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湖北省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6
2
/26
剩余2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五次适应性模拟测试生物试题本试题卷共9页,24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高考加油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具有蛋白质外壳,而且该蛋白质外壳外还包裹有一层由脂质构成的包膜,该结构可以帮助病毒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细胞上,促使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维持病毒结构的整体性。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包膜使病毒以胞吞形式侵入宿主细胞,同时释放遗传物质B.病毒有无脂质包膜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C.研制针对蛋白质外壳和包膜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可有效消灭新型冠状病毒D.特定配方的靶向包膜漱口水,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2.高原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减少可适应寒冷、低氧环境,线粒体DNA(mtDNA)在低氧适应性上起关键作用。mtDNA上的功能基因指导合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多种复合物及ATP合酶的核心亚基,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tDNA的功能基因突变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是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B.线粒体内的各种蛋白质都是由mtDNA指导合成的C.氧化型辅酶Ⅰ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D.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主要是寒冷低温环境所致3.图1为人体某细胞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过程,图2为葡萄糖转运相对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转运葡萄糖的方式为易化扩散,GLUT为载体蛋白B.葡萄糖的转运速率将会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持续增大C.半乳糖抑制葡萄糖转运可能是因为与葡萄糖竞争GLUTD.胰岛素与该细胞受体结合可能会促进其细胞膜上GLUT数量增多4.2022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图中C1模块是用无机催化剂把CO2还原为甲醇,C3模块是将甲醇转换为C3,C6模块是用C3合成为C6,Cn模块是将C6再聚合成为淀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由CO2到GAP的过程相当于叶绿体中CO2的固定B.由GAP到G-6-P的过程在叶绿体内需要NADPH作还原剂C.Cn模块合成淀粉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生成D.在固定等量CO2的情况下,该人工途径比植物光合作用积累淀粉的量少5.将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外源基因A和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外源基因a插入某卵原细胞中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含12C的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逆反”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在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分裂ⅡB.此过程产生的两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同时都含有基因A和aC.可能有一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和14C,一个卵细胞只含14CD.子细胞中只含有12C的极体数目是4或66.某同学利用塑料片、曲别针、扭扭棒、牙签、橡皮泥、铁丝等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下列操作或分析错误的是()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B.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是因为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的形状和直径相同C.在构建的不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D.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7.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在遗传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异,然后环境从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变异类型。下列有关适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B.群体中出现的各种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提高环境适应性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性生物新类型形成的必要条件D.适应不仅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8.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性染色体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增加生物的遗传多样性B.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性别不一定是雄性C.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总与性别相关联,因而都与性别决定有关D.红绿色盲男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其外祖父9.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 占碱基总数的30%,其中的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该DNA分子正常复制产生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5%,另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所占比例为()A.10%B.20%C.35%D.45%10.某二倍体植物的花瓣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B分别控制红色和蓝色,基因a、b无控制色素合成的功能,A、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D、d不控制色素的合成,但D抑制A的表达;当A、B同时表达时,花瓣呈紫色。现有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得到F1。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若D在A/a或B/b所在的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有9种B.若D不在A/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取F1中红花与紫花植株杂交,F2中蓝花占2/27C.F1表型为紫:蓝:白:红=3:9:3:1或蓝:白:红=12:3:1,可推测D在A/a或B/b所在的染色体上D.F1表型为紫:红:蓝:白=9:3:39:13,可推测D不在A/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11.研究发现,雌激素可显著提高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基因的表达,CCO是生物氧化的重要电子传递体,可参与[H]和氧气结合过程,增加ATP合成。因此,雌激素具有改善神经细胞的糖代谢、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另外,神经细胞中存在两种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在ERα缺失条件下,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完全消失,但ERβ缺失对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几乎没有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雌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到神经细胞,与位于靶细胞细胞核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人体内雌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实现的C.CCO位于线粒体基质中,通过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二阶段增加ATP合成D.