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琼、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而这些正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是在夏商周时期,不是良渚文化时期,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良渚文化成就,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可得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虽然不同区域各有特点,但始终保持“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现象,这正是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并不是由一处发源的,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看出,各文明间还是有交流的,排除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3.《墨子·尚贤》中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反映了墨子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可知墨子主张依据才能授官,这实际上就打破了宗法世卿世禄制度,故选B;墨子主张尚贤,但不能由此说明是为政之本,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墨子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追求,排除CD。4.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实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汉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使百姓形成了“天高皇帝近”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可知,秦汉确立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进而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故选A;材料未涉及到帝王的丰功伟业,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使百姓与皇帝的关系,而不是君臣,故排除C;材料与法治无关,故排除D。5.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这体现了汉朝A.思想统一不足以巩固政权B.儒家思想在实践中名存实亡 C.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D.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但根据《汉书》记载,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也受到重用”可得出这体现了汉代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因此说明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D项正确;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A;名存实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只体现法家,并没有百家,排除C。6.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选B;AC从逻辑上都不能对材料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故排除;宗法做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在东周时期日益瓦解,不能把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等同于宗法制度,故排除D。7.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务积于人”可知是重视人,这属于民本思想,根据“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可知重视了民本,国家就能稳固,由此可知反映的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BCD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8.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可知,南宋时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说明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此消彼长,非逐步缓和,排除A项;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的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在经济领域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因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这说明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C正确;王安石变法是有统筹规划的,但是依然未能成功,排除A;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改革,排除B;范仲淹的改革是从政治领域启动的,但是失败了,排除D。10.中国的主要山川都呈东西走向,对比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我们就会发现,唐道的分划是以横向为主,元省的分划却以纵向为重。这种区别A.消除地方产生割据的地理基础B.说明唐道和元省的职能不同C.调动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D.体现南北经济文化密切【答案】A【解析】【详解】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利用犬牙相 错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末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使地方失去格局的地理优势,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唐代的道和元代的省都是地方行政机构,通过题干无法得出两者的职能差别,排除B;元代的行省划分不利于地方政府治理边远地区,排除C;元代的行省采取纵向划分,不是出于经济目的,而是政治目的,排除D。11.辽宋夏金时期,大体上可以把淮水、大散关连成一条线,全国的经济区可以此线为对称轴,南北经济的发展是北不如南;从走向看.南与北的经济发达区,大多靠近这条轴线:离这条对称轴越远.经济则越落后。这表明A.政治中心开始北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区域经济差异较大D.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秦岭到淮河一线经济较为发达,其他地方相对落后,说明宋元时期地区经济差距较大,故选C项;政治中心北移的说法通常认为是在元代,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此前已经开始南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排除。12.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关羽被重塑成一位秉烛夜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人物。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曹”,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据此可知,关羽崇拜的普遍化主要源于宋代A.科举取士的兴盛B.儒家传统价值的复兴C.通俗文学的繁荣D.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开始崇拜关羽主要侧重于关羽的“义”和关羽个人品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宋代开始兴起的注重忠孝节义的理学有关,故B符合题意;对关羽的崇拜和当时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趋向有关,ACD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13.据学者研究,杜甫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不高,其诗歌在当时流传也不广泛。北宋中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推崇杜甫,认为其诗寄托着深痛沉郁、忧国忧民的意志,蕴含着义理和法度。因此,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被誉为“诗圣”。这反映了北宋中期 A.文学艺术繁荣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社会矛盾尖锐D.崇文抑武风气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唐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材料,杜甫在宋代被推崇,原因就在于忧国忧民的意志,这和宋代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吻合,故选C;最具迷惑性的是B,宋代苏轼等人推崇杜甫确实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但理学在北宋中期并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D不符合题意,排除。14.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剌(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6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可知,这说明郑和远航后中外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外交往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外交往是平等外交,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郑和开始远航后,“海禁”政策并未被废除,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朝贡外交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这些内容的介绍A.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B.使中国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有利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D.推动工业文明迅速在中国传播【答案】C【解析】【分析】 【详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还介绍了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的介绍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故C正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此时还未摆脱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故B错误;《海国图志》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小,并未推动工业文明的传播,排除D。16.1846年,中国由上海出口的大宗茶叶占全国出口的1/7,1851年增长到1/3,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茶叶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B.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变化C.通商口岸近代工业的发展D.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由上海输出的茶叶急剧上升。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贸重心逐步由广州北移上海,由此出现材料所述情况,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前,清朝出口商品结构一直以农副产品为主,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加紧掠夺原料,促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项因果逻辑错误。17.