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4月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模拟测试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心理学上把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称作焦虑,焦虑的表现有着急、忧愁、紧张、恐慌等。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征。知识焦虑现象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独有。如20世纪70年代,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就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借主人公汉嘉之口指出,工业化给传统社会带来文化碾压,给思想者制造了知识焦虑。时代不同,知识焦虑的诱因也有差异。在中国古代,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中央与地方、乡村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封闭明显,信息交流固化,知识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精英赋予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由于劳动者获取知识具有零散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劳动者便产生了知识焦虑。战争频仍、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交际不便等都是诱发知识焦虑的重要因素。到了近现代,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学习视野,使知识交流日渐便捷、顺畅,但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等因素又导致知识焦虑的产生。相比之-22- 下,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知识焦虑,则倾向于知识演进的更高层次。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有如下诱因:第一,知识过载;第二,知识碎片化与人们的信息价值辨识能力之间存在冲突;第三,个体知识系统更新滞后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节奏;第四,多元化的知识追求与人们精力有限之间存在矛盾;第五,人们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发展;第六,职业前程的不确定性带来心理恐慌。不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指出乐观的一面:种种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是人类对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人们能够进行积极战斗,从而逃避危险。这一观点可以给现代人带来启发。在当下社会,知识焦虑固然令人不快,但也为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焦虑对个体成长和文化发展未必都是起消极作用,焦虑也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激发个体做出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促使文化激励机制形成。要避免知识焦虑带来的危险,首先需剥离附着于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了解知识焦虑的最初因由,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个体成长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明确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我们可以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急迫问题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焦虑提高知识利用率;可以通过激发对特定知识的学习兴趣,将自己培养成目光如炬的现代学习者,将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以借助焦虑激活资源共享机制,加快个体知识、隐性知识向群体知识、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推动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融合。(摘编自孟威《化知识焦虑为学习动力》)材料二:所谓知识焦虑,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焦虑,是个人在对海量信息只能浅层吸收或难以吸收时产生的一种恐慌心理,也是个人理解、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的一种表现。在一个知识漫天飞舞的时代,正确看待知识,已经不只是摆脱知识焦虑的前提,更是拯救身心健康的前提。换言之,一个人如果长期饱受知识焦虑的困扰,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从表面上看,知识焦虑是一种求知饥渴,是个人渴望更多的信息为自己所用的表现,是提升自我的正常需求。其实,从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源自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现代社会的知识,即使是某一个很小的方面,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无限的。如果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便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结果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时也把自己的钱袋变成别人的提款机。