可选择雌激素受体ERβ调节剂作为某些神经系统疾病预防与治疗的药物12.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Hcrt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因素。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兴奋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B.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表达量较高,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C.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抑制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D.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 13.调定点是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下图表示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与调定点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高热持续期,可以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散热以降低体温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C.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升高,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14.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我国西南部石灰岩区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发生石漠化时群落演替依次经历了乔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个阶段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D.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15.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16.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简称DS,携带DNA抑制剂),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当DS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进入细胞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进一步杀死癌细胞或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将其消灭。研究表明,DS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B.膜蛋白H基因可能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量很高C.DS又称“生物导弹”,它能与膜蛋白H特异结合靶向作用于乳腺癌细胞D.DS进入癌细胞后,降解释放DNA抑制剂进而使癌细胞死亡17.CD47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可与巨噬细胞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为验证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减弱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流程中CD47充当抗原的作用B.融合、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C.对照组应设置为: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单克隆抗体D.预期实验结果为:实验组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高于对照组 18.某地的野生玉米中含有一种产生抗虫毒蛋白的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诱变育种也可以获得含有抗虫毒蛋白的玉米植株B.将抗虫毒蛋白基因导入叶绿体中,可以防止基因污染C.用PCR技术检测野生玉米中是否含有抗虫毒蛋白基因无需掌握其全部碱基序列D.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是抗虫毒蛋白基因在玉米细胞中表达的基础19.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酵母菌E酶基因替换成D酶基因,培育出能合成菜油甾醇的酵母菌。筛选出高产菌株后,再利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发酵,使酵母菌大量增殖,并在发酵过程中不断补加半乳糖,得到的结果如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野生型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催化合成菜油甾醇的酶B.酵母菌发酵合成菜油甾醇主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分批补料可以解除一次性大量添加底物带来的抑制D.发酵过程中不断补加半乳糖,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数量将持续增加20.新冠疫情的快速控制,离不开我国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对新冠病毒(一种RNA病毒)的快速检测能力。荧光定量PCR可定量检测样本中DNA含量,其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引物的同时,加入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并生成荧光分子,即DNA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如图),荧光监测系统随时接收荧光信号变化。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次数称为循环阈值(Ct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内DNA复制的引物种类与PCR所用引物种类相同B.一个初始DNA分子经过4次循环后,得到6个等长的DNA分子C.Ct值越大,被检测样本中病毒数目越多,对被检测者的危害性越大D.最终监测的荧光强度与起始时反应管内样本DNA的含量呈正相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21.胡杨的叶形随着树龄增长,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这种叶形变化是胡杨长期对荒漠干旱环境适应的结果。为探究叶形对胡杨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研究人员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胡杨不同叶形叶片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1)干旱会影响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电子传递,从而使光反应中_______的形成受到抑制,继而影响暗反应。荒漠中大多数植物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地闭合,称为“气孔振荡”,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2)图中C点的叶肉细胞中C的含量与B点相比_______(填“较高”“相同”或“较低”)。在N点时,卵形叶和锯齿叶中有机物合成速率较大的是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3)研究表明,氯化钙与植物激素X都能提高胡杨在干旱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进行验证_______。22.神经系统能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研究发现,游泳、跑步等可以增加下丘脑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水平,IL-6的产生可能会激活骨骼肌脂肪燃烧的神经-肌肉回路。该研究为体育运动有助于减肥又添新证据,进一步强调了锻炼身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其中外周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在____,由_______两部分组成,其作用特点是_______。(2)切除每只小鼠一条腿上的部分坐骨神经(即切断神经-肌肉回路),然后将IL-6注射到小鼠下丘脑。观察发现,小鼠正常腿的骨骼肌脂肪燃烧,而采取切除处理的腿却没有发生此现象,该结果表明_________。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两种,负责接收信号并与肌肉之间进行连接,从而使肌肉完成大脑所决定的功能。