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浙北G2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浙江省浙北G2联盟(湖州中学、嘉兴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材料二: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 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关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材料三: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 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第一,应该把审关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关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第二,应该考虑到关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C.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因为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 D.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定的。2.根据材料三,下列属于“审美联想”的一项是()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C.读到李商隐的“蓝田日暖玉生烟”,联想到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即之物。D.读到李密的《陈情表》,联想到《隋唐演义》中瓦岗寨的李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己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4.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答案】1.D2.C3.D4.自然: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艺术: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或艺术直觉来欣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定的”错,从材料三第三段“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可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可知,A项由博物馆中的瓷器想到值很多钱、B项由西湖中的鱼想到餐桌上的红烧鲤鱼、D项由《陈情表》作者李密想到瓦罐寨的李密均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是“非审美联想”。C.由原文“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可知,“蓝田日暖玉生烟”联想的内容,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属于“审美联想”。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体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自然方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因为大自然元含着最多的美的要素,所以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之美;“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与自然沟通、交流、融合;“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从自然之中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艺术方面: “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关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可以看出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合理利用审美联想;“‘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对于“纯粹美”的艺术品,要靠艺术直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更声起落刘星元①你以为那声音是敲击梆子所发出来的吗?那只是表象。我们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信以为真。就如我们看到深夜时分昙花绽放只是昙花绽放,却没有发现,是有神路过了它,并在路过它时轻轻地吻了它。你问是什么神?很抱歉,我没有看清楚他的脸。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并且这背影也将迅速消失。他留给我的背影比任何的黑还要黑,仿佛他就是黑的持有者。但他所有的黑里一定劫持着所有的白——那朵招摇的昙花泄露了他的秘密。②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更声。黑夜是一面大鼓。我不认为这是个比喻。这是个事实。打更的人站在天地之间,被黑夜重复吞噬,或者说被黑皮大鼓深埋。他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样子,常让我想起那些伟大或不伟大的时代的思考者——屈原、但丁、黑格尔、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一一倒下。③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那些具象的,醒着的更声。④但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做守夜人。我们村的守夜人已经很老了,并且还将继续老下去。他身穿黑衣黑裤,皮肤黝黑似铁,佝偻着身子在悄无人息的村子里缓慢行走。他的黑和夜的黑先是相互抵触,攻伐,继而慢慢交融在一起。他被黑夜吞噬或黑夜被他从身体里释放了出来。守夜人和黑夜,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一部分。黑夜涌动,他就涌动;他静止不动,黑夜也静止不动。此刻,我描述的他就是静止不动的。他在等,等时间。守夜人的腹中,有一台刻度精准的座钟。座钟滴滴嗒嗒地在他的腹内摇摆着,走动着,一刻不停。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当这一轮的时间消失殆尽,守夜人就要举起手中的棒槌和木梆了。“咚——咚!”一慢一快,连打三次,这是头更。“咚!咚!”打一下又打一下,连打三次,这是二更。……偌大的一座村庄,黑夜里有一个守夜人就够了。⑤守夜人的院子偏居村庄一隅,它窄小,低矮。院子委身于树木和藤蔓间,浑身透着一股子阴凉。院门上两扇用黑漆浸染的榆木大门有些年头了,表层的漆皮多处脱落,露出下一 层的油漆。下层的漆皮更为黝黑。祖父说,他也从未见过那扇院门打开过。但是某一年秋天,他发现黑通通的院门上竟然贴起了对联,挂上了红字。祖父说,那是守夜人家里有喜事了。此后,有人在院子周围发现了一小片菜园,接着,田野里几块种满庄稼的无主的田地浮出水面。还有人在院门外的小道上发现了一堆倒掉的中药渣渣,村里也没有人承认那是自己所为。再后来,守夜人的门前又多了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之上,斜挂着一张柳条儿弯制的弓箭。于是我们又知道了,守夜人家里添了男丁……⑥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祖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打更,提到更声。也就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更声就停了下来。始终不明白,曾经繁盛千年的打更行当,为何顷刻之间就销声匿迹了。后来想明白了:守夜人打更,无非是将时间毫无保留地推给村庄以及村庄里住着的一切生灵。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概莫能外。虽然很悲伤,但也不得不说,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必然。⑦我做了一个梦。天地之间,篝火熊熊燃起,篝火之前,身穿兽皮的部落头领带领着一大批同样身穿兽皮的族众,与另一位身穿兽皮的年轻人在举行一种庄重的仪式。头领与年轻人共握一把刀,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随从用黑陶大碗将浓郁的血液接住,恭敬地呈到头领与年轻人面前。