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个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 作截然不同。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材料二: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暗之中。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 艺术创作的过程。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类艺术的取缔。”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5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千里走壶口易格滋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②也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壶口,壶口!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放目那些山,一律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高低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塬。多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线又强烈,山上的树、草,蔫头蔫脑,勉强活命。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过。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雨量不到400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靠怎样的顽强才能活下来。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来之前,我找来它们,坐在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走 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⑤山峁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荞麦,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渐密,枝叶渐渐地绿得有了底气。⑦车子继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右边车轮下,一条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这哪里是水,稠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⑧黄河!⑨我不由喊出声来。是的,这就是黄河。河床多石,石深褐色。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故事。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400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骤然收窄成50米,然后从40米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⑪河谷苍凉。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搡着拥挤着,向前奔涌。⑫夜宿宜川县云岩镇。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2℃。凌晨4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疼痛。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陕北的黄土塬,塬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9月,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用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塬恶劣的生存条件。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需要爱的滋养。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土地的热爱。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点或作用。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对黄河的描写。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更直观。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8.怎样理解第⑬段“疼痛”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至汉武籍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曰:“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丁度言:“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耳。”吕大防因推广以进曰:“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家法最善。臣请举其略:自古人主事母后,朝见有时,如汉武帝五日一朝长乐宫。祖宗以来,事母后皆朝夕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用臣妾之礼,本朝必先致恭,仁宗以侄事姑之礼见献穆大长公主,此事长之法也。”帝曰:“今宫中见行家人礼。”大防曰:“前代宫闱多不肃,宫人或与朝臣相见,唐入阁图有昭容位。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与政事,常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皆不预,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辇。祖宗皆步自内庭,出御后殿,岂乏人之力哉?亦欲涉历广庭,稍冒寒暑耳,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窃闻陛下昨郊礼毕,具礼服谢太皇太后,此尚礼之法也。前代多深于用刑,大者诛戮,小者远窜;惟本朝用法最轻,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帝深然之。乙卯,依都水监所奏,作北流软堰。苏辙奏:“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见今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官之意,欲以软堰为名,实作破堰,阴为回河之计耳。”河北转运副使赵偁亦上议曰:“臣窃谓河事大利害有三: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东流分水,患水不 能行;宗城河决,患水不能闭。是三者,去其患则为利,未能去则为害。今不谋此而专议闭北流,止知一日可闭之利,而不知异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易为力,而不知阚村方涨之势未可并入东流。是见近忘远,以河为戏也。请俟涨水伏槽,观大河全盛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于是诏罢软堰。(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注】伏槽水,是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B.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C.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D.盖东流本人力所开阔/止百余步/冬月河流断绝/故软堰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流/比之东流/何止数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籍”意思是“登记造册”,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含义相同。B.“事”指“侍奉”,与《兰亭集序》中的“情随事迁”的“事”含义不同。C.大长公主:古代皇亲国戚的封号不同,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D.外戚:也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用山川湖泽为己用,与百姓争利,仁宗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认为“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B.宋朝仁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事亲倍勤。C.外戚干政,常常导致败乱,前代多有这样的教训。