为探究该神经—肌肉回路中两种受体的作用情况,请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3)跑步初始阶段感觉累并伴有疼痛,但30分钟后机体分泌的内啡肽会缓解疼痛和疲惫。据图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_______。内啡肽分泌最活跃的脑区是大脑皮层海马区,它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当内啡肽释放时,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短时记忆会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23.胰岛素抵抗(IR)是指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丧失的现象。科研人员为探究高脂饮食诱导IR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一种重要激素,是由_____细胞分泌,该细胞表面存在与胰岛素分泌直接相关的受体有_____(至少答出两个)。(2)研究人员将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灌胃脂肪乳作为模型组,一组灌胃等量蒸馏水作为空白组,并于不同时间段分别测量其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第_____周大鼠出现IR,判断依据是_____。(3)研究表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依赖于AKT(一种蛋白激酶)中T308和S473两个位点的磷酸化,使AKT被完全激活,进而启动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该信号通路障碍会导致IR发生。科研人员对模型组大鼠脂肪组织中的分子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条带深浅表示蛋白表达量水平或者磷酸化水平的高低)。据图推测高脂饮食诱发IR的分子机制是_____。(4)若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已研发出一种治疗IR的药物,则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24.某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花色由等位基因B、b控制,茎高由等位基因D、d 控制。该植物中常出现4号染色体三体现象,三体植株产生的异常雌配子正常参与受精,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现有两株红花高茎三体植株甲和乙,欲探究其基因组成,科研人员进行了正反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亲本杂交方式子代表型及比例正交:甲(♂)×乙(♀)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5:5:3:1反交:甲(♀)×乙(♂)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24:8:3:1(1)该植物中出现三体现象的原因是参与受精的__________异常所致,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2)根据杂交结果分析,控制__________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3)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植株有_______种基因型。在自然状态下,正交实验中子代的三体红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花植株占_______。(4)该植物叶形为宽叶,科研人员在野外偶然发现一株显性突变窄叶三体植株,请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控制叶形的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五次适应性模拟测试生物试题解析1.【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需要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代谢和增殖。【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以胞吞形式侵入宿主细胞,释放其遗传物质,A正确;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病毒有无脂质包膜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B正确;C、包膜的成分是脂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因此脂肪酶不一定能分解包膜,C错误;D、特定配方的靶向包膜漱口水,很可能使包膜的脂质成分被破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D正确。故选C。2.【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高原动物为了适应低氧环境,线粒体DNA(mtDNA)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据此答题即可。【详解】A、由题意“mtDNA上的功能基因指导合成线粒体呼吸链的多种复合物及ATP合酶的核心亚基,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可知,mtDNA的功能基因突变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是高原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A正确;B、线粒体内的蛋白质一部分是由线粒体DNA(mtDNA)指导合成的,一部分是由细胞核中的DNA指导合成的,B错误;C、氧化型辅酶Ⅰ转化成还原型辅酶Ⅰ是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进行的,C错误;D、由题意可知,高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主要是基因突变所致,D错误。故选A。3.【分析】图1中膜外侧葡萄糖浓度高于膜内侧,GLUT是人体某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运输过程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图2中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仅有葡萄糖组与葡萄糖和浓度为1mM的半乳糖组,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都在升高,仅有葡萄糖组的转运速率在葡萄糖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后,速率保持不变,而葡萄糖和浓度1mM的半乳糖组的转运速率在同样浓度时,转运速率低于仅有葡萄糖组,说明半乳糖的存在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详解】A、分析图1,GLUT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运输时构象发生了改变,该运输方式 为协助扩散,即易化扩散,A正确;B、由于转运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当葡萄糖浓度达到一定时,转运蛋白会达到饱和,故葡萄糖转运速率不会持续增大,B错误;C、分析图2,在仅有葡萄糖与葡萄糖和浓度1mM的半乳糖两种情况下,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不同,后者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葡萄糖转运速率增加,说明半乳糖的存在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原因可能是半乳糖与葡萄糖竞争性结合GLUT,C正确;D、胰岛素与该细胞受体结合,会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可能会促进其细胞膜上GLUT数量增多,D正确。故选B。4.【分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是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中由CO2到GAP(C3)的过程在叶绿体中相当于暗反应的CO2的固定过程,A正确;B、由GAP到G-6-P的过程相当于C3被还原的过程,该过程所需的还原剂是光反应产物NADPH,B正确;C、Cn模块将C6再聚合成为淀粉,合成淀粉的过程是脱水缩合过程,伴随着水的生成,C正确;D、淀粉的积累量=光合作用的产生量一呼吸作用的消耗量,在植物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细胞呼吸,而在人工途径中只模拟光合作用过程,没有呼吸作用消耗,因此在固定等量CO2的情况下,该人工途径比植物光合作用积累淀粉的量多,D错误。故选D。5.【分析】常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逆反”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据图可知: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Ⅰ分离,A正确;B、据题意可知:一个卵原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然后又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细胞,该卵原细胞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3C标记的基因A,和14C标记的基因a,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经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卵原细胞均有一个染色体两端均插入13C标记的基因A和14C标记的基因a,然后这两个卵原细胞分别进行一次逆反减数分裂。