巫师在吟唱祭词,众人肃穆而立,风吹过火焰并吹高了火焰,头领与年轻人高举陶碗跪下来。他们举碗祭天祭地祭火,在天地火之间,两人将碗中之血一饮而尽……契约已定,年轻人带着家人,转至幕后,转入黑暗之中,并渐渐被世人遗忘。从此之后,这一户人家的职责将是守夜。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而余下的人将继续征伐,在白日之中,创建所谓的历史和文明——没错,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⑧后来读到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梦境里有个守夜人军团,他们驻守在维斯特洛的北境长城上,为阻挡长城以北的野人以及传说生物而存在。他们穿着黑衣,被称为“黑骑士”或者“乌鸦”。我愿抄录下那些守夜人的誓词:他的守望至死方休,于斯结束。多幸运,乔治·马丁和我,各自持有一段关于守夜人的故事。多悲哀,乔治·马丁的故事的最后,守夜人一直还在,而在我的故事的最后,院子也已经荒芜,我不敢确定里面是否还住着那些神秘的守夜人。更声已经停了下来,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我只问,不答。5.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④段说“但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作守夜人”,主要原因是打更人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是“另一个维度的族人”的守望者。 B.第⑤段通过村里人的视角对守夜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写,突出强调了守夜人神秘的特征,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世俗生活的影子。C.第⑥段交代了“更声必然会落幕”的客观原因,从为人们报时这个意义上说,守夜人的消失是符合新旧事物的发展规律的。D.第⑦段在具体描绘梦境之后,重申了守夜人的神圣职责,歌颂了他们在人类创造历史和文明的历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独特贡献。6.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④段写守夜人打更的情景,并用“偌大的一座村庄”衬托出守夜人数量之少,暗示了他们的守望对于世人的价值。B.第⑦段的场景描写借用一连串的动词,将仪式场面描绘得既具体又庄重,表达出作者对甘心退居黑夜来守护族人的守夜人的敬佩之情。C.第⑧段引用《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誓调,意在通过比较,为后文提出“守夜人的守望结束了吗”的疑问做铺垫。D.文章以更声的“起落”为结构脉络,层次清晰;写更声之“起”以描写、议论为主,写更声之“落”以记叙、抒情为主,表达方式多样。7.本文的标题是“更声起落”,而第③段说“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请分别指出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8.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阐释。【答案】5.B6.D7.第①段意在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守夜人。作者把更声比作昙花的绽放,把守夜人比作不易被人发现的神灵,意味着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守夜人。第②段意在点明本文主旨,说明守夜人的象征意义——黑夜的守望者、时代的思考者。作者把守夜人将棒槌击向黑夜比喻为思考者与他们所处时代进行斗争,讴歌他们牺牲自我为人们换来光明的高贵精神。8.①“更声已经停了下来”的意思是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从“报时”这个意义上来说,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②“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提出问题,即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里与黑夜为伍、与黑暗交融在一起的思考者,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警示世人,用自己交换光明,而自己却在光明到来之前倒下,当下还有没有人愿意做时代的守望者?③“我只问,不答”意在激发读者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解析】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世俗生活的影子”理解错误。根据第⑤段的“但是某一年秋天,他发现黑通通的院门上竟然贴起了对联,挂上了红字。……再后来,守夜人的门前又多了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之上,斜挂着一张柳条儿弯制的弓箭”等内容可知,守夜人的日常生活与世人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比如结婚生子、比如将药渣倒在路中间、比如种菜种地。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写更声之‘起’以描写、议论为主,写更声之‘落’以记叙、抒情为主”分析错误。应是写更声之“起”以描写、记叙为主,如文中“守夜人和黑夜,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一部分。黑夜涌动,他就涌动;他静止不动,黑夜也静止不动。此刻,我描述的他就是静止不动的。他在等,等时间。守夜人的腹中,有一台刻度精准的座钟”;写更声之“落”以议论、抒情为主,如“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而余下的人将继续征伐,在白日之中,创建所谓的历史和文明——没错,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把第③段中“具象的、醒着的更声”与前两段的内容加以比较可知,从第①段的“你以为那声音是敲击梆子所发出来的吗?那只是表象。我们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信以为真”可知,本段主要内容是说“更声”是具象、表象的,犹如“昙花绽放”,易于被人注意;而“守夜人”才是“路过了它,并在路过它时轻轻地吻了它”的神灵,因其不易被人发现,易于被人忽略,所以此处是在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写作对象“守夜人”。从第②段的“打更的人站在天地之间……他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样子,常让我想起那些伟大或不伟大的时代的思考者——屈原、但丁、黑格尔、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一一倒下”等内容可知,第②段意思是说“更声”是“醒着”的,即它能为世人带来光明;而每个时代都有“守夜人”,他们“被黑夜重复吞噬”,“在光明到来之前一倒下”。联系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此段是在点明文章主旨,讴歌守夜人与黑暗斗争,为了光明甘愿牺牲的高贵品质。【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报时”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第⑦段“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为理解画线句子提供了帮助。从“报时这个意义上来说”,第⑥段明确指出“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必然”,说明从“报时”这个角度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从“报警”这个意义上来说,联系第⑧段中守夜人的悼词“他的守望至死方休,于斯结束”和本文的主旨可知,“守夜人”指的是时代的思考者、世人的守望者。“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我只问,不答”,“神秘的守夜人的守望结束了吗?”提出问题,即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里与黑夜为伍、与黑暗交融在一起的思考者,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警示世人,用自己交换光明,而自己却在光明到来之前倒下,当下还有没有人愿意做时代的守望者?作者问而不答,作者不回答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思索,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凤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选自《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考闻之,以 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谏:挽回。