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宁夏银川市唐徕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1
2
/11
剩余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银川市唐徕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归取其孥(nú) 殁死(mò)如弃草芥(jiè) 弊在赂秦(lù)B.不省所怙(ɡù)丞相薨(hōnɡ)洎牧以谗诛(jì)慰籍(jiè)C.早实以繁(fán)六国互丧(sāng)窆不临其穴(biǎn)暴(bào)霜露D.夜雪初霁(jì)万乘之公相(chénɡ)寿且孳(zī)病佝(l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①古人秉烛夜游(秉:持,拿着)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⑤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⑦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⑧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回家)A.①③④⑥⑧B.②④⑤⑦⑧C.①④⑤⑥⑦D.②③④⑤⑦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③素善留侯张良④宜业其家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爪其肤以验生枯⑦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⑧函梁君臣之首 ⑨仓皇东出 ⑩忧劳可以兴国A.①⑥⑧/②③⑦/④⑤⑨/⑩B.①④⑨/②③/⑤⑦⑧/⑥⑩C.①④⑥⑧/②③/⑤⑦⑨/⑩D.①⑤⑥/②④/③⑦⑧⑨/⑩4.下列句子按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惟兄嫂是依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⑤赵尝五战于秦 ⑥燕王,吾所立⑦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⑧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⑨从嫂归葬河阳 ⑩洎牧以谗诛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B.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5人,称一乘。C.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之年,又叫“及笄”。D.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8.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文中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父亲(节选)粱晓声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们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就忐忑不安,如对大风暴有感应的鸟儿。父亲难得心里高兴,表情开朗。 那时妹妹未降生,爷爷在世,老得无法行动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还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统,仅靠吮咂一个三级抹灰工的汗水。用母亲的话说,全家天天都在“吃”父亲。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父亲板着脸任我们“吃”他。父亲的生活原则万事不求人。邻居说我们家:“房顶开门,屋地打井。”我常常祈祷,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因为我听一位会算命的邻居老太太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胸中一口气。”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如果能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父亲第一次对我发脾气,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惯于欺负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刚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划了两道口子。父亲不容我分说,狠狠打了我一记耳光。我没哭,没敢哭,却委屈极了,三天没说话。在拥挤着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生活绝不会因为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三天没说话而变得异常的。全家都没注意我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在学校,在课堂,老师点名,要我站起来读课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读熟了的课文。我站起来后,许久未开口。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老师和同学,都用焦急的目光看着我,教室的最后一排,坐着七八位外校的听课老师。我不是不想读,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级丢尽荣誉。我是读不出来,读不出课文题目的第一个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师,比我的同学们还焦急。“你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开口读?”老师生气了,脸都气红了。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从此我们小学二年级三班,少了一名老师喜爱的“领读生”,多了一个“结巴磕子”,我也从此失掉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学以后,才自我矫正过来。我变成了一个说话慢言慢语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据理力争”的时候,我往往成了一个“结巴磕子”,或是一个“理屈词穷”者。父亲从来也没对我表示过歉意。因为他从来也没将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联系在一起……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因为我体验到了一次父爱。我被这次宝贵的体验深深感动。我以一个小学生的理解力,将父亲那番话理解为对我的一次教导、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导、一次不容置疑的现身说法。我心领神会,虔诚之至地接受这种教导。从那一天起我饭量大了,觉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渐发达,力气也似乎有所增长。“老梁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窝窝头,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顿顿吃得多欢,吃得多馋人哟!”这是邻居对我们家的唯一羡慕之处。父亲引以为豪。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医生说,因为母亲生病,妹妹不能吃母亲的奶。哥哥已上中学,每天给母亲熬药,指挥我们将家庭乐章继续下去。我每天给妹妹打牛奶,在母亲的言传下,用奶瓶喂妹妹。我极希望自己有一个姐姐。母亲曾为我生育过一个姐姐。然而我未见过姐姐长得什么样,她不满三岁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为父亲不相信西医,不允许母亲抱她去西医院看病。母亲偷偷抱着姐姐去西医院看了一次病,医生说晚了。母亲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场。父亲却从不觉得应对姐姐的死负什么责任。父亲认为,姐姐纯粹是因为吃了两片西药被药死的。“西药,是治外国人的病的!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难道中国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药来治的吗?!西药能治中国人的病,我们中国人还发明中医干什么?!"父亲这样对母亲吼。母亲辩驳:“中医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医。”“说这话的,就不是好中医!”父亲更恼火了。母亲,只有默默垂泪而已。邻居那个会算命的老太太,说按照麻衣神相,男属阳,女属阴,说我们家的血脉阳盛阴衰,不可能有女孩。说父亲的秉性太刚,女孩不敢托生到我们家。说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们家的阳刚之气“克”逃了,又托生到别人家中去了。一天晚上,我亲眼看见,父亲将一包中草药偷偷塞进炉膛里,满屋弥漫一种苦涩的中草药味。父亲在炉前呆呆站立了许久,从炉盖子缝隙闪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亲脸上。父亲的神情那般肃穆,肃穆中呈现出一种哀……9.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一个儿子的眼光记录父亲,通过几件典型的事件描绘了父亲鲜明的性格,真切自然。 如父亲对“出息”的理解体现了他朴素的人生观。B.文本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如母亲的温柔隐忍,与父亲的暴躁易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C.作者梁晓声善于苦难叙事,既能够通过具体的生活展现苦难的物质生存状态,也能够由此挖掘人物内心,展现他们苦难的精神状态。D.