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镇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镇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省镇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三月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竞速时代,速度漫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 思》材料二: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远离城市喧嚣,过与世隔绝的山居生活。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答案】1.D2.D3.B4.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错,材料二说“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等于淡化速度的重要性。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于文无据,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说的是审美体验的方式不同,没有比较哪一个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提倡“慢速生活”“慢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A.说的是竞速时代,提倡速度;C.说的是工程浩大,历经时间长,与“慢速生活”“慢速美学”无关;D.说的是远离城市生活,也不符合“慢速生活”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结合“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材料二,结合“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之美”,态度客观中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可知,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 情的击”,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结合材料二“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可知,这部片子“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在洪流中洪灵菲①村中满了洪水,官兵不容易到来。阿进家中的楼上已经有了尺来高的水,但他不敢到屋脊上去。白天他老是坐在一只垫在凳子上的箱子上面,晚上他便睡在一块用绳子悬在梁上的尺来阔的木板上。饭都是由他的母亲从天窗爬到屋脊上面去弄的。碰到风雨便只好挨饿了,但这挨饿的事情在阿进的母亲眼里看起来,算不得什么一回事了。②晚上在像豆一般大小的洋油灯下,人影巨人似的倒在楼上的水里。这里面除开一些悬在梁上的破布袋,一些零用的杂物,和一些叠在凳子上的衣箱而外,其余的都浸没在水中。藏豆的白铁罐被胀破了,不及拿走的火炉被浸溶了,忘记入水的水缸被撞破了,一樽洋油被打翻了,满满地浮在水面上。可是这些都不会惹起阿进的母亲的悲哀,她所最关心的,只有她的儿子阿进。差不多是成惯例,每晚她都呆呆地凝视着阿进,眼泪萦着她的眼睫,她会说:“儿呀!那些事情做也是做不了的。你的娘看来不中用了,家庭你是再也离不得的啊。”③在这样的时候,阿进觉得是最苦的。他一看见她的眼泪,他的说话便滞涩起来了,虽然他能够在群众大会的会场上演说了一大篇……④这天晚上,阿进的母亲在翻着衣箱,无意间翻到一两件她的丈夫剩下来的旧衣衫,呆呆地注视了一会之后,她便发狂似的挽着阿进的耳朵,喘着气说:⑤“……一家人看看都要这样死完了!……”⑥阿进咬着他的苍白的、薄薄的嘴唇,摇着他的细小的头颅,张翕着他的稀疏的眉毛,用着哭声说:⑦“母亲呀!……我是不会这样死的啊!”跟着,他温柔地在捶着他的母亲的腰。⑧这回,他的母亲却放声地哭出来了。她神志不清地紧抱着她的儿子,好像在抱着一个婴孩似的。“母亲,你要保重点!”阿进抚着他的母亲的灰白的头发。⑨阿进的母亲哭得更厉害了,她的儿子的温暖的说话使她全身心、全灵魂都融在一种悲哀的快乐里。⑩看来似乎是专在和这些农民作对似的,洪水不涨不退地一天天老是维持着原状。阿进的家里已经把最后的米都吃光了,他们每餐都在吃着番薯。⑪这天,阿进家中,番薯也吃光了,早餐和午餐都由阿进的母亲到邻家乞番薯去。情 形是再也维持不住了,阿进坚决地向着他的母亲说,无论如何他是不能再停留在家中了。他恳求着他的母亲,允许他即晚坐着“木排”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中借一两斗米去,同时他说他不能回来,那一两斗米他会叫他的朋友送来的。⑫听了他的这些说话,他的母亲凄楚地向着他说:“到外面去?又是去干那一回事吗?……而且不回来啊!”⑬“我想到外面做短工,赚点钱来帮助家用呢。”阿进咽声说,眼泪来到他的睫毛上,尽管他心里想怎样继续干下去,口里只是说不出来。⑭看着她的儿子这样伤心,阿进的母亲愈加凄楚起来了,没有牙齿的嘴巴上下地在扭动着。可是这继续着没有多久,她忽而恢复了她的平常的镇定了。她开始用着哄小孩子的声调在抚慰着她的儿子:“外面的世界是险恶不过的呀!过了一年半载,你便可以在乡中领了几亩园田来耕作,安安静静地过了一生了……唉,儿呀!你不要因为我们的家境太穷便烦恼起来啊。穷有什么要紧呢?只要我们的品行好,对得住天地,怕比那些狠心狗行的富人还要来得快乐一些呢……我们家里虽然连番薯也吃光了,但这有什么要紧呢?大水退后,阿妈可以去做乞丐婆养活你啊……儿呀,你不要替你的母亲害羞啊。只要品行好,又不偷人家的东西,做乞丐婆有什么失体面呢?”⑮在她的这样说话中间,她的态度异常泰然,昏花的老眼也在闪着光。⑯阿进像死人似的沉默了一个钟头以上,眼泪反而流不出来了。事实上,他是不能够再停留在家中的,但离开他的母亲呢,这在他是多么悲怆的一件事情啊。照着他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做去吗?他,年富力强,要待他的六十岁的母亲做乞丐婆来养活他!这是怎样讲呢……⑰鼓起了比拿起枪在战场上射击还要多千百倍的勇气,阿进嗫嚅地向着他的母亲解释着,穷人们唯一的生路只是向前。那回事是穷人们唯一的希望。没有那,他们永远是没有翻身日子的。没有那,一代又是一代,做父亲的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砍头,做儿子的也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枪毙了。⑱跟着他又向着她说,坐在家里是比到战场上去还要危险的。日子一长了,小二老爹一定会知道他回家的这个消息,那时候一切都完了……⑲听了这些说话以后,阿进的母亲始而啼喊着,继而镇定起来了。⑳“那么,你还是赶快逃走好!我的苦命的儿子呀!”她开始抚慰着她的儿子,用着她的多筋的手掌在抚摩着他的头顶。㉑这时在阿进的眼中,他的母亲变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这巨人是一切灾难所不能够磨折的,在她里面有了一种伟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把人类催进到光明的大道上去的……㉒洪水已经退了约莫两尺的光景了。太阳光从天窗口探进来,照燃着在这一切之上,腾上了一层带虹彩的轻烟,同时,发出来了一种绍兴酒一般的气息。 (有删节)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中发了洪水,房屋被淹,但是阿进不敢到屋脊上去,因为如果小二老爹发现他回家就会去告发他。B.打着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借米的幌子,阿进决定外出继续革命,母亲知道了儿子的意图,有些不情愿。C.阿进坚信革命才是穷人们的唯一希望,但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险恶,不忍儿子像他父亲那样被砍头,所以母亲坚决不让他离家。D.阿进的母亲最终同意阿进离开家,是因为她被儿子说服了,理解了儿子的革命行为,并且为儿子感到骄傲。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节描写阿进家中被水淹没情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表现出阿进一家此时水深火热的处境。B.文末的“太阳光”“一层带虹彩的轻烟”都是美好的物象,暗示革命可以推动全人类进步的美好前景,令人向往。C.从坚决反对儿子离开家到最后镇定支持儿子赶快逃走,阿进母亲经历了艰难的心理抉择,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D.文中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以阿进一家为代表的农民们的苦难生活,说明改变农民的被压迫的命运是革命的内在要求。8.从第⑪节开始,随着阿进的苦苦哀求,阿进母亲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简要分析“洪流”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答案】6.D7.C8.①阿进提出离家时,母亲凄楚担忧;②阿进想外出做短工时,母亲安慰他、企图挽留他;③阿进指出在家更危险时,母亲先是悲伤不舍,随后镇定沉着,催促他逃走。9.①指自然界洪水②喻指当时地主、官兵等反动势力像洪水③象征势不可挡的革命浪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理解了儿子的革命行为,并且为儿子感到骄傲”错误,阿进的母亲最终同意阿进离开家主要是因为阿进在家危险。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阿进母亲无论是坚决反对儿子离开家,还是最后镇定支持儿子赶快逃走都是出于对儿子安全的考虑,并非思想上有改变,所以不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依据“听了他的这些说话,他的母亲凄楚地向着他说:‘到外面去?又是去干那一回事吗?……而且不回来啊!’”可知,想想死去家人的经历,当阿进提出离家时,母亲内心凄楚担忧。依据“看着她的儿子这样伤心,阿进的母亲愈加凄楚起来了……可是这继续着没有多久,她忽而恢复了她的平常的镇定了。她开始用着哄小孩子的声调在抚慰着她的儿子……”可知,当阿进想外出做短工时,母亲先是更加凄楚,然后是安慰他、企图挽留他。依据“听了这些说话以后,阿进的母亲始而啼喊着,继而镇定起来了。‘那么,你还是赶快逃走好!我的苦命的儿子呀!’她开始抚慰着她的儿子,用着她的多筋的手掌在抚摩着他的头顶”可知,当阿进指出在家更危险时,母亲先是悲伤不舍,随后镇定沉着,催促他逃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标题含义的能力。依据“村中满了洪水,官兵不容易到来。阿进家中的楼上已经有了尺来高的水”可知,“洪流”指自然界的洪水。“洪流”具有危险性和伤害性,再结合文中“一代又是一代,做父亲的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砍头,做儿子的也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枪毙了”“日子一长了,小二老爹一定会知道他回家的这个消息,那时候一切都完了”可知,“洪流”喻指当时迫害百姓的地主、官兵等反动势力像洪水。“洪流”具有势不可挡的气势,再结合“穷人们唯一的生路只是向前。那回事是穷人们唯一的希望。没有那,他们永远是没有翻身日子的。没有那,一代又是一代,做父亲的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砍头,做儿子的也只好让他们随便拿去枪毙了”可知,“洪流”象征势不可挡的革命浪潮。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 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逐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筐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甚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获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B.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C.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D.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中有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说法。B.吏部,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该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C.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南朝宋,北伐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他儿子刘义隆也想“封狼居胥”,结果仓促间只“赢得仓皇北顾”。D.致事,即“致仕”。《尚书》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致仕和乞骸骨都是古代官员去世的隐晦说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隐之乐善好施。任中领军时,俸禄只留自己的口粮,其余分给亲族,家人要靠纺织糊 口,有时只能“并日而食”。B.吴隐之事母极孝。为母亲守丧时,悲伤超过了常礼,以至伤害了身体。时任吏部尚书的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C.吴隐之坚持操守。吴隐之被卢循所捉,经刘裕交涉得以返还。刘裕见其居处极为简陋,想要为他另建居所,被他坚决推辞。D.吴隐之廉洁奉公。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的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他不像其他到此任刺史的官员那样贪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②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14.朝廷为什么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C11.D12.B13.