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综合练习生物学科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常用方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法B.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是不可信的,不能用来预测和判断C.选择不同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将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来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D.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西瓜瓤细胞,能够准确测出细胞液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1、分离破碎细胞的细胞器时采用的是差速离心法。2、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膜的流动性。3、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详解】A、由于真核细胞中细胞器大小、质量不同,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所以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A错误;B、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对象或一部分子类的考察,从中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是对某类事物中的某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因此,前提和结论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结论,结论不一定正确,结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B错误;C、科学家选择不同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最终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的,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D、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西瓜瓤细胞,能够大致测出细胞液浓度,不能准确得出,D错误。故选C。2.与雄牛犊孪生的雌牛犊是不育的,这种雌牛犊称为弗里马丁,外貌似公牛。多数弗里马丁体内出现性染色体嵌合现象,即部分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部分体细胞为XY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弗里马丁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异造成的B.弗里马丁体细胞的Y染色体数目有0或1条两种可能C.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与同一卵细胞受精形成弗里马丁D.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影响雌性性腺的发育【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多数弗里马丁体内出现性染色体嵌合现象,即部分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部分体细胞为XY型”,可知弗里马丁的染色体组成异常。【详解】A、据题意“多数弗里马丁体内出现性染色体嵌合现象,即部分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部分体细胞为XY型”,可知弗里马丁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的,染色体组成异常,A错误;B、当弗里马丁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有丝分裂后期的性染色体数目最多,Y可以是2条,B错误;C、X和Y精子与同一卵细胞(X)受精形成受精卵染色体组成为XXY型,弗里马丁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和XY型,C错误;D、据题意“多数弗里马丁的部分体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部分体细胞为XY型”,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影响雌性性腺的发育,导致其不育,D正确。故选D。3.香蕉的原始种是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两个野生芭蕉属品种,尖苞野蕉味甜但多籽,长梗蕉软糯但酸涩。科研人员利用这两个品种培育出五个新品种。(图中A、B分别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FHIA-02蕉可以通过低温处理尖苞野蕉的种子获得B.大麦克香蕉品种无子的原因是其原始生殖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尖苞野蕉和长梗蕉杂交能培育出后代,但不是同一种生物D.五个新品种香蕉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可能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香蕉的原始种是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两个野生芭蕉属品种,尖苞野蕉具有两个染色体组为AA,长梗蕉具有两个染色体组为BB,二者含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具有生殖隔离。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培育出五个新品种都为多倍体,其中大麦克和南华蕉属于三倍体,三倍体生物在减数分裂时由于联会紊乱,因此一般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FHIA-02蕉和FHIA-03蕉以及金手指蕉为四倍体,与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二倍体相比,多倍体通常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多倍体的获取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也可以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获取。【详解】A、FHIA-02蕉的染色体组成为AAAA,是尖苞野蕉(AA)的二倍,因此FHIA-02蕉可以通过低温处理尖苞野蕉的种子使其染色体数加倍后获得,A正确;B、大麦克香蕉品种无子的原因是其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B错误;C、尖苞野蕉和长梗蕉含有不同的染色体组,二者杂交后代AB不育,即二者具有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C正确;D、五个新品种香蕉均属于多倍体,而多倍体的优点是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显著增多,D正确。故选B。4.假设某一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B.浅色桦尺蛾和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C.第二年浅色(ss)基因型频率为76.6%D.黑色与浅色桦尺蛾发生了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详解】A、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下来,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所以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B正确;C、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二年浅色个体基因型的比例为80%×0.9/(80%×0.9+20%×1.1)=76.6%,C正确;D、不同种生物之间发生协同进化,黑色与浅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D。