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益阳市部分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益阳市部分示范中学2023年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籍今译,是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人追溯其历史,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典》等上古文献的改写,看作当时的古籍今译,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言文分离的时代,对前代典籍的字词改写与替换,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今译”并不相同。真正的古籍今译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规模展开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古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籍今译者的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桥梁。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不可“曲高和寡”,使得呈现的今译受众面窄。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古籍承载的很多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今译就是要实现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人们常用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作为古籍今译的标准,其实,这更可看作是对今译“现代阐释”性质的说明:“信”是求真,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古籍文本:“达”是求通,强调译文要全面准确反映古籍的文化信息:“雅”是求美。强调译文文辞的文雅优美,这更是说今译文本的现代形态。一句话,今译就是要忠实、完整、准确、优美地再现古代文化信息,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形态多种多样。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重视的是其阅读价值,今译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今译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古籍今译的根本不是古典文本的复制,今译古籍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替代古籍。实际上,今译的过程就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既不完全是古典文化文本,也不完全是现代文化文本,而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一种中介文本。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究其实质,翻译是一种旨在复制的阐释活动。整个翻译过程,可以划分成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译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接受,第二阶段是对它的转换表述。当然,这样的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两个阶段常常相互渗透、 难分彼此,接受的同时就有转换,表述的过程加深着理解。第一阶段的理解接受,是力图与古典文本作者的心意沟通,客观、公正、全面地接受原有内容。但由于古代典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有语境的丧失往往使它失去确定的含义,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古代典籍常常是歧义丛生的,阅读时须作出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又总是由阅读者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知识结构决定的。这样一来,原以为客观的理解接受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主观色彩。第二阶段的转换表述更是如此,尽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同属一种语言,但它们的语词系统、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自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所荷载的文化信息也大为不同。仅就语词而言,许多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就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句。在实际翻译中,在转换表述的同时,古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种程度的改造,新文本和古籍之间难以存在一致性。从古籍今译的文化目的看,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阐释,而非复制。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本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新结构,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翻译者文化心理背景中潜在的现代性因素和新语词本身携带的现代文化信息,古典文本被改造成一种新文本,一种易于为现代社会接受,也易于融入新文化结构的文本。古籍今译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说它是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今译古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自足的文本。谈论翻译的人往往都讳言创造,他们常常只是空泛地高标“信”“达”“雅”,其实要“达”要“雅”,哪里离得开创造?古籍今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构:不只能读懂古书的字句,而且对翻译对象的产生、流传、演变、影响等有具体、细致、全面的研究;不只了解该古籍的历史价值,而且要明了它的当代意义。今译的创造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不仅要做到对古典文本的忠实,而且还要做到在不损害这种忠实的基础上,使新的文本自然、优美。(摘编自邵宁宁、王晶波《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最早源于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对上古文献的改写,大规模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B.我国古籍数量多,形态多种多样,今译文本是古籍的现代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后生成的文本形式,为普通读者所重视。C.古籍今译的过程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是一种介于古典文化文本和现代文化文本之间的特殊文本。D.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旨在复制的阐释活动,这种阐释会导致今译文本与古籍出现差异,但也使今译文本融入现代文化的新结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译文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如果将译文等同于古籍本身,就难以传递古籍承载的文化信息。B.古代典籍歧义丛生,阅读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语义。C.即使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全对应文言词汇的词句,今译文本也会与古籍存在文化信息差异。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今译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优秀的今译能解决古籍文本中的很多疑难问题,从而促进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B.“今译最重要的,是把原文的内容含义尽可能忠实地译为白话文,以利于大众阅读。这一点做起来尽管有困难,但还比较容易。”C.“以古籍文本为经,以出土古物证明为纬的学术理念,得到学界的肯定。考古学的学术发展,为古籍今译研究的进步提供条件。”D.“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局限于少数博识的学者,而一般人终难以接近,于此今译一法实足以济诸法之穷。”4.材料二第二段论证严密,请简要分析。(4分)5.古风出版社拟对一部古代典籍进行文白对译,以期对非专业读者普及传统文化。出版社应选用怎样的今译人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蝶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他笑嘻嘻点着头。“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得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滚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风。