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5
2
/35
剩余3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昆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pH的调节是靠缓冲物质。【详解】A、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血浆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成对的缓冲物质,如H2CO3/HCO3-、H2PO4-/HPO42-等,A正确;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C错误;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管或血浆中,故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故选C。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细胞外液【答案】B【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详解】①是细胞外液,包括②③④;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⑤细胞内液进行物质交换;②能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为血浆;组织液还会回流淋巴,③为淋巴,B正确,ACD错误。故选B。3.下列各物质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K+、血浆蛋白、胰岛素、CO2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O2、葡萄糖C.麦芽糖、解旋酶、Cl-、尿素D.Ca2+、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成分: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存在于细胞内的: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2)属于外环境的: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汗腺、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详解】A、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各种激素、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血浆蛋白、CO2和O2,A符合题意; B、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内,不是内环境成分,B不符合题意;C、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不符合题意;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A。4.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详解】A、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错误;B、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C、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正确。故选A。5.组织水肿是人体内组织液增多所导致的。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B.组织水肿的发生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C.血浆无机盐离子浓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详解】A、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B、人体的组织水肿与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有关,B正确;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故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6.口腔上皮细胞、心肌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①组织液②唾液和组织液③血浆和组织液④淋巴液和组织液⑤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A.①①③B.②①③C.①⑤④D.①①④【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详解】由分析可知,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①组织液,心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①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④淋巴液和组织液,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B.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神经冲动都是从低级中枢到高级中枢C.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D.参与分级调节的神经调节活动与大脑皮层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A正确;B、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指的是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该过程需要一个上传下达的过程,可见,神经冲动不都是从低级中枢到高级中枢,B错误;C、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通过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过程共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C错误;D、参与分级调节的神经调节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可见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故选A。8.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9.如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关于该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组成B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C.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D.该反射弧中含有3个神经细胞,神经中枢在脊髓【答案】A【解析】【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详解】A、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B、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任何一部分损伤,反射便不能进行,B正确;C、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起着分析处理信息的作用,C正确; D、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含有3个神经细胞(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缩手反射是低级神经中枢脊髓控制的,D正确。故选A。10.神经元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如下图,图中神经元间传递的均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若分别在M、N处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则下列对电表甲和乙的指针偏转情况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M,电表甲偏转2次B.刺激M,电表乙偏转多次C.刺激N,电表甲偏转0次D.刺激N,电表乙偏转2次【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刺激M,电表甲偏转两次,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电表乙所在神经元形成特殊的循环途径,电表乙偏转多次;刺激N,电表乙偏转多次,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电表甲不偏转。【详解】A、刺激M,产生兴奋,兴奋能依次传到电表甲的两极,电表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刺激M,兴奋可传到电表乙所在的神经元,由于该神经元处形成特殊的循环途径,电表乙指针偏转多次,B正确;C、刺激N,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不能传到电表甲所在的神经元,所以电表甲不会发生偏转,C正确;D、刺激N,兴奋会依次传到电表乙的两极,由于神经元形成特殊的循环途径,电表乙会偏转多次,D错误。故选D。11.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2)微量高效:(3)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等。【详解】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避免持续性作用,A正确;B、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B正确;C、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分泌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内分泌腺没有导管,C错误;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C。1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B.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A正确;B、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B正确;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D、短期记忆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 13.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或回收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回收,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器官分别是()A.甲状腺;甲状腺B.垂体;甲状腺C.垂体;垂体D.甲状腺;垂体【答案】B【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详解】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器官分别是垂体、甲状腺,B正确;故选B。15.下列不属于体液调节的是()A.生长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B.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C.二氧化碳使人体呼吸中枢兴奋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调节尿量【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详解】A、生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B、下丘脑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C、CO2含量升高,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通过体液运输,调节尿量,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B。16.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级别实验处理血糖浓度 处理前处理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甲胰高血糖素1.001.281.201.101.10乙激素X1.001.011.000.991.01丙胰高血糖素+激素X1.001.501.601.561.50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D.