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于1863年1月28日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小火轮“黄鹄号”。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惠吉号”。这得益于A.洋务派采用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B.利用了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C.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的技术积淀D.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自行创办军事工业,自己制造火轮,汽船,得益于自强不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故D项正确;军事工业是官办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可能利用西方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故B项错误;军事工业采用近代化机器生产,不是传统手工业长期技术积淀的结果,故C项错误。18.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可得出在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清政府的权威不断被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9.武昌起义后,湖南首先响应独立,时任湖南都督的谭延阎既驰电又派人到南方各省运作,各省立宪派同声响应,纷纷独立。据此可知,当时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孙中山凝聚了革命力量C.清政府统治已完全崩溃D.民主政治成为时代呼声【答案】D【解析】【详解】武昌起义后,湖南首先相应,随后各省立宪派纷纷响应并独立,这说明当时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已经成为共识,即民主政治成为时代共识,D正确;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A;湖南都督运作之后,各省响应,说明孙中山并未凝聚当时所有的革命力量,排除B;C错在“完全”,排除。20.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作者意在A.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B.揭示辛亥革命的性质取决于其目标C.反映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略D.说明孙中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的任务主要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未必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由此可知他是从革命的目标来确定其性质的,故B项正确;杨天石旨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史上的地位,A项不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要揭示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略的态度,C项不正确;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不能说明他就代表工人阶级利益,D项不正确。21.如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 时间大事1914年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14868000元。1915年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这说明民主革命孕育着新转机,D正确;近代化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排除C。22.相对于五四时期“胡适们”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所持的固守倾向,“李大钊们”却能够自觉地与时俱进,即密切联系这种自由观在当时国内外不成功的实践效果,以及苏俄十月革命的世界性意义来进行反思性调整。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A.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B.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C.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D.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暴露、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对苏俄十月革命世界性意义的思考,促使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自由观进行扬弃,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新的思想武器,B正确;赞同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照搬苏俄十月革命道路和反思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则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D两项。23.如表所示为1920年《新青年》刊发的关于各地工人状况的部分调查报告。这说明当时() 作者篇名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莫如《南京劳动状况》高君字《山西劳动状况》铁民《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李庭《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李幽影《北京劳动状况》马伯援《湖北河南的风俗》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A.中国共产党重视工农联合B.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国民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D.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知识分子的调查报告来源于深入工人实践,说明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的研究,D项正确;材料只有工人情况,没有农民情况,不体现工农的联合,排除A项;调查只是个别地区,不能代表全国的工人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是工人的劳动情况调查,不涉及参政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4.毛泽东在某一时期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据此可知当时A.中国的革命形势转危为安B.军阀混战削弱了国民党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建立D.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处于对峙状态,处于土地革命时 期,中共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故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建立,排除C。25.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30年代主要是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开展群众运动;20年代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这一变化折射出A.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B.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变化C.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旗帜下领导的,体现了对北伐的配合性,而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这两次革命的不同点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不同,从而导致了斗争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在这两个时期中,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大的转变,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没有关系,故都是错误的。26.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街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各地学生、工人和群众纷纷予以支持。宋庆龄、鲁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士也纷纷支持。这说明A.中共开始领导全面抗战B.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C.抗日救亡成为大势所趋D.全国抗日救国风潮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了各地工人和各届爱国人士的支持,说明抗日救亡成为大势所趋,故C项正确;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AB两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即兴起了全国性的抗日风潮,故D项错误。27.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活动,对以下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时间会议主要内容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2月9日《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A.中共不断纠正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B.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政策调整C.民族危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中共在民族危机关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答案】B【解析】【详解】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着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1937年《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都体现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政策调整,B项正确;中共不断纠正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与第三则材料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材料主题不是民族危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项错误;中共在民族危机关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八七会议等不符,D项错误。28.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A.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全面进攻B.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开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B正确;“迫使国民党军队停止全面进攻”是处于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A错误;辽沈战役开始 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地点在东北地区,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C错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29.英国比较早地表示承认新中国,经过较长时间谈判,在1954年6月17日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同年有挪威、荷兰,1955年有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1956年有埃及、叙利亚、也门同中国建交。这些成就有利于当时()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B.