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校模语文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惑。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B.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C.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D.网络“写手”会有可能被AI写作取代,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B.人工智能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因而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C.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D.主持人侯贞以手工创作工匠来比喻AI写作,从而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软机器人小冰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人挑选出其中139首诗汇编出版为诗集。B.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D.网络写手直接复制AI创作机器人生成的作品,并发表在网络小说网站上售卖。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4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 ,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灌洗:洗涤B.用一个诗人的陨落陨落:去世C.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浸染:沾染D.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夙愿:平素的心愿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交代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照应了标题,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B.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C.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D.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8.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9.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人也。已,又从李良钦学剑。家贫屡空,意尝豁如。父殁,弃诸生,嗣世职百户。  举嘉靖十四年武会试。除千户,守御金门。军民嚣讼难治,大猷导以礼让,讼为衰止。海寇频发,上书监司论其事。监司怒曰:“小校安得上书?”杖之,夺其职。尚书毛伯温征安南,复上书陈方略,请从军。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下堂礼之,惊一军,然亦不能用。新兴恩平峒①贼谭元清等屡叛,总督欧阳必进以属大猷。乃令良民自为守,而亲率数人遍诣贼峒,晓以祸福,且教之击剑,贼骇服。有苏青蛇者,力格猛虎,大猷绐斩之,贼益惊。乃诣何老猫峒,令归民侵田,而招降渠魁数辈。二邑以宁。 二十八年,琼州五指山黎那燕构感恩、昌化诸黎②共反,总督欧阳必进复檄大猷讨。而朝议设参将于崖州,即以大猷任之。乃会广西副将沈希仪诸军,擒斩贼五千三百有奇,招降者三千七百。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大猷乃单骑入峒,与黎定要约,海南遂安。广东饶平贼张琏数攻陷城邑,积年不能平。四十年七月诏移大猷南赣,合闽、广兵讨之。时宗宪兼制江西,知琏远出,檄大猷急击。大猷谓:“宜以潜师捣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数万众从一夫浪走哉?”乃疾引万五千人登柏嵩岭,俯瞰贼巢。琏果还救,大猷连破之,斩首千二百余级。贼惧,不出。用间诱琏出战,从阵后执之,并执贼魁萧雪峰。广人攘其功,大猷不与较。散余党二万,不戮一人。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湖诸郡。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注释:①峒,古代对广西、贵州、福建部分山区民族的泛称。②黎,海南岛少数民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B.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C.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D.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是指传授,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相同。B.举,是指举荐,与《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相同。C.属,是指托付,与《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的“属”不同。D.攘,是指侵夺,与《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攘”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俞大猷喜好读书,文武双全。他对兵法有独到见解,认为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B.俞大猷精通兵法,英勇善战,但亦曾多次未获重用。上书监司议论海寇之祸,却遭杖责并夺职;向伯温陈述出征安南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出战,也没有受到赏识。C.俞大猷功勋卓著,有儒将风范。面对琼州黎人之乱,他能带兵平乱,又能提出治理建议,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动乱;在广东镇压乱贼时,面对功劳被夺他也不多加计较。D.俞大猷虽被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但兵部坚信他的清白;他一生忠诚报国,多地均为他立祠祭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2)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14.俞大猷如何使新兴、恩平二邑安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叙别开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流露出与友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颔联写诗人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面对眼前美好的春天景色昏昏昏沉沉以至独自睡着了。C.颈联写出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不得志与多病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看到流亡的百姓又使他心怀惭愧。D.尾联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道出寄诗的用意,作者望月相思,可以看出他极需友情的慰勉。16.有人说这首诗“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你同意这种评论吗?为什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吃和住,而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且“,”,这样才称得上“好学”。(2)《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3)古代常用“丝竹”泛指音乐,因为丝竹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古诗文中就有很多带有“丝竹”的句子,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增强,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的麻木和淡漠,只追求实用与功利,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其实审美与个人的能量密切相关。尼采曾说:“力量造就美”。在心理学上,人的不同情绪会有不同的能量等级,像愤怒、焦虑、苛求,能量等级就很低;而勇气、淡定、愉快,能量水平就比较高。能量水平高,对美的渴望和感知力才会生发岀来,只有在内心丰饶,平静安定时,所有的感受力才会更加敏锐,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环境传递岀来的感觉。