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资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资阳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1.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注:“老彭”指老子和彭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材料表明孔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A.述而不作B.继承发展C.因材施教D.整理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后一句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因此总体来看,孔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继承与发展前人的思想,B项正确;只述而不作太守旧,并不是孔子的态度,排除A项;因材施教是教育方面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整理与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2.表中反映出的共同社会理念是()著作思想主张 《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墨子》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吕氏春秋》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A.天人合一B.天下为公C.民贵君轻D.亲仁善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可得出强调“为公”的情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等体现都是天下为公、为民的主张,B项正确;天人合的战神有神秘色彩,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民贵君轻只是孟子的主张,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亲仁善邻的邻里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文翁“乃选郡县小吏开敏等十余人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使得“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这反映了()A.景帝时开始设蜀郡B.地方教育体系完备C.蜀地教育已官方化D.蜀地发展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郡守,选派蜀中子弟到京师学习,从而使“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这反映了蜀地教育的官方化,C项正确;蜀郡的设立是在汉景帝之前,排除A项;仅根据文翁选派蜀中子弟到京师学习不能说明蜀中地方教育体系完备,更无法说明蜀地发展水平提高,排除BD项。故选C项。4.汉代的画像砖数量众多、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天地山川、日月溪流、人世民情、风 俗习惯、鬼神百兽等,都是画像砖承载的意象,其中鬼神等辟邪的意象众多。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强化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天人感应学说盛行D.文学艺术日趋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的画像砖以鬼神等辟邪的意象居多,说明当时主张借助神学维护封建统治,即新儒学国的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社会生活,也不是文艺的繁荣,排除BD项。故选C项。5.无论是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还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方法论)、其核心都在于()A.维护伦理道德B.追求思想解放C.探索自然规律D.研究天人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还是“发明本心”,这些都是理学的内容,理学内容的核心是维护伦理道德,构建新的社会伦理秩序,A项正确;“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等并不是在追求思想解放、探索自然规律,更不是研究天人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6.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说:“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而每个人就是属名。”这反映出两人的共同主张是()A.推行民主制度B.实行“开明专制”C.主权属于人民D.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得出是批判君主专制;而启蒙运动中的卢梭提出“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而每个人就是属名”,也反对君主专制,D项正确;卢梭主张推行民主制度,排除A项;二者没有体现开明专制,排除B项;C项是卢梭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7.古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言:“天地之造化无穷,人物之变化亦无穷。肤学之士,岂可恃一隅之见.而概指古今六合无穷变化之事物为迂怪哉?……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概论 也。”这从侧面反映了李时珍()A.科学地阐释自然演进规律B.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思想C.取得重大医学成就的原因D.重实践轻理论的科研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时珍是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概而论,由此说明他不拘泥于传统思想,成为他取得重大医学成就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李时珍的主张,并不能涵盖整个自然演进规律,排除A项;天人合一思想是指“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这与李时珍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李时珍重实践轻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8.下图为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图中从右至左画了五头姿势、形态、表情各异的牛,该作品反映了()A.作者重农、务实的精神B.唐朝以文人画为主C.外来风格影响本土绘画D.唐朝的开放与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牛是古代农耕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图中从右至左画了五头姿势、形态、表情各异的牛,突出牛的重要性,反映作者重农、务实的精神,A项正确;文人画宋代才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外来风格,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9.魏源曾言“天地之气其至明而一变乎?沧海之运随地圜体其自西向东乎?……红夷东驶向之舶,遇岸争岸、遇洲争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力为西洋之都会。”由此可知()A.南洋地区已沦西方殖民地B.士大夫坚守“天朝上国”观念C.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D.魏源对时局有较清醒的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红夷东驶向之舶,遇岸争岸、遇洲争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力为西洋之都会。”可得出魏源意识到了自明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一场危机,欧洲殖民者的东来,使以往的东南洋的朝贡国已尽归西洋,说明他对当时的时局有清醒的认识,D项正确;南洋还没有沦为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反映魏源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天朝上国,排除B项;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排除C项。故选D项。10.李鸿章说:“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张之洞说:“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由此可见,两人的“变法”()A.结果上相反B.本质上一致C.内容上相同D.出发点相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可得出李鸿章主张要进行变法。根据“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可得出张之洞也主张要变法,二者本质上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二者的变法结果都失败了,排除A项;根据“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可得出张之洞强调要学习西方的政治,李鸿章学习技术,内容上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二者出发点都是维护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B项。11.1899年,丘逢甲说:“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乌乎判?其学之有用无用判之也。”上述言论旨在()A.确立教育主流地位B.通过教育救亡图存C.营造革命舆论氛围D.批判国人愚昧无知【答案】B【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言论出自丘逢甲《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丘逢甲认为民智是否开启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所以他是想通过教育救亡图存,B项正确;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不可能确立教育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丘逢甲意图通过教育进行救亡图存,并不是在营造革命舆论氛围,也不是在批判国人愚昧,排除CD项。故选B项。12.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23年成为中共中央的正式理论性刊物,直到1926年7月停刊。《青年杂志》从创刊到停刊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印证的是()A.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传播B.