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D.黄河的主流北流,河水流个不停,比东流大得多,都水监想建设软堰,实际上肯定成破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不须远师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4分)(2)臣尝谓软堰不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4分)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选文是怎样体现宋仁宗修身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系登临伤别之作,在登楼望远的同时传达出殷殷惜别之情。B.诗人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飞鸟反衬近处城楼,饶有意趣。C.颈联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与前两句一气相贯。D.尾联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简括而富诗意,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16.同为盛唐诗人的王之涣也有同题名作,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但两首诗描绘的场景、诗人自身的情怀及诗作创作目的是不同的,请结合两首诗作加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善待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情。(2)文人学者为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来命名书屋或居室,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的“十驾斋”就取意于《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绵绵不绝,滋润着文人或豪放或深沉或缠绵或愤激的心灵,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①,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②。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③的荣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为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随之才有了降雨。地球之水得以循环才有了生机和活力的世界。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我们做饭时,锅底的水烧热后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这样循环下来,整锅水就得以快速沸腾。如果没有水的热胀冷缩,我们就必须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拌,否则下层水沸腾了,上层的水还是冰凉的。水不仅有热胀冷缩的特性,②。水在0℃~4℃时热缩冷胀,仅此一点,就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产生。冬天,由于太阳斜射,地球气温下降,海洋中的水温也从表面开始下降。③,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直至把整个海洋全部冰冻起来。这样,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冰球。而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全是冰,那么单细胞生物就难以生存和繁殖,更难以实现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直至产生人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22.下面句子中的“我们”含义,与文中加点处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B.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好好学习。”C.从1949年到2022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73岁的生日。D.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最好去山顶看看!——王燕老师②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罗阳莉老师③与其听别人再多的励志故事,不如让自己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白亚姆老师④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孟一娟老师⑤寒窗十二载蓄势小宇宙,扶摇九万里更待大爆发。——陈立里老师⑥累了看看同伴,倦了想想未来。——龚小易老师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上述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作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答案】1.D2.C3.D4.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5.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B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故选C。3.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故选D。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论点。第一自然段中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可以说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其次,分析论点。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讲述的内容分别是“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都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作用力。在其中也阐述了艺术家的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并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论点。第五自然段对以上阐述进行总结,并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5.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能力。要想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以及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如:①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②材料二原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还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③材料二原文“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④材料二原文“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给5分)【答案】6.D7.A8.①作者看到贫瘠的黄土地,以及它所承受的苦难,内心感受到的疼痛;②黄河作为母亲河,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疼痛。(答出一点三分,答出两点给六分)9.不能。①从选材上看,本文并非以壶口瀑布为唯一写作对象,而是用大量篇幅写沿途见闻与 感受,凸显“千里”“走”。②从主题上看,并非简单以旅游者身份对壶口瀑布进行赞美,而是像一个朝圣者,借行走的过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③从语言表达上看,“千里走”有动态感和画面感,有文化内涵,体现了艰难与虔诚之意;而“壶口瀑布”只是一个名词短语,内容单一,看不出感情倾向。(每点2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剖析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有误,并不是剖析根源,而是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故D项错。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枯萎的草木像是被小火烧过”并非比喻,虽然本句有“像”,但并不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而此处是把枯萎的草木和被小火烧过后剩下的草木进行对比。