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②。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业先是起源于中东,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现在他们则认为农业是同时在世界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还包括A.南非、大洋洲B.东亚、中美洲C.南非、中美洲D.东亚、大洋洲2.“一家一户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个体劳动迅速发展,原始的集体劳动形式和分配形式因此而受到冲击。”古代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铁犁牛耕的使用C.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D.水利工程的修建3.如果没有物种引进,我国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番茄)炒鸡蛋、土豆烧牛肉以及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等都将不复存在。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A.美洲一欧洲一中国B.美洲一西亚一中国西北C.欧洲—亚洲—中国D.美洲一印度一中国西南4.下图所示农用工具的使用,显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A.市场化B.私有化C.机械化D.企业化5.有学者认为,“现代渔业就是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来武装渔业,用渔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信息化、生物遗传工程等,替代以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和传统的投饲方式及捕捞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这说明现代渔业的突出特征是A.应用先进科技B.政府大力支持C.行业分工细化D.市场联系紧密6.正是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构建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这表明我国A.重视科技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C.积极提升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D.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7.嘉庆时期的《黟县志·风俗志》中记载:“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村落这一结构映射出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古代等级关系森严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村落社会属性增强8.美国学者费正清把中国的某一类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这些“集市社会”A.是自然经济结构延伸的结果B.成为连接各村落的重要纽带C.加快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D.最早出现于宋元至明清时期9.明清四大镇,即河南开封县的朱仙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是当时我国的商埠重镇。朱仙镇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板年画闻名,景德镇制瓷业发达,佛山镇冶铁、铸铁业规模宏大,位于交通要冲的汉口镇以盐、糖、米、花布、药材六行最大。据此可知,“四大名镇”的特点是A.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B.工商业领域较发达C.生产销售专业化明显D.城镇间互补性较强10.右图是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的四合院,其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突出代表。影响四合院风格的主要是A.人文情怀B.自然因素C.生产方式D.儒家思想11.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取代农村成为国家的重心,城市的饮食起居、交通出行、卫生习惯等领域出现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状况倒逼政府职能部门A.反思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B.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C.以行政手段改善居住环境D.提倡居民树立文明新风尚12.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B.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C.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D.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13.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A.是社会发展的结果B.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C.受到政治因素主导D.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活动14.隋朝大运河,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涿郡,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该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推动了对外贸易全面繁荣C.使北方商品生产陷入低迷D.便利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15.1912年4月,孙中山说:“建设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为铁道,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现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据此可知,孙中山A.主张实现民生主义目标B.揭露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C.旨在举全国之力建铁路D.认识到铁路修筑的紧迫性16.有资料记载:几年前,一个官员“包租外轮”,社会上尚且“吓得要死”,而如今发生一个显著变化,"官员、文人乘坐轮船已属常见之事了"。这反映出A.大众普遍认可近代交通工具B.近代交通助推思想近代化C.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D.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17.到2020年,中国国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规模达到3.9万公里,继续领跑世界。到2030年,中国将实现省会城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达、区际之间高效便捷相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道路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各省会城市已实现交通通达C.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加强区域联系D.高铁是人们最主要的出行工具18.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B.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D.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员19.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匈奴适逢旱蝗,“人畜饥疫,死耗太半”。这表明当时疫病流行A.造成人口巨大损耗B.导致社会矛盾尖锐C.影响经济正常发展D.推动王朝政权更替20.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是因为《黄帝内经》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D.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21.近代中国,最初不接受或抵触西医文化是必然的。在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后,人们逐渐信服并接受了西医。这一转变实质上说明A.中国国门被打开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中西文化的融合疫苗接种D.国人开放包容心态22.右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A.预防重大传染病B.和睦亲子关系C.提高幼儿的智力D.宣传卫生知识23.1960~1992年的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53.2岁增加到65.6岁,增加了12岁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6.2岁增长到63.2岁,增加了17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的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医疗卫生水平③民族、种族差异④国内外战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4.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D.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尽管信息技术的初步繁荣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这一新技术的基础则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领域。为了处理战争期间烦琐的信息,美国军方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发新的电子系统,希望能够快速处理信息。在这中间,大量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被认为是在信息论、微电子技术等学科和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的标志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早期发展基础上,信息技术随后进入数据处理阶段,再然后逐步形成了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设备价格降低、运算能力上升等条件的具备,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部分烦琐的简单工作,从而大大提升了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其他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采用。——摘编自王延峰《无界:智能革命与业态创新》材料二物联网是能实现“万物沟通”,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等特征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其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物体的联结与智能信息分析处理。物联网可以帮助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能力。物联网是计算机个体计算能力和互联网信息交互能力技术应用的升华,如下图所示:——摘编自林兴志、杨元利《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办公自动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信息技术革命兴起的原因,并指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10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物联网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物联网的发展。(10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罗马商贸的主要载具是船只,一般认为,沉船数的增加是进出口贸易扩大和繁荣的重要表现,而“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沉船数是前两个世纪的三倍”。在此期间罗马商贸繁荣程度可略见一斑,有关资料表明,罗马本土进口货物品种不同,产地各异,一般来讲,罗马从高卢、西班牙得到金属、粗羊毛、兽皮、皮革等;从亚洲的本都、叙利亚输入木材;从巴勒斯坦南部获得阿拉伯运来的香料和没药;从西西里、小亚细亚、埃及买得粮食。富裕的罗马人热衷购买小亚、群尼基、叙利亚及亚历山大里亚制造的精美织物、地毯和玻璃器皿。罗马人也常到希腊购买艺术品,此外,奴隶贸易在罗马进口贸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罗马本土的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绝大部分产品被自身城乡之广阔地方市场所吸收和消费掉了。——摘编自隋竹丽《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城市经济的崛起》材料二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商业发达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10分)27.(12分)詹天佑,中国近代铁路奠基人,周恩来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编自经盛鸿著《詹天佑评传》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周恩来对詹天佑评价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3:36:02 页数:6
价格:¥2 大小:1.1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