中共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C.实业救国思潮逐渐兴起D.民主与科学思想走向高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从而为中共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进而《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的正式理论性刊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A项正确;1927年中共开辟井冈山道路才是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B项;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民主与科学走向高潮,排除D项。故选A项。13.毛泽东曾说:“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思想()A.指导抗日战争走向伟大胜利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C.指明了中国革命取胜的途径D.适应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红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根据地,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取胜的途径,C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抗战无关,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表是中共理论术语“群众路线”的来源和阐述,由此可知,“群众路线”() 古代文献《后汉书》:“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寄京兆许孟容书》:“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中共阐述1943年,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2021年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A.是立足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B.始终立足于人民的利益C.是不断深化民主思想的产物D.本质上是传统儒家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共的“群众路线”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说明“群众路线”是立足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不是立足于人民利益,所以“始终立足于人民利益”的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群众路线”是立足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而不是不断深化民主思想的产物,排除C项;中共的“群众路线”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儒家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5.毛泽东多次指出:“我们的同志必须明白,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据此可知,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应该重视()A.格物致知B.知行合一C.经世致用D.以民为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可得出毛泽东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把它做为革命事业的科学指导,因此是要学以致用的,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ADB项。故选C项。 16.有学者说:“这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论者看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这种观点出现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的推行B.科教兴国的实施C.双百方针的提出D.高考制度的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是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中国青年的复活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有了新的出路,所以背景是高考制度的恢复,D项正确;改革开放的推行不仅仅针对中国青年,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也和“中国青年的复活节”不符,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文革出现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17.以下是三个不同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国别数量表,据此可知启蒙运动()国家和数量时间英国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17世纪中后期502018世纪中后期2043331519世纪中后期1920A.历史影响逐渐减弱B.在英国达到发展高潮C.范围远远超过欧洲D.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在17世纪中后期的影响主要在英国,因为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主要影响在日本和俄国,当时的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所以启蒙运动的传播与政治变革相促进。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思想家的国别在启蒙 运动不同时段内的主要分布不同,不能说明历史影响在逐渐减弱,不能说明在英国达到发展高潮,也不是在强调启蒙运动波及的范围是否超出了欧洲,排除ABC项。故选D项。18.洛克认为,国家的混合形式和议会君主制,是国家政权的最好形式,因为它是“依照多数人的意志”行动的。据此可知,这一思想本质上体现了()A.资产阶级的意志B.三权分立的思想C.美国革命的必然D.主权在民的重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国家的混合形式和议会君主制”可得出洛克强调有限的君主制,而不是君主专制。“依照多数人的意志”其实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强调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项;洛克是英国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在民,排除D项。故选A项。19.19世纪以前,有关生命起源的主流学说是生命“自然发生说”,它认为生命可以不从其亲代生殖而来,而是从无结构的有机或无机材料中自然而然产生。19世纪中期,巴斯德通过公开实验说明生命不会在真空中发生,重点是空气中的微生物。这一变化说明了()A.唯有实验方能获得科学结论B.近代生命科学体系由此形成C.“生物进化论”具有科学基础D.宗教和科学存在着巨大分歧【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巴斯德的实验证明生命产生的基础是空气中的微生物,说明“生物进化论”具有科学基础,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巴斯德的实验并不是近代生命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巴斯德的科学实验,但并不能体现宗教和科学的巨大分歧,排除D项。故选C项。20.费希特对天才和灵感主观能动性大加褒扬。诺瓦利斯宣称“我们肩负着改变世界的使命。”有学者认为,诗人不但享有先知、神父和传教士的名望,还被称为英雄、立法者乃至造物主,几乎与神明无异。材料体现的文学风格是()A.后现代主义B.批判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魔幻现实主义【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诗人不但享有先知、神父和传教士的名望,还被称为英雄、立法者乃至造物主”可知材料中将诗人与造物主、神明并列,这种夸张的描述方式体现了对诗人的肯定,因此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C项正确;这种夸张奇异的描述方式体现了浪漫主义,并不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抨击,因此不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21.以下是某班同学以西方“文学艺术”为主题开展的一组项目式学习活动图片,这组图片说明了艺术()《苏格拉底之死》《最后的晚餐》《拾穗者》《格尔尼卡》A.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B.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C.强调真实和注重细节D.长期服务于资产阶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格拉底之死》是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拾穗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情景,《格尔尼卡》表现了战争的谴责,所以这组图片说明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这些绘画作品与维护社会秩序无关,排除A项;《格尔尼卡》是抽象画派画作,并不强调真实和注重细节,排除C项;这些绘画并不能说明艺术长期服务于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22.近年来.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由黄健中导演电影《我的1919》自上映以来,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剧中人物代表 顾维钧说的“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被广泛传播。学者查阅相关资源,均找不到此话出处。可见()A.电影中语言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B.影视作品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人们的内心思想C.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找到资料的证据D.研究顾氏从法理上驳斥日本的材料更有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学者查阅相关资源,均找不到此话出处”可知影视剧中的台词有可能是不符合史实的,不具备史料价值。所以研究顾氏从法理上驳斥日本的材料更有意义,D项正确;电影中的语言有主观创作的倾向,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A项;“客观真实”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顾维钧的这句话没有出处,所以即便历史研究深入也不一定能找到资料的证据,排除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等为实用内容。