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高原反应引起的呼吸急促,受到神经-体液共同调控B.BC段下降的原因是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乳酸在血浆中被氧化分解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的乳酸进入血液D.BC段,人体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详解】A、人从初进高原氧气不足,CO2浓度升高最终引起呼吸频率的变化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BD、BC段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以及造血功能逐渐增强, 红细胞数量增多,进而运输氧气的能力增强使得细胞无氧呼吸减弱甚至消失,B错误,D正确;C、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C正确。故选B。6.研究发现,果蝇通过训练能记住并避开某种气味,训练的方法是接触这种气味时伴随着电击。该记忆由一种被称为蕈形体神经元的细胞管理,其机制如图1、图2所示。电击能将多巴胺传递给蕈形体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存储了将电击与气味联系起来的记忆,但这段记忆很快就会被遗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B.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C.该条件反射建立过程,是“非条件刺激——气味”与“条件刺激——电击”关联形成的D.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A正确;B、比较图1和图2,发现在压力和睡眠基础上,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减少,说明压力和睡眠等因素,会影响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B正确; C、反射建立过程中,气味为条件刺激,电击为非条件刺激;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击的情况下,神经元释放了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产生学习和记忆,而在压力和睡眠条件下,释放的多巴胺减少,且多巴胺只和DAMB受体结合,说明记忆和遗忘的启动,可能与多巴胺分子数量和识别多巴胺的受体种类有关,D正确。故选C。7.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X代表血糖,则d点的血糖浓度一般不超过6.lmmo/LB.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若X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则b→c段变化只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有关D.若X代表CO2,则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答案】A【解析】【分析】1、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在3.9mmol/L~6.1mmol/L范围内,人体血糖在该范围内波动;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保持在3.9mmol/L~6.1mmol/L范围内,如果X是血糖,则d点的血糖浓度一般不超过6.lmmo/L,A正确;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a→b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增多是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C、如果X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则b→c段变化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关,C错误;D、脑干中有调节人体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选A。8.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和成熟B.S1组的果实由于缺少IAA无法催化细胞代谢而发育不良C.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D.S3组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呈正相关【答案】C【解析】【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详解】A、生长素不能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B、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并无催化作用,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起着调节作用,B错误;C、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促进果实生长发育,C正确;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浓度过高可能会抑制果实的发育,D错误。故选C。9.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10天为螺转移的时刻),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无螺环境中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详解】A、由L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者的竞争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正确;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即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正确;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故选D。10.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稻田捕食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 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C.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D.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也存在该关系【答案】D【解析】【分析】1.J形曲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2.应用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例如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详解】A、甲图用曲线表示蝗虫数量和鸭数量关系,是用数学形式表达,是数学模型,当蝗虫数量增加时,鸭子的数量也增加,吃掉更多蝗虫,使蝗虫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λ=1.03,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3t只,B错误;C、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使雄性蝗虫数量减少,目的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D、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蝗虫数量增加,使鸭的数量也增加,进而使蝗虫数量减少,是循环因果的关系,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中也存在该关系,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D。11.晴朗夏季,某兴趣小组将用全素营养液培养的花生植株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继 续培养,获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甲图表示玻璃罩内的CO2含量一昼夜的变化情况(A点表示玻璃罩内起始CO2浓度),乙图表示该植株一昼夜CO2释放速率或吸收速率,丙图表示花生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状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的D点与丙图中的(2)对应,D点之后植株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甲图中的H点与乙图中的e点对应,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最强C.