因发生染色体互换是不一定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子细胞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一个细胞有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3C标记和14C标记,有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另一个细胞两条染色体都不含标记,②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另一个细胞两条都不含标记;③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另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另一个细胞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另一条染色体不含标记;即此过程产生的两个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同时都含有基因A和a,B正确;C、按照B选项的几种情况推测,有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3C标记和14C标记的次级卵母细胞所产生的卵细胞同时含有13C和14C标记;一条染色体含14C标记和一条染色体含13C标记的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可能只含14C,C正确;D、有可能两个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都产生的是一条染色体同时含13C标记和含14C标记的细胞和两条染色体都不含13C标记和14C标记的细胞,这样就可能形成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但其余6个极体应该是都不含l4C标记和13C标记,即6个极体都只含12C,D错误。故选D。6.【分析】1、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2、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3、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详解】A、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在一起,A正确;B、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制成的模型上下粗细相同,B正确;C、在构建的相同长度DNA分子中,碱基G和C的数量越多,形成的氢键越多,化学结构越稳定,C错误;D、DNA两条链反向平行,具有方向性,具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该脱氧核苷酸链的3’端,所以当观察所构建模型中只连接一个五碳糖的磷酸基团位置,可看出DNA两条链方向相反, D正确。故选C。7.【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其变异的结果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并不是所有变异均会赋予种群生存和繁殖的优势,B错误;C、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进而出现新的生物类型,C正确;D、适应不仅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还包括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正确。故选B。8.【分析】1、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XY型的生物雄性的染色体组成为常染色体+XY,ZW型的生物雄性的染色体组成为常染色体+ZZ。【详解】A、没有性染色体的生物,如豌豆,也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B、对于鸟类、家蚕等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而言,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B正确;C、性染色体的遗传有性别差异,因而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总与性别相关联,但这些基因不一定都控制性别,如红绿色盲基因,C错误;D、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色盲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而母亲的色盲基因也可来自该男性的外祖母,D错误。故选B。 9.【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该DNA分子中A=T=30%,G=C=20%,如果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则G不与C配对而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5%,其中的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所占的比例为45%,则该DNA分子中含有原来的G的含量为45%-30%=15%,则另一个DNA分子中含有的原来的G的含量为20%-15%=5%,则另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所占比例为30%+5%=35%。即C正确。故选C。【点睛】10.【分析】由题意可知,A_B_dd的表型为紫花,A_bbdd的表型为红花,aaB_dd、__B_D_的表型为蓝花,aabbdd、__bbD_的表型为白花。【详解】A、若D在A/a或B/b所在的染色体上,说明D/d与A/a或B/b连锁,在不考虑基因重组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自交得到F1,相当于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的基因型有3×3=9种,A正确;B、若D不在A/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说明D/d、A/a、B/b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_bbdd的表型为红花,A_B_dd的表型为紫花,F1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Aabbdd、1/3AAbbdd,产生配子的比例为Abd:abd=2: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4/9AaBbdd、2/9AaBBdd、2/9AABbdd、1/9AABBdd,产生配子的比例为ABd:aBd:Abd:abd=4:2:2:1,F2中蓝花(aaB_dd、__B_D_)的比例为1/3×2/9=2/27,B正确;C、假设D与A连锁,d与a连锁,经过计算,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白=(9+3):(3+1)=3:1;假设D与a连锁,d与A连锁,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蓝:白:红=3:9:3:1;假设D与B连锁,d与b连锁,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白:红=(9+3):1:3=12:1:3;假设D与b连锁,d与B连锁,则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紫:白=9:3:4,与题意中所示比例不符,故D并不在A/a或B/b所在的染色体上,C错误;D、假设D/d、A/a、B/b三对等位基因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紫花(A_B_dd)占3×3×1=9份,红花(A_bbdd)占3×1×1=3份,蓝花(aaB_dd、__B_D_)占1×3×1+4×3×3=39份,白花(aabbdd、__bbD_)占1×1×1+4×1×3=13份,故F1表型为紫:红:蓝:白=9:3:39:13,可推测D不在A/a和B/b所在的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11.【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作为信息分子发挥调节作用。【详解】A、雌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不定向运输到神经细胞,A错误;B、人体雌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分级调节,同时血液中雌激素含量相对稳定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B正确;C、CCO是生物氧化的重要电子传递体,可参与[H]和氧气结合过程,该过程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错误;D、在ERα缺失条件下,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完全消失,但ERβ缺失对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几乎没有影响,所以,雌激素受体ERβ调节剂不能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12.