国子监是中央官学,其文化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及本朝律令等。明代北京国子监的藏书,除字贴外、有藏书54种,其中各朝所颁的8种、儒学著作18种,子书6种,史书22种,没有一部属于算术类。府、州、县、卫的教育内容,大致与国子监相似。社学教学内容有《小学》、《孝经》、《论语》、《春秋》等及皇帝圣渝,还有简单的书算课程。私塾里的启蒙教材仍然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很少有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材料二1895年春,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文章指出中国要图强,更重要的是要"治本",即引进西学以教育民众。1896年,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阐述兴办近代教育对救国图强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方今万国“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教育救国主张已成甲午之后朝野上下许多人的共识。《辛丑条约》答订后,帝国主义国家鉴于以武力不能征服中国,打着“扶雄中国之文明,少仁尊爱主义” 的名义,通过教会纷纷在华创办学校。实际上是“代利炮坚船之用”。教育救国论者强调兴办教育更重要的是“今我同胞欲纳吾种族而跻于优胜不败之地,以与欧美民族相颉颃而超越之”。——摘编自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得到并通重视。1955年,国家将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定为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普通话,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021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指出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教兴国的认识。【答案】(1)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较少;政府主导课程设置和教育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具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进入近代后引进西方文化,建立新式教育体系,以教育进行救亡图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使用规范汉字,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3)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明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等为实用内容。国子监是中央官学”、“府、州、县、卫的教育内容,大致与国子监相似”、“很少有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得出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较少;政府主导课程设置和教育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具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引进西学以教育民众”、“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阐述兴办近代教育对救国图强的重要意义”等得出进入近代后引进西方文化,建立新式教育体系,以教育进行救亡图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021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95% 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广普通话有利于使用规范汉字,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1—1700年英格兰精英人物初始兴趣的转移(部分)初始兴趣分类年份1601—1625年1626—1650年1651—1675年1676—1700年牧师37.2%30.1%19.5%13.2%律师25.3%25.8%27.8%21.0%科学家12.8%28.2%31.4%27.6%依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英国人物初始兴趣的变化反映出西欧社会的转型。阐述:从表格中的内容变化可以看出,成为科学家的比重上升,成为牧师的比重下降。这反映出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力量的削弱,科学革命的影响等,英国精英关注的焦点从神学转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一转变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信;促进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因此,兴趣的变化是社会转型需求的体现。【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概括得出英国人物初始兴趣的变化反映出西欧社会的转型这一主题。阐述: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成为科学家的比重上升,成为牧师的比重下降。再结合这一时期的背景,可得出这反映出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具体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力量的削弱,科学革命的影响等,英国精英关注的焦点从神学转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一转变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信;促进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因此,兴趣的变化是社会转型需求的体现。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思想都蕴含着一定的“世界主义”思想。近代西方世界主义传入中国,因之形成了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戊戌时期,谭嗣同主张打通古今中外,对西方的世界主义给予同情和理解。康有为世界主义主张:破除国界,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即“公政府”。五四时期,鉴于欧战所造成的惨烈后果,中国知识界反思到:一味通过竞争甚至以武力解决各种争端的思路与手段遭受质疑,代之的是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互助以获取双赢的新思维。二战后,世界主义开始具备了实现的坚实基础。某学者指出:“不惟国界观念,可逐渐消除,以增进人类幸福,获致永久和平,而第三次大战之浩劫,亦可因之避免,中华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文化,从此推行全球一切地区,万邦协和,天下为公,已肇其端,而全人类,今后出危而入安,拨乱而反正,可操左券矣。”综上可见,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想是实现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对于世界主义的实现负有崇高的使命与责任。——摘编自马克锋《近代中国世界主义的思想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世界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答案】(1)历程:先秦时期“世界主义”萌发;近代西方世界主义传入;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公政府”;五四运动时期强调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互助;二战后中国的世界主义主思潮强调“西学中源”。(2)评价:中国的世界主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萌发而出现,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世界主义的影响,并与中国的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国人对于探索民族解放,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世界主义的思潮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接轨。【解析】 【小问1详解】历程:根据“春秋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思想都蕴含着一定的‘世界主义’思想。”可得出先秦时期“世界主义”萌发;根据“近代西方世界主义传入中国,因之形成了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可得出近代西方世界主义传入;根据“康有为世界主义主张:破除国界,建立一个世界共同体”得出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公政府”;根据“五四时期,鉴于欧战所造成的惨烈后果,中国知识界反思到:一味通过竞争甚至以武力解决各种争端的思路与手段遭受质疑,代之的是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互助以获取双赢的新思维。”得出五四运动时期强调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合作互助;根据“综上可见,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想是实现世界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对于世界主义的实现负有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可得出二战后中国的世界主义主思潮强调“西学中源”。【小问2详解】评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中国的世界主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萌发而出现,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世界主义的影响,并与中国的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中国的世界主义思潮发展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国人对于探索民族解放,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世界主义的思潮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中国与世界接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31 22:24:0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4.7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