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因变量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丙组:胰高血糖素+激素X,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乙组单独的激素X作用,不能升高血糖,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详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正确;C、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错误;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D正确。17.已知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分别为蛋白质类物质和固醇类物质。请依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B.①还能合成分泌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C.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的活动将增强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则①的活动将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题图分析,图中①是垂体,②是卵巢。【详解】A、切除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雌性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B、①是垂体,垂体能合成分泌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但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B错误;C、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故会被水解而不起作用,C错误;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对①垂体的具有负反馈作用,则①活动将减弱,D正确。故选D。18.下图是促胰液素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胃酸→→促胰液素→→胰液A.器官X为小肠,器官Y为胰腺B.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器官Y C.促胰液素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D.胃酸直接刺激器官Y也可促进胰液分泌【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器官Y是胰腺,因为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器官X是小肠,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食物刺激胃部产生胃酸,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详解】A、由分析可知,X是小肠,Y是胰腺,A正确;B、促胰液素调节胰腺分泌胰液是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B正确;C、促胰液素是动物激素,其本质是蛋白质,和靶细胞结合后调节细胞代谢,发挥作用的场所在细胞外,C正确;D、胃酸直接刺激器官Y(胰腺)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了解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注意胰液的分泌需要接受促胰液素的刺激,而不能直接接受胃酸的刺激。19.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下列有关HIV及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途径进行传播B.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HIVC.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失调D.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A正确;B、HIV作为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以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HIV,B正确;C、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内环境的稳态失调,C正确;D、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故选D。20.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后,在内环境中增殖B.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新冠病毒C.细胞免疫主要是使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暴露D.各种免疫细胞只分布在免疫器官内【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2)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新冠病毒只能寄生在细胞中,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B、抗体一般不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新冠病毒,而是与病毒结合,束缚病毒增殖,B错误;C、细胞免疫主要是使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暴露,C正确;D、免疫细胞分布于各种免疫器官、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等中,D错误。故选C。【点睛】21.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详解】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错误;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正确;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正确。故选A。22.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苗尖端是感光部位B.波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尖端向下传递的化学物质是生长素C.温特对波森·詹森的技术做了改进,并分离出相应的化学物质D.上述3个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1、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2、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3、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4、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详解】A、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并且他们还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主要在苗尖端下部,A正确;B、波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从苗尖端向下传递的信号是一种可移动的化学物质但没有证明这种化学物质是生长素,B错误; C、温特将苗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通过对比未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置过尖端的琼脂块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证明苗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促进幼苗生长,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未分离出该物质,C错误;D、上述3个实验都没有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错误。故选A。23.现代农业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广泛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蔬菜、水果、茶叶的生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对人体是有毒的,如青鲜素等B.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来源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D.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原理是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本身可能对人体是有毒的,如青鲜素等,A正确;B、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来源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B正确;C、赤霉素能够促进α—淀粉酶的产生,可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以降低啤酒成本,C正确;D、用适宜浓度的2,4-D用于麦田除双子叶杂草,原理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D错误。故选D。2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B.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C.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D.植株生长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答案】C 【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共同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A正确;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维持种子休眠,B正确;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而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D、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D正确。故选C。25.下图为某双子叶植物顶端优势示意图。下列针对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将植物放入太空舱中,其不再具有顶端优势现象 B.植物的侧芽如b也能产生生长素C.双子叶植物的根也具有顶端优势现象D.打顶后,首先解除顶端优势,发育成侧枝的是a【答案】A【解析】【分析】1、在植物的幼嫩部位,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的运输叫做极性运输。这种运输与植物本身有关,存在于茎、芽部分,也存在于根部。2、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能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侧芽生长,产生顶端优势现象。【详解】A、太空舱中虽然无重力,但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故仍能产生顶端优势现象,A错误;B、植物的侧芽也能产生生长素,B正确;C、双子叶植物的根也具有顶端优势现象,即主根优先生长,侧根生长受到抑制,C正确;D、离顶芽越近的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越强,故打顶后最先解除顶端优势的必然是离顶芽最近的侧芽a,D正确。故选A。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叙述不合理的是()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除吲哚乙酸外,吲哚丁酸、苯乙酸、2,4-D等植物激素也具有促进生长的效应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也被称为植物内源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详解】A、生长素发挥作用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二氯苯乙酸(2,4-D)都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和非极性运输(韧皮部),C正确;D、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D正确。故选B。27.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 D错误。28.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的原因是()A.高温导致赤霉素降解B.高温导致脱落酸降解C.降雨抑制乙烯合成D.