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一开年摸底联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世界年太阳辐射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太阳辐射量最大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造成图示②③两地年太阳辐射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地形地势C.洋流因素D.纬度因素3.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关的是()A.极光现象B.“磁暴”现象C.水汽输送D.冰岛地震频发【答案】1.A2.D3.C【解析】【1题详解】由图中等值线可以判断出①地(位于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最大介于180-200之间,②介于160-180之间,③介于100-120之间,④介于160-180之间,A正确,排除BCD。故选A。【2题详解】由图可以判断出,②地位于低纬度地区,③地位于高纬度地区,纬度差异是造成两地太阳辐射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因素对②③两地年太阳辐射差异影响较 小,故选D。【3题详解】“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AB错误;地震是板块运动造成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①太阳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④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下图)”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推测该地土壤类型名称是()A.黄壤B.红壤C.黑土D.棕壤5.以下关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发挥作用B.苔藓繁殖增强岩石内部的风化,促进土壤形成C.生物的类型和更新周期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D.动物活动可改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透气性6.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关于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①气温低,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②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有机质积累少③降水少,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留存比较少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易流失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4.B5.B6.B【解析】【4题详解】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说明该土壤颜色为红色,应为红壤,红壤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且红壤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判断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红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生物和微生物会对有机质分解产生影响,且生物还会在土壤养分的循环中发挥作用,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错误;苔藓着生于岩石的外部,而不是岩石的内部,所以不会对岩石内部的风化产生作用,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所以生物的类型和更新周期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错误;动物活动可改变土壤孔隙度,增强土壤透气性,该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6题详解】湖南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年均温相对较高,虽是山区,但强调气温低,应是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①错误;湖南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快,有机质积累少,②正确;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为丰富,而不是降水少,③错误;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为丰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的有机质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留存比较少,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B。【点睛】不同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相差很大,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十一”国庆节期间,一游客到云南大理、丽江旅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游客在丽江玉龙雪山看到外形酷似金字塔的尖尖的山顶(多面锥体山峰),形成这一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板块碰撞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断裂上升8.到虎跳峡游览时,导游介绍的金沙江峡谷成因中,正确的是()A.地壳断裂,冰川侵蚀B.地壳断裂,流水向下侵蚀C.地壳张裂,形成谷地D.地壳断裂陷落,形成谷地【答案】7.B8.B【解析】 【7题详解】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冰川侵蚀下可形成许多地貌,如如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玉龙雪山山峰因冰川的侵蚀作用,周围成凹形陡坡,峰顶突出如尖角,形成角峰,B正确,与板块碰撞、流水侵蚀和断裂上升无关,ACD错误,故选B。【8题详解】峡谷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形谷的一种。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金沙江峡谷正是由于地壳断裂作用下,金沙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逐渐形成的,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北京时间2020年6月4日16:49在印尼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2.88°N,128.26°E)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下图示意地球圈层部分结构,完成下面小题。9.哈马黑拉岛附近海域地震震源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10.地震发生后,图中船只上的人员()A.只感受到上下颠簸B.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C只感受到左右摇晃D.先感受到左右摇晃,后感受到上下颠簸【答案】9.D10.A 【解析】【9题详解】据图可知,图中①圈层为生物圈,②圈层为水圈;③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④位于莫霍面以下,为地幔。震源不会在水圈和生物圈,AB错误;本次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且海洋相对较薄,故排除③圈层,C错误。软流层深度在80-400km之间,而震源深度为100千米,故最可能位于④圈层,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地震后纵波到达水面后,使得船只上的人员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只感觉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而横波的振动方向则与传播方向是垂直的关系。因而,纵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而横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从速度上说,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要快,因此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纵波与横波之间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差。