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学习这些知识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知-22- 识。而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一些所谓“干货”,则简化甚至省略了其中复杂的思考过程和痛苦的训练过程,给学习者带去一种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暴涨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都是空中楼阁,待楼阁塌了,学习者还是要面对现实,那时,学习者不仅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大改变,还可能感觉知识焦虑加剧了。于是,知识付费浪潮下培养了这样一批人:对世界格局无所不知,对如何成长突破了如指掌,对各种学习理论套路如数家珍,但是一到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时就疲软乏力,事情没做多少,心气却居高不下;显得非常努力,过得却异常艰辛。投机取巧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当然,知识焦虑还可能源于在社交场合的炫耀需求。人们无论是为知识付费,还是就知识侃侃而谈,都是为了用知识来证明自己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为知识焦虑买单和为奢侈品买单是一样的,只不过,为知识买单是用知识装饰自己。然而,再美的装饰也只是装饰,对于这种“学究天人”的“学者”,用几个“愿闻其详”便可揭穿其真面目。知识是文明的动力,也是财富的源泉。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和便捷的信息,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万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要做个明白人,这样才能少一些焦虑,也少一些被忽悠的可能。(摘编自赵清源《知识焦虑: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做个明白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当时的社会受工业化影响,出现了知识焦虑现象。B.在近现代中国,印刷术、大众媒体获得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带来资源占有不平等等问题。C.在当代中国,知识碎片化、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快等因素给人们学习外在知识带来一定的挑战。D.有人愿为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干货”买单,原因之一是学习这些“干货”比学习成熟知识轻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交流有限、劳动阶层缺少知识话语权等因素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B.弗洛伊德认为,知识焦虑是人们面对外部危险的本能反应,人们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其带来危险。C.利用好知识焦虑可以提高知识利用率,可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学习者,可以推动知识生产与使-22- 用深度融合。D.知识焦虑反映出人们对海量信息的吸收状况和相关能力情况,有知识焦虑的人一般患有心理疾病。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这一观点一项是()A.有人问作家阿城,现在这么多书,读都读不完,该怎么选择。阿城回答:看书还是要看“大书”,看了“大书”,很多“小书”就不用看了。B.现在的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既有学校里的知识,也有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容易产生焦虑,学生应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为自己减压。C.近年来,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中国航天业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D.张某担心自己在应聘高中教师时被淘汰,早早就开始准备,他阅读了各年级教材,查阅了大量教案,试做了大量模拟题,最终被学校聘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缓解知识焦虑,做个“明白”的学习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答案】1.B2.C3.D4.材料一为递进结构。①首先阐释焦虑的概念,引出知识焦虑的现象。②接着分析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③然后指出知识焦虑有其积极一面。④最后指出解决知识焦虑的方法。5.①正确认识知识,有明确坚定的方向;②学习知识,要经过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有自己的思考过程;③不要为了炫耀而为知识买单,不要用知识装饰自己,而要真正用知识武装自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B.“印刷术、大众媒体获得发展,为人们带来便利,但也带来资源占有不平等等问题”错误,原文是“到了近现代,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学习视野,使知识交流日渐便捷、顺畅,但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等因素又导致知识焦虑的产生”,文中没有依据表明“资源占有不平等等问题”是印刷术、大众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22- A.“……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产生制约作用”错误,原文说的是“受社会结构的制约……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封闭明显,信息交流固化,知识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士大夫阶层手中”。可见二者关系倒置。C.