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二年级调研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建立了包括国学和地方学校在内的一套学校教育体系。最低等级学校的入学条件并不苛刻,一般平民皆可入学,考核优秀者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完成学习后优秀者可以进入仕途。这反映出,当时()A.德才成为选官基本依据B.已出现跨阶层流动C.孔子教育理念成为现实D.开始形成士人群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般平民皆可入学,考核优秀者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完成学习后优秀者可以进入仕途”可知西周时期平民可以入学,而且优秀者可以进入仕途,说明已经出现跨阶层流动,B项正确;汉代察举制中德才成为选官基本依据,排除A项;孔子当时还没有诞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才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2.《逍遥游》记载,名家学者惠施对庄子说,路边的一棵树如果无用,连木匠都不会看它一眼。庄子则说,与其担心树的用处,不如把它种在虚无之乡,随意徘徊在它的周围,逍遥自在地躺在它下面,树还不会遭到砍伐。这反映出,庄子()A.主张齐物实现众生平等B.尊重自然强调环保意识C.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D.提倡融合消弥思想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惠施从功利角度分析,庄子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超越了功利,可见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C项正确;众生平等、环保意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女娲和伏羲作为人类始祖的传说分别流行于南方各部族和中原地区;到汉代,伏羲和女娲是兄弟、兄妹甚至是夫妻的传说流传全国。这表明,汉代()A.地域文化渐趋融合B.儒家学说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C.崇祖敬宗成为共识D.神话传说成为文艺创作主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女娲和伏羲分别流行于南方和中原地区,到汉代伏羲和女娲是兄弟、兄妹甚至夫妻在全国流传,由此可知战国时期南北不同的文化在汉代趋于融合,A项正确;女娲和伏羲的传说并非儒家学说,排除B项;伏羲和女娲由分别流行到成为相互关系的兄弟、兄妹或夫妻与崇祖敬宗没有关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传说的变化,并未体现文艺创作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4.董仲舒指出:“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由此可知,他意在()A.宣扬构建限制君主权力的社会环境B.阐释“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C.提倡建立人人道德自觉的理想社会D.说明维护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知,董仲舒要求统治者自身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根据“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可知,董仲舒对其他阶级也提出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要加强道德修养而并不是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具体提出要“以民为本”,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没有强调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C项。5.东晋著名道士陶弘景在建立道教神仙体系时,把孔子、颜回、周公、周武王等历代圣贤列入道家门下神仙。北方著名僧人释道安称:“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回;摩诃廻叶,彼称老子。”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B.先代圣贤成为三教领袖C.不同思想出现融合趋势D.南北文化交融日益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东晋道士在建立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儒家的代表人物列入道家门下,北宋僧人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颜回、道家尊崇的孔子纳入到佛教的体系之中,由此可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冲出融合的趋势,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三教之间的影响和融合的趋势,没有体 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佛教和道教把儒家思想的先贤纳入其信仰体系之中,但并非领袖,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而非南北文化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6.北宋词人柳永从民间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创制了盛极一时的文人俗词。到南宋时词的创作则强调“除五俗”,以抒发性情的独白,展示孤怀感世,悲愤沉郁的内心世界为特点的雅文化成为主流。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变化B.君主专制的强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世俗文学的没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词人柳永从民间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创制了盛极一时的文人俗词。到南宋时词的创作则强调‘除五俗’,以抒发性情的独白,展示孤怀感世,悲愤沉郁的内心世界为特点的雅文化成为主流。”可知,北宋时期文人创作从民间生活汲取创作灵感,创制了盛极一时的文人俗词,而南宋时则以展示孤怀感世,悲愤沉郁的内心世界为特点,说明文人的创作与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相关,即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政局变化,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信息政局变化不符,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世俗文学的没落,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7.明朝晚期,“善书”(多由士绅编撰的公益出版物)流行于社会中下层。许多善书主张百姓通过积善以换取天的赐福。书中往往附有功过格,以方便使用者将功过按大小分类记载。这()A.说明了心学影响力扩大B.展现了文人教化社会的情怀C.反映了印刷技术的进步D.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士大夫主张“善书”教化百姓行善积善,而“功过格的设置则以功与过来直观的呈现教化价值,展现了文人教化社会的情怀,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上述举措是心学流派所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印刷术本身的发展进步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早期启蒙思想强调的是民本,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君主是在“兴公利”“除公害”的基础上才成为君主的,而以后的君主视天下为私产,于是“为天下之大害”;而洛克、卢梭等人则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契约 思想出发,认为如果国家违反契约,民众就可以推翻它。上述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要求推翻君主制度B.