【分析】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详解】A、在体内,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B、由题干可知,与年老小鼠相比,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较高,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缩短,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B正确;C、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因此,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D、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变化与膜内外K+离子浓度有关,与较高强度的刺激无关,D错误。故选B。13.【分析】1、体温调节的的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据图可知,某人没有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前,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后,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人的体温逐渐上升到39℃;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人的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在下降期,调定点下降到37℃,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人的体温逐渐下降到37℃;在下降期之后,调定点是37℃,人的体温也维持在37℃,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高热持续期,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加盖棉被减少热量散失,排汗增加,散热增加,但是体温不变,不会降低体温,A错误;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B正确;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上升期,调定点上升到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说明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调节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逐渐上升,C错误;D、在高热持续期,调定点是39℃,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故选B。14.【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但石灰岩区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发生石漠化时其演替的方向是朝着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演替,可能依次经历了乔木、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个阶段,B错误;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保护措施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D、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故选C。15.【分析】将生长曲线粗分为4个时期: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1)延滞期:刚刚接种到培养液中的细菌,由于新旧环境差异,在细菌的细胞内就要重新合成相应的诱导酶,以适应新环境;(2)指数期:一方面,调整期为细胞分裂做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充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细胞处于无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微生物个体间无种内 竞争,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内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密度上升,出现“J型生长曲线”;(3)稳定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营养物的耗尽、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进而使种群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环境阻力明显加大,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出生率=死亡率,微生物数目达到最高,整个生长曲线呈“S”型;(4)衰亡期: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化,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阻力进一步加大,种内竞争剧烈,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呈负生长,种群密度显著下降,此阶段生长曲线迅速下降。【详解】A、在指数期,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充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酵母菌处于无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绝大多数酵母菌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A错误;B、K值大小与接种数量的多少无关,但接种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B正确;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故应该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C正确;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由于观察到的细胞中含有死细胞,故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这样会使实验结构更加精确,D正确。故选A。16.【分析】分析题意: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说明膜蛋白H可能只位于乳腺癌细胞膜上。【详解】A、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不是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A错误;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因此可据此特点构建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DS),用以靶向治疗乳腺癌,B正确;C、由题干“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对象”可知,DS靶向作用于癌细胞,C正确;D、由题干可知,DS携带DNA抑制剂,进入癌细胞,降解释放DNA抑制剂,是癌细胞死亡,D正确。故选A。17.【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 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用CD47免疫小鼠,则CD47充当抗原,A正确;B、融合、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都是两两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还有骨髓瘤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核效应B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所以不一定能产生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C、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C错误;D、实验组中加入了单克隆抗体,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而对照组中没有加入单克隆抗体,不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结合,因而无法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因此,实验组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可验证上述推测,D正确。故选C。18,【分析】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生物安全问题: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详解】A、该抗虫毒蛋白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玉米中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无法诱变成功,A错误;B、根据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可知,将抗虫基因导入到玉米细胞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可以防止抗虫玉米通过花粉传播带来的基因污染,B正确;C、用PCR技术扩增抗虫毒蛋白的基因需掌握其全部碱基序列,而只是检测野生玉米中是否含有抗虫毒蛋白基因,只需掌握部分特异性的序列即可检测,C正确;D、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玉米细胞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遵循中心法则,故其抗虫毒蛋白基因能在玉米细胞中表达,D正确。