“弗洛伊德认为,知识焦虑……”错误,这一分析与文意不符。文中说的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指出乐观的一面,种种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是人类对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人们能够进行积极战斗,从而逃避危险”,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是针对“知识焦虑”而言的。D.“如果……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的是“要避免知识焦虑的危险,首先需要剥离……”,可见还有其它方面。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强调的是看什么书,跟“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无关。B.说的是减压的方式,跟“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无关。C.说的是中国航天业取得的成果,跟“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无关。D.张某“担心”是知识焦虑,“阅读了各年级教材,查阅,了大量教案,试做了大量模拟题,最终被学校聘用”是将其转化为动力。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由“心理学上把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称作焦虑”“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人们渴望把更多的外在知识纳入自我知识系统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等可知,第一段首先阐释“焦虑”的概念,然后指出现在社会存在知识焦虑的现象。由“时代不同,知识焦虑的诱因也有差异”“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有如下诱因”等可知,第二段分析产生知识焦虑的原因。由“不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指出乐观的一面……”可知,第三段分析知识焦虑存在积极的一方面。由“要避免知识焦虑带来的危险,首先需剥离附着于焦虑之上的过度的功利诉求”“知识焦虑也可以变成动力”等可知,第四、五段指出解决知识焦虑的方法。【5题详解】-2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其实,从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源自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如果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明确且坚定的方向,便会急于找人带路,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结果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等可知,缓解知识焦虑,做个“明白”的学习者,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有明确坚定的方向,不要走入知识的盲区。由“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都有其内在体系,学习这些知识都需要经历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知识”“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都是空中楼阁,待楼阁塌了”可知,缓解知识焦虑,做个“明白”的学习者,学习知识,要经过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有自己的思考过程。由“当然,知识焦虑还可能源于在社交场合的炫耀需求。人们无论是为知识付费,还是就知识侃侃而谈,都是为了用知识来证明自己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只不过,为知识买单是用知识装饰自己。然而,再美的装饰也只是装饰”可知,缓解知识焦虑,做个“明白”的学习者,不要为了炫耀而为知识买单,不要用知识装饰自己,而要真正用知识武装自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从茂密的灌木丛里又射过来两颗子弹,正在横穿铁轨的艾莫摇晃了几下,脸朝下栽倒了。我们把他拖到路堤的另一边。他死了。博内洛摇着头。“艾莫死了。”他说,“下一个死的是谁,中尉?”“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乌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我说。过了前面的田野,有一幢农房。“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朝农房走去。房门开着,我走了进去。博内洛和皮亚尼①也跟着我走了进来。“我们到仓房里去避一避,”我说,“你觉得你能找到什么吃的吗,皮亚尼?”“我去找找看。”皮亚尼说。“我也去。”博内洛说。“好吧,”我说,“我到上面去看看仓房。”仓房里装着半屋子的干草。仓顶上有两个窗户。干草散发着香味,躺在草堆上,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美好的时光。那时,我们躺在干草堆里-22- 聊天,用气枪打落在仓房墙头三角切口上的麻雀。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上来吧,”我说,“博内洛呢?”“他走了,”皮亚尼说,“他想做俘虏。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为什么你没走?”“我不想离开你。”我们坐在干草上,吃着香肠,喝着红酒。“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夜幕降临得很快。没多久,我们出发了。我们横穿过公路向北进发。我们两次与德军擦肩而过,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你觉得怎么样,中尉?”皮亚尼问。“还好。我们不必再担着心了。”“你能不能就把博内洛当作被敌人俘虏了来处理?要是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他们会找他家人的麻烦的。”“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回家去!”