①广州地区倚山靠海(环山面海/被山海环抱),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子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几辈子。②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家风》,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14.吴隐之一向清廉,其他刺史多贪污,朝廷想要革除岭南弊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贪泉”是“曰”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且“饮者”作下句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D;“可欲”是“产生贪欲的东西”,是“不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致仕和乞骸骨都是古代官员去世的隐晦说”错误,致仕和乞骸骨都是古代官员自请退休的说法。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时任吏部尚书”错误,由“及康伯为吏部尚书”可知,当时他后来才做了吏部尚书;“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错误。原文是“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意思是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说明不是要求康伯“尽快提携此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包带山海”,倚山靠海;“所出”,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箧”,箱子;“资”,资助、供养。②“门法”,家门传统;“逮”,及,比得上;“替”,改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朝廷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的原因是:首先广州这个地方“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广州出产珍宝,刺史多贪污;由“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可知,朝廷想要革除岭南弊政;而吴隐之“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可见,吴隐之一向清廉。参考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答案】15.C16.①特征:“离鹍”指离散(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②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离鹍”指离群的大鸟,特征是离散(或离乡);“羁鸟恋旧林”中“羁鸟”指笼中之鸟,被束缚的鸟,特征是被束缚。本诗中“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写历经夏暑与秋霜的离群大鸟在清池鸣叫,借此来写离家的自己。结合“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遥遥春夜长”及注释“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可知,借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月虽有圆缺但终无增减来表现事物变化与永恒的道理。【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岂无山歌与村笛④.呕哑嘲哳难为听⑤.盈虚者如彼⑥.而卒莫消长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毋、呕哑、嘲哳、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______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______。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______。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炙手可热B.取而代之司空见惯如虎添翼C.取而代之见怪不怪炙手可热D.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虎添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副词中蕴含着对“他们”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20.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B19.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文中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应用“取而代之”。第二空,“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见怪不怪”,看到奇异的事物,镇定自若,不大惊小怪。文中是形容低头族非常常见,应用“司空见惯”。第三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文中是形容新技术为出版业增加了新的能力,应用“如虎添翼”。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 “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命运,所以“暴君”这一比喻从反面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朋友与陌生人打交道,常说“请多多关照”,久而久之行成习惯,①。无独有偶,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观照不够,因此产生了烦恼。”又一个“观照”,与“关照”音相同,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区分和联结呢?在生活中,处处关照别人,是一种善心和爱心的体现。如果人人都能关心照顾别人,乐于施恩,而被“关照”的人如果懂得知恩报恩,继而接起“关照”别人的爱心棒,传承发扬下去,这样善心传递,美好循环,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很美好,很和谐,人际关系也不会复杂、紧张和多变。所谓“观照”,就是观察己心,时时反省自我,自律而律人。还有一种“观照”是,以别人为“反观自照”的对象,进而反躬自问,省察和审视自己,②,并取长补短,避免自己的人生走“弯路”或“碰壁”、掉进“陷阱”,这是一种非常睿智的超越自我和常人的做法。“关照”“观照”发音相同,③。请求“关照”是索取,主动“关照”是奉献行为;而“观照”则是既关照别人、又关照自己的审美行为。不“观照”,就有可能对“关照”有盲目的期待;“观照”不到位,就有可能对别人“关照”的能力有掣肘和行动阻碍。