作品情感丰盈,矛盾、误解、冲突、埋怨、委屈、庆幸、感恩等交织在一起,揭示出父与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亲情中那些不愿被提起的话题。10.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整齐的短句并都以“了”字结尾,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6分)11.有人说:“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甲】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选自《六国论》,有删节)【乙】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悫:笃实。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B.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C.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D.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谋臣,参与谋划或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历史上著名的谋臣有姜子牙、管仲、范蠡等。B.讳,生曰“名”,死曰“讳”。连称则曰“名讳”,通用于生者及死者,含有尊敬之意。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D.戊申,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5个。例如:1968年为戊申年,那么下一个戊申年就是2028年。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中的“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B.《六国论》选自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C.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太常因革礼》,书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将进酒〔唐代〕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注】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B.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17.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鉴赏此诗与李白《将进酒》的不同之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2)《将进酒》中,“,”两句诗写出了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3)《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的句子是:“,”。(4)《李凭箜篌引》中运用瑰丽的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渲染乐曲美妙的句子是:“,”。(5)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回首故国,想到宫苑犹存,写下了“,。”表达物是人非的深重叹息。(6)《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7)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8)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献身的精神的句子是:,。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① ,令人扼腕。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②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 ③ 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推理。例如:大前提: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小前提:菠菜是绿色植物。结论:菠菜含有叶绿素。请参照以上示例,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2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研究表明,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损伤与颈部的血液流动有关,并出现了正相关(指自变量增长,因变量也跟着增长)关系,一旦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 ① ,引发颈部斑块。可见,治疗患者颈部的斑块也是消除患者眼底出血的另一重要方式。中医上对患者的治疗讲求的是标本兼治,即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诊治。中医的诊治过程往往将患者的疾病分为阴虚模式、气阴两虚模式以及阴阳两虚模式三种。眼底出血可划分为气阴两虚模式,毛细血管中的淤血指的是患者体内的痰湿,而视网膜的损伤指的是水肿, ② ,就形成了我们可见的痰瘀。因此,医生在临床诊疗上, ③ ,还需要格外重视患者体内的气血养神。五、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案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高二年级语文答案和解析【答案】1.A2.C(②与:亲附;③原:推究,推其根本;⑧归:出嫁)3.C(①④⑥⑧名词作动词/②③形容词作动词/⑤⑦⑨名词作状语/⑩动词的使动用法)4.B(①⑩被动句②⑥判断句③④宾语前置句⑤状语后置句⑦⑨省略句⑧定语后置句)5.B(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6.C 【分析】A.“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错误,原文说“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可见有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错误,表述绝对,原文是“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不能推断出“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D.“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误,原文是“因而应受到尊重”。故选C。7.C【分析】C.“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原文强调的是“只是”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的做法是错误,没有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故选C。8.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分析】由“《木兰辞》……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可知,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的差异体现的是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中国强调的是忠孝观念,而美国强调的是人主义。由“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可知,之所以中国的《木兰辞》被改编为美国动画片《花木兰》,是因为美国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文化,属于文化误读的产物。由“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可知,应对这种误读进行包容,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促进发展。 9.B. 【分析】“突出父亲在家‘绝对权威’的地位”错,对比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父亲承受生活重压的真实境况。10.①连用短句,意在表明生活中的意外波折来势迅疾,接连不断,让人措手不及。②都用“了”字结尾,表示结果之意,意在揭示这些意外给我们带来的苦难,表现我们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11.①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如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②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如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③父亲狭隘的一面,固然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他的狭隘,更多的是由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导致,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这种父辈深沉 的爱因为“狭隘”而不能更好地传递,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分析】10.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可以从用词角度、修辞角度、句式角度、描写手法角度进行赏析。第一步:先判断分析用词的突出特点,比如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第二步:概括效果。