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们已进入“万物皆媒”的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着“尖叫效应”,哗众取宠的内容容易引起围观,低俗庸俗的内容容易吸引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挤压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传播手段更多元,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这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条件。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真理的味道》,从小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日报推出微电影《在场》,通过两个平行时空的间离与融合,重现了过去的历史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雄浑悲壮的历史,彰显出当下富足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这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优秀的红色题材短视频一般要具备以下特征:选题角度新颖、内容具有极致的共情力、画面表达富有新意。具体言之,要找到讲述大事件的小切口,找到家国情怀下的小切面,以温情励志、营造情绪、刻画群像等为突破口,让用户觉得作品跟自己有关联。此外,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观众“云参观”红色纪念馆、展览馆,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在线解答革命历史知识等。为红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不仅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更是让红色文化“火起来”。各地各部门应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比如,可以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综合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以前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开放展示的红色文化遗物遗址可以视、听、触多维展示,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摘编自包世琦《为红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材料二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全景进程中,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 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权威、雅正、热烈、温暖、喜庆、吉祥、美好、成功、富贵、忠诚、希望、力量等积极文化寓意。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稳定的文化浸润和厚重的文化情结,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发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从中国的革命实践看,革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就在发表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揭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嘉兴红船启航,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高扬鲜红旗帜,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夺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培育和铸就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所构建的革命文化,以完整的文化架构和明确的核心价值,为近现代红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摘编自李秀梅《传承弘扬红色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还为现代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基础。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积极文化寓意,如热烈、温暖、喜庆、忠诚、希望、力量等。C.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 D.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受到一定挤压,但其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诗中流露的崇尚白色的审美观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处于主流地位和正向意义。B.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是微电影《在场》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C.拍摄红色题材短视频除了做到选题角度、画面表达新颖外,还要以小见大地讲述大事件、表现家国情怀。D.只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就能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红色是大雅之色、正统之色。B.李清照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赞颂桂花。C.梁启超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比喻少年中国。D.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篇。4.融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哗众取宠和低俗庸俗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B4.①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如采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②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从中国的革命实践看,革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培育和铸就了强大的红 色基因,将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可知,并非是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和正向意义”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由此可推断出“白色”不属于主流地位,但并不一定不具有“正向意义”。B.“前提条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人民日报推出微电影《在场》,通过两个平行时空的间离与融合,重现了过去的历史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雄浑悲壮的历史,彰显出当下富足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可见“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是原因,但并非“前提条件”。D.“只要……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B.“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是:桂花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桂花并非浅碧、深红,但诗人依然认为它是花中第一,所以不能体现“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根据“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 式”“优秀的红色题材短视频……要找到讲述大事件的小切口,找到家国情怀下的小切面,以温情励志、营造情绪、刻画群像等为突破口,让用户觉得作品跟自己有关联。此外,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观众‘云参观’红色纪念馆、展览馆,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在线解答革命历史知识等”可概括为: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如采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根据“各地各部门应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比如,可以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综合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以前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开放展示的红色文化遗物遗址可以视、听、触多维展示,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可概括为: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心,需要被激活——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靳晓燕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认为诗教可以使人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意在说明诗教实际上是一种德育。