一个士兵在喊,“我们要回家!”“你结婚了吗,路易吉?”“你知道我结婚了。”“这就是你不想当俘虏的原因吗?”“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拂晓前我们抵达塔利亚门托桥。桥面上很挤。在前面桥头的两边站着一些军官和宪兵。待我们迎面碰上时,一个宪兵朝我走过来,抓住了我的衣领。“你干什么?”我说。我朝他的脸上击了一拳。有一个人从身后抓住了我。我向他转过身来,用脚踢他的胫骨。“如果他抵抗,就向他开枪。”一个军官说。“你们是什么人?”“战时执法队。”另一个军官说。“把他押到后面那群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他们押着我走向靠近河堤的田野,田野里有一群人。这时,有人开了几枪。我们走到了这-22- 群人里。有四个军官站在一起,他们的前面有个人。那是个中校。“如果你们打算枪毙我,”中校说,“请马上开枪好了。”“逃离了他自己的部队,下令处决。”一个军官说。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军官。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我注视着那些宪兵。他们正在盯着新来到这里的人。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在第二次浮上来换气时,我抓住了一根木头。我把头埋在木头后面,不想看河岸那边。在我奔跑时有人向我射击,在我第一次游上来换气时有人射击,在我快要浮出水面时,也听到有人射击。现在,没有枪声了。我用两只手抱着木头,任凭它带着我漂流。(摘编自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文本二:比利·吉尔贝特是个印第安人,住在北边苏姗湖附近。比利太太是北部地区最漂亮的印第安娘儿。他们生了两个胖墩墩的小子。1915年,比利去苏圣玛丽报名参加了黑衣军。今年夏天,比利回到家乡。他上衣胸口绣有两条丝带。湖湾区的老百姓没一个知道丝带代表着军功章。人们拿他的褶裥短裙②开了不少玩笑。“瞧这印第安佬,还穿裙子呢!”当他放下背包,点燃支烟时,又有人说,“哈,瞧这娘儿,他还抽烟!”这总能让人们哄然大笑。他沿大路走到苏姗湖,发现小屋空荡荡的。大门上了大锁,庭院荒芜,果园里爬满了匍匐草,霸道的匍匐草把还没被兔子啃光树皮的幼树挤得奄奄一息。比利走到一家邻人家里。那人瞧着比利的裙裥短裙,说:“吉尔贝特太太跟西蒙·格林的儿子跑啦。你就是比利,呃?哎,他们住在本州的南边什么地方。”比利转过身,背上背包,迈着苏格兰高地人的大步走向暮色苍茫的大路。他透过夜色瞧着远方,开始吹起口哨来。他吹的调儿是:“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③(摘编自海明威《十字路口》)【注】①皮亚尼:全名为路易吉·皮亚尼。②褶裥短裙:苏格兰高地男子穿的一种短裙。③“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这是一首爱尔兰歌曲。这首歌曲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歌词大意为:“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离我认识的最甜蜜的姑娘,非常遥远。再见,皮卡迪莱,再见,莱斯特广场。”-22-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博内洛在帮助路易吉·皮亚尼找到一些食物后就离开了,路易吉·皮亚尼到农房的仓房与“我”一起享用这些难得的食物。B.路易吉·皮亚尼不想主动去做俘虏,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家中的妻子;他希望“我”能虑及博内洛的家人,不如实上报博内洛逃跑之事。C.比利·吉尔贝特参加黑衣军立了军功,当他回到家乡,老百姓不但没有对他表示欢迎,反而因他失去了妻儿而大肆嘲笑他。D.文本一聚焦前线,通过“我”的经历和见闻反映战争的影响;文本二聚焦后方,通过比利·吉尔贝特的遭遇反映战争的影响。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写博内洛在艾莫死后做出的反应和博内洛在农房提出自己也去找吃的,为后文写博内洛离开战友去做俘虏埋下伏笔。B.文本一在刻画路易吉·皮亚尼的形象时,除了从语言、动作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C.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小路遭遇袭击、农房暂时躲避、军官惨遭处决、潜水脱离险境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D.文本二描写比利·吉尔贝特家的大门、庭院、果园,展现了一幅人去楼空的画面;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草木,语言生动形象。8.文本一中的“我”有哪些优良的素质和品格?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以比利·吉尔贝特吹一首爱尔兰歌曲结尾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善于指挥,身先士卒。他指挥大家撤回路堤躲避射击;他指挥大家进到一幢农房中隐蔽,并指挥监视;在前往那幢农房时,他指挥大家隔开点距离,还提出让自己走在前面。②为人仁厚,体恤部下。为了避免给博内洛的家人带来不幸,他决定不把博内洛主动做俘虏的事情如实上报。③机智勇敢,性格坚忍。面对可能被处决的危险,他趁宪兵不注意,拼命逃跑,跳入冰冷的河水,尽可能潜在水中,逃过一劫。9.①结尾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战争、人物命运的思考。②烘托了人物心理,表达了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庭的的盼望、向往。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写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22-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博内洛在帮助路易吉·皮亚尼找到一些食物后就离开了”错误,原文只是说“皮亚尼站在了卸草的地板上。他胳膊下面夹着一根香肠、两瓶酒”“‘他走了’,皮亚尼说”,不能由此推断是博内洛帮助路易吉·皮亚尼找到一些食物。B.“路易吉·皮亚尼不想主动去做俘虏,是因为他考虑到了家中的妻子”错误,由“他想做俘虏。他担心我们会被打死”可知,他是因为害怕被打死主动投降的。C.“老百姓不但没有对他表示欢迎,反而因他失去了妻儿而大肆嘲笑他”错误,由“人们拿他的褶裥短裙开了不少玩笑”“当他放下背包,点燃支烟时,又有人说,‘哈,瞧这娘儿,他还抽烟!’”