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月考语文试卷(2023.3.14)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 ,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瑜“________”的儒将形象。【答案】①.莫春者②.春服既成③.亦足以畅叙幽情④.王羲之⑤.羽扇纶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莫、既、幽、羲、纶。2.按要求选择。(1)红楼回目中往往有对人物的“一字定评”,下列选项中与回目相对应的一项是()袭人娇嗔箴宝玉平儿情掩虾须镯晴雯病补雀金裘紫鹃情辞试莽玉A.勇、贤、俏、慧B.俏、慧、勇、贤C.慧、勇、贤、俏D.贤、俏、勇、慧(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中国》)①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②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④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⑤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A.②③⑤④①B.⑤③②④①C.⑤②③①④D.③④⑤②①【答案】(1)D(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由《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可知,此四处应填“贤、俏、勇、慧”四字。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语段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对孤立和隔膜进行了阐释。首先根据前句“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推断,横线上的第一句应该从“人和人在空间角度”阐述“孤立和隔膜”,③不是说“孤立和隔膜”,排除D;②是从“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角度说,排除A;再比较BC两项,看⑤句后面是②还是③,根据⑤句后一分句“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看,③句中“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应该与其紧承,排除C。故选B。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韩松①听说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是无厘头的作品。□□,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但偏偏就是这样,这部由英国《自然》杂志的亨利·吉编辑的《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②《自然》杂志创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③亨利·吉在书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达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④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⑤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⑥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这部书的分章,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⑦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⑨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⑩这是真正的科幻。(选自《文汇报》2018.1.有删改)3.第⑥段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方框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何况;然而B.虽然;但是C.既然;那么D.何况;因此5.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1999年创刊的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是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B.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鼓励“好玩”、“有趣”,“有超脱的娱乐精神”。C.科幻小说诞生约200年,有些人不懂得欣赏它的艺术美,偏执地认为其没有深度。D.读《自然》发表的文章,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7.第⑧段引了《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的一些内容,你认为是否必要?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答案】3.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新技术、新理论)很强。4.D5.插入科幻作品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缘由,与上下文形成对比,鲜明突出了《自然》发表科幻小说是鼓励好玩(兴趣)和创新.6.C7.答案示例:本段直接引用书中内容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真正的科幻作品具有原创性的点子,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展望了科学技术进化、科学发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善于把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连接杂糅从而产生审美趣味,所以我认为引用是必要的。【解析】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词语在新的语境下产生新义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谁的,形容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再结合语境具体概括词语的语境意。结合原文“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可得知,这个词是形容科幻作品的科学性的,“硬”有强有力的意思,在这里指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新技术、新理论)很强。【4题详解】此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系前文可知小说是虚构的,而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又带有科幻性,所以要填一个递进意思的关联词“何况”;科技杂志应该刊登实际科研成果,与“《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正好构成因果关系,应填“因此”。故选D。【5题详解】此题考查插叙段落的作用。