B.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影子C.偃卧瘠馁有日矣偃:仰卧。D.妻子固请种粳固:坚定,坚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政,兖州刺史蒋诩称病还乡隐居,在院中辟三径,后常用“三径”来指归隐后的住所。《陶渊明传》中“三径之资”,指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褐”等。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等,有的皇帝死后会有多个庙号。D.靖节,是陶渊明的朋友在他死后给他起的谥号。“靖节”二字有清高、有气节之意,很贴切地表现了陶渊明的性格和品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从中寄托自己的个性和情志。如“无心出岫”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则比喻作者的终于归隐。B.《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抒情辞体。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C.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D.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答案】9.B10.C11.B12.C13.(1)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要如此)惆怅而独自伤悲?(2)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辛苦清贫的生活,和他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再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景”,日光。句意: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 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主谓宾齐全,“于半道”作“邀之”的状语,“于半道”前断开,排除BD;“篮舆”指竹轿,作“舁”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即入仕为官。与“解绶”不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担任过州主簿”错,原文“州召主簿,不就”,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为”,被;“奚”,为什么。(2)“安勤苦”,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同志”,志趣相同;“耻”,以……为耻;“屈身”,降低身份。参考译文: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选自《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仰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后来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宅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于是就一起对酌,喝醉了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辛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再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 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B.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C.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D.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5.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错误,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两诗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运用的,有何作用,准确作答。第一首诗显然用了对比,“喧喧车骑帝王州”的热闹繁华,对比“羁病无心逐胜游”的孤寂落寞;“万人行乐一人愁”则直接将众人的欢乐对比自己的愁苦,以乐衬哀,更显自己的孤寂。第二首诗,“三五夜中新月色”是实景,写自己;“二千里外故人心”对写法,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江陵卑湿足秋阴”是虚景,想象对方所在地的环境。虚实结合,更显出思念之浓烈。【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手法,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1)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3)《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4)《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茕茕孑立②.形影相吊③.亦余心之所善兮④.虽九死其犹未悔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⑦.过春风十里⑧.尽荠麦青青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⑩.齐彭殇为妄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孑”“吊”“犹”“弩”“何”“荠”“诞”“殇”“妄”。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7.都云晴雯“心比天高”,以下情节中不能体现她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她“勇补雀金裘”“千金撕扇”和“抄检大观园”时的倒箱之举,均可显现她的心性之高。B.她从贾母身边被送到宝玉房里时起,她就像袭人一样把自己当作了宝玉房里的人,俨然以主人的身份出现。C.在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之后,宝玉偷偷去看她时,她铰下指甲交于宝玉,并和他换了贴身内衣,哭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D.宝玉央告一个婆婆带路到被逐的晴雯家探望,晴雯见了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抓住宝玉的手,二人都哽咽起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晴雯见了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抓住宝玉的手,二人都哽咽起来”体现出的是晴雯对宝玉的深情。故选D。1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文段中,薛宝钗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请推想薛宝钗会有怎样的反应,并根据人物性格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理由。【答案】薛宝钗反应:侧脸抿嘴,欲笑而抑住笑,脸憋得通红。因为薛宝钗是位稳重端庄、举止娴雅、处事淡然甚至有点隐忍的女子,虽然刘姥姥所言令人笑煞,但在贾母、王夫人、宝玉和众姐妹在场的情况之下,薛宝钗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解答本题,考生要考虑本文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及语段大意突出写什么。通过对本短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把握语境。节选文字围绕刘姥姥在贾府用饭出丑,写众人大笑的场面,整个片段围绕着“笑”来写,引起发笑的人是刘姥姥,长辈和众姐妹都在场。在这样一个场合,薛宝钗的反应要符合她的身份、性格特点,如稳重平和、淡然隐忍等。据此分析即可。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声_________。