一般来说,造成地面左右晃动的横波是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各地的气压值()A.甲>乙>丁>丙B.乙>甲>丙>丁C.丙>丁>甲>乙D.丁>丙>乙>甲12.图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是()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B.甲地多为晴朗天气C.乙地盛行下沉气流D.乙地湿度小于甲地13.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B.乙、丁之间气流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C.近地面气温的变化不会影响甲、乙之间的风向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产生图中环流的重要原因【答案】11.A12.B13.D【解析】【11题详解】据图可知,相同海拔下,丁处等压线向高空凸出,说明丁处的气压高于丙处;由于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相反,所以甲的气压高于乙处;近地面气压始终高于高空,因此乙的气压高于丁;故该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甲>乙>丁>丙,B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甲地是高压、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B正确。在近地面,一般气温高处形成低压、气压低处形成高压,甲地气温低、气压高,乙地气温高、气压低,A错误。乙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C错误。乙地位于海洋,湿度大于甲地,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甲处等压面向上拱起,为高压,气流应垂直下沉,当陆地温度低,气温低时,可以引起气流垂直下沉,故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空气遇冷收缩下沉,A错误;乙丁之间气流是因为乙处温度更高,空气下沉,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错误。近地面甲乙之间冷热不同会导致风向不同,C错误。产生图中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海陆温度不同,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运动,D正确。故选D。【点睛】同一地点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海水出现结冰现象时的温度称为海水的冰点,盐度是影响海水冰点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海域,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一般为零下几十摄氏度),表层海水结冰析出了大量的盐分,使周围海水的性质发生变化,这些性质变化的海水向下运动,使沿途海水结冰,形成一根向海底延伸的冰柱,这种冰柱被形象地称为“冰手指”。下图为海底“冰手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冰手指”最可能大量出现在()A.地中海B.南极外围海域C.杭州湾D.赤道附近海域15.向下运动的这股海水的性质是()A.盐度高、冰点低B.盐度低、冰点低C.盐度高、冰点高D.盐度低、冰点高16.受“冰手指”影响最大的海洋资源是()A.海洋矿产资源B.海洋生物资源C.海洋化学资源D.海洋动力资源【答案】14.B15.A16.B【解析】【14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冰手指”的出现需要温度降至零下几十摄氏度左右,题目四个选项中,只有南极外围的海域能够达到这个温度要求,地中海、杭州湾属于亚热带地区,赤道附近海域属于热带地区,温度都过高,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结合材料“表层海水结冰析出了大量的盐分,使周围海水的性质发生变化,这些性质变化的海水向下运动”可知,向下运动的海水受到表层海水析出的盐分的影响,导致其盐度升高,密度变大,从而向下运动,BD排除;结合所学和材料可知,盐度是影响海水冰点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盐度越高,冰点越低,A正确,C错误。故选A。【16题详解】结合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冰手指由下沉的盐水形成,由于盐水温度极低,会导致周围海水 迅速冻结,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威胁,B正确;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化学资源的影响不大,故两者受“冰手指”的影响小,AC排除;海洋动力资源主要包括海水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度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主要由大规模海水运动产生,受“冰手指”的影响也较小,D排除。故选B。【点睛】“冰手指”的形成:极地海面之上的空气温度会低于-20摄氏度,但海水只有-1.9摄氏度。当海面气温过低时,海水就会开始结冰,导致其中的盐分析出,进而冰块周围的海水盐度就会随之增加。这些高盐度的海水,有两个特质:冰点低,密度大,在冰块周围温度降到普通海水的冰点以下时仍不结冰,又因为密度大的原因不断下沉,使下方的海水温度也随之降到冰点以下,从而凝固成海绵状的冰,它们会使接触到的新鲜海水冻结,这个过程不断向海底延伸,从而形成了死亡冰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长沙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22年利用暑假对该建筑进行研究。下图为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进行实地研究后,绘制的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助研究小组的同学们解决下列问题。(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2)分析与内室相比,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阐述内室增温的过程。(4)为了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请说明这种做法的合理性。【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 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4)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云南香格里拉当地居民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温室效应原理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已学知识,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使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小问2详解】根据已学知识,辐射是能量的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根据材料信息,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可知,太阳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内室。【小问3详解】根据已学知识,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小问4详解】 根据已学知识,在暖棚的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鹅卵石,鹅卵石的比热容较小,与铺设之前比,白天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更快,可以增强该房屋的保温效果。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钱塘江北源为新安江,往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经杭州湾入东海,河长588.73千米,流域面积5.01万平方千米。流域降水丰沛,河流中含泥沙量小。钱塘江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每年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下图为钱塘江流域水系及杭州湾示意图。材料二: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下图分别示意红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判断钱塘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理由。