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这里的“高冷”是褒义词,“高雅”的意思,记者对其引用并无不妥。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A.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D.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7.这篇访谈在提问上有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答案】5.C6.A7.①紧扣主题,不枝不 蔓。记者的提问,紧扣“诗心,需要被激活”这一主题,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中心。第一处提问,从网友留言当中的诗词引入,说到“没想到,诗词一直与我们相伴”,是说“诗心”不曾远离,我们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好的传播形态;第二处提问“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询问嘉宾对已经被激活“诗心”的人的感受。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则是探讨“诗心被激活”的方式和途径。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网友有关诗词的留言引出话题到爱好诗词的具体实例到如何激活“诗心”。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如蒙曼在第一个问题结尾说“走近诗词……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紧接着记者就接续“生活”这个话题,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最终将问题引向生活中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④熟悉对象,引起共鸣。记者的第二次提问“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体现出作者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挡节目很熟悉,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这样容易引起受众和嘉宾的共鸣。【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可知,文章只是就事论事,不能说明“第二季比赛更成功”与“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有因果关系。B.“意在说明诗教实际上是一种德育”错误,由原文“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可知,意在说明由美育导向德育,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D.“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可知,二人是从不同角度讲古典诗词的意义,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否定。 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答非所问,选项是强调诗歌的生命力,不属于题干所问“‘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诗心,需要被激活”这一主题,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中心。结合“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可知,第一处提问,从网友留言当中的诗词引入,说到“没想到,诗词一直与我们相伴”,是说“诗心”不曾远离,我们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好的传播形态;结合“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第二处提问“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询问嘉宾对已经被激活“诗心”的人的感受。结合“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可知,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则是探讨“诗心被激活”的方式和途径。善于引导,环环相扣。结合“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可知,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网友有关诗词的留言引出话题到爱好诗词的具体实例到如何激活“诗心”。 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由原文“蒙曼:……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蒙曼在第一个问题结尾说“走近诗词……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紧接着记者就接续“生活”这个话题,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最终将问题引向生活中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熟悉对象,引起共鸣。结合“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可知,记者的第二次提问“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体现出作者对《中国诗词大会》这挡节目很熟悉,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这样容易引起受众和嘉宾的共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乡余显斌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周根,点头,默默无言。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暝目吗?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 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9.小说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0.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案】8.C9.①身经百战、作战勇敢,18岁当营长,脑袋里有未取出的子弹;②具有感恩情怀,没有忘记张婶、吴哥和霍山的乡亲,想着回馈霍山; ③为人低调,仁爱善良,让人将骨灰悄悄葬在霍山,不惊动乡亲,对霍山的山林树木因自己受连累遭火烧而深感愧疚。10.(1)结尾描绘了绿树葱茏、鲜花盛开、山鸟鸣唱的美好景象,蕴含着对将军的怀念与敬爱之情。(2)暗示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先烈的奉献,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奋斗,丰富作品的意蕴。(3)与前文“大火……将一座山都烧秃了”形成呼应,使情节更完整。(4)表现了将军报答家乡父老的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怀。【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错误,从文中来看,吴哥和张婶谈论将军的时候,“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认为将军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吃了很多苦,而自己没有给将军很多的照顾,内心有着愧疚,她认为将军把自己给忘了也在情理之中,并不是“认为将军生活好了,不会回来的”。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从文中来看,“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这是将军行军作战方面的表现,这些内容说明将军身经百战且作战非常勇敢。结合“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分析,这是将军对乡亲们的表现,对于乡亲们的恩情,将军一直牢记于心,这表现出将军的感恩之心。结合“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当 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分析,这是将军为人方面的表现,这些内容表现出将军为人的低调和仁善。【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小说以写景收尾,写“绿色”“花光”“鸟鸣”等美好的景象,蕴含着对将军的怀念与敬爱之情。结合前面“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等内容可知,这些树木是霍山的乡亲们为将军所栽,结尾霍山葱茏的绿树说明霍山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将军,会永远地纪念将军。同时也暗示霍山的美好今天与将军们的奉献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美好生活与先烈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升华了小说的主旨。结合“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分析,从结构上来说,结尾景物描写与前文山被烧相呼应。从效果上来说,小说以景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四、诗词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菩萨蛮·黄鹤楼①毛泽东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1927年春)【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路线断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那年的春季(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1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势雄伟。