所以,先“观照”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同时“观照”别人,再去“关照”他人。21.别人与你初次见面时说“请多多关照”,你最得体的回答是() A.别别,关照是互相的,我关照你,你得关照我!B.大家已经兄弟一场,互相关照才是最最应该的!C.你太客气了,以后我们也需要你多多关照啊。D.欢迎加盟啦,今后就跟我们一起携手打出新天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以致每次见面皆如此②客观地看出自己的不足③含义却不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不够正式,“你得关照我”是要求,太生硬;B.“已经兄弟一场”与“初次见面”矛盾;D.谦逊不够。“欢迎加盟啦”“打出新天地”表达不够正式,有戏谑之嫌。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久而久之行成习惯”指的是每次见面常说“请多多关照”,此处填行为的结果,应填“以致每次见面皆如此”。②处,“别人为‘反观自照’的对象”“省察和审视自己”强调的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客观角度的“观照”,故此处应填“客观地看出自己的不足”。③处,前文比较两个词语,指出了相同之处“‘关照’‘观照’发音相同”,后文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请求‘关照’是索取,主动‘关照’是奉献行为;而‘观照’则是既关照别人、又关照自己的审美行为”,故此处应填“含义却不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古之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我看来,人多才有的力量,归根究底源于个人,即便是小我,也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其能何巨?小我虽小,日累成巨。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教授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70多岁的退休教授肖鑫,连着数十年省吃俭用,将涓涓小流汇成达70万余元的巨流,付诸医学教育事业;我们认为一个盲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盲人按摩师朱丽华,坚持免费教授残疾人技艺,免费为军人提供按摩治疗,日以继月,帮助了千余名残疾人,千余名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装甲师士兵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退休数十年的陈荣超,与妻子一同省吃俭穿,将平日的苦涩化作两所希望小学学子们的甘甜。他们都是平凡的小我,但他们都选择尽力做些什么,于是小小的力量变得巨大,为社会撑起一片绿荫。其能何巨?小我之巨,在于先驱引路之贡献。在那个非洲人们饱受苦难的时期,是史怀哲抛弃优越生活,去非洲行医与疟疾抗争,“非洲之父”带给了非洲人以希望;在民国刚刚建成,民众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时,是鲁迅以一人之力发出呐喊,指明精神与文化的方向;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信奉“染色盘式”遗传时,是孟德尔多年种植豌豆,开拓了遗传学正确的先河。还有达尔文、伽利略、邓小平……他们都是敢于开拓的小我,无论是社会文化、科学政治,总要有那么一个小我先挺身而出。这样的小我,背影是巨大而伟岸的。当然,小我也有小我存在的问题,小我行之不当也会导致大错误。伟人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犯错;建立不世之功的韩信,因为被名利蒙住了双眼而犯了错,而具有不世才能的希特勒,更是因为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而犯下滔天大罪。由此看来,小我也会犯错,所以独立独行之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不免落入深渊。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总有一些人能够以小我之力带领众人穿越困难。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与力量……没有这些小我的巨大能量,怎能安定民心?从则有伴,众则有力,但我独爱人之小我,即便是小我,也可以发出巨大能量。安能言萤火之微不能及皓月之辉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写好作文的前提保障是审准题立佳意。所以先细读材料,审清题意确定题旨。材料主体由四段构成,都属于对汉字的注解内容,后三行是对第一行中三个词的具体阐 释,可见是总分关系。立意若是综合而言,取自第一行(段):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但开口太大不好写,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审题,从四段中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1.从“人”立意——个人的作用选“人”的立意,谈独自、特立独行可以,但单写独立,谈孤独寂寞的价值就偏题了。因为第二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角度辩证而言的,原文语境也是在“个人”与“众人”的比较中谈“人”的。这里的“独”应是“众”的反义词。应该从特立独行和孤独寂寞两个角度辩证而言。2.从“从”立意——谈如何从,或谈不可盲目从众“从”这个立意,谈“行事不可盲目从”这个小切口论题可以。3.从“众”立意——众人的作用(万众一心)从“众”的内容关系,“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可单独立意,也可以辩证而言,如万众一心好,但也不能盲目从众。4.从“人”与“众”二者的关系立意——行文中能谈清二者辩证关系的文章,要高于割裂开来谈的。如独也好,众也好,各有各的好,就结束了,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有把内容糅合到一起。人与众的关系,写成谈量变与质变、谈积累——也偏题。5.从“人”“从”“众”三者的关系立意——立意切口太大。行文中要谈三者的辩证关系,不能三者是独立的,各是各,仍然割裂。如果仅仅是各写各的好,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立意:1.要做独一无二的自己。2.盲目从众不可取。3.万众一心,大事可成。4.既要融入集体又要有独立的自我。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期初考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部分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镇江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0:51: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49.7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