阅读此题可知:从句式看,“父亲离家不久,爷爷死了”“爷爷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亲病了”这是三个句式整齐的短句,前句交代时间,后句交代结果,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短句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紧张、压迫的感觉,凸显这些生活意外和波折来得迅疾,让人猝不及防。从用词看,“爷爷死了”“妹妹出生了”“母亲病了”三组短句的句尾都用了一个“了”字,“了”表示陈述语气,作者看似在陈述一个个事件,但在平淡的语气中蕴含着生活的苦难和无奈。11. 此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鉴赏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是高考考的高频考点,要求较高,就此题而言,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阅读此题可知:父亲有他顽固狭隘的一面。如他不求人,不信西医,说外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不一样,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对母亲及全家人形成威压,带有封建家长色彩;如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任劳任怨,有担当,挑起一家的重担;他鼓励孩子多吃,为邻居的赞扬感到自豪,都能够体现对孩子朴素的爱,父亲对家庭也有深沉的爱;但是他的狭隘,更多的是由落后的时代、贫穷的生活导致,而父亲骨子里深沉的责任担当与对家人的深厚关爱,才是父亲的本质,因而不可忘记。这种父辈深沉的爱因为“狭隘”而不能更好地传递,更应唤起我们的理解与反思,所以“切”不可忘记。9.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职方君是苏序的官职,不能断开,排除AB;“少年”是“谢”(谢绝)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3.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错误,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不是儒家弟子。14.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错误,根据原文,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苏洵只是叹息而不是请求,写墓志铭是欧阳修自主自愿的。15.①译句:他(苏洵)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并且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采分点】:举:考中。称:称赞。称于时:被动句式,受到时人称赞。(课内翻译见课本)参考译文:甲文翻译: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乙文翻译: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影响到家乡,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次,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长,就越感到他的可爱。他间或拿出写的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君子了!苏君的曾祖父名叫苏祜,祖父叫苏杲,父亲叫苏序,朝廷追赠苏序尚书职方员外郎的官衔。这三代都没有在仕途上显耀。职方君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凭借文学才华中了进士,而苏君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职方君苏序对他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深入地探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在探究古今安定动乱成功失败的经验和圣贤的人仕途失意得意出仕隐居原因的时候,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 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奔放自如,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华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笃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起初,我替他将书献给朝廷,皇上召见他在紫微阁考试,他推辞没有去。于是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编纂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就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让他领取朝廷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礼书,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还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确切时间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消息后很悲伤,特地追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衔,命令官吏准备船只运载他的灵柩回到四川。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君生在边远的地方而且又功成名就得很晚,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16.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A.“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错误,此诗借助场面描写(酒宴)、景物描写(桃花)、历史典故(刘伶)来抒发感情,而非直抒胸臆。17.艺术手法方面:意象选择不同;意境营造不同;抒情方式不同。思想感情方面:李白悲壮,有信心和力量;李贺悲伤,是厌世和压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艺术手法方面:意象上,李白的诗,意象为黄河、大海等奇伟的景象,再加上巨大的数额,都显示了盛唐诗歌的气势魄力。李贺的诗,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一类偏于细美之物。它的场面热烈,色彩富丽,但由于结尾四句的反跌,热烈和富丽反而引向空虚和幻灭;意境及抒情方式上,李白的诗歌,一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其间用典抒情,直抒胸臆,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显得壮浪纵情,气势磅礴。李贺之作倾向于描写,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越发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沉重地压在与宴者心上。这样,就造成整个诗境的局促与压抑,与李白诗境的扩大开张,大异其趣;思想感情方面:在李白诗中,那雄伟奔放的黄河,象征性地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充满自信,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诗中无论是悲秋还是欢乐,是愤郁还是自信,都以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绝不纤弱与气馁。它体现了不仅属于李白个人,同时也是属于盛唐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李贺的诗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人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朱红的美酒,烹龙砲凤的佳肴的宴饮场面,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驱使下心灵的追求,而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这与李白相比,心灵是孱弱和灰暗的。李贺所追求的是一种麻醉,他有无穷无尽徘徊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18.(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3)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4)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5)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8)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9.①狗尾续貂 ②发人深省 ③拍案叫绝【分析】第一空,依据上文“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可知,本空是说把不好的结尾安到开头和中段精彩的文章上去,故可填“狗尾续貂”。狗尾续貂:比喻用次品续在珍品之后,多 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不如原来的好。第二空,依据下文可知,语境是说《项链》的结尾让“读者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故可填“发人深省”。