当前,中医无论是执业医生数量,还是医疗机构数量,都无法与西医________,医疗服务的天平在向西医倾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西医的差距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拉平的。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治疗某种疾病,_______,一种医疗手段也好,两种医疗手段也好,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化为原则。无论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因为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质疑不绝于耳等量齐观因人而异B.置疑不绝如缕等量齐观因势利导C.置疑不绝于耳同日而语因人而异 D.质疑不绝如缕同日而语因势利导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B.中医重整体,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C.中医善用“坚盾”,重整体,关注“病的人”;西医善用“利矛”,重局部,关注“人的病”。D.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关注“人的病”;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关注“病的人”。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单打独斗”的效果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B.因为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所以“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效果。C.“单打独斗”的效果,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使它满意很难取得。D.特别是在治疗疑难疾病上,“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答案】19.A20.B21.D【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在第一组词语中,应该是表示对中医的怀疑,选“质疑”更恰当,排除BC;“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文中说的是质疑声音不断,应选“不绝于耳”,排除BD;此外,“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多用于否定式。“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因人而异”,根据人的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或方式对待。“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中,要求选择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内容表述的顺序是先说中医,后说西医,故排除D ;接着根据后一句话“中医西医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以及中西医的各自特点可以得知,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排除C;中医重整体,是关注“病的人”,善用“坚盾”;西医重局部,关注“人的病”,善用“利矛”,排除A。只有B项表述最连贯。故选B。【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A项,“取得令人满意”搭配不当。B项,“因为”“所以”构成因果关系,但“因为”引领的是介词短语而不是句子,有误。C项,末句的“使”字对应的句子成分残缺了,另有杂糅和搭配不当之嫌。D项,与前一句话构成递进关系,都从否定这方面来说的,语势连贯,没有语病。故选D。22.下面是某地为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答案】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分类处理,其中不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的由相关企业加工成可利用的新产品供居民循环使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仔细观察图表,借助标题、提示语等分析其含义,结合题干要求作答。这是某一个地方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根据箭头指向可知,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企业起着枢纽作用,把不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的由相关企业加工成可利用的新产品供居民循环使用。五、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学生在家上网课,学习状态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能够严格自律,学习有规划,按时作息;有的同学因在家上网课没有学习氛围,不习惯一个人独自学习;有的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没有老师的现场辅导与管束,很不适应;也有同学虽然有时想学习,但无奈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力太强,更不用说游戏了……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①作为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将在下周学校网络升旗仪式上演讲,请你替他写一篇演讲稿。②作为高二(1)班班主任,针对所在班级部分同学的学习现状与认识误区,给全班同学写一封公开信。③一名职业为教师的学生家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准备与同学们来一场“云对话”,请你帮他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白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同学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莫把‘停课不停学’的好经念歪”。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以及以在线教育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纷纷响应,一些学校陆续开展网上教学,多家在线教育机构上线免费课程。“停课不停学”对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但也要防止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异化和走偏。有一线教师反馈,个别学校超前讲授,以“不停学”之名,行提前教学和假期补课之实;个别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提前上线新学期学习资源,以免费公益之名,行市场推广之实,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导致新的“教育焦虑”,也让“停课不停学”的内涵被曲解,背离了假期定位和政策初衷。如今,部分省份已将开学时间延迟至3月1日之后,面对延长的假期,尽快明确“停课不停学”的科学内涵,杜绝乱象,确保“停课不停学”好经不被念歪,已成当务之急。 首先,要严格遵守假期规定,确保假期属性。严格意义来讲,只要各地没有宣布正式开学,就仍处于假期当中,相关教学安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安排就需符合假期定位。个别学校把疫情期间看成“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原有寒假作业基础上布置新的在线学习内容,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大量学习在线教育机构提供的免费学科类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额外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前发生的小学生“组团”给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和工具打“1星差评”,留言“还我假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要明确“不停学”究竟该“学”什么。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当然,也要避免“停课不停学”形式化、简单化。