可知,人们嘲笑的是比利的褶裥短裙和他抽烟的行为比较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以艾莫、博内洛的形象进行反衬”理解错误。博内洛的逃兵形象能起到反衬的作用,但小说对艾莫被射杀一事只是一笔带过,艾莫的形象并不鲜明,也没有起到反衬的作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中的“我”拥有指挥才能,并能身先士卒。如确定撤退路线并指挥大家撤回路堤躲避射击,“我想我们最好抄小路向南走,穿过乡野向通往塔利亚门托的大路走”“‘跟上。’我说。大家都下了路堤。小路那边突然有人朝我们开了一枪……‘快撤回去。’我喊。我开始往路堤上爬”;指挥大家进到一幢农房中隐蔽,在前往那幢农房时,他指挥大家隔开点距离,还提出让自己走在前面,“‘我们尽量找一个靠近鸟迪内的地儿,隐蔽起来,然后等天黑后穿插过去。’我说……‘我们之间最好隔开一点儿距离,’我说,‘我走在前面。’我朝农房走去”;进入农房后安排监视,“‘你从这个窗户监视外面,路易吉,’我说,‘我到另一个窗口监视。’”。“我”心底善良,为人仁厚,体恤部下。博内洛做了逃兵,为了避免给博内洛的家人带来不幸,他决定不把博内洛主动做俘虏的事情如实上报,“我不会如实地打这份报告,免得给他的家人带来不幸”。-22- “我”机智勇敢,性格坚忍。由“两个宪兵把中校押往河边。我没有看他们枪毙他,可我听到了枪声。他们正在问另外一个人。他们不允许他做任何解释。枪决他时,他们又在审问下一个了”可知,在被军官抓到后,“我”看到他们处决逃离自己部队的人,就决定想办法,可见“我”机智;面对可能被处决的危险,他趁宪兵不注意,拼命逃跑,跳入冰冷的河水,尽可能潜在水中,逃过一劫,“我抽出身子,拼力往河那里跑。我跑到河边,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就进入河中。河水很冷,我尽可能地潜在水中不上来”,可见“我”性格坚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段作用的能力。读者效果上,小说以“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结尾,写人物“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离我认识的最甜蜜的姑娘,非常遥远”,在余音袅袅中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遭遇。人物上,比利·吉尔贝特面对荒芜的家园,面对“吉尔贝特太太跟西蒙·格林的儿子跑啦”的残酷现实,内心无限悲凉,“离蒂珀雷里,非常遥远,非常遥远”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思念,对家庭团圆的期盼。主旨上,比利·吉尔贝特为了和平参与战争,结果回到家后反而遭遇了人们的嘲笑,并且家园荒芜,妻子和孩子已经不见,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代宗宝应元年。租庸使元载以江、淮虽经兵荒,其民比诸道犹有货产,乃按籍举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数而征之。择豪吏为县令而督之,不问负之有无,赀之高下,察民有粟、帛者发徒围之,籍其所有而中分之,甚者什取八九。有不服者,严刑以威之。民有蓄谷十斛者,则重足以待命,或相聚山泽为群盗。代宗大历十四年。旧制,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太府四时上其数,比部覆其出入。及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时京师多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制,乃奏尽贮于大盈内库,使宦官掌之。由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复得窥其多少,校其赢缩,殆二十年。宦官领其事者三百余员,皆蚕食其中,蟠结根据,牢不可动。杨炎顿首于上【注】前曰:“财赋者,国之大本,生民之命,是以前世皆使重臣掌其事,犹或耗乱不集。今独使中人出入盈虚,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蠹敝,莫甚于此。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岁用几何,量数奉入。如此,然后可以为政。”上即日下诏:“凡财赋皆归左藏,一用旧式,岁于数中择精好者三五千匹,进入大盈。”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22- 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莫相统摄,各随意征科,自立色目。民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用其言,令行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注】上:这里指唐德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B.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C.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D.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始用杨炎/议命黜陟使与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作两税法/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应,年号名。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重大事件时,一般会改换年号。B.道,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唐代初期分天下为十道,道是州县之上的监察区,宋代改称路。C.比部,官署名,魏晋始设,掌稽核簿籍,后世沿之,但职能屡有变化,唐代时掌财政审计等事务D.顿首,古代跪拜礼,属九拜之一,也称稽首。作为旧时书信用语,顿首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载担任租庸使时,选择豪吏担任县令,让他们督办赋税征收事务,这些县令以粗暴的手段征收赋税,令百姓苦不堪言。B.京城中众多强横的将领无节制地向朝廷求取财物,时任度支、盐铁使的第五琦建议朝廷没收他们的财物,储存于大盈内库。-22- C.将天下赋税储存于大盈内库的状况大概持续了二十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明显弊端,后来唐德宗下令终止该措施。D.