乙图中ac段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丙图中的(4)D.乙图中积累有机物时段是ci段【答案】C【解析】【分析】1、甲图表示玻璃罩内的CO2含量一昼夜的变化情况(A点表示玻璃罩内起始CO2,浓度)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经过一昼夜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说明花生植株的有机物有了净增加。2、乙图表示该植株一昼夜CO2释放速率或吸收速率,图中d、h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f点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光合午休现象导致的。3、丙图表示花生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状态,图(1)表示光合大于呼吸速率的状态;(2)表示光合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状态;(3)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的状态;(4)表示只进行呼吸速率,说明此时植物处于黑暗状态下。【详解】A、甲图中的D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状态,此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 于呼吸作用,对应于丙图中的(1)对应,D点之前植株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甲图中的H点表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状态,与乙图中的h点对应。甲图中的DE段CO-含量下降速度最快即净光合速率最大,此时光合作用最强,B错误;C、乙图中ac段植物处于黑暗状态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对应于丙图中的(4)状态,cd段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的状态,对应于图丙中的(3)状态,C正确;D、乙图中dh段植物吸收CO2,光合速率大呼吸速率,积累有机物,而hi段植物释放CO2,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体内有机物减少,D错误。故选C。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新冠病毒(RNA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以胶体金为指示标记,其原理如下图。若样品中有新冠病毒,被检样品虹吸通过胶体金垫与新冠特异性抗体1(足量、可移动、与胶体金结合在一起)结合,形成抗原抗体1胶体金复合物,复合物继续向右爬行,通过T线时与固定于此的新冠特异性抗体2结合,形成双抗体夹心胶体金复合物,在T线处呈现色带。过量的抗体1继续向右爬行,和固定在C线的抗抗体1的抗体形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呈现色带,可判断操作正确且试剂盒有效。12.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主要有效成分是各种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制备抗体1、抗体2都需要用新冠病毒作为抗原B.若检测呈阳性,则T、C线都显色,共发生3种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C.单抗细胞株的获得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D.若T线显色,C线无色,依旧可判断受试者为阳性13.抗原检测快速、方便,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所以还需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关于核酸检测说法正确的是()A.核酸检测时可将采集的样品直接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B.核酸检测准确率高是因为新冠病毒RNA的特异性C.可采用带标记的核酸分子探针检测采集的生物样品中的抗原 D.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双链DNA分子探针与待测样品能碱基互补配对【答案】12.D13.B【解析】【分析】抗体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的原理检测病毒的有无,若病毒表达量低则误差较大,而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的RNA,通过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再对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荧光含量,由于PCR可以对核酸进行扩增,因此即使病毒含量少也能检测出来,适用于病毒早期的检测,且准确率高于抗体检测。【12题详解】A、由资料可知抗体1、抗体2都能识别新冠病毒,说明制备抗体1、抗体2都需要用新冠病毒作为抗原,A正确;B、本试剂盒涉及3种抗体,若阳性反应,则发生3次抗原抗体反应,B正确;C、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主要利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C正确;D、若T线显色,C线无色是一种无效检测,可能是操作不规范或试剂被污染了,不能判断受试者为阳性,D错误。故选D。【13题详解】A、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核酸检测时先进行逆转录,然后再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A错误;B、核酸检测原理是核酸分子杂交,准确率高是因为新冠病毒RNA与核酸分子探针特异性结合,B正确;C、核酸检测原理是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目标是DNA或RNA,不能检测抗原,因为新冠病毒抗原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D、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单链DNA分子探针与待测样品能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14.神经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当刺激作用停止后,有的兴奋会及时消失,有的兴奋并不立即消失,会延续一段时间,这与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有关。下图1为一种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均表示兴奋性神经元,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 请据图回答:(1)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_____。(2)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发生_____(0/1/2/多)次偏转、N的指针发生_____(0/1/2/多)次偏转。(3)图2为刺激A处记录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则a~b段的_____离子_____流,_____(需要/不需要)消耗能量。(4)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下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速度。①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_____部分。②刺激1至肌肉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秒,刺激点离肌肉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3cm和10cm。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_____米/秒。【答案】(1)突触小体(2)①.2②.多(3)①.钠②.内③.不需要(4)①.轴突②.30 【解析】【分析】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小问1详解】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叫突触小体。【小问2详解】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两极先后兴奋,因此其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由于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到N处,且N的两极同样会发生先后兴奋,因此,其指针也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但是由于图示产生的兴奋能够连续循环传递下去,并多次通过N,但不会多次传到M,因此电流表N会发生多次偏转。