故选A。19.【分析】图形分析:随着时间的延长,半乳糖的不断补加,葡萄糖含量降低,菜油甾醇和酵母菌的含量不断上升。【详解】A、转入D酶基因后改变了酵母菌的代谢途径,培育出能合成菜油甾醇的酵母菌,可见,野生型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催化合成菜油甾醇的酶,A正确; B、由图可知:油菜甾醇的产量与酵母菌的数量呈正相关,且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大量繁殖,酵母菌发酵合成菜油甾醇主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正确;C、分批补料可以使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加,进而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可见分批补料能解除一次性大量添加底物带来的抑制,C正确;D、结合图示可知,发酵过程中不断补加半乳糖,满足酵母菌对营养的需求,进而使得酵母菌数量增加而后相对稳定,没有表现持续增加,D错误。故选D。20.【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定量检测样本中某种DNA含量的原理是在PCR体系中每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当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至探针处,会水解探针,使荧光监测系统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的形成完全同步。【详解】A、细胞内DNA的复制时,引物是通过RNA聚合酶合成的RNA链,而PCR反应中所需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DNA或RNA链,A错误;B、一个初始DNA分子经过4次循环后,得到8个等长的DNA分子,B错误;C、Ct值越小,说明所需循环的次数越少,可以理解为样本中的病毒含量相对较高,越容易被检测到,而Ct值越高,说明所需循环的次数越多,检测到时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循环,提示样本中病毒的含量相对较少,即新冠病毒含量越少,Ct值越高,新冠病毒含量越多,Ct值越低,C错误;D、题干中提出“加入一个与某条模板链互补的荧光探针”,并且“每扩增一次,就有一个荧光分子生成”,因此反应最终的荧光强度与起始状态模板DNA含量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21.【答案】(1)①.NADPH和ATP②.“气孔振荡”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又能保障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2)①.较高②.卵形叶③.卵形叶和锯齿叶光合作用中CO2吸收量的差值PM大于CO2释放量的差值DI(3)选取生长状况良好、植株大小一致的胡杨树苗若干、均分为四组,在干旱条件下分别用清水、氯化钙溶液、植物激素X溶液、氯化钙和植物激素X混合液处理、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1、光照强度:光照会影响光反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因此,当光照强度低于光饱和点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光饱和点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2、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当CO2浓度增加至1%时,光合速率会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3、温度: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酶的活性,或午休现象;4、矿质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必须矿质元素的供应,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5、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植物缺水时又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吸收,使光合作用减弱。【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干旱胁迫时,会影响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电子传递,从而导致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使光合速率降低;“气孔振荡”指的是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而气孔的张开和关闭控制着植物水分蒸腾和CO2的吸收,故周期性的开闭气孔可以避免水分的过度蒸腾散失,同时保证光合作用所需CO2的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小问2详解】图中B点为条形叶的光补偿点,C点为条形叶的光饱和点,因此,相同时间内C点吸收的CO2多于B点,所以C点的叶肉细胞中C(碳)的含量高于B点;图示曲线与坐标纵轴的交点D、I分别表示卵形叶和锯齿叶的呼吸速率,卵形叶和锯齿叶的呼吸速率分别为OD、OI;图示曲线横轴上方表示胡杨的净光合速率,在N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胡杨卵形叶与锯齿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PN、PM,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由图可知杨卵形叶和锯齿叶的真光合速率加呼吸速率分别为(PN+OD)、(MN+OI),而据图可知PM>DI,所以卵形叶的总光合速率大于锯齿叶,而总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中有机物(糖类)的制造量来表示,因此在N点时,卵形叶和锯齿叶中有机物合成速率较大的是卵形叶。【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氯化钙与植物激素X都能提高胡杨在干旱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且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因此,根据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本实验应该设置4组,即清水处理组、氯化钙溶液处理组、植物激素X溶液处理组、氯化钙和植物激素X混合液处理组;再根据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应选取生长状况良好、植株大小一致的胡杨树苗若干、均分为四组,实验的因变量为各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因此,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的净 光合作用速率,通过比较分析各组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22.【答案】(1)①.脑神经和脊神经②.脑干和脊髓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④.不受意识支配,两部分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2)①.骨骼肌脂肪的代谢离不开下丘脑和肌肉的神经连接②.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成四组,分别在下丘脑注射适量的IL-6,然后一组不做处理,另外三组分别抑制α受体、β受体、α和β受体的活性,一段时间后,比较四组骨骼肌脂肪的含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①.A释放的内啡肽与B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B的突触前膜释放SP,阻止C产生兴奋,从而阻断痛觉形成以发挥镇痛作用②.内啡肽增强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尤其是提升大脑皮层海马区的功能【解析】【分析】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额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小问1详解】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既包括与脑相连的也包括与脊髓相连的,所以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在脑干和脊髓。【小问2详解】 切断神经-肌肉回路,然后将IL-6注射到小鼠下丘脑。观察发现,小鼠正常腿的骨骼肌脂肪燃烧,而采取切除处理的腿却没有发生此现象,由此说明骨骼肌脂肪的代谢离不开下丘脑和肌肉的神经连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该神经—肌肉回路中两种受体的作用情况。自变量是受体的种类,因变量是骨骼肌脂肪是否燃烧,观测指标是骨骼肌脂肪的含量。根据题干信息:肾上腺素能受体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两种,负责接收信号并与肌肉之间进行连接,从而使肌肉完成大脑所决定的功能。