此类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此段内容是“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概括其内容上是在写科幻作品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缘由,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比较沉重。结构上,此段位于中间,可看它上下文的内容,确定其结构上的作用。结合上段“《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以及下段“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可见第④段正好与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自然》发表科幻小说是鼓励好玩和创新。【6题详解】此题考查对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此类题基本上属于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寻找差异点就可以做出来。A项,“1999年创刊的”错误,原文是“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到1999年,《自然》杂志已经创刊130年了。B项,“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以偏概全,《自然》杂志中选取科幻小说是以“好玩”、“有趣”为宗旨,并不是整个杂志的宗旨。D项,“读《自然》发表的文章”错,原文在第九段“这些小说……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可见应该是读其中的科幻小说是这种感觉。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找到引用的具体内容,联系上下文看引用是为了说明什么,再看这种引用是否有必要。本题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些例子能形象的说明第⑥段“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也表现了第⑨段“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可见此段直接引用更具体形象地说明真正的科幻作品具有原创性的点子,展望了科学技术进化、科学发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善于把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连接杂糅从而产生审美趣味。可见它是有价值的,因此是必要的。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到蔬菜地看看李汉荣①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一定要想开,想开些,再想开些,有什么想不开的呢?万一还是想不开,我建议你出去走走,就跟着我,一同到蔬菜地里走走,坐坐,看看。②好,咱就坐在田埂上,和蔬菜面对面,你看,蔬菜也在看我们呢。③你看啊,你就好好看看这些蔬菜。④你以为这被埋没的土豆,就真的埋没了,会在埋没它的土里苦闷抑郁?不,哪会啊,在被埋没的日子里,正是生长的好日子,土豆在暗暗使劲长呢。⑤你以为西红柿被谁的风言风语气红了脸,肺都快气炸了?怎么会呢?那是人家高兴,西红柿的想法就这么简单而坚定:只要住在土地的家里,就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它经常为又一次能看见阳光高兴到狂喜的程度。⑥你当然不会偏执地以为葫芦把自己挂起来是在上吊,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闷葫芦。乐天达观、心胸宽广的葫芦,总是沿着春天的线索,尽可能把自己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当然,最好是挂在月亮经过的那个农家大嫂的窗口。⑦嗨,你看见菠菜了吧,屎尿都往人家身上泼,这下脸没处放了。可是,人家菠菜不这样想,泼吧,屎尿们,庄子曰“道在屎溺”,屎里有道,屎里有营养。在屎尿们的污蔑和丑化下,菠菜却长得更体面,出落得更漂亮了。⑧你再看刚刚被刀割过的韭菜,你以为它从此完了?完了的是它的旧我,在刀痕里,它获得了新生。什么是绝处逢生,什么是向死而生?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⑨你看这包包菜,上面有虫咬过的口子,多厉害的虫的牙齿。但是,人家包包菜并不为此绝望和诅咒,或者心里从此就充满对世界的仇恨。不,人家包包菜有度量,也有方法。它谨慎地关上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保护着自己那颗清纯的心。虫眼不是季节的句号,它该怎样生长还是怎样生长。至于那些虫眼和伤痕,倒成了它无公害、无毒素的显著标志。有经验的人都会说,能被虫虫看上,能容得下虫虫,说明这棵菜心地善良,清香可口,能养虫,肯定也养人。 ⑩那些躺在地上的西瓜啊,南瓜啊,冬瓜啊,绝不是因为没有被挂在高处或没有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而颓废、而厌世、而气急败坏、而在地上打滚撒泼,不,它们天生是一群快乐的傻瓜,也是一群大智若愚的傻瓜,更是一群多情的傻瓜。它们憨憨的外表后面,是随遇而安的好脾气,是宽厚能容的心,在它们宽厚的心里,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和鲜美的思想。⑪你再往远处看:⑫甘蔗在本没有糖甚至有些苦涩的土里,酿造出糖来。⑬花生在根本就没有花生的地方,长出花生来。⑭辣椒在冰凉幽暗的土里,硬是把火焰捧了出来。⑮含辛茹苦的玉米,此时把娃娃们搂在怀里,扛在肩上,成长的娃娃在安慰着慈爱的妈妈……⑯看着,看着,你渐渐眉宇舒展,脸色也开始有了晴朗。⑰当然用不着我说什么了。⑱该说的,蔬菜们都说了,远处的庄稼们也给予了必要的补充。⑲无言的植物,在向我们讲授着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选自《西安日报》副刊《西岳》)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的划线句。9.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请赏析其表达效果。10.全文围绕“蔬菜”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11.学校将在文学社公众号推荐此文,作为编辑,先拟一专栏名,并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荐语。【答案】8.使用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韭菜以生命(人格化也可,拟作向死而生的人也可),生动形象地将韭菜被割看做人面对生活摧残,又使用了设问手法,突显其绝处逢生、向死而生的顽强生命力与英勇无畏的品格,为后文总结其“生命美学”(文章主旨也可)做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叹(美)之情。9.(1)本文自始至终运用第二人称叙述方式,将读者拉到面前,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增强表达的亲切感;(2)本文主要写心灵交流,用第二人称让读者产生便于对话,便于表达作者观点,劝说说理上更容易让人接受。10.“蔬菜”是全文核心写作对象,全文紧扣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以构思,写出了新意。作者首先告诉大家,如果想不开可以去蔬菜地看看,紧扣标题,引出下文。接着生动、详细描绘多种蔬菜生长特点和生命形态,表达对其坚韧、乐观、大智若愚等生活态度的欣赏与赞美。然后简略地远处几种蔬菜瓜果,体现了其中蕴含的由苦到甜,从无到有,由冷到热等人生哲理。最后卒章显志,总结全文,且扩大到整个植物的范围,它们虽然无言,但却讲述了大地哲学、生存美学,成长营养学。引人深思。可谓构思新颖、巧妙。 11.