两税法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如根据支出数目确定征收赋税的数目,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视家庭贫富程度征收赋税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按籍举八年租、调之违负及逋逃者,计其大数而征之。(2)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岁用几何,量数奉入。14.杨炎为什么反对由宦官掌管赋税?请简要说明原因。【答案】10.C11.D12.B13.(1)于是,元载按照户籍列出八年未交租、调的人以及逃亡的人,计算一个大概的赋税数目去征收。(2)我请求将赋税划出,归于相关部门管理,由相关部门估算宫中一年的费用是多少,根据估算的数目将费用划拨给宫中。14.(1)赋税是朝廷的根本,百姓的命脉,前朝派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掌管财政,仍然有时出现混乱不堪的情况。(2)宦官掌管朝廷财政的收支,导致大臣朝廷财政的盈余和亏缺,是政事的极大弊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唐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皇帝开始采纳杨炎的建议,命令黜陟使与刺史根据百姓家里的财产,将百姓划分等级,施行两税法。原来征收的所有新旧名目的赋税,全都废除;在两税之外随意收取一,点钱财的,按照违反法令论罪。本题中,“始用杨炎议”句中,“用”为谓语动词,“杨炎议”为宾语,“杨炎”作“议”的定语,意思是杨炎的建议,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D。“比来新旧征科色目”,“新旧”作“征科色目”的定语,二者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顿首……也称稽首”说法错误。九拜指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22- 拜、肃拜。稽首与顿首都是跪拜礼,但有所不同。稽首常为臣拜见君、子拜见父时所用,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顿首是九拜中次重者,通常是地位相等的人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遽伸下,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第五琦建议朝廷没收他们的财物”曲解文意。根据文意,第五琦是建议将朝廷的财物都储存到大盈内库,他并没有建议朝廷没收那些将领的财物。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举”,列出;“违负”,指没有缴纳赋税;“大数”,大概的数量。(2)“度”,估算;“几何”,多少;“量”计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财赋者,国之大本,生民之命,是以前世皆使重臣掌其事,犹或耗乱不集”分析可知,赋税是朝廷的根本,百姓的命脉,前朝派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掌管财政,仍然有时出现混乱不堪的情况。结合“今独使中人出入盈虚,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蠹敝,莫甚于此。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岁用几何,量数奉入。如此,然后可以为政”分析可知,宦官掌管朝廷财政的收支,导致大臣朝廷财政的盈余和亏缺,是政事的极大弊端。参考译文:唐代宗宝应元年。租庸使元载认为虽然长江、淮河流域经历了战事和饥荒,但是当地的百姓比起其他地区的百姓,仍然有钱财,于是,元载按照户籍列出八年未交租、调的人以及逃亡的人,计算一个大概的赋税数目去征收。他还选择当地的豪吏充任县令,去督办赋税征收事务,这些县令不问百姓是否拖欠赋税,也不管百姓家财产是多是少,只要发现百姓家里有粟-22- 米、布帛,就让人包围他们,登记他们家里所有的财物,夺走一半,更有甚者夺走十分之八九。对不服从的百姓,他们就用残酷的刑罚来威吓他们。家里积累了十斛谷物的百姓,都恐惧地等待命令,有的百姓聚集在山泽之中做盗匪。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按以往的制度,朝廷的黄金、布帛都储存在左藏,太府按四季上报数目,比部复查财政收支。等到第五琦担任度支、盐铁使,当时,京城中有许多强横的将领,他们无节制地向朝廷求取财物,第五琦没有办法制约他们,于是向朝廷上奏,请求将朝廷的财物都储存到大盈内库,让宦官掌管。从此以后,本来属于朝廷的赋税变成了君王的私有财产,相关职能部门不再能知道朝廷财政收入的数目,不再能核查朝廷财政收入是盈余还是亏缺,这种状况持续了大概二十年。掌管大盈内库的宦官有三百多人,他们都侵吞其中的财物,盘踞勾结,形成一股牢固不可动摇的势力。杨炎在唐德宗面前行顿首礼,说:“赋税是朝廷的根本,百姓的命脉,所以前朝都派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掌管财政,仍然有时出现混乱不堪的情况。现在,只让宦官掌管朝廷财政的收支,计算朝廷财政的盈余和亏缺,朝廷中的大臣都不知道朝廷的财政情况,政事的弊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请求将赋税划出,归于相关部门管理,由相关部门估算宫中一年的费用是多少,根据估算的数目将费用划拨给宫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处理好政事。”唐德宗当天就颁布了诏书:“凡是朝廷的赋税,都划归左藏掌管,全都按照以往的章程,每年从中挑选精良的布帛三五千匹,送入大盈内库。”唐德宗建中元年春正月,皇帝开始采纳杨炎的建议,命令黜陟使与刺史根据百姓家里的财产,将百姓划分等级,施行两税法。原来征收的所有新旧名目的赋税,全都废除;在两税之外随意收取一点钱财的,按照违反法令论罪。唐初,赋税制度叫作租、庸、调制。唐玄宗末年,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逐渐损坏,簿册上的很多记录不符合实际情况。到了唐肃宗至德年间,朝廷用兵,征收所在地百姓的赋税,都仓促进行,没有固定的标准。赋税部门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各自随意征收赋税,设立各类税收名目。百姓每十天或一个月就向朝廷纳税、服徭役,无法承受这些令人困顿疲惫的负担,大都离乡逃奔他处居住,成为浮户。到现在,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先统计州县每年应使用的费用以及上供给朝廷的数目,将费用分摊到百姓身上,按照支出数目确定征收数目。这一制度不分主户、客户,以当前居住地为准进行登记;不分丁男、中男,根据家庭贫富程度征税。居民的税,分秋、夏两季征收。