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汲取先代优秀文化元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君主是在‘兴公利‘除公害’的基础上才成为君主的”,“而洛克、卢梭等人则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契约思想出发”可知相似之处是汲取先代优秀文化元素,D项正确;黄宗羲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的主张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黄宗羲代表地主阶级是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9.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猛烈抨击了专制君权,“一人为刚,万夫为柔”,“震荡摧锄(摧毁)天下之廉耻”。为此他提出限田、均田、选拔人才、整顿贪污、废除跪拜等“更法”主张。这一思想()A.表达了对战争前景的担忧B.受制于传统政治文化束缚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兴起D.反映出改革成为朝野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抨击专制君权,但他提出的“更法”主张,如限田、均田、选拔人才、整顿贪污、废除跪拜等均没有摆脱传统限制君权改革弊政的窠臼,体现了其仍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束缚,B项正确;题干中龚自珍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没有体现对于鸦片战争前景的担忧与否的信息,排除A项;龚自珍抨击专制君权,并没有提出推翻君主制度,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龚自珍的思想,不能推知整个朝野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1902年,康有为写成《大同书》描绘了一个工业发达、推行民主选举的世外桃源。在书中,他称赞儒家的井田之法可使“人人不忧饥寒”;主张人类应该建立“公政府”,统一掌握全球各地物产并合理分配其使用及销售。《大同书》的创作()A.反映出传统隐逸文化的复兴B.受到了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C.体现了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D.指明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主张人类应该建立‘公政府’,统一掌握全球各地物产并合理分配其使用及销售。”可见《大同书》体现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外国观念具有相同之 处,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C项正确;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它是针对世俗文化而言的。世俗文化以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作为追求目标,材料所述并未反映传统隐逸文化的复兴,排除A项;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指明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此表述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各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大都只是编入“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的背景,并不单独开辟章节叙述。在讲述中主要强调洋务运动“慕影逐末”的弱点,对其具体内容则只是简略的叙述。编写者意在()A.凸显开展政治革新的必要性B.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C.推动历史教育向现代化转型D.强调改良思想的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各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并不单独开辟章节叙述。在讲述中主要强调洋务运动‘慕影逐末’的弱点”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编写者认为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而不单独开辟章节叙述,意在凸显开展政治革新的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编写者否定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洋务运动的编写推动历史教育向现代化转型,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强调改良思想的影响深远,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图是革命志士秋瑾、黄兴的好友刘韵琴于1916年出版的《韵琴杂著》部分目录。由此可知,作者意在()A.支持满清君主复辟B.弘扬中华传统文化C.争取工农群众支持D.唤醒民众国民意识【答案】D【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目录“(袁)氏辞职书”“爱国童子”“湘民苦”等信息,可知作者关注国家时政和民间疾苦,宣扬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作者意在唤醒民众国民意识,D项正确;依据题干“(袁)氏辞职书”可知作者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A项;依据题干中“《新论语》”等信息,可知作者关注国家时政和民间疾苦,宣扬新文化,并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作者关注民间疾苦,但并没有体现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13.20世纪40年代初,冀中根据地的群众在挖道沟(在平地上开挖的抗日交通沟)运动中自编歌谣:“道沟弯弯一条线,十村八村紧相连,小车大车沟中走,鬼子白脖(伪军)看不见,敌人挨打不能走,日寇见沟心胆寒。”这样的“道沟诗歌”在当时很多。这反映出()A.中共社会动员卓有成效B.敌后抗战形势已全面好转C.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改善D.根据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20世纪40年代初,冀中根据地群众在挖道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根据地地道战的状况,敌人挨打不能走,日寇见沟心胆寒,根据地民众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抗日,说明这一时期中共动员的有效性,A项正确;敌后抗战形势已全面好转不符合这时期的抗战状况,排除B项;农村交通条件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的群众抗战,没有涉及文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14.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有地方老师在组织群众学习普通话时,先从“吃饭”“开会”“生产”等具体事物名称讲起,再让群众收听广播学习普通话;也有地方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编为普通话教材传达给基层群众。这()A.推动了扫盲教育的突破性发展B.彰显出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效C.促进了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D.利于增强群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地方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编为普通话教材传达给基层群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有利于增强群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与“扫盲教育”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问题,排除B项;促进了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是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5.1978年9月,揭批“四人帮”群众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邓小平在视察东北的工矿企业时提出;“运动主要是把班子搞好,有半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不痛不痒,没有目的,搞成形式主义,这也不行……有的单位,搞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结束。”