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从第⑬段“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可以看出,作者的“疼痛”是为自己的轻佻、轻飘、轻薄感到羞愧,感到心痛。第⑩段“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第⑭段“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这些文字可以看出“疼痛”是作为中华民族发源的黄土高原和黄河所经历的痛苦与疼痛。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两个题目的比较,比较题要注意字面意思的不同,也要从选材、主旨、情感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千里走壶口”从字面上看是作者经过了遥远的距离来到壶口瀑布,体现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向往之情;而“壶口瀑布”只是瀑布的名称,含义单调,不能体现出作者从千里之遥去朝拜的虔诚与向往。“千里走壶口”,一个“走”字,体现了作者在组材上的匠心。从开头“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到行文中的“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车子继续拐弯儿”“夜宿宜川县云岩镇”体现了作者不断在行走中观看黄土高原的环境和壶口瀑布的震撼,在不断行走中,作者不断感悟,不断反思,“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写出了本文的主旨“借行走的过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答案】10.C11.C12.B13.(1)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2)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14.修身:①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②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③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每点1分,共3分)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盖东流本人力所开”的主语是“东流”,“阔止百余步”主语不变,分别陈述东流的情况,各自断开,排除AD;“百余步”是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正确。句意: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B.正确。“情随事迁”的“事”是名词,事物。句意: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C.“皇帝的姑母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大长公主”错,应为“皇帝的姑母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为长公主”。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改变了太祖太宗以来的五天一朝母后的习惯”错,原文是“汉武帝五天一朝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朝见”。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师”,效仿;“但”,只;“为”,治理。(2)“尝”,曾经;“施于北流”,状语后置;“甚”,很,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修身:结合“山泽之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为?”可知,不赞同将山林变为自己的游猎场所,不与百姓争夺山泽之利。结合“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不贵异味”可知,虚己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山珍海味为贵。结合“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止用赤白为饰,此尚俭之法也”可知,宫殿只用红、白二色装饰,崇尚节俭。参考译文:仁宗御驾迩英阁,侍读顾临读《宝训》,读到汉武帝登记征用南山提封为上林苑,仁宗说:“山泽之利应与大家共同拥有,为什么要这样呢?”丁度说:“我侍奉陛下二十年,每奉诏命,还没有不涉及忧劳勤政的,这大概是祖宗家法吧。”吕大防乘机推广祖宗家法来进谏,说:“从三代以后,只有本朝一百三十年,朝中朝外无事,这大概是由于祖宗家法最好。我请求举其大概:自古以来皇帝侍奉母后,不定时朝见,如汉武帝五天去一次长乐宫。我朝太祖太宗以来,侍奉母后都是早晚各朝见一次,这是事亲之法。前代大长公主使用臣妾之礼,本朝(见到大长公主)一定先表达恭敬之辞,仁宗您以侄儿的身份侍奉姑母之礼拜见献穆大长公主,这是侍奉长辈之法。”仁宗说:“现在宫中见了只行家人之礼。”吕大防说:“前代后妃所居之处多不整肃,宫人有的与朝廷大臣相见,唐代宫人入阁图中有昭容的位子。本朝宫禁严密,内外整肃,这是治理内廷之法。前代外戚多干预政事,常常导致败乱;本朝母后之族都不参与政事,这是对待外戚之法。前代宫室多崇尚华丽奢侈,本朝宫殿只用红、白二色作为装饰,这是崇尚节俭之法。前代皇帝虽在禁宫,但出入都坐车。我朝太祖太宗都步行从内庭出御后殿,难道是缺乏人力吗?也只是想涉历一下宽广的宫庭,稍稍冒寒冷暑热罢了,这是勤身之 法。前代皇帝,在禁宫中帽子衣服随意简略;太祖太宗以来,闲居必定符合礼节。我私下听说陛下昨天郊礼完毕后,备礼谢太皇太后,这是崇尚礼节之法。前代多严于用刑,大的刑罚是杀戮,小的刑罚是流窜远地;只有本朝使用刑法最轻,臣下有罪,只是免职贬官,这是宽厚仁政之法。至于虚已纳谏,不好打猎,不崇尚奇珍异宝,不使用玉器,不以珍奇异味为贵,这都是祖宗家法,这就是致太平的原因。陛下不必远远效法前代,只要尽行家法,足够用来治理天下。”仁宗很赞同。乙卯年,朝廷依据都水监上奏,建筑北流的软堰。苏辙上奏说:“我曾经认为不能在北流建软堰,(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很明显。东流是人力开凿的,只有百余步宽,冬天水流断绝,所以可以建软堰。如今北流是黄河的主流,比东流大得何止几倍。观察到现在河水流个不停,软堰怎么能建设!依都水监的意思是想以建设软堰为名,实则建的是破堰,且是暗中强行引导黄河回到故道的计策而已。”河北转运副使赵偁也上奏说:“我私下认为黄河的事情大的利害有三个方面:黄河向北流,忧患河水不能分流;黄河向东分流,忧患水不能流动;宗城河决口,忧患水不能堵塞。这三个方面,能去掉忧患就能成为水利,不能去掉就会成为水害。现在我们不谋求解决水患而专门议论堵塞北流,只知道短时间堵塞北流的利益,而不知将来堵塞带来的隐患;只知道北流有伏槽之水容易修改,而不知道阚村涨水的势头不可能并入东流。这是见近忘远,把修改河道当成儿戏。请等待涨水时伏槽,观察黄河全盛之势,再治理黄河东流、北流。”于是朝廷下诏书停止了北流修软堰的工程。【答案】15.A16.①场景不同: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则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②情怀不同:王诗抒发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积极情怀;畅诗展现清俊高逸、冲决束缚的奔放情怀。③目的不同:王诗借登楼事寓理,道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畅诗借重阳登高赏菊习俗抒发送别友人的殷殷惜别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A.“伤别”错误。诗人登高极目远眺,抒写壮阔之景,尽显登攀豪气,志不苟俗,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余,更有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的流露,所以“伤别”错误。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比较鉴赏的能力。情景不同:王诗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登楼望见的雄浑壮阔的景象: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又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后两句写诗人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起笔两句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偕友人恣情攀登这极高的鹳雀楼。三、四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此诗与出了和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的场景。 