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表为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的区域分布简表。这一分布反映出该时期()地区古城遗址数量黄河中上游地区郑州西山、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凉台等9黄河下游及山东地区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莲丹土、章丘城子崖等15长江中游地区澧县城头山、澧县鸡叫城、天门石家河、荆州阴湘城等9长江上游地区新津宝敦、都江堰芒城、温州鱼凫村、郫县三道堰等6长江下游地区余杭莫角、良渚文化遗址、土筑金字塔3内蒙古地区老虎山、白玉山、板城、大庙坡、阿善、沙木佳等17西藏地区(可考)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9A.城市集中在黄河流域B.城市南北分布基本平衡C.满天星斗文明特征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远古至夏商时期中国早期城市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蒙古,西藏地区都有城市的分布,体现了满天星斗的文明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还有其他地方的城市分布,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南北分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分布,未涉及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认为,这套信仰体系既解释人生,也规范行为,尤其关注生活中特别是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它不是靠空洞的教条铸成笼子去约束,而是以具体要求教化人们。这一信仰体系()A.强调隆礼重法B.崇尚顺其自然C.提倡兼爱互利D.主张为政以德【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套信仰体系既解释人生,也规范行为,尤其关注生活中特别是家庭中的行为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套信仰体系注重规范人的行为,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这是孔子的主张,他主张为政以德,D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的观点,排除A项;B项是道家的主张,排除B项;C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3.“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法家思想是否违背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4.学者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反映其时代特征是()A.多元的文化面貌B.动荡的历史进程C.频繁的民族交流D.巨大的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是人性觉醒的时代”,“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既有人性觉醒的因素,有民族融合的因素,又有思想争鸣的因素,可见多元的文化面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动荡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频繁的民族交流只是文化的一种,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巨大的社会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5.敦煌85窟壁画(如图)描绘了佛教极乐世界,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局。这表明唐朝() A.三教合一的出现B.佛教的广泛传播C.文化领先于世界D.佛教渐趋本土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敦煌85窟壁画(如图)描绘了佛教极乐世界,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壁画中,出现了仿照当时都城坊的布局,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日渐本土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道家,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材料信息难以得知佛教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无法得知其领先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6.“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唐朝的外敌是突厥,这两者都是较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对的是辽、金等相对先进的国家,边防压力严峻,B项正确;A项错误,宋朝国势并不强劲,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朝相比汉、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是对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学者籍贯分布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为密切B.动乱影响到北方的中外交流C.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社会热潮D.西方传教士在南方活动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学者籍贯分布的统计”可看出浙江、江苏、安徽等东南地区学着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传教士从海路到达中国后,在南方的活动比北方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排除A项;明清易代时,南北方都受到了战乱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整个社会都在学习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如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都城秦咸阳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清北京人口数量(万人)约60约100超过100约150超过100城市面积(平方公里)3684371560A.中央集权制度B.城市商业发展C.城市人口众多D.官府好大喜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可以看出都城的规模反映了王朝的辉煌气势,都城也称皇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都城的规模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南宋时期,商业发达,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B项;两宋时期,人口多,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C项;官府的好大喜功,历朝都有,不能算是根源,排 除D项。故选A项。9.“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该图的主题是()A.汉代对外交通B.佛教传播路线C.唐朝主要商路D.元朝对外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如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可知,图中显示了印度文化(佛教)外传,尤其是在中国境内体现了“敦煌、龙门、云冈”等地,可知这些都是著名的佛教石窟所在地,B项正确;汉代的对外交通著名的是丝绸之路,其两端是中国的长安,欧洲的大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唐朝的主要商路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而不是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10.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有着多年的游历生涯,下图是当时根据他的描写制作的世界地图。这反映出当时()A.殖民促进帝国兴起B.文明之间有密切交流C.地理认知较为准确D.