降雨促进细胞分裂素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1)乙烯:促进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3)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4)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5)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纵向伸长。【详解】A、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则高温促使赤霉素降解将不利于种子的发芽,A错误;B、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故种子就易在穗发芽,B正确;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故选B。【点睛】29.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死亡率C.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D.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种群密度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C正确;D、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很大,国庆期间北京人口大增,直接原因是迁入率增大,D正确。故选B。30.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食物链(只有3个营养级)上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B.若迁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乙,则甲的数量可能会增加C.乙和丙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通过正反馈调节实现的D.若向该生态系统引入丙的天敌,则乙的K值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图可知:甲的种群数量稳定,因此甲属于生产者,而乙和丙的种群数量变化中丙随乙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丙捕食乙。【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由于该食物链只有3个营养级,因此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A正确;B、若迁走全部的乙,则甲的捕食者减少,最终可能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B正确;C、乙和丙之间的数量变化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实现的,C错误;D、若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丙的天敌,天敌会捕食丙,使丙的数量减少,乙的K值在一定时间内会增大,D正确。故选C。3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 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可以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C.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D.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信息,A正确;B、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B正确;C、图丙中实验后期,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另一种生物X占优势,此时两种生物竞争强度减弱,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制约种群数量变化的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D、乙图是捕食关系图,捕食者B对被捕食者A的进化有益,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D。3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答案】B【解析】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2、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选B。3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34.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生物学中也普遍存在着“信息”,如图为信息传递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为中心法则部分内容,且A为DNA,B为RNA,则甲过程需要DNA聚合酶,乙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若图示为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且A为垂体B为性腺,则甲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为性激素C.若图示为血糖调节过程,且A为胰岛素,B表示血糖浓度降低,则甲为促进作用,乙为抑 制作用D.若图示为草原中狼与羊根据对方气味进行猎捕与躲避猎捕的过程,且A为狼,B为羊,则甲属于化学信息,乙属于物理信息【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B二者关系是相互影响的,A通过甲过程影响B,而B又通过乙过程影响A。【详解】A、若图示为中心法则部分内容,且A为DNA,B为RNA,甲过程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B、A为垂体,B为性腺,则甲为促性腺激素,乙为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反馈调节垂体,B错误;C、血糖调节过程,A为胰岛素,B表示血糖浓度降低,则甲为促进作用,乙为抑制作用,C正确;D、甲乙同应属于化学信息,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动物激素的调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识记各动物激素调节过程;识记血糖调节具体过程;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5.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既可以调查丰富度,也可以调查种群密度B.土壤小动物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C.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使用灯光来诱捕D.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其丰富度【答案】A【解析】【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土壤动物具有避光、趋湿和避高温的特性,可以用诱虫器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 【详解】A、该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可以统计样方内物种的数量即丰富度,也可以统计样方内同种生物的数量即种群密度,A正确;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C、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动物具有避光、趋湿和避高温的特性来诱捕的,C错误;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故选A。36.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生物种类鱼甲河虾鱼乙水蚤消化道内食物组成鱼乙、河虾水蚤、小球藻水蚤、河虾小球藻A.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C.小球藻、水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答案】C【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3、由表格分析可知,表中食物链有5条: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详解】A、鱼甲以鱼乙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鱼甲与鱼乙都以河虾为食,二者又有竞争关系,A正确;B、根据捕食关系可判断,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B正确;C、小球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水蚤是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D正确。 故选C。37.某研究小组在对某种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B.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C.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D.草原上牛、羊等还可用取样调查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D【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条件:必须是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该地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详解】A、鼠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广,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A正确;B、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其中M=68只,n=54只,m=12只,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为N=Mn/m=68×54÷12=306只,B正确;C、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C正确;D、草原上牛、羊活动能力较强且活动范围广,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不能用取样调查方法,D错误。故选D。38.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A.水B.光照C.温度D.无机盐【答案】B【解析】 【分析】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详解】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所以在竞争阳光中处于优势,最终能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B正确。故选B。【点睛】39.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D.图解不仅能体现能量单向流动的特点,还能体现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详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错误;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4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详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A正确;B、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草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C错误;D、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C。二、简答题41.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农作物、杂草、蛙、田鼠、昆虫、蛇等生物。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田鼠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中能量的去向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______(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_____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下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填“<”“=”或“>”)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型。