【小问3详解】a~b段为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小问4详解】①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看,神经纤维是由长的轴突以及套在外膜的鞘组成的结构,据此可知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长的轴突部分。②刺激1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秒,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秒,兴奋从刺激点1到刺激点2所需时间为1×10-3秒,因此兴奋在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13-10)×10-2÷(1×10-3)=30米/秒。15.下图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产生及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其中的字母代表细胞、物质或器官,数字代表相关的过程。请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属于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______道防线,图1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______(填字母)。(2)图1中n代表的器官是_____。(3)若病原体初次进入人体,则图1中不能发生的过程是______(填数字)。此次免疫过程产生了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体还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某人在成功接种了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又患了该病,请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5)免疫系统除了上图所示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功能。【答案】(1)①.三②.f、Y(2)骨髓(3)①.④②.沉淀或细胞集团(4)①.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感染其他类型流感病毒);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小问1详解】Y表示抗体,图1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三道防线;图1中a表示辅助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Y表示抗体,e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f表示细胞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因此,图1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f、Y。【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c表示B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的的淋巴细胞为B细胞,因此n表 示骨髓。【小问3详解】④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若X初次进入人体,不会发生二次免疫过程,故④不会发生;抗体还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小问4详解】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疫苗激活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针对的是特定的抗原,若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则不能有效地针对病原体,导致患病,也有可能是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导致机体患病。【小问5详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上图所示的功能是免疫防御,还具有免疫自稳、免疫监视。16.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图1中,既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又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处于图2中CD段的时期有____________(填数完序号),由D到E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A同源染色体分离;B染色体复制;C着丝点分裂;D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2)在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与图1时期②细胞来自同一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A.全为ABB.全为aBC.一个为AB、一个为aBD.一个为Ab、一个为ab(3)若将该动物的肝细胞放置到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使其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后,再转移到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其产生的子细胞按其染色体的放射性的强弱分为强、较强、较弱、弱和无放射性五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_。A.放射性强和无放射性的细胞数量大致相当,约占1/16B.放射性较弱的细胞数量最多C.子细胞放射性强弱的根本原因是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和不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D.随着培养的继续进行,前四类细胞的比例会逐渐减少,且减少的速率相等(4)若该动物为雌性哺乳动物,则其生殖细胞需在输卵管中成熟至图1中时期___________(填序号)时,才具备受精能力。(5)当细胞完成了一个细胞周期后,子细胞将可能有以下三种变化类型:a继续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b暂停分裂,但保留分裂能力;c停止分裂,分化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癌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依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变化类型。【答案】(1)①.①⑤②.①④⑤③.C(2)ABC(3)BC(4)④(5)①.a②.c③.b【解析】【分析】分析图1: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CD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EF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既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又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⑤。图2中CD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因此图1中处于图2中CD段的时期有①④⑤。D→E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故选C。【小问2详解】据题意可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出现图② 现象可能是基因突变或者基因重组,假定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可能是A突变成a,也可能是a突变成A,图1时期②细胞基因型为Aabb,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者AABB,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全为aB或者全为AB。假定发生的是基因重组,图1时期②细胞基因型为Aabb,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一个为AB、一个为aB,ABC正确,D错误。故选ABC。