“智慧人生”(人生哲思……),本文巧妙地通过来到蔬菜地,观察蔬菜,了解蔬菜,与蔬菜对话,揭示生存哲学:当遇到不如意想不开之事时,要学会乐观、自信、善良、隐忍、宽容、积极,要善于换一角度思考问题,像蔬菜那样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力量,从而度过危机,智慧地生存。本文所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的内心也越来越难以平静,受蔬菜的启示,收获乐观积极的现实意义。【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完了的是它的旧我,在刀痕里,它获得了新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旧我”“新生”这些词语将韭菜人格化,赋予韭菜以生命。刚刚被割过的韭菜,在刀痕的摧残下获得了新生,生动形象地将韭菜被割看做人面对生活摧残。“什么是绝处逢生,什么是向死而生”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运用设问的手法,突出了韭菜在被割的时候就已经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新生,突显其绝处逢生、向死而生的顽强生命力与英勇无畏的品格。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从而体现出作者对韭菜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蔬菜地中的这些蔬菜,向我们讲授着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所以,从结构上,为后文总结其“生命美学”(文章主旨也可)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人称的把握能力。本文开篇就说“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我建议你出去走走”,然后整篇文章都好像是作者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一样,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到亲切。所以本文自始至终运用第二人称叙述方式,将读者拉到面前,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增强表达的亲切感。本文主要是通过蔬菜地中的这些蔬菜,然后向我们讲授“生命美学”。而这一切是由你若遇到想不开的事情引起的,所以本文主要是一种心灵开导、心灵交流,用第二人称让读者产生便于对话,便于表达作者观点,劝说说理上更容易让人接受。【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构思的能力。本文的题目是“到蔬菜地看看”,所以蔬菜是全文核心写作对象,本文主体部分描写了蔬菜地中的大量蔬菜,如本土豆、西红柿、葫芦、菠菜等等,全文紧扣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以构思,写出了新意。 本文的开篇写到“万一还是想不开,我建议你出去走走,就跟着我,一同到蔬菜地里走走,坐坐,看看”,告诉大家如果想不开可以去蔬菜地看看,而本文的题目是“到蔬菜地看看”,所以开篇紧扣标题,并且引出后文对各种蔬菜的描写。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蔬菜地中各种蔬菜的描写,如你以为被埋没的土豆,实际上是在暗暗使劲生长;你以为被谁的风言风语气红了脸,肺都快气炸了的西红柿,实际上是为又一次能看见阳光高兴到狂喜的程度;乐天达观、心胸宽广的葫芦,尽可能把自己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屎尿都被王身上泼的菠菜,却长得更体面,出落得更漂亮了;被刀割过的韭菜,却获得了新生;被虫子咬过的包包菜,谨慎地关上一扇扇窗和一扇扇门,保护着自己那颗清纯的心。还有那些躺在地上的西瓜啊,南瓜啊,冬瓜啊,在宽厚的心里洋溢着充沛的情感和鲜美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其坚韧、乐观、大智若愚等生活态度的欣赏与赞美。接着又简略地写到甘蔗、花生、辣椒、玉米这些蔬菜瓜果,他们都长出了相应的果实,体现了其中蕴含的由苦到甜,从无到有,由冷到热等人生哲理。文章最后说到,该说的蔬菜都说了,远处的庄稼们也给予了必要的补充,这些植物向我们讲授大地的哲学,生存的美学和成长的营养学。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总结了全文,引人深思。可谓构思新颖、巧妙。【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拟写推荐语的能力。本文开篇就说到,假如你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我建议你出去走走,到蔬菜地里走走,坐坐,看看。然后写到来到蔬菜地,对各种蔬菜进行仔细地观察、认真地了解,并且与蔬菜进行对话。文章卒章显志,揭示出“生命美学”,即当遇到不如意想不开之事时,要学会乐观、自信、善良、隐忍、宽容、积极,要善于换一角度思考问题,像蔬菜那样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力量,从而度过危机,智慧地生存。所以推荐此文,可以将专栏名称拟写成“智慧人生”“人生哲思”等,要和人生的智慧联系起来。之所以要推荐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对于遇到想不开事情的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使得那些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下的人们,受蔬菜的启示,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让人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收获乐观、自信、宽容等,具有现实意义。(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李纲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注】①李纲为两宋抗金名臣。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12.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不属于同一类的是()A.陆游《书愤》B.杜甫《登高》C.李贺《李凭箜篌引》D.李商隐《锦瑟》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诗人当时处于人生低谷,见春景而生无限感慨。B.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颔联表达诗人希望风雨不要摧残繁华美好的春景,暗扣首联“干戈”,一语双关。D.诗人在写景中融入情感,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14.尾联中“应笑”一词作用丰富、耐人寻味,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12.C13.B14.“应笑”实为调侃自嘲之语,引出诗人即使被贬扶病,依旧怀有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登台眺望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形象。“应笑”将诗人身处困厄之境依旧担忧国事的心志与前三联所描绘的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的春日之景形成对比反差,使诗人心忧国事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应笑”通过自嘲的口吻委婉流露诗人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C.