一个有着高级审美力的人,一定是自信的,既不需要刻意标榜自己的独具一格,亦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做一个懂美的人,要保持好的心态,并重视自己的内心体验,要知道看似无用的审美,对一个人的修养,对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B.很多时候别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你的内心。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D.对于流感,应预防与治疗并重。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在名录中,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这一消息不禁让人(a)。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其中的“鲔”,指的便是白鲟。白鲟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和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①,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②,在昏暗湍急的长江水流中自由穿梭。然而大型水坝的建立却给了白鲟这类洄游鱼类灾难性的打击,一方面是挡住了它们的洄游产卵路线,另一方面水文条件的改变也影响了他们的产卵数量。再加上③、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1985年后白鲟的数量断崖式下降,就连长江里最常见的四大家鱼繁殖量都下降了90%。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深刻教训。为防止其它长江水生生物(b),走上灭绝之路,有鱼类学家建议: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c)。20.请在文中括号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通常说,汽车的自动变速器只有三个挡位,分别为前进挡、倒挡和空档。前进挡和倒挡分别控制着汽车的前行和后退,而空档用于停车时使用。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年级校模(一)语文科参考答案1.C【解析】A.“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错误,材料指出“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B.“不是……而是”判断错误,原文表述是“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D.“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无法推出选项观点。2.D【解析】D.“比喻”有误,运用的是类比论证。“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有误,主要是论证AI写作无法像人类一样创作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3.A【解析】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人工智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作家。A.人工智能只能“由人”挑选出来,说明虽然“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 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人工智能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有自身的局限性,可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B.说明“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没有指出其局限性。C.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符号学习,没有指出其局限性。D.论证“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没有指出其局限性。4.①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②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多个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每点2分)5.①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原作在情节变化中揭示复杂人性,如忍让与贪婪,胆怯与勇敢,狡诈与智慧等;续作缺少这种挖掘。②缺乏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原作肯定人们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气与智慧,而续作中人类抗争软弱消极,模糊了善恶的道德判断,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③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蒲松龄原作体现了人在与狼周旋时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义,而续作一味强调暴力攻击,体现不出人的主体意识。(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6.C【解析】:此处的“浸染”应理解为交融、渗透。7.B【解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8.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汩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旧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9.①童年时,对端午节的认知只是粽子(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②后来,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发现在端午节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发现端午节多了一份悲情/沉重)。③再后来,认识到屈原品质的高贵,认识到端午节对于现实的意义(认为端午节能够启发人们用历史观照现实)。(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0.A【解析】:正确断句为“大猷言于必进曰:“黎亦人也,率数年一反一征,岂上天生人意?宜建城设市,用汉法杂治之。”必进纳其言。”11.A【解析】A.“复从受其业”的“受”不是传授的意思,而是指从师学习。“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指传授。B.《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也是“举荐”的意思。C.《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的“属”是“劝请”的意思。D.《离骚》中“忍尤而攘诟”的“攘”是“忍受”的意思。12.B【解析】B项“俞大猷向伯温陈述出征安南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出战,也没有受到赏识”有误。原文“伯温奇之。会兵罢,不果用”可知,伯温当时是赏识俞大猷的,但恰好休兵,所以未能重用他。 13.(1)(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致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省略句1分,折、谢各1分,句意1分)(2)俞大猷担任将帅廉洁,管理部下颇有恩惠,屡次立下重大功劳,威名震慑南方。(驭下、数各一分,句意2分)14.(1)布置百姓做好自我防卫。(2)对各峒造反者晓之以顺逆利害,威慑之以武力,使他们臣服。(3)到何老猫峒,下令造反者归还侵占的民田,招降首领。(每点1分)【参考译文】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师从王宣、林福学习《易经》,得蔡清学术真传。又听说赵本学以《易经》的道理来探究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俞大猷就又上门学习。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不久,又跟从李良钦学剑法。家里虽然屡告贫乏,但他却意气自如。父亲病逝后,俞大猷放弃学业,继承了百户的世袭职务。嘉靖十四年(1535)武科会试,俞大猷中了武举,升千户职,负责保卫金门。这里的官军市民常无事取闹,告到公庭,难于治理。俞大猷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他们以礼让为先,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寇之祸迭起,俞大猷上书提刑按察使司发表自己对此事的见解。按察使恼怒地说:“小军校怎配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杖,并剥夺了他千户的武职。尚书毛伯温出征安南,俞大猷又上书陈述作战方略,请求从军出战。