【小问3详解】若将该动物的肝细胞放置到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使其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后,再转移到普通培养液中培养第一代后,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培养至第二代中期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标记,另一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都不含有3H标记。ABC、由于着丝点分裂后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和不含放射性的染色体发生了自由组合,随机分配的,因此产生的子细胞放射性强弱不同,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产生一个无放射性(0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的同时一定产生一个放射性强(4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同理产生一个放射性弱(1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的同时一定产生一个放射性较强(3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产生一个放射性较弱(2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的同时一定产生一个放射性较弱(2条3H标记的染色体)的细胞,因此放射性强和无放射性的细胞数量大致相当,各占1/6,共占1/3,放射性较弱的细胞站的比例为2/6,比例最高,数量最多,BC正确,A错误;D、随着培养的继续进行,有放射性的细胞继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会出现无放射性细胞,因此前四类细胞的比例会逐渐减少,但减少的速率不完全相等,D错误。故选BC。【小问4详解】若该动物为雌性哺乳动物,则其生殖细胞需在输卵管中成熟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即图1中时期④)时,才具备受精的能力。【小问5详解】癌细胞是能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对应于a;效应T细胞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对应于c;记忆细胞暂停分裂,但保留分裂能力,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才会分裂,对应于b。17.二倍体作物M 的品系甲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不高。为了改良品系甲,增加其甜度,育种工作者在种质资源库中选取乙、丙两个高甜度的品系,用三个纯合品系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甲×乙不甜1/4甜、3/4不甜甲×丙甜3/4甜,1/4不甜乙×丙甜13/16甜、3/16不甜根据研究组的实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1)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乙、丙杂交的F2中表现为甜的植株基因型有_________种。品系乙基因型为_____。若用乙×丙中F2不甜的植株进行自交,F3中甜:不甜比例为_____。(2)下图中,能解释(1)中杂交实验结果的代谢途径有_____(填数字序号)。【答案】(1)①.7②.aabb③.1:5(2)①③【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思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小问1详解】甲为纯合不甜品系,基因型为AAbb,根据实验一结果可推得乙基因型为aabb,丙基因型为AABB,乙、丙杂交F1基因型为AaBb,乙、丙杂交的F2基因型为(1AA、2Aa、1aa)(1BB、2Bb、1bb),共有3×3=9种,假设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中表现为甜的植株基因型有7种。若用乙×丙中F2不甜的植株(1/3AAbb和2/3Aabb)进行自交,F3中不甜(AAbb和Aabb)比例=1/3+2/3×3/4=5/6,F3中甜:不甜比例为1:5。 【小问2详解】不甜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只有A导致不甜,当A与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甜,故选①③。18.Ⅰ型糖尿病是因免疫系统将自身胰岛素作为抗原识别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小肠黏膜长期少量吸收胰岛素抗原,能诱导免疫系统识别该抗原后应答减弱,从而缓解症状。科研人员利用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动物实验,使乳酸菌在小鼠肠道内持续产生人胰岛素抗原,为此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技术路线如下。据图回答:(1)为使人胰岛素在乳酸菌中高效表达,需改造其编码序列。下图是改造前后人胰岛素B链编码序列的起始30个核苷酸序列。据图分析,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段序列所对应的片段内存在碱基替换的密码子数有________个。(2)在人胰岛素A、B肽链编码序列间引入一段短肽编码序列,确保等比例表达A、B肽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A.引入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终止子序列B.引入短肽编码序列不能含终止密码子编码序列C.引入短肽不能改变A链氨基酸序列D.引入短肽不能改变原人胰岛素抗原性(3)在重组表达载体中,SacⅠ和XbaⅠ限制酶仅有图示的酶切位点。用这两种酶充分酶切重组表达载体,可形成________种DNA片段。(4)检测转化的乳酸菌发现,信号肽-重组人胰岛素分布在细胞壁上。由此推测,信号肽的合成和运输所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转化的乳酸菌饲喂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一段时间后,小鼠体内出现人胰岛素抗原,能够特异性识别它的免疫细胞有________。A.B细胞B.T细胞C.吞噬细胞D.浆细胞【答案】①.6②.ABCD③.3④.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细胞膜、细胞壁⑤.AB【解析】【分析】本题以自身免疫病和Ⅰ型糖尿病为背景,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乳酸菌是原核细菌,要表达人体的人胰岛素抗原,必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才能实现。图示中将人胰岛素编码序列进行了改造,再与一小段短肽编码序列结合形成重组人胰岛素编码序列,进而构成重组表达载体。【详解】(1)从图示可知,改造前后人胰岛素B链编码序列的起始30个核苷酸序列有7个核苷酸发生了替换,则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也会有7个核苷酸发生改变,一个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连续的碱基组成,由此可知,该段序列所对应的片段内存在碱基替换的密码子数有6个。(2)要确保等比例表达A、B肽链,则需A、B肽链一起合成,即启动子和终止子在人胰岛素A、B链编码序列两端,在其中间加入一段短肽编码序列后,序列中间不能出现终止子,所转录得到的mRNA中间也不能出现终止密码子,同时不能改变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和它的功能,综上,答案选ABCD。(3)在重组表达载体中,SacⅠ和XbaⅠ限制酶切位点分别有2个和1个,当将重组表达载体用SacⅠ和XbaⅠ限制酶充分酶切后,会形成3个缺口,得到3种不同的DNA片段。(4)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壁上的信号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到细胞质基质中加工,再将其运输到细胞膜上,进而转移到细胞壁。(5)人胰岛素抗原能引起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而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是特异性识别,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和基因工程等相关的知识点,考向灵活,各知识点联系紧密,需认真审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09 23:06:02 页数:21
价格:¥3 大小:1013.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