情怀不同:王诗写出了雄浑壮阔的景象,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更上一层楼”,透露出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畅诗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人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以及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两句与前两句一气相贯,既显出楼高望远,更见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目的不同:王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此句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畅诗结末两句写重阳“菊花事”以明别意。重阳日,古代有登高、饮酒、赏菊、佩茱萸诸俗,诗人以“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简括而富有诗意。诗人特举“今年”二字,实为突出其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又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去,殷殷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17.【答案】(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对酒当歌(艰难苦恨繁霜鬓)(主人下马客在船)(移船相近邀相见)(三杯两盏淡酒)人生几何(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怎敌他晚来风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哺”“驽”“繁”“鬓”“潦”“浊”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答案】18.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②与日俱增③至高无上19.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20.示例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示例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所以可以填“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名重一时:名望很高,被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形容名声显赫,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第二处,“却”表示转折,空缺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可知名气愈大,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可以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三处,根据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与杜甫的荣誉是最高的,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所以可以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形容地位很高。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把前一类作家比拟成“碎石细沙”;“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把后一类作家比拟成“沙中之金”。各具特点,前者“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指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后者“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指出在时间的评判中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碎石细沙”“沙中之金”不同的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类作家的不同感情: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烈感染力。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语段中的这段话语主要是在强调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所以主干部分就可以确定为“杜甫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就做主语“杜甫”的修饰部分,即定语。所以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或者“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也可以用来做宾语“地位”的修饰成分,这样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答案】21.空气的热胀冷缩还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如果水还是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22.B【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紧承第一句话“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结合后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地球上就有了风”“因为水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知,填入内容是说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故可以填入“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二空,从后文“水在0℃~4℃时热缩冷胀”可知,水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的特性与一般情况下的热胀冷缩的特性是相反的,在温度降低时反而会膨胀。因此可填入“水的热缩冷胀”,此处分句应带有递进关系,与“不仅”搭配的应为“还”,故可以填入“还有热缩冷胀的反常膨胀”。第三空,从后文“那么降温后的水会很快沉到水底堆积起来。海洋表面的水不断降温结冰下沉……”可知,这是假设水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产生的后果,所以填入句子是对这种假设情况的描述,故可以填入“如果水还是固守热胀冷缩的特性”。2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意思的理解能力。文中的“我们”泛指所有人,同时包括了听话人和说话人。A.“我们”泛指所有人,包括说话人自己。B.“我们”指对方,不包括说话人自己。C.“我们”泛指所有中国人,包括说话人自己。 D.“我们”泛指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包括说话人自己。故选B。【答案】参考范文深埋艰难,自信前行“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走廊上的这则标语是我的最爱。它始终警示我要学会深埋艰难,带着自信前行。升入高三之前,总能听到高三的学姐学长说,不苦不累,高三无味。高三的学习生活又苦又累,不经历高三就不算真正读过高中。听了他们的话语,看着台阶处“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标语,我知道,我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心中有梦,学习才会更有动力。我试着尽快适应高三学习生活,努力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只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前行的过程中,总有艰难接踵而至,它们牵绊着我、束缚着我。高三第一次月考,我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于是我拼命补数学。第二次月考时,地理又挂了,于是只能多花时间在地理科目上。第三次月考前半个月,我的身体开始罢工,努力看书的我,突然感觉到头晕,实在坚持不了只好趴在桌上。没有办法只好请假去看病,竟然发烧到38.5度。挂完点滴,我坚持回班学习。上晚自习时,又感觉头晕浑身乏力,再挂点滴,如此反复,拖了半个月才完全好。我想这下完了,梦想只会越来越远……难道能随意放弃吗?这则标语又一次映入眼帘:“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不,我绝不能这么软弱,这么轻易放弃,要深埋艰难,自信前行。从此,“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的标语完全超越了“希望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带给我的启示,它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鼓励我继续奋斗。时刻警醒我,遇到艰难,绝不能丧失信心,正如《老人与海中》所写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站在走廊,在一路标语中看过去,我还是更喜欢我的标语。