他意在强调()A.揭批运动绝不能流于形式B.尽快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D.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运动主要是把班子搞好,有半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不痛不痒,没有目的,搞成形式主义,这也不行……有的单位,搞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结束”可知,邓小平强调揭批“四人帮”的同时,也要做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尽快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项正确;邓小平强调尽快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不是揭批运动绝不能流于形式,排除A项;此时还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16.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的衰落源于对外战争与城邦内部的争斗。他指出:“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由此可知,苏格拉底强调()A.美德与知识相结合B.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C.个人是身体的奴隶D.追求理性与思想自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邦的衰落源于对外战争与城邦内部的争斗”,“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于身体和身体的欲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的衰落源于对外的战争与城邦内部的争斗,战争与争斗的背后的动因是身体对财富的欲求,要消除战争,就得先节制身体的各种欲求,追求理性与思想自由,D项正确;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即知识,道德与知识是同一的,但材料未涉及“美德即知识”思想,排除A项;“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追求思想自由,排除B项;“个人是身体的奴隶”只是苏格拉底表述其思想的比喻手段,不是其思想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7.15世纪末,法国工匠制作了《少女与独角兽》系列挂毯,前5幅描绘了人的“视闻听触味” 五种感觉,第6幅名为《我唯一的渴望》(图)。画面中的少女把所有的首饰放回盒子中,暗示美好的心灵可以统摄一切欲望。这可以用来说明()A.美德成为贵族文化的核心内容B.宗教“禁欲”观念根深蒂固C.人文精神影响着世俗价值理念D.浪漫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5幅描绘了人的‘视闻听触味’五种感觉”“画面中的少女把所有的首饰放回盒子中,暗示美好的心灵可以统摄一切欲望”可知,挂毯中的画面描绘了人“视闻听触味”五种感觉和美好的心灵,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说明人文精神影响着世俗价值理念,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未体现美德成为贵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教“禁欲”观念,排除B项;画作不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8.在16世纪后期,西欧部分地区的家庭几乎取代教堂成为宗教崇拜的中心。父亲权充牧师,带领全家人做每日的祈祷,阅读圣经、诵读诗歌,母亲则教小孩子教义问答。这体现了新教()A.“廉俭教会”的诉求B.“信徒皆祭司”的理念C.“信仰自由”的主张D.“教随国定”的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16世纪后期宗教崇拜的中心由教堂变为家庭,父亲可以充当牧师,这与新教的“信徒皆祭司”的理念相符,祭祀并不必须需要教会的神职人员担任,普通人也可担任牧 师,B项正确;“廉俭教会”指的是不需要复杂的圣礼,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信仰自由”指的是可以信仰也可以不信仰基督教,但题干涉及的是宗教崇拜中心的转移,并非信仰自由,排除C项;“教随国定”指的是诸侯国有权选择信仰的宗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自1755年伏尔泰在法瑞边境的费尔奈定居后,欧洲各国的拜访者纷至沓来。其中不仅有众多默默无闻的来访者,也有大量来自各国的贵族、总督、法官等权贵,甚至还有一些坚决的反对者,史称“费尔奈朝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伏尔泰()A.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B.主张革命受到政敌批评C.文学著作众多引发追捧D.首倡近代文明成为圣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55年伏尔泰在法瑞边境的费尔奈定居后,欧洲各国的拜访者纷至沓来......甚至还有一些坚决的反对者,史称‘费尔奈朝圣’”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伏尔泰主张革命受到政敌批评,排除B项;伏尔泰并没有文学著作众多并引发追捧,排除C项;材料及所学知识表明伏尔泰并没有首倡近代文明而成为圣哲,排除D项。故选A项。20.巴尔扎克曾经描述19世纪前期的巴黎:“四点钟。另一个巴黎醒了,工作的巴黎。两座城市几乎互不相识,一座在正午起床,另一座则在八点休息。他们很少正眼瞧过对方……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感情,他们是两个民族。”这从侧面印证了巴黎()A.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B.不同民族存在隔阂C.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D.阶级对立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尔扎克描述了19世纪巴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说明阶级对立日益加深,D项正确;城市化的衡量依据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都生活在巴黎,都属于同一个民族,排除B项;19世纪时近代民族意识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21.1917年11月11日,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张改良的政治派别)组成的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成立“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即所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党派参加的政府。他们特别强调,在政府中没有列宁的职务。俄共(布)中央立即中止了同全俄铁路工会 执行委员会的协商。这反映出俄共(布)()A.为起义进行思想准备B.坚决维护革命领导权C.打算与资产阶级合作D.未得到铁路工人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由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张改良的政治派别)组成的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成立‘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在政府中没有列宁的职务。俄共(布)中央立即中止了同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的协商。”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共(布)肯定列宁在十月革命中做出的贡献以及领导地位,坚决维护革命领导权,B项正确;此时十月革命已经结束,排除A项;俄共(布)要成立“清一色社会主义政府”,并非打算与资产阶级合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铁路工人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22.1947-1954年间,美国拍出大量反映美国共产党的电影,无一例外采用了犯罪片的套路,将美国共产党员塑造为没有家庭生活、暴力倾向明显、接受莫斯科指示大搞破坏行动的形象,其中有些电影还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上述影片()A.