设计的实验思路是: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成四组,分别在下丘脑注射适量的IL-6,然后一组不做处理,另外三组分别抑制α受体、β受体、α和β受体的活性,一段时间后,比较四组骨骼肌脂肪的含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注意控制无关变量,严格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小问3详解】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阻止神经冲动传入脑内,可减少疼痛的产生。机体分泌的内啡肽会缓解疼痛和疲惫。神经元A释放的内啡肽与神经元B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B的突触前膜释放SP,阻止神经元C产生兴奋,从而阻断痛觉形成以发挥镇痛作用;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内啡肽分泌最活跃的脑区是大脑皮层海马区,它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当内啡肽释放时,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短时记忆会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内啡肽增强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尤其是提升大脑皮层海马区的功能。23.【答案】(1)①.胰岛B②.神经递质受体、葡萄糖受体(2)①.8②.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而血糖也升高(3)高脂饮食使得AKT磷酸化水平下降,相关基因表达受阻,导致IR发生(4)促进AKT磷酸化,促进相关基因表达,抑制IR发生【解析】【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它的最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促进全身组织对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小问1详解】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降低血糖;胰岛B细胞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元控制,即其上应该存在神经递质的受体,胰岛素的分泌还受葡萄糖的调节,高浓度的葡萄糖使得胰 岛素分泌增多,因此胰岛B细胞上还存在葡萄糖的受体,胰岛素的分泌也受胰高血糖素的刺激,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因此胰岛B细胞上也存在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小问2详解】在第8周时,模型组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而血糖也偏高,说明此时已经开始出现胰岛素抵抗。【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高脂饮食第2周、4周、6周、8周AKT表达水平相近,而AKT磷酸化水平却逐渐下降,导致AKT不能被激活,相关基因表达受阻,诱发IR发生。小问4详解】根据(3)题干信息:胰岛素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依赖于AKT(一种蛋白激酶)中T308和S473两个位点的磷酸化,使AKT被完全激活,进而启动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若要治疗IR,该药物应该启动ATK磷酸化,使得细胞内相关基因表达成功,从而抑制IR的发生,从而治疗IR。24.【答案】(1)①.雌配子②.染色体(数目)变异(2)①.花色②.正交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子代红花:白花=8:1,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存在三体现象,即花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3)①.5②.1/6(4)让该三体窄叶植株自交,统计分析F1的表型及比例。若宽叶:窄叶=1:2,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若宽叶:窄叶=1:3,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其他染色体上。【解析】【分析】三体细胞减数分裂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三体减数分裂一般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一类是n+1型,即配子中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一类是n型,即配子中含有一条该染色体。【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三体植株产生的异常雌配子正常参与受精,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可知,该植物中出现三体现象的原因是参与受精的雌配子异常所致,雌配子中4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小问2详解】根据杂交结果分析,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8:1,说 明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存在三体现象,即花色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若花色性状的基因不存在三体现象,则正反交实验中子代比例应为红花:白花=3:1)。【小问3详解】由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反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8:1,可以推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BBb和Bbb。甲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分别为b:B=1:2,乙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分别为B:bb:Bb:b=1:1:2:2,满足正交实验中子代红花:白花=5:1。甲作为母本产生的可育雌配子分别为BB:b:Bb:B=1:1:2:2,乙作为父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分别为B:b=1:2,满足反交实验子代红花:白花=8:1。正反交实验中高茎和矮茎之比皆为3:1,可以推测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Dd和Dd,故植株甲和乙的基因型分别是BBbDd和BbbDd。反交实验中甲(BBb♀)×乙(Bbb♂)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18BBB、4/18BBb、4/18Bbb、2/18BB、5/18Bb、2/18bb,故表现为红花的基因型共5种。正交实验中的子代的三体红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l:1,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传粉,雌配子为B:bb:Bb:b:BB=3:1:4:3:1,雄配子为B:b=1:1,子代中白花植株占(4/12)×(1/2)=1/6。【小问4详解】该植物叶形为宽叶,科研人员在野外偶然发现一株显性突变窄叶三体植株,由于三体植物的雌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不同,所以让该三体窄叶植株自交,统计分析F1的表型及比例。若宽叶:窄叶=1:2,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若宽叶:窄叶=1:3,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其他染色体上。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2022届高三政治下学期4月调研模拟试卷(二模)(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三生物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二)(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三物理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三数学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肥城市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训练(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二)(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2月适应性周测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教育部新课标四省联考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2月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2023届高三生物高考适应性模拟试卷(三)(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2023年高三生物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4-10 00:30:02
页数:26
价格:¥3
大小:1.0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