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之景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尾。 D.词中“酹滔滔”取自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12.这首词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答案】11.D12.一个“逐”字,将心潮和江浪联系起来,不但生动地写出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还写出了作者高昂的革命激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分析错误。苏轼所谓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是一种对人生的虚无思想,而作者在“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句中表达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两句把酒浇在滔滔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这里表示对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逐”,本是“追逐”的意思,此处比喻内心的激动情绪。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表达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眼前之地牛渚和眼前之景青天明月联想到谢尚闻袁宏咏史一事。C.五、六句中“不可闻”回应“空忆”,表达对古人的仰慕,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不可复遇了。D.西江苍茫浩渺,青天寥廓空明,秋月皎洁清幽,一派空阔渺远、纯任天然的景色,体现了独属于李白的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14.诗歌结尾两句情韵悠远,请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3.C14.①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②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寂寞惆怅。【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错。“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感慨的是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尾联。诗最后两句是景语,交融关系表述为景中寓情,从诗歌结构技巧来说是以景结情。“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在漫天纷纷飘落的枫叶中,诗人寂寞地乘舟离开,只有落叶为他送行,像是同情他的孤独寂寞,更像是叹息他的难遇知音。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五、名篇名句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高度概括“同学少年”所经历的革命岁月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有一句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的典故。(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鸟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5)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衣着与出行工具的一句“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答案】①.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周公吐哺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羁鸟恋旧林⑤.霓为衣兮风为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峥嵘”“哺”“萧萧”“羁”“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绘事发微》曰:“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寒气象。”但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雪景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并非,如五代画家首次应用的“弹粉法”。同时,雪景山水画在继承与创新中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并显示出其的艺术生命力。近现代以来,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转型虽仍以“师造化”为基础,但西方绘画理论的引进,透视、光影等要素的,使绘画技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于生长在北国的画家,冰雪是他们全部灵感的来源。他们借鉴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有益因素而进行雪景山水画探索,在保留中国画笔墨这一本质的基础上,绘出冰雪透明洁净的自然之态。还有一些擅画雪景的画家在尊重中国画传统精神和语言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表现技法,或写意淋漓,泼洒自如,或兼工带写,细致刻画,挖掘和丰富了雪的意象,成就了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空间,呈现出一派豪迈与壮丽的景象。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一成不变弥足珍贵鉴戒别开生面B.一成不变历久弥新借鉴别开生面C.原封不动历久弥新鉴戒标新立异D.原封不动弥足珍贵借鉴标新立异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B.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C.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D.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答案】16.B17.A【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原封不变”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此处强调雪景山水画创作技法在漫长的艺术史中的是有变化的,故应选“一成不变”。“弥足珍贵”强调非常珍贵。“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此处强调雪景山水画在创新中更具生命力,故应选“历久弥新”。“鉴戒”指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借鉴”指跟别人的或另外的事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此处强调的是对西方绘画理论的学习,故应选“借鉴”。“别开生面”原指画像经过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此处强调雪景山水画在不断创新下形成新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空间,故应选“别开生面”。故选B。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而使主语残缺,可在“在题材方面”之前加上“雪景山水画”;二是成分残缺,“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的主语应是“画家”;三是搭配不当,“能力……深入”不搭配,可将“能力”删掉。C、D结构混乱,“人们……,雪景山水画……”,第一个主语相关的句子不完整,应在第一个句子前加上介词“随着”。修改全部正确的是A项。故选A。七、写作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青年学子们饱含热情,积极学习二十大报告,用心领悟报告精神,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请你以“必由之路”为主题,结合社会实际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必由之路”讲话的话题展开。“必由之路”意思是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 则。材料中的“必由之路”,坚持贯彻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导我辈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就必须坚持“团结奋斗”这一必由之路,在团结奋斗中不断锤炼自身本领,在团结奋斗中积小力成大力。此外,“贯彻新发展理念”“从严治党”等也是发展壮大、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为了实现理想,也有自己的“必由之路”,比如确立崇高的报国理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矢志奋斗等。试题要求以“必由之路”为主题结合社会实际和自身发展展开写作。对此,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矢志报国是我辈成人立志的必由之路,或团结奋斗是我辈实现自身理想的必由之路,或勇敢承担起我辈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其次,可结合先辈们为祖国的独立与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的经历,以及当下中国的现状,指出我们为何要走这些“必由之路”。最后,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指出自己将来要走怎样的一条“必由之路”结束行文。立意:1.立志报国是我辈必由之路。2.唯有团结奋斗,复兴才指日可待。3.用责任与担当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1 17:10: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6.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