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第三空,依据上文“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以及下文“必定是一篇好小说。”可知,本空是形容小说结尾特别精彩,且和“令人”搭配,故可填“拍案叫绝”。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20.大前提:一部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小前提:《项链》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分析】根据逻辑关系或例句题意,厘清概念含义:“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且两个前提饱含共同词项,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本题已经给出“三段论”的结论,要求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结论是“所以《项链》是篇好小说”,《项链》是篇好小说必须要有一个小前提,根据语段“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可得出《项链》是篇好小说的小前提“《项链》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三段论”的小前提是附属于大前提的,且两个前提饱含共同词项。再结合“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可以得出大前提“一个有精彩结尾的小说一定是好小说”。解答逻辑推断题的方法:1.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2.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3.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21.①必然影响其颈部的血液流动②痰湿和水肿同时出现③不仅需要重视患者的外在疾病【解析】本题是一段科普性的说明文字,介绍了“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损伤与颈部的血液流动之间呈正相关的病理关系,特别提到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第一空前面有“一旦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的文字,后文肯定要呼应这个表假设的“一旦”,从关联词来看,“一旦”与“就”或“必然”相搭配,再从后文“引发颈部斑块”得知,肯定是血液流动受阻所致,故第一空可填:必然影响其颈部的血液流动;第二空前面说“眼底出血可划分为气阴两虚模式,毛细血管中的淤血指的是患者体内的痰湿,而视网膜的损伤指的是水肿”,而后文有关键词“痰瘀”,说明第二空是两种情形同时兼具,即可填:痰湿和水肿同时出现。最后,一空总结句,表明医生在临床诊疗的时候,从一个“还需要格外重视患者体内的气血养神”,说明前面是讲对“外在疾病”的重视和处理。故第三空可填:不仅需要重视患者的外在疾病。这个“不仅需要”正与后面的“还需要”相呼应。22.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则提出“坚冰”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第二则开头一个“却”字暗示深远,意味着第二则主旨与第一则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形成对比。“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取自《道德经》的第八章,考生需要一定的道家文化涵养和文言积累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是读不懂也没有妨碍,出题者下文用“随物赋形,溶江入海”为考生作出了解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所以,第二则突出“改变”。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此题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写作方向。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思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又心满意足。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 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坚守与改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陶渊明、鲁迅、司马迁等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然后列举钱学森、邓小平等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参考立意: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2.行若水,心益坚。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优秀范文】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坚冰”式的人,坚守内心,愈挫愈坚;而“清水型”人格,则是随物赋形,不拘常态。对于人生而言,二者不可或缺。故秉承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助益人生。其实,“坚冰”型和“清水型”,代表了两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态度。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坚守内心就是守住了底线,不拘常态则是追求的境界,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就会锻造高质量的青春。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坚守方显初心,坚守方见执着的追求。纵览古今,一个个伟人用自己的坚守激扬起一簇簇时代的浪花。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无不成为我们民族的丰碑。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用相机记录星空,用行动践行初心。星辰点点浮沉聚往,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困难,可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梦想的旅途中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松下幸之助说:“唯有信念与坚定,方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吾辈青年,应坚守自我,构建内心的精神高地。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善变方显明智,灵动方见圆融。古人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光如梭,四季更迭,天地万象,岁月不居。面对日新月异的局面,与时俱进,随遇而安,既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处世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给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财富。诸葛亮面对孟获,七擒七纵,灵活多变方式成功化解了孟获心中的芥蒂,使其心悦诚服,从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佳篇。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不仅看到矛盾的对立性,更看到发展中的统一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谈笑间使复杂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为新生的共和国迎来外交史上的黄金的时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坚守之心,善变之道,打造高质量青春,助益成功人生。坚守底线,是抓大;变通处事,是放小,坚守是变通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最真诚的信念,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坚,最伟大的事业经过时间的沉淀,方能感受澎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在历史的波涛汹涌融通善变,方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我辈欣逢盛世,海晏河清。唯秉持坚守之心,且悟善变之道,方可追寻那明烛天南,梦里长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3月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3月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3月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3月月考试题 理
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22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3月月考试题 文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1:39: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52.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