有基层老师反映,个别学校要求老师在假期中每天给学生在线布置任务、监督学习,还有个别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录制视频课程,无论适合与否、擅长于否,这都有过犹不及之嫌。“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技术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审题】这道作文题以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为具体内容,紧密贴合疫情之中学生网上学习实际命制,虽然没有审题障碍,但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强化具体情境的应用性考查方向,四项写作任务,“写作者”(或发言者)身份各不相同,读者(听众)对象也略有不同,目的要求自然有差别,这是写作前必须精准把握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材料主要罗列了部分中学生的认识误区,意在引导考生合理引入驳论的论述方式,采取立驳结合的写作思路。参考立意:1.学会学习;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4.加强自我管理,增强自律意识;5.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参考素材:1.这个寒假,因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而变得不寻常。这次疫情非常严重,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正在以武汉为中心迅速向全国蔓延。因此,全国各地都拉响了防疫一级警报。我们必须响应号召,宅在家中,防止疫情传播。现在是疫情控制的关键时期,学校延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学校采取网络在线课的方式,组织老师在线授课,同学们在线学习。  老师们为了使我们能顺利地开始网络学习,在假期里提前做准备,研究在线教学的方法、录视频、组织同学们建群,下载学习软件等等,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指导同学们学会使用这些学习资料,老师们还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配上使用说明。看着老师发布的指导学习的材料,从授课计划、教学视频、课程练习题到拓展资料等,既全面又细致。可想而知,老师编写时得有多么费时费心。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温暖。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2.我们虽然是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但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时间表,按时学习。在线学习时,要遵守网络学习秩序,不随意说话。  3.网络学习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我制定了个人的学习计划,希望能让自己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  4.上午,进行网络学习,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记笔记,如果有疑问,课后给老师发私信请教,把问题弄明白。  5.下午,网络学习结束后,反复观看老师的教学视频,进行复习。积极地完成各项作业,保证准确、高质量。再进行适量的拓展练习。最后运用老师发布的课件,进行明日课程的预习,熟读课文。  6.晚上,观看新闻半小时,关注实事。临睡前阅读书籍一小时。  7.这些就是我针对网络学习的想法和计划。我会像正常上课一样对待网络学习,把知识学扎实。  8.希望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在网络学习阶段,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关心,不辜负老师们付出的辛苦。  9.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前线,守护着我们安稳的生活。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做学生该做的事情,好好学习,和那些前线的英雄们一起努力,共克疫情,共渡难关。  10. 当我们为春节的到来而欢呼雀跃,殊不知撞上了天灾,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使神州大地陷入一片沉寂。  11.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于荆楚之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触者命悬一线,短短几天内,便布及全国,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12.正是应了这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远在国外的专家们纷纷回国“国有难,召必回”,德国不愿放走的顶尖中国科学家庄晓莹博士更是直奔武汉工作一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来抗争这场战“疫”,定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迎来胜利的曙光!  13.面对突发疫情,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在建议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同时,他却义无反顾赶往防疫最前线,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热血,为国为民。大爱无疆,最美逆行!更有无数医护人员奔往前线,是他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是抗击病毒路上的逆行者,星夜奔赴,众志成城,把医院当成自己的主战场,他们是先锋队、主力军,他们把病患从恶魔手中夺过,一路护卫,以生死时速与死神赛跑,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让我们对奋战在一线的各行各业的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14.据报道,河南有个村子捐了十万斤大葱,这个村子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找不到刨葱机器的情况下,300多个村民到地里用手拔了三天。可能这跟几亿几十亿的捐赠比起来并不算什么微不足道,但是这已经是他们的全部了,倾尽心血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在海伦政府的引领下,严格按照指示去做,政府监管力度大,社区工作人员责任心强,海伦截止目前一例确诊病例都没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认真负责的领导,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必将不畏艰难险阻,度过这次难关!  15.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生与死的较量,希望武汉樱花烂漫时,他不再封城,像往年那样,千千万万人在树下看樱花,这一天终会到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抵御,静等捷报!行文结构:例文选择了高二学生的身份,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网络演讲。根据材料,明确演讲的主题,即“停课不停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克服。在结构上,先摆出存在的问题,再指出如果克服。最后,展望未来。写作时,要注意符合演讲稿的格式与语言要求。【点睛】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识:(1 )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应提醒学生的是,任务驱动作文名句与事例论据的运用宁缺毋滥。否则,极可能偏离所选的任务指令,以致于所选任务对象无法一线贯通。(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5)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整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3:40: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83.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