其他的租、庸、调和杂徭全部省去。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命令施行两税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胡笳十八拍【注】(节选)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22-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注】《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叙述了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故土的思念:第二句中“莫过我最苦”突出了“我”的愁苦。B.诗歌第三句交代了国运衰微、百姓无主的时代背景,第四句交代了“我”被掳至胡地的遭遇。C.由诗歌第五、六句可知,胡地与中原在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在胡地生活得很痛苦。D.诗歌前六句侧重于反映“我”的现状,最后两句言及将来,写“我”因归国无望而深感悲伤。16.这首诗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特点。②诗歌以骚体(楚辞体)行文,以“兮”字为语气助词,句式灵活多变。③诗歌讲究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最后两句言及将来,写‘我’因归国无望而深感悲伤”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回想我的经历啊,几多艰难险阻;胡笳四拍也制成了啊,曲调悲哀凄楚。可见最后两句没有言及将来,也没有表现“我”感到归国无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外在形式的角度看,每句诗中都有个“兮”字,联系楚辞的特征,可知这首诗是以骚体(楚辞体)行文,句式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本诗的语言“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等,通俗易懂,口语化特点鲜明;-22- 从韵律的角度看,诗歌讲究押韵,“土”“苦”“主”“虏”“处”“语”“阻”“楚”,且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人吟诵、记忆的好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蒙恬戍边之事及其功绩。(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化用庄周、望帝的典故,寄托了诗人的伤感之情。(3)“风雨”本是自然现象,中国文人却常借“风雨”言志,或抒发悲喜情感,或设喻阐明事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庄生晓梦迷蝴蝶④.望帝春心托杜鹃⑤.积土成山⑥.风雨兴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蒙恬、藩篱、却、蝴蝶、焉、晦、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国演义》载,曹操作《孟德新书》,张松过目后,认为此书是战国无名氏所作,并非“新书”。曹操十分惊讶,道:“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随后,令人将此书烧毁。()。曹操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目光敏锐,思路开阔,敢于开拓,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敢想敢干,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力主_____________。当发现自己的“新书”与古人之书“暗合”,他心想:无新意之书如同朽木,既不能美于当下,又不能流传千古,留之何用?倒不如_____________。然而,古往今来,总有一些作者以_____________为嗜好。而今,受社会浮夸风气的影响,这类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单位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奖金发放,往往以参评人发文数量和文章字数为依据。一家理论杂志的主编透露,他们收到的来稿重复现象严重,有三成以上文章重复率逾四成。更为恶劣的是抄袭。一些人专窃名家作品,却说自己的作品是原创的,精彩之处有若干。这些人真是_____________。-22-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曹操有着独特的个性,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B.曹操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难怪他要烧毁“暗合”之书C.曹操烧毁“暗合”之书,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D.曹操烧毁“暗合”之书,与他的文学创作主张有关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推陈出新付之一炬拾人牙慧大言不惭B.革故鼎新付之一炬步人后尘口出狂言C.推陈出新煮鹤焚琴步人后尘大言不惭D.革故鼎新煮鹤焚琴拾人牙慧口出狂言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新意之书”比作“朽木”,生动形象地写出无新意之书没有任何价值。(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抒发曹操烧毁“无新意之书”的决心之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语序上看,先说“烧毁‘暗合’之书”,与前文“令人将此书烧毁”衔接自然;再说“与……有关”与后文衔接自然,符合由表及里的认知逻辑顺序。如果把这两个分句的顺序颠倒过来,则与上下文衔接均不连贯,逻辑上也不合理,排除AB。语段阐述的重点是曹操的文学创作主张,而非曹操的个性,且上下文没有内容与“意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呼应,据此排除C。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句子是就文学创作而言的,选填“推陈出新”恰当。第二空,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煮鹤焚琴;把鹤煮了吃,拿琴当柴烧,比喻做-22- 煞风景的事。