“一边倒”政策的实现C.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进行D.缓和美苏冷战的局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与我国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多,这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C正确;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是在20世纪70年代,所以A错误;材料中与中国建交的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B错误;D项夸大了我国外交成就的影响,所以D错误。30.在合作化运动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土改中已经逐渐在农村中树立起了政治权威,并且各级领导干部都对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进行了积极宣传,因此,广大农民对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还是积极响应且拥护的。材料反映了A.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B.农民一贯支持合作化运动C.党的工作注重群众路线D.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工业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各级领导干部都对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进行了积极宣传,因此,广大农民对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还是积极响应且拥护的”可知由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宣传使得农民都积极响应和拥护合作化,由此可知党的工作注重群众路线,故选C;材料内容内容不能体现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和影响,排除AD;“一贯支持”的说法过于夸张,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1.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C.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答案】C 【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54年宪法起草讨论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C;材料与政协制度无关,故排除A;此时人大制度尚未正式建立,故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宪法的起草和讨论情况,而不能体现依法治国,故排除D。32.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时间反思与突破1956年提出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1958年提出“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1959年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1961年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A.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D.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从“提出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到“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可以看出当时中共对工业化的路线方针作出了调整和优化,A正确;调整比例不能体现,排除B;计划体制没有变,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解决,排除D。33.1978年底,四川省总结了试点企业的经验.制定了责、权、利相结合的14条扩权试点办法,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流动资金试行全额信贷。这反映出当时A.国企改革正在全面展开B.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 C.市场经济改革卓有成效D.政企职责不分弊喘得制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扩权”“允许企一.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说明,1978年四川省试点企业改革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1978年底”可知,当时市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尚未全面进行,A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34.1993年至1997年,我国制定的近百部法律及法律规定中有2/3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涵盖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这说明我国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B.立法方向的结构性失调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材料中1993—1997年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材料中的立法表明这一时期对经济立法的重视,不能说是结构性失调,故B项错误;1993年至199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并未建立,故C项错误。35.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A.允许台湾保持独立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D.萌发"一国两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 材料中“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表明允许台湾保留现行的社会制度,“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说明邓小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表明邓小平萌发了“一国两制”思想,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和平统一,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 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可以归纳出“夷夏有别”的思想;第二小问,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观念、夷夏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军事角度思考作答。(2)此题考查提取信息知识的调用能力。第一问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依据材料中材料二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是对洛阳发展影响,依据材料三中“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从对北魏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以及唐朝繁荣角度归纳作答。(3)属于开放试题类型,解答此类试题要围绕认识的主题,本题可以从“民族关系”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从“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以及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等角度回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上改革·孝文帝改革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示意图。材料二利用外资是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大规模利用外资开始于1979年。随着有关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投资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外商投资不断发展、扩大。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由基本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逐渐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扩展,投资领域由最初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品零售、饮食娱乐、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部门,投资的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在直接引进外资的同时,吸收间接投资方式也呈多样化。中国与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健康发展,被世界投资者、金融界评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摘编自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变化情况,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与意义。【答案】(1)变化:运输业投资明显上升,占比超过其它行业;贸易和金融业均有下降,但贸易业占比仅次于运输业,仍具一定优势;制造业基本稳定,占比较少。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加剧对华经济侵略;列强掠取资源和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的需要。(2)特点: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利用外资在数量、规模、区域、领域和方式上不断发展、扩大,方式日益多样化。意义:缓解和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促进了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运输业投资明显上升,占比超过其它行业;贸易和金融业均有下降,但贸易业占比仅次于运输业,仍具一定优势;制造业基本稳定,占比较少。结合所学,从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特征变化方面回答原因。(2)根据材料“利用外资是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之一”,可知,新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根据材料“……外商投资不断发展、扩大……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由基本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逐渐向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扩展,投资领域由最初仅限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到覆盖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品零售、饮食娱乐、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部门,投资的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在直接引进外资的同时,吸收间接投资方式也呈多样化……”,可知,新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是:利用外资在数量、规模、区域、领域和方式上不断发展、扩大,方式日益多样化;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还有“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结合所学,从从补充资金、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意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2:22: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79.5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