毛伯温对俞大猷的军事见解颇感惊奇,可惜正值撤兵,未能立即起用。嘉靖二十一年(1542),北方蒙古俺答部大举攻掠山西,皇帝下诏选拔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亲自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兵部。当时毛伯温仍为兵部尚书,他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致歉说:“我不该以对待武卒的态度接待你。”并离开自己的座位上前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翟鹏终究也未重用大猷。新兴、恩平等山地民族以潭元清为首屡次背叛朝廷,总督欧阳必进将此事交俞大猷处理。俞大猷请百姓自卫,自己又亲率几位随从遍访各峒的造反者,跟他们阐明顺逆的利害,并教他们击剑之法,各峒的反叛者都惊恐地接受了俞大猷的劝告。有一个能力搏猛虎的名叫苏青蛇的人不太服气,俞大猷设计将他除掉,反叛者愈发惊恐。于是大猷又去何老猫峒,命令他们归还侵夺的民田,并招降反叛头目数人,新兴、恩平二县因此得以安宁。琼州五指山黎民那燕串通感恩、昌化黎民诸部共同反叛,欧阳必进又调俞大猷讨伐。当时朝廷议设崖州参将,以俞大猷担任此职,于是俞大猷会同广西副将沈希仪等官军进攻反叛者,共俘虏、杀死叛贼五千三百多人,招降三千七百人。俞大猷上书欧阳必进说:“黎民也是人呀,隔几年就反叛一次征讨一次,这难道符合上天怜恤生民的意旨?应该建立城池,设立市镇,用治理汉人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安民。”欧阳必进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俞大猷单人匹马进入山寨,与黎民确定共处的原则,海南遂告安静。广东饶平贼人张琏,数次攻陷城邑,多年没有平定。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皇帝下诏调俞大猷去南赣,集合福建、广东兵力讨伐。这时胡宗宪兼管江西,他知道张琏远离巢穴,要俞大猷迅速追击。俞大猷说:“应以奇兵偷袭他的巢穴,攻击他必须救护的要害,怎么可以用数万人的部队跟着张琏一人到处流动呢?”于是迅速带一万五千人登上柏高岭,俯视盗贼营地。张琏果然回来救援,俞大猷连败张琏,斩敌一千二百余人。盗贼恐惧,守营不出。俞大猷用计诱张琏出战,派人从阵后将其擒获,还擒获另一头目萧雪峰。广东人将功据为己有,俞大猷亦不计较。俞大猷遣散张琏余部二万人,没有杀戮一个。俞大猷升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赣、汀、漳、惠、潮诸郡。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屡次建立奇功,名震南部疆土,而巡按李良臣以奸贪之罪弹劾他,兵部坚决为其辩诬,皇帝诏令大猷回原籍听候差遣。去世时,赠左都督衔,谥号为武襄。俞大猷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15.B【解析】B项“独自睡着了”理解错误,“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的“独”是“难道”的意思,诗人想到国家与个人茫然的前途命运,即便想睡,又怎能睡得着呢?因此,“独成眠”此处应为“难以成眠”之意。)16.答案示例一:①不同意,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②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3分)③景美而情不欢,景与情构成反衬,没能形成浑然统一的交融效果(辨析2分)。答案示例二:①同意,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②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3分)即景生情,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融入春光之中,形成浑然统一的交融效果。(辨析2分)(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B.“并”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C.“并”是连词,表示动作先后的承接关系。D.“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故选C。19.修改: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也不乏一些人在这个科技先进、物质丰盛的年代对“美”麻木和淡漠。【解析】境界在不断增强,搭配不当,应改为“境界在不断提升”对“美”的麻木和淡漠,成分赘余,应去掉“的”a.扼腕叹息(扼腕长叹、喟然叹息)b.重蹈覆辙c.刻不容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扼腕叹息”意思是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喟然叹息”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联系上文白鲟被宣布灭亡的消息,让人感慨和惋惜。故填“扼腕叹息”或“喟然叹息”。第二空:“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联系上文“鱼类繁殖量下降”,和下文的“走上灭绝之路”及专家建议,故填“重蹈覆辙”。第三空:“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联系上文写到白鲟的灭绝及长江鱼类的繁殖量的下降等,在这里“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就是一件非常紧迫不可拖延的事情。(每空一份,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及语法要求,且为成语,均可酌情赋分)(1)后者负责电感受(2)能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3)人类高强度地捕捞【解析】本题考察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能力。第一空根绝上文的“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及下文的“低压电”等提示,故填“后者负责电感受”。第二空根据上文“扫描仪”和下文“在昏暗湍急的 长江水流中自由穿梭”等提示,故填“能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第三空,根据下文写到鱼类繁殖量大规模的下降以及“改当前的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的专家建议,可知人类的捕捞,尤其是大规模捕捞对鱼类的不良影响,故填“人类高强度地捕捞”。因为大型水坝建立和人类高强度捕捞等活动导致白鲟及其他鱼类数量大大下降,所以“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刻不容缓。【解析】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长江水坝建立和人类高强度捕捞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对白鲟等长江鱼类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二是对此鱼类学家提出的建议以及要即刻需要采取措施。写出这两点给2分,正确写出转折关系给1分。句式简洁流畅给1分。如果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本题材料引入汽车驾驶术语,以驱动汽车的不同行驶动态来创设写作情境,材料虽然取自驾驶术语,但贴近生活概念清楚明晰。材料中精准阐释了“前进档、倒档、空档”三者的含义和关系;材料以行车为喻,又不止于行车操作。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关主对“前进档、倒档、空档”三种不同概念的内涵及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还要揣摩出命题人暗含的情绪指向,即“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考生可以从行车三种不同方式出发,先做多角度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揭示其哲理,确定立意,这三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的关系——无论是进、退还是暂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安全驶达目的地。方向的选择,汽车的进退,不仅蕴含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更可扩展到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思维。考生需抓住“汽车的运行,不可能永远以最高的速度向前行驶,根据对外部环境判断,及时切换档位才能保证行程的安全”。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思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暗含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果断地退与理性地停一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26 08:18:02 页数:11
价格:¥3 大小:49.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