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B.引发了美苏两国冷战对峙C.体现了国家对思想的控制D.揭露了社会现实极度黑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题干时间,1947-1954可知这是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拍摄的“反映美国共产党的电影,无一例外采用了犯罪片的套路,将美国共产党员塑造为没有家庭生活、暴力倾向明显、接受莫斯科指示大搞破坏行动的形象”由此可知,美国政府对反映共产党负面形象的电影予以肯定,这体现出国家对思想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社会舆论明显批判社会主义,排除A项;美苏冷战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并不是由美国政府对电影的态度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体现,并不是揭露社会现实极度黑暗,排除D项。故选C项。23.20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家用推土机等代替画笔,利用泥土、岩石、沙、植物、水甚至风、雨、雪、雷电等在大地上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往体型巨大,与大地、自然联系紧密。这些艺术作品()A.体现了反传统的精神B.彻底否定了理性思维C.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怀D.严格忠实于写实原则 【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用推土机等代替画笔,利用泥土、岩石、沙、植物、水甚至风、雨、雪、雷电等在大地上进行创作”、“作品往往体型巨大,与大地、自然联系紧密。”,可见,艺术作品的用料、风格等抛弃传统,A项正确;“彻底否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浪漫,是充满幻想的。情怀,是一种心境。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纯朴的性格,对生活的随性而为,但又不过度放浪形骸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精神,也指不切实际,作为人们的浪漫情怀,其含义当是指持有一种有诗意、有激情、有幻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材料中没有浪漫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明艺术作品用料来源于实际没有说明作品坚持写实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24.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大力支持;2002年,非洲统一组织发展为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以实现非洲大陆的复兴。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A.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B.清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C.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D.成为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从非洲统一组织大力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到非洲联盟大力推动非洲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这一演变反映了非洲国家从摆脱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到实现国家富强、追求全面现代化的努力,A项正确;“清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而且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在非洲依然存在,排除B项;推动非洲国家的一体化,不等于实现了非洲一体化目标,非洲一体化仍然任重而道远,排除C项;当代区域集团化的典范是欧盟等区域集团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 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材料二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答案】(1)启迪士人反思传统科技的不足;有利于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有利于一批总结性科技巨著的出现);促使了经世致用思想和实学的复兴(产生一批新型士人与政治家);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潮的兴(2)不同:公共演讲(或演示);学校教育;建立科研机构;出版科技期刊。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对科技重视程度较高;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人文主义的影响);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3)新途径;说明优点【示例1】新途径:走进科技博物馆。优点;形式活泼,寓教于乐;面向社会,受众面广,具有开放性;增强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示例2】新途径:网络授课。优点:形式活泼,寓教于乐;面向社会,受众面广,具有开放性;增强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成本较低。 【解析】【详解】(1)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可知,启迪士人反思传统科技的不足;根据材料“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可知,有利于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一批总结性科技巨著的出现,促使了经世致用思想和实学的复兴,产生一批新型士人与政治家,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2)不同:根据材料“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莫过于《大百科全书》”可知,公共演讲或演示;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可知,学校教育;根据材料“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可知,建立科研机构,出版科技期刊。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科技传播与中国相比,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府对科技重视程度较高,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人文主义的影响;根据材料“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3)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时代特征,可以从新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选择,如科技博物馆、网络授课等方式;优点:科技博物馆,形式活泼,寓教于乐,面向社会,受众面广,具有开放性,增强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网络授课,形式活泼,寓教于乐,面向社会,受众面广,具有开放性,增强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成本较低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威胁到了英国的经济优势地位,两个经济强国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起来。欧洲国家疯狂地寻求新的殖民地或附属国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列强之间相互牵制,冲突不断发生。