【答案】(1)未利用(2)①.K②.0(3)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的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①20②.=③.衰退【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田鼠的同化量,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田鼠摄入量=田鼠同化量+粪便量,则图中A表示田鼠同化量;田鼠同化量=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田鼠呼吸消耗的能量,则B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被次级消费者摄入量+未利用的能量。 【小问2详解】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小问3详解】农田中除杂草、去虫害、灭田鼠,是为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小问4详解】由下图可知,当λ>l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l时,种群数量不在增加,保持稳定,当λ<l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研究意义、种群密度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42.2020年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表面抗原研发出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采一滴血仅十分钟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图1是某抗原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__。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_(填代号),图1可以表示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_反应过程。(2)钟南山院士反复强调人们出门要戴口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与__________构成的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接触,减少感染机会。(3)COVID-19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对于已侵入宿主细胞内的COVID-19,就需要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病毒,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角度分析,这些细胞的死亡属于__________。(4)在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该试剂盒利用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 (5)免疫预防,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分别注射某病原体的抗体血清和疫苗后血液中的抗体含量。请在图2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该病原体疫苗后血液中该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________(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答案】(1)①.吞噬细胞②.淋巴因子③.⑤④.体液免疫(2)皮肤和黏膜(3)①.效应T细胞②.细胞凋亡(4)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5)【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为吞噬细胞,②为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记忆细胞,⑤为浆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①能吞噬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细胞①~⑤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细胞⑤(浆细胞),图1可以表示体液免疫的反应过程。【小问2详解】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小问3详解】COVID-19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对于已侵入宿主细胞内的COVID-19,需要细胞免疫,就是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病毒,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角度分析,这些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的凋亡。【小问4详解】在新冠病毒的多种检测方法中利用的都是核酸或蛋白质,这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该试剂盒能精确诊断的免疫学原理是免疫系统具有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从而判断出是否被感染COVID-19病毒。【小问5详解】如图2中曲线a、b 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分别注射某病原体的抗体血清、疫苗后血液中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该病原体疫苗后血液中该抗体含量变化曲线如图:。43.某建筑工人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脚掌,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若图1为其体内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的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据图作答。(1)与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_________区。(2)在图2中兴奋只能由G传给H,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从图中相关字母所示结构分析,这是由于______。(4)研究表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①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__________(从电荷分布的角度分析),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②若在图2的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S(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①.由正变负②.不能③.在B、C处为单向传递(4)①.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②.向右偏转③.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④.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解析】【分析】分析图1:A位于传入神经,B、C表示突触,M、N位于传出神经。分析图2:突触前膜位于G上,突触后膜位于H上。【小问1详解】大脑皮层的S区与讲话有关,与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小问2详解】在图2中兴奋只能由G传给H,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小问3详解】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该区域会从一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外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由图可知,M点位于传出神经上,由于兴奋在突触处(B、C)为单向传递,所以刺激M点,A点不能发生这种电位变化。【小问4详解】①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分布特点是内负外正。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②由题意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若在图2的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该处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说明Na+内流,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该处的电位内负外正得到了加强,说明Cl-内流,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因为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会改变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影响实验结果。44.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甲图是一株盆栽植物, 乙图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用乙图根、芽、茎三条曲线上相应字母所对应的浓度来表示甲图相应各点的生长素浓度):(1)乙图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甲图①处生长素浓度,________点表示②处生长素浓度。②处结构长不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左侧光照下,乙图________点浓度可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点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________生长。(3)将该植物向右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可表示⑦侧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__点浓度,表示⑧侧生长素浓度的是乙图中______点浓度,因此根将________生长。(4)图乙中能够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的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mol·L-1。【答案】①.b或d②.f③.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侧芽)抑制②生长④.去除顶芽⑤.c⑥.g或k⑦.向左(向光)弯曲⑧.a⑨.e⑩.向重力弯曲(向地)⑪.小于10-8【解析】【详解】(1)由于植物存在顶端优势,则甲图①处为植物的顶芽,生长素促进顶芽的生长,乙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浓度有b、d点;甲图②处为植物的侧芽,①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处,抑制侧芽的生长,对应乙图的f点;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之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会下降,低于10-6mol•L-1,促进侧芽的生长.(2)将该植物较长时间置于左侧光照下,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③侧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乙图g或k点浓度可表示④侧生长素浓度;c点表示③侧生长素浓度.此时,植物茎将向左(向光)弯曲生长.(3)若将该植物向右侧放倒水平放置一段时间,由于生长素受重力的作用,会从⑦侧运输到⑧侧、会从⑤侧运输到⑥侧,对于根来说:⑧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对应于乙图的e点,⑦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会促进根的生长,对应乙图的a点,所以根将向重力弯曲生长,茎将向上(背重力)弯曲生长。 (4)从图乙中看出来当浓度范围是小于10-8时同时促进根、茎、芽生长。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生物真题( word,解析版)
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生物真题( word,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01 06:42:01
页数:35
价格:¥2
大小:847.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