古希腊文明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根据他的描写制作的世界地图”结合图片可知,希罗多德眼中的世界包括了欧洲、亚洲、北非,各文明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密切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殖民,排除A项;C项错误,希罗多德的地理认知,受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并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1.学者许倬云认为:“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这意在说明,欧洲文化()A.形成的原因B.领先于世界C.形成与发展D.多元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可以看出强调的是欧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非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欧洲文化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没有反映出其多元化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二、三千纪发生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民族大迁徙(如图),这一过程反映出()A.战争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文明因交流而趋同C.亚非区域文化深受影响D.文明因互鉴而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二、三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陆续进入西 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C项正确;从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二、三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但文明未因交流而趋同,排除B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二、三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但材料未涉及文明因互鉴而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13.近代史上,“西班牙的海外开拓基本是以皇权和国家利益为驱动力的,英国则以商业利益为动力驱动的。从时序上看,西班牙人的行动是军事征服在先,随后的经济利益只是战利品;而英国则是商业活动在先,军事力量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这一差异()A.使殖民地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B.给殖民地经济带来严重破坏C.导致西班牙和英国的矛盾激化D.西方文化的扩张进一步加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班牙海外开拓基本是以皇权和国家利益为驱动力的,英国则以商业利益为动力驱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的动力不同,西班牙以国家利益为动力,重视军事征服,英国则是商业利益,更重视商业贸易,因此在殖民过程中,传播的文化也不相同,A项正确;B项属于两国殖民的相同点,排除B项;两国矛盾不在于这一差异,而是对殖民地的争夺,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4年时候,尽管欧洲在世界范围的霸权看起来是坚不可摧并且将永远存在的,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方面都开始遭受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挑战是间接的”。据此推断,当时()A.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开始解体B.政党成为殖民地新生领导力量C.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不断高涨D.一战极大冲击了欧洲国际地位【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它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方面都开始遭受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直接……有些挑战是间接的”可知,反映的是一战后,欧洲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一战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不断高涨,C项正确;“开始解体”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党成为殖民地新生领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冲击了欧洲的殖民霸权,而非欧洲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有几家跨国公司的现金流超过了很多独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所有跨国公司和国家放在一起排名,将有17家排在前60位。这一发展有利于()A.全球贸易网的形成B.文化交流的国际化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缩小各国贫富差距【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几家跨国公司的现金流超过了很多独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B项正确;早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全球贸易网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实力的增强,而非国家实力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学者钱穆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如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实解释《秦汉史》(1931年,作者时年36岁)《国史大纲》(1940年,作者时年45岁)设“五经博士”汉武之置五经博士;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武帝罢黜百家,只立“五经博士”,从此博士一职,渐渐从方技神怪、旁门杂流中解放出来,纯化为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的学者。钱穆称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 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儒生公孙弘的任用武帝时,“朝廷儒者实犹未盛”,大臣之任用“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摘编自张耕华《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两本著作的解释有何不同?(2)分析材料,谈谈影响其不同解释的主要因素。【答案】(1)①“设五经博士”:《秦汉史》视之为秦暴政的继续,是强化思想控制的方法;采取的是反思、批评的立场;《国史大纲》视之为向“文治政府(士人政府)”转变的体现;采取的是辩护、称颂的立场。②“儒生公孙弘之任用”:《秦汉史》认为公孙弘的任用意义不大,西汉政制没有明显变化,仍以军人为主;《国史大纲》认为公孙弘的任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在公孙弘之前,官员以军人为主,而公孙弘之后重用儒生,转向文治(士人政府)。(2)影响因素①史实、史料的搜集、积累情况。②对史实、史料的处理方法、解读方法。③著者本人的目的、宗旨。④时代背景。⑤个人境遇变化、阅历深浅等。(说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不同:“设五经博士”,依据材料“犹始皇之焚博士官书,以吏为师,统私学于王官之制也,亦未出亡秦之牢笼”,得出《秦汉史》视之为秦暴政的继续,是强化思想控制的方法;采取的是反思、批评的立场;依据材料士人政府为中国式的民主政治,而设五经博士被其视为士人政府的成因。”,得出《国史大纲》视之为向“文治政府(士人政府)”转变的体现;采取的是辩护、称颂的立场。“儒生公孙弘之任用”,依据材料“仍不出往者军功得侯或嗣封之例”,“儒生惟公孙弘、儿宽,俯抑取容(迎合取悦)而已”,得出《秦汉史》认为公孙弘的任用意义不大,西汉政制没有明显变化,仍以军人为主;依据材料“武帝始相公孙弘,以布衣儒术进,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汉廷政制一绝大转变也。其先惟军人与商人,为政治上两大势力,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见为转向文治之精神。”,得出《国史大纲》认为公孙弘的任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在公孙弘之前,官员以军人为主,而公孙弘之后重用儒生,转向文治(士人政府)。 (2)因素:从史料角度分析,得出史实、史料的搜集、积累情况;从史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得出对史实、史料的处理方法、解读方法;从作者本人角度分析,得出著者本人的目的、宗旨;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得出时代背景;从个人遭遇角度分析,得出个人境遇变化、阅历深浅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概念的变迁——(日)冈田英弘等《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1)从如图中提取几条有关“中国概念变迁”的重要信息。(2)分析绘制者认识“中国概念”的角度,并加以说明。【答案】(1)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②疆域不断扩大,奠定现代中国版图。③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④历史发展中有分裂也有统一,国家统一是发展主流。⑤多元一体,区域文明(北方、南方、东北、内蒙、新疆等)各具特色。(说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①角度: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疆域变迁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②说明:清朝加强了对东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管理,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举例说明,言之有理答出 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信息:依据图示中的“秦汉”、“隋唐”、“元明清”和“西藏”、“新疆”、“蒙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疆域不断扩大,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依据图示中的“三国”、“两晋”、“北魏”、“宋齐梁陈”、“辽”、“北宋、南宋”、“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依据图示中的“秦汉”、“隋唐”、“元明清”、“三国”、“两晋”、“北魏”、“宋齐梁陈”、“辽”、“北宋、南宋”、“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历史发展中有分裂也有统一,国家统一是发展主流;依据图示中的“西藏”、“新疆”、“蒙古”、“北方”、“南方”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多元一体,区域文明各具特色。【小问2详解】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图示中的“元明清”和“西藏”、“新疆”、“蒙古”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疆域变迁认识角度。然后结合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材料二2002年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答案】(1)①史料类型:石碑、石雕属出土实物,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②史料内容:罗塞塔石碑用三种文字书写诏书,对于研究古埃及文字学及早期国家文明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揭秘埃及文化的钥匙;埃尔金大理石雕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古希腊建筑及早期战争文化有重大价值。③史料遭遇:两大文物都见证了英国掠夺他国文物的罪恶。(说明:答出其中任三点言之有理)(2)宣扬普世性价值是片面的。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全方位提供文化知识,是传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霸权逻辑的体现。(答出其中任两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析,得出石碑、石雕属出土实物,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史料内容:依据材料“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得出罗塞塔石碑用三种文字书写诏书,对于研究古埃及文字学及早期国家文明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揭秘埃及文化的钥匙;依据材料“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得出埃尔金大理石雕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古希腊建筑及早期战争文化有重大价值。史料遭遇:依据材料“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于1806 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得出两大文物都见证了英国掠夺他国文物的罪恶。(2)评析:依据材料“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得出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全方位提供文化知识,是传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据材料“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得出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霸权逻辑的体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成功的大一统帝国,必然也是能够成功与商人集团合作,接纳商贸秩序的帝国。唐王朝得到粟特人的协助,得以成功地经略西域,一旦双方决裂,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中亚。宋元能够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也是因为友善阿拉伯商人。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摘编自张笑字《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材料二长期以来,穆斯林商人一直是欧亚商路的主宰者。从7世纪开始,来自波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水手和商人开始学着借助季风的力量前往印度。到8世纪20年代,穆斯林水手最远到达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宋朝依然与伊斯兰世界进行贸易。——摘编自(英)安德鲁《世界史》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贸与文明”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商贸促进国力强盛。如唐朝采取开放的政策,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2)商贸加快文化交流。如中国养蚕、漆器、冶铁等技术西传,引进中亚“汗血马”、葡萄等作物,佛教传入中国等。(回答阿拉伯文化继承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阿拉伯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亦可)(3)商贸推动经济繁荣。如宋朝是古代商品经济一大高峰,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4)限制商贸阻碍经济文化发展。如明朝海禁政策造成沿海倭寇泛滥。【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以“商贸与文明”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述的。根据材料“唐王朝得到粟特人的协助,得以成功地经略西域,一旦双方决裂,唐人变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中亚。”可得出商贸促进国力强盛;根据材料“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中国的艺术明显受到波斯和阿拉伯的影响。”可得出商贸加快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宋元能够从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获得好处,也是因为友善阿拉伯商人。”可得出商贸推动经济繁荣;根据材料“明初一旦禁海,有不在少数的临海子民参与或主导倭寇组织。”可得出限制商贸阻碍经济文化发展。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9 15:40: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1.6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