想: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偿款外债照旧担任,一体保护所有外国人的权利等等。1912年他向各国发布的《对外宣言书》,与1906年的思想基本一致。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他认识到“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失败之 根源”。微博认为,西方列强对弱小国家,“都是讲战争,主张帝国主义去灭人的国家”。因此,他主张要“取消此等条约(一切不平等之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并指出,十月革命是国际革命的开端和国际民族解放的起点,呼吁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民族要团结起来,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据邵德门《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等材料二……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外交思想转变及毛泽东外交主张提出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在外交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共同的历史意义。【答案】(1)孙中山:国内:对帝国主义的妥协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进入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国际: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及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十月革命及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毛泽东:国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抗争和探索,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际: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趋于形成,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相同之处:联合苏联,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意思相近也可得分)历史意义:丰富了中国的外交理念,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解析】【详解】(1)时代背景:孙中山:根据材料“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失败之根源”可知对帝国主义的妥协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进入新阶段;根据材料“ 十月革命是国际革命的开端和国际民族解放的起点,呼吁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民族要团结起来,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可知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及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十月革命及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根据材料“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时间和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抗争和探索,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趋于形成,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相同之处:根据第一小题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二者的内容、目的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联合苏联,联合世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意义:根据材料和上述问题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交理念、民族解放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丰富了中国的外交理念,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有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09 18:16:01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5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