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十四句,不符合格律诗八句的句数要求。原诗和ABD选项均属于格律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错。由全诗来看,作者无时无处不在牵挂国运,首句中也有“干戈”的字样,故“宠辱偕忘”理解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应笑”二字是调侃之语,表面上是以拟人手法写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之景对“我”的嘲笑,实质是诗人借以表明心志。尾联借“应笑”二字写出了诗意的转折变化,由前文的写景转为写人,由前文欣赏怜惜春花的喜悦转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悲慨,使诗歌更富意蕴。 “应笑”二字又自然联结了前后诗意,让前面的景中情和尾联的事中情贯穿联合,深化和升华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使诗人忧心国事、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朱熹传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②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③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宋史▪朱熹传》)(有删减)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甫能言______(2)为《学规》俾守之_________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合适的一项。(1)悉厘而革之()A.赐予B.改正C.微小D.治理(2)晏如也()A.安逸,闲适B.快乐C.晚D.以酒食待客17.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②段画线句。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18.第③段画线句有三处需停顿,请用“/”标识出来。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19.结合第②段,分析朱熹救灾成功的原因。20.结合全文,分析本篇传记的作者是如何选取事例来表现朱熹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身份的?【答案】15.①.始,才②.使16.①.B②.A17.朱熹每天调查访问人民疾苦,在浙东全境巡行,单人单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18.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19.尊重实际情况,善于抓重点,在南康赶上荒年,就致力于救灾工作,百姓被保全;坚持奖赏纳粮救灾的人,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在浙东救灾时发动百姓的力量;能够及时谋划,充分准备,在去浙东赴任之前写信招募米商,救灾的粮食及时运到;重视调查,在浙东亲自考察民间疾苦,能够全面了解灾情;以民为本,革除对百姓不利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负担。20.朱熹儿时反问父亲“天之上何有”、在《孝经》上题词及在沙上画八卦图几件事表明朱熹幼时聪慧,具备成为教育家、思想家的潜质;选取朱熹在同安招收弟子,每天讲论圣贤之道在南康访问郡学,与学子讲学论道,表明他参与了教学实践;选取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表明他参与了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选取朱熹和学生一起食用粗茶淡饭,家贫往往借贷,及不义之利不取表明他安贫乐道,轻利重义,具备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应有的品格;选取朱熹在学问上穷理致知,躬身实践,表明他作为思想家对思想哲理的钻研之深;选取朱熹的著作多,且流行于世,朝廷把他的“四书”训说作为教材表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成就非凡,影响深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甫”,刚刚;句意:刚能够讲话时。(2)“俾”,使;句意: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厘”,改正;句意: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故选B。(2)“晏”,安逸,闲适;句意: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故选A。【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日”,每天;“钩”,调查;“按行”,巡行;“屏”,屏退。【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为”的宾语为“监察御史”,所以应在“史”后面断开;“诬”的宾语为“熹十罪”,所以应在“罪”后面断开;“落职罢祠”都是“诏”的内容,而“亦送道州编管”是“门人蔡元定”的谓语,所以应在“祠”后面断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可知,朱熹在南康赶上荒年,就致力于救灾工作,百姓被保全。朱熹能尊重实际情况,善于抓重点,所以救灾成功。由原文“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可知,朱熹坚持奖赏纳粮救灾的人,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在浙东救灾时发动百姓的力量。由原文“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可知,朱熹能够及时谋划,充分准备,在去浙东赴任之前写信招募米商,救灾的粮食及时运到。由原文“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可知,朱熹重视调查,在浙东亲自考察民间疾苦,能够全面了解灾情。由原文“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可知,朱熹以民为本,革除对百姓不利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负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刻画人物的手法的把握能力。由原文“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可知,朱熹儿时反问父亲“天之上何有”、在《孝经》上题词及在沙上画八卦图几件事表明朱熹幼时聪慧,具备成为教育家、思想家的潜质。由原文“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可知,选取朱熹在同安招收弟子,每天讲论圣贤之道在南康访问郡学,与学子讲学论道,表明他参与了教学实践。 由原文“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可知,选取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表明他参与了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由原文“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可知,选取朱熹和学生一起食用粗茶淡饭,家贫往往借贷,及不义之利不取表明他安贫乐道,轻利重义,具备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应有的品格。