“半山腰总是最挤的,你最好去山顶看看!”是走廊上的另一则标语,我曾经以此为志。但是到山顶的路很漫长,我将深埋艰难,自信前行。“累了看看同伴,倦了想想未来。”是啊,大家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我岂能拉下脚步?“与其听别人再多的励志故事,不如让自己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但如果不能深埋艰难,自信前行,怎么也不可能奋斗成为别人口中的故事。“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我更喜欢这则标语,在我的高三乃至整个人生中,我都将以此励志。【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一、审题立意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标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标语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选取的六则标语侧重点不同,但都能起到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的作用。考生完全能够读懂和理 解这些标语的意思,并能从中获得感悟,或是在想放弃的时候,看到某一则标语后受到启发重新燃起斗志;或是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瓶颈丧失了斗志,读到其中一则标语后有了更高目标;或是在失去信心后,看到某一则标语重新树立起了信心……1.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是真实情境之一,这是考生思考联想的基点;六则标语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2.题目明确考生的身份为“高三学子”;“你更喜欢哪一则”,此任务不是要求简单地写喜欢哪一则,“更”字要求考生对六则标语进行比较权衡,选出“更”喜欢的一则;题目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作文”,一定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3.“六则展示在教学楼楼道上的标语,寄寓着老师们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或勉励,让人信心百倍;或提醒,让人自律自强;或鼓劲,让人看到希望;或出招,让人气定神闲”等语句明确了价值判断,这些标语积极正面,引导考生积极上进、努力备战高考。只不过每个人的情况有所差异,有的同学对这个标语感触更深,而有的同学对另外一个标语感触更深,所以不能误认为是要去批判其中的哪一条。4.第一则标语强调要登高望远,敢于攀登最高峰;第二则强调要自信勇敢地面对困难;第三则强调奋斗的重要性;第四则强调要有梦想;第五则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第六则强调斗志的作用。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哪一则对自己的影响更大,更能鼓舞自己入高考。5.不管是选择学习中要有自信还是要有梦想抑或其他,都可以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这则标语对自己备考影响那么大,而另外一则标语对自己的影响相对较小。如选择“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这一则,自然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各种表现,受到标语的精神激励后是如何做的,并思考“寒窗十二载蓄势小宇宙,扶摇九万里更待大爆发”对自己的鼓励作用相对较小的原因,等等。二、参考立意1.会当凌绝顶。2.深埋艰难,自信前行。3.努力奋斗,成为他人口中的故事。4.以梦为马,不负韶华。5.善于积累,厚积薄发。6.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三、参考素材1.如果你去爬山,你会发现,半山腰的人总是最多的,越往上走,人越少,而最好的风景你只能到山顶去看。所以如果你想要欣赏到最好的风景,往往付出的努力也最多,爬山不能走捷径,只能你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很多人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嫌累放弃了。就好比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的,从我们第一天上学起,我们的目标基本就是一致的,那就是考上最好的大学,只有考上大学我们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可是就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差距渐渐出来了,因为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很多人慢慢就从上大学这条路上退出来,只要少部分人考上 了理想的大学并继续深造,最终有了一个好前程。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顺序永远是先苦后甜的,只有你先不断付出足够的努力,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2.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却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写了《时间简史》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钢琴家刘伟,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但他不放弃,勇于拼搏,追逐自己的梦想,取得了成功。2012年感动中国颁奖词如此赞美他:“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命运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3.凡此种种,都是最好的例子。古今中外,多少伟人经历了常人不可忍受的磨难,取得了成功。与他们比起来,我们简直就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平时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悲观消沉、自甘堕落;会因为一次跌倒而不思进取、停滞不前。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多么愚蠢、可笑啊!我要从现在做起,奋起直追,努力学习。3.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在研制电灯的时候,他与他的助手做了一个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这对他遭成了相当大的打击,难倒就这样放弃了吗?他坚信成功一定不远了,积聚了这么多次失败,吸取了这么多的经验,成功肯定到来。终于,在一次实验中,他看见了那神圣的光芒,微微一亮,他取得了成功,让世界充满光明,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爱迪生的成功事迹告诉我们,失败不是没有用的,是为了积聚经验、力量,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失败多了,经验就多了,就能够厚积薄发。四、结构模式文章开头首先按要求点出“把艰难埋进心里,将自信写在脸上。”走廊上的这则标语是我的最爱,接着写自己在高三现实中运到的困难,然后看到标语,标语带给自己鼓励,让自己继续奋斗。又通过与其他几则标语对比,进一步说明喜欢这则标语的原因。【点睛】技巧,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1.题目紧贴材料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行。”作文拟题是十分重要的。题目自拟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拟题能力。拟题的一般要求是: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博得好感,占据获取高分的良机。2.适当运用名言警句引用名言警句切忌滥用;要与作文材料关系密切,概括或者深化主旨;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为佳,写出几十字往往弄巧成拙。3.开头紧扣主题材料作文的开篇最好能够扣合材料,入题迅捷,观点鲜明,语言精练。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顺势明确立场,语言干净。这就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开篇。4.结尾申明主题如果前面的环节考生都没有把握住,那么,结尾就是最后一次结合材料的机会,处理得 当,仍可力挽狂澜,使文章提档升分。但遗憾的是,有一小部分考生行文至结尾仍然没有贴合材料,错失最后的良机,令人感到非常惋惜。结尾不仅要在形式上照应开头,而且在内容上贴近材料的核心,从而把文章从“不切题”的深渊中打捞上来。写作文需要主题鲜明,贴近材料;开头要先声夺人,结尾要互相照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08 00:24: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2.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