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改变了许多国家的版图,四个王朝和它们的帝国(德、奥匈、俄、奥斯曼)灭亡,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崛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要素”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其他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至少选择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绘制思维导图,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思维导图阐释;经过二战,西欧各国国力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政治军事强国,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国企图建立全球霸权,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利益,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形成尖锐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世界主要矛盾转变为两大阵营的矛盾,继而发展为美苏争锋的矛盾,造就了两极格局形成的社会环境。【示例2】思维导图阐释:两极格局形成以后,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严重消耗两国的实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崛起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力量逐渐增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美苏的霸权地位动摇;20世纪80年代,苏联内外交困,被迫实施战略收缩,美国则转入战略进攻。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示例3】选取国家实力的变化,内部矛盾的存在、主要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调整政策三个要素,绘制影响“世界政治格局不稳定状态”的思维导图并阐释。(答案略) (另外,还可以从意识形态、各大政治势力的态度、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时代发展潮流等要素,绘制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思维导图并进行阐释)【解析】【详解】思维导图:根据材料“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威胁到了英国的经济优势地位,两个经济强国的关系由此变得紧张起来”可知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主要矛盾有关;根据材料“欧洲国家疯狂地寻求新的殖民地或附属国以支持经济的增长,列强之间相互牵制,冲突不断发生”可知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国家利益有关;根据材料“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可知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国家实力有关。阐释:根据材料“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再结合二战结束后的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二战,西欧各国国力被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强国,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再结合二战后美苏两极对抗可知美国企图建立全球霸权,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利益,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形成尖锐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根据所学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阵营等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主要矛盾转变为两大阵营的矛盾,继而发展为美苏争锋的矛盾,造就了两极格局形成的社会环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l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霸主,但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日趋激化,传统法律制度、宗教习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针对上述挑战,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认为,法律是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的理性成熟发展的产物,(使人们)处于同一个共同体中。他在《论义务》中强调,officium(义务)本质上与身份相连,个人都应对社会尤其是对共和国负有应尽的责任。西塞罗批评当时罗马共和国的统治阶层只关心一部分公民的利益,而忽视另一部分公民的利益,更鲜有关心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共和国如果想继续存续并恢复以往的辉煌,需要各阶级和谐共处,并为了共和国联合起来,为共和国的福祉而奋斗。——据陈铮《古罗马政治共同体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国家观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塞罗的国家观。【答案】(1)法律是维护国家的纽带;注重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责任);关注国家利益﹐反对以个人私利危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在 当时罗马社会无法真正实现;成为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法律是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的理性成熟发展的产物,(使人们)处于同一个共同体中。他在《论义务》中强调,officium(义务)本质上与身份相连”,可以归纳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的纽带;根据材料“个人都应对社会尤其是对共和国负有应尽的责任。”,可以归纳为注重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责任);根据材料“更鲜有关心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可以归纳为关注国家利益﹐反对以个人私利危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根据材料“共和国如果想继续存续并恢复以往的辉煌,需要各阶级和谐共处,并为了共和国联合起来,为共和国的福祉而奋斗。”,可以归纳为社会和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2)根据材料“需要各阶级和谐共处,并为了共和国联合起来,为共和国的福祉而奋斗。”,可以归纳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个人都应对社会尤其是对共和国负有应尽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根据材料“西塞罗批评当时罗马共和国的统治阶层只关心一部分公民的利益,而忽视另一部分公民的利益”,可以归纳为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在当时罗马社会无法真正实现;结合所学可知,西塞罗的国家观以人为本这成为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或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借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3:58:01 页数:16
价格:¥2 大小:1.1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