由原文“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可知,选取朱熹在学问上穷理致知,躬身实践,表明他作为思想家对思想哲理的钻研之深。由原文“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可知,选取朱熹的著作多,且流行于世,朝廷把他的“四书”训说作为教材表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成就非凡,影响深远。参考译文:朱熹传①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②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③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五)(12分)2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③。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④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定心饮。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⑤,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⑥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窅然:幽然遥远的样子。④馨折:弯腰。⑤较然:明显的样子。⑥吊:悲伤。(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哉C.也D.矣(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B.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C.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D.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3)晚明袁中道对《龙洞山记》评价:“因忆元张文忠公养浩一记,模写光景,杂以诙谐,至今读之,精神奕奕生动,谁谓元人遂无好文字也!……此老是白香山一流人,故诗文亦清脱乃尔。”请结合第二段,加以分析。(4)请评析此文的思想意义。【答案】(1)D(2)D(3)本文选材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作为一篇游记,没有把笔墨集中在美景的玩赏,而是记叙了一次洞中历险,角度独特新奇。描写生动传神,运用“俯首”“磬折”“膝行”“蒲伏”“覆地蛇进”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众人被困洞中的窘状,极富画面感。语言诙谐幽默,瘦小的“导者”,虽无事但假装力竭的样子,与书生们逃脱一劫后的各种真实反应相映衬,让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语言质朴浅显,通俗易懂。的确称得上是“好文字”。(4)作者龙洞历险后,想起韩文公登华山遇险的事,进而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反思自己把历险当做游乐,是对使父母所给的身体的不负责任并写下此文警戒后人。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思想。这对当下的人们有一定的启示。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时会为了寻找刺激而故意做一些有危害性的事,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应当要加强生命教育,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认为作者缺乏冒险精神或过于拘泥于“孝道”也可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的意思是“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是陈述句,所以排除AB;比较“也”和“矣”,“矣”的感叹语气较浓,排除C。 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的说法错误。应是在洞外宴饮的人,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选材方面,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并未重点描写美景,而是记叙了一次洞中历险,角度新颖,与众不同。用词方面,“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作者巧妙运用“俯首”“磬折”“膝行”“蒲伏”“覆地蛇进”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众人被困洞中的窘状,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语言方面,文章以叙述为主,虽通俗易懂,但不失幽默,“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瘦小的“导者”,虽无事但假装力竭的样子,与书生们逃脱一劫后的各种真实反应相映衬,让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思想意义的能力。“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作者龙洞历险后,想起韩文公登华山遇险的事,进而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反思自己把历险当做游乐,是对使父母所给的身体的不负责任并写下此文警戒后人。其中“父母遗体”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思想,而作者反对毁伤自己的身体则是孝道思想的体现。“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为了一时的游乐、一时的刺激而做出危害身体甚至生命的事情。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体现,所以应当要加强生命教育,让人们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生命。参考译文: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的景色更加优美。龙洞在城东南三十里处,原来的名字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大禹在这里治水,由此得名。龙洞山中有潭,经常有云气出 现,干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封这里的神为灵慧公。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从锦屏到佛刹山,高而险的山环绕着,飞鸟仅能到它们的一半高。靠近山的地方有龛屋,深邃而广阔可容纳几十人,周围镌刻了很多佛像。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数在这里。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在旁边,向东蜿蜒着可以出去,它叫做龙洞,就是这个洞穴。它看上去幽深遥远。我想和一同来的几个人进去游览。