(2)简述中秋佳节前后,“天下第一潮”景观的形成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红海盐度高的原因。【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理由:钱塘江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源于东南季风携带的太平洋水汽,钱塘江自西向东注入东海(可答海洋或杭州湾)。(2)中秋佳节前后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助长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3)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量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河流注入;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域海水交换少。【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钱塘江流域水系及杭州湾示意图”和“红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潮汐、海水盐度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判断流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看其流域内的降水是来自于当地水分蒸发蒸腾还是来自于海洋,以及河流最终是注入海洋还是消失于内陆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即判断该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钱塘江流域内降水的水汽是源自东南季风从太平洋携带的水汽,钱塘江经杭州湾入东海,是外流河,故其参与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小问2详解】潮汐景观的成因可从引潮力、河口形状、风力流水等外力加强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中秋前 后(农历十五),正值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较大,潮差较大。由图可知,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东海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中秋佳节为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与潮流流向一致,助长了潮势;且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量大,进一步推高潮势。【小问3详解】海水的盐度可从降水、蒸发、入海径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区域图和气温降水资料图可知,红海位于副热带海域,降水少且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红海两岸多为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河流注入,入海淡水径流对海水的稀释作用极为有限;且红海海域较封闭,与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低盐度的海域海水交换少;导致红海盐度高。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湘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多岩溶台地。岩溶台地是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多与峡谷伴生。下图分别为岩溶台地—峡谷示意图(图a)和景观图(图b)。湘西岩溶台地的绝壁上多悬挂式洞瀑(如图c)。它是由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穴口流出而成。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地下河溶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1)描述岩溶台地地貌景观的特征。(2)简述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条件。(3)推断悬挂式洞瀑的形成过程。材料二: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 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4)分析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形成理由。【答案】(1)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2)石灰岩广布;地壳运动相对剧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明显。(3)地壳运动石灰岩层断层节理发育,地表水沿断裂处下切侵蚀,形成峡谷陡崖地表水沿裂隙处溶蚀、侵蚀岩层,形成地下溶洞、暗河等地貌,地下暗河在崖壁出露,河水流出形成悬挂式洞瀑。(4)植被覆盖率高,减少了地表径流,加快了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被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湘西喀斯特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岩溶台地类似于平顶山或者桌状山地貌,说明顶部较为平缓,而该地台地发育众多,与峡谷相伴而生,说明四周坡度较陡,为陡崖绝壁。【小问2详解】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原因与岩层性质及气候等有关。湘西位于我国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从岩石性质来看,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石灰岩广布,容易与流水发生溶蚀作用,使喀斯特地貌发育。从地壳运动看,地壳运动使部分岩层发生断裂,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峡谷,部分岩体崩塌,面积广大的岩层留存,形成台地。【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绝壁处有地下暗河的出水口,说明悬瀑应在河流流水溶蚀后发生在陡崖处形成悬挂式瀑布。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石灰岩断层处节理发育,由于断裂处岩石破碎,易于被流水 下切侵蚀,使该地地表形成峡谷陡崖;地表水继续沿着裂隙处溶蚀和侵蚀岩层,逐渐形成了地下暗河溶洞等地貌;后来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在崖壁处出露,悬挂式洞瀑形成。【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则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高。其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率提高,拦截地表径流能力加强,使下渗量和地下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于石灰岩岩层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加强,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某些植物的根系会排放出酸性物质,也有利于加强对石灰岩的溶蚀,也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1)指出中生代地球上出现的代表性动植物。(2)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世上重要的成煤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3)新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答案】(1)动物:恐龙、始祖鸟等;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2)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气候湿润,森林茂密。(3)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是恐龙等爬行动物,后来又出现了始祖鸟;代表性植被是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转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当时的环境温暖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小问3详解】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4-04 08:30: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2.6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