“煮鹤焚琴”用于句中属望文生义。“付之一炬”用于句中指烧毁书,符合语境。第三空,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步人后尘:跟在别人的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句中指作者抄袭使用别人的言辞语句,应该用“拾人牙慧”。第四空,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口出狂言:指说话狂妄,自以为了不起。句子是说一些人夸赞自己抄袭而成的作品,还不感到难为情,没有强调这些人说话狂妄,选填“大言不惭”恰当。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无新意之书如同朽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无新意之书”,喻体为“朽木”,生动形象地写出无新意之书没有任何价值。“既不能美于当下,又不能流传千古,留之何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抒发曹操烧毁“无新意之书”的决心之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有科学家和航天员尝试在空间站种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①。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航天员第一次吃到了在太空种出来的生菜,2016年,国际空间站培育出第一朵在太空盛开的百日菊。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空间站开展的几百次种植实验,为开辟“太空菜园”②。在空间站给植物浇水并非易事。第一,时机不好把握。在空间站,受微重力影响下,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传感器导致失灵,基质明明已经缺水,却还标注水分充足。第二,要使用一些技术。要先将基质中的水全部抽出,然后对抽取的水进行气水分离处理,再将充足的水③。定时进行这一套操作,就能及时给植物浇水。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空间站,受微重力影响下,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导致传感器失灵,基质明明已经缺水,却还显示水分充足。B.在空间站,受微重力影响,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使传感器导致失灵,基质明明已经缺水,传感器却还表明水分充足。C.在空间站,在微重力影响下,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导致传感器失灵,基质明明已经缺-22- 水,传感器却还显示水分充足。D.在空间站,在微重力影响下,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会失灵,基质明明已经缺水,却还表明水分充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答案】21.C22.(1)许多尝试都失败了;(2)打下了坚实基础;(3)打进基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波浪线句的语病有:(1)搭配不当,“受微重力影响下”中“受……下”不搭,应改成“在……下”;(2)不合逻辑。“传感器导致失灵”中,不是“传感器导致”,而是“水珠导致传感器”;(3)暗换主语。“标注水分充足”的主语应是“传感器”。题中全部修改正确的选项为C。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依据前文“尝试在空间站种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可知,此句应表示转折的内容,对“尝试在空间站种菜”的一个结果的否定,所以可填:许多尝试都失败了。(2)依据前文“世界各国在空间站开展的几百次种植实验”可知,此空要强调这个举动对“太空菜园”的作用,所以可填:打下了坚实基础。(3)依据前文“要先将基质中的水全部抽出,然后对抽取的水进行气水分离处理”可知,“基质中”原来是有水的,经过“全部抽出,气水分离”后,“基质中”还需要补充水,所以可填:打进基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22- 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明】刘基《苦斋记》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袁隆平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引用了明代刘基《苦斋记》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呢?这段话蕴含着苦与乐能相互转化的道理。材料二引用了袁隆平一段话。袁隆平强调做事业的过程是苦的,但因为有希望,追求事业的人便能乐在苦中。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感悟和思考。此题考查学生思辨能力。考生立意要围绕“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在“苦与乐”两方面的基础上谈感悟和思考。苦与乐是互相依存的。当我们强调笑对人生时,恐怕生活正遇着痛苦。人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苦与乐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何而苦,为何而乐是因人而异的。从苦与乐的关系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行文思路,由袁隆平的“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的名言引出观点,吃苦是获得快乐的前提条件;接着分析“苦”的意义是什么,面对“苦”应该持什么态度;接着联系当下,指出青年人要敢于吃苦,不怕吃苦,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最后收束全篇,呼应开头。立意:1.苦与乐可以相互转化。2.安逸之乐萌生苦难。-22- 3.心有航标,苦中作乐。4.吃苦是获得快乐的前提条件。-2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14 03:50: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87.9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