有人说这里面非常黑,没有烛火不能进去,于是派仆人点燃束茭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一会儿,(就得)低头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一会儿,就得匍匐了;又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恰逢用来引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叫他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认为这个洞的出口在这里,奋力投身向出口处,像鱼跳水一样向那里移动,最终得以舒适地出来。像这样的距离,仅有一里左右。集合完,有哭的、恨的、骂的、互相嘲笑的、以脚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运地活着而高兴的以手覆额的、脱帽光着头详述他的狼狈相的。只有导游一个人年龄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众人都害怕担忧,也害怕的没力气了。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虽然有客气不饮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在地上,称为定心饮。我因此默默回忆,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没有这件事。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到洞里游览的有七个人,某官某;在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共有十一个人。时间是延祐龙集丁巳年八月。第三部分写作(70分)22.作文。有人说,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对现实欲求不满;可如今他们的“低欲望”似乎更令人担忧。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欲求应满还是不满 在功利占领的世界里,随处可听得“我要……”这般的声音。于是,有人耻笑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另一些人则不然,“活着就是为追求,惟欲求不满才是前进的动力。”我以为,在纷繁之世界,在物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满足的心,在思想领域多一分不满足,才是不二之选。一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能够造就谈泊名利之性,让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看得更透彻。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本应光环笼罩久居中国富豪榜,可他却从未上过这个榜单,只因:他将自己的钱财悉数捐出。这般作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要这么多钱来干嘛?”王石这颗在物质面前满足的心,令人叹服,令人尊崇。诚然,唯有对物质满足,才会明白万物于我如浮云,才会懂得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名利、功利,绝不是人活在这世界的终极目的。若说到不满足,怕是更无人能与王石相比了!他发展一切他所热衷的兴趣,登上珠峰后,他对知识的渴求令他走向了出国游学的路程。在60岁的年纪,他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学习”。王石不满足,他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他不满足于自己没上过大学,没接触过最新、最顶层的知识,所以他去了,一年又一年,不断充盈着自己的思想。是啊!不满足于知识,不满足于精神,让我们在思想的海洋之中不畏无情的浪头,拼搏向前。这也不正是古来圣贤所求的不慕名利却惟好书、好学吗?人犹如此,何况是国家。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赶上了世界100年的经济着实不假,但人民的素质呢?一个国家强盛不应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民众的精神、民众的素质。故而,中国政府在决策中已经放缓经济增长而加快国民素质的建设和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我身边最常见的政策,已然在上海地区全面实行了起来。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思想,才会发愤苦读、精思进取。一个国家只有不满足于国民的精神和素养,才会不断推行政策以提高,走向强盛。因此,满足于物质,是人们在功利世界中明智的看待和舍弃,不满足于思想境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追寻至高境界的动力。那么,欲求究竟应是满还是不满呢?我说,当满,当不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首先指出,年轻人是最大的问题是对于现实的欲求不满,而欲求不满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稀缺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这其中,本质的原因或许是在于人的欲望会升级——在 满足阶段性需求之后,人会追求更多,所以人欲望的沟壑从客观来说是永远无法被彻底填平的,也因此,稀缺是普遍状态。而稀缺与贪婪相冲突,最终会导致我们永远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下,而这种焦虑会导致我们过于急功近利,同时认知陷入单向度的维度。从这一角度来说,“欲求不满”的状态或许该被我们批判。但是彻底否定欲望本身是非理性的。因为欲望本身是一种能够给我们带来能动性增量的动力,如果否定了欲望,那么必然会带来更少的能动性实践,最终会导致一个人低成就。所以否定欲望在很多情境下是一种为了获得高自尊的自欺欺人,更好的生存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本能需求,而否定欲望,用一种对于事物的需求意愿否定来逃避竞争,违背了“智识上的诚实”。写作时,可以考虑用休谟的理论去串联这对概念:直觉是主体,而理性是直觉的奴隶——更多时候,我们会将理性解释为服务直觉的工具。而欲望是我们的直觉,低欲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将直觉目标更好的兑现——克制贪婪是为了让我们理性,从而更好地去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而如果措置两者关系,将作为服务工具的低欲望的行为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目的,这就是一种异化,会带来的问题就是目标虚无化和手段无效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从当下来说,去中心化的文化设计、躺平、低欲望、佛系文化泛滥让我们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平庸与无能。所以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不要改变我们谋求生存的动机,不要过于被低欲望的解释影响我们一致性的判断。对此,还可结合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躺平”,如何权衡个人奋斗与国家进步的关系。立意:1.“欲求不满”是把双刃剑。2.化欲望不满为动力。3.人处在不断的追寻之中。4.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需要正确对待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9:36:0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1.6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