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 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除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客人所谈及的"秩序""调度"等相关细节,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得沉着。B.本文善设悬念,五名客人身份不明,去向不明,得到护送,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C.本文主要从客人的视角来描写革命战士们过封锁线时的语言、动作,小说真实可信。D."队伍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用比喻手法,突出队伍行进迅速与敏捷。7.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孩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见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B.大孩子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突出了众志成城,共同反击外敌入侵的主题。C.开头擦步枪的是这个大孩子,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合。D.他和《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8.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小说也没有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革命者群像特征。(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B.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C.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D.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认为应先攻打蜀国。B.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离称王越来越远。C.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方联合,“危”机四伏。D.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服后,陈庄担任宰相,秦国实力日益强大,更加轻视诸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14.面对伐蜀还是伐韩,张仪和司马错的分析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①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①圉圉:形容巨鱼逃跑的样子。②丙穴,本来是地名,此指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于丙穴”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水寒风又烈”突出了水与风的特点,写出了渔人打鱼时环境之恶劣。B.“成虚设”“从它归”写出渔人费尽心思仍一无所获,眼睁睁看着鱼逃跑的囧境。C.六、七句对仗工整,月、雪意象优美,意境空灵,但“独钓”则流露着淡淡哀伤。D.渔人作为劳动者,其生活充满艰辛,但作者描写渔人时却融入了赞赏的情感。16.有人评价这首词描写出渔人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过秦论》中写诸侯国为了对抗秦国的进攻而不惜以财富和土地来招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发问的形式愤怒批判秦朝统治者大肆搜刮财宝而丝毫不知珍惜的行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炼字,“空”字深受诗人青睐,诗人借此字,或表达空旷、幽远之感,或传递徒然、怅惋之情,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975年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的崔向群被分配到某大型飞机制造厂工作,但飞机制造的工作与其专业不对口,无法______,所以她坚决要求前往偏僻山里的光学仪器厂。别人______要离开的山沟,她却一门心思往里钻。1993年,已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多年的崔向群决定动身回国,参与中国自己的大视场光学光谱巡天望远镜建设。崔向群面对得知其归国逍息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一再挽留和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的高薪聘请与日后派她回国的承诺而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在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崔向群挑起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也称“郭守敬望远镜”)建设的重任。当时的科研环境之差可谓一言难尽,经费有限、人手不足、时间紧迫,在一片怀疑声中,崔向群和团队开始了研究。困了就喝咖啡,一睁眼又投入工作,______的艰苦攻关给她留下了多种疾病,但她无怨无悔,2008年10月,LAMOST终于成功建成。这项工程的建成让我国光学天文望远镜睁开了迷蒙的双眼,让我国望远镜研制终得与世界最高水平相遇,让我国大视场天文学研究在国际领域站稳了脚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结合材料中崔向群的事迹写一幅对联,称赞她的两种品质,不超过30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雀鳝隶属于雀鳝科,①:据对欧洲曾发现的雀鳝化石的研究,它生活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鳄雀鳝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鳄雀鳝之所以能“大小通吃”,是因为它在鱼类中有一个独门秘笈,②,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生物,雀鳝的吞咽能力甚至可以媲美蛇类。不幸的是,常常会有一些人对其饲养、观赏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兴趣,然后将其任意抛弃、随意放生,而这种“淡水杀手”在我国水域暂时没有天敌。那些被随意投放在自然环境中的鳄雀鳝,③,也没法用人工方式杀灭,它们如果适应了环境,形成了自然种群,后果将不堪设想,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鳄雀鳝可能带来的危害,现在它们的名宇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时刻警示人们严格管理引进和养殖鳄雀鳝,不能让它们进入非原产地的自然环境。21.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网课时代”出现了一门“花钱雇人盯着自己”的新兴工作——“督学”。“督学”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学习,促其制定与完成学习目标。自律是通过心理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律是用规章制度管理自己,“督学”的出现仿佛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用主动寻求他律的方式完成自律。但“督学”并不意味着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所以仍需要自身有学习意愿和自律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解析]A项,“最早源于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对上古文献的改写”,原文无此意;B项,偷换概念,普通读者重视的是古籍的“阅读价值”,而不是今译文本;D项,“使今译文本融入到现代文化的新结构”表述绝对,原文是“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的新结构”,“阐释”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A[解析]“就难以传递古籍承载的文化信息”,说法不准确。3.D[解析]材料的主要观点是:①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②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A项强调今译对专业研究者的价值,B项重在论述如何翻译,C项侧重考古学的作用,D项最适合证明观点①。4.①结构严密,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指出翻译的实质,接着从两个阶段阐述,进而得出今译文本与原作间存在差异性的结论,层层推进,逻辑严密。②语言严密,“往往”“很大程度上”“尽管”“但”等词语,用语准确,逻辑性强。【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②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③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构。④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6.【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A不是为了衬托革命战士们得沉着,这些细节反映客人善于吸取经验,及时改进的态度,更是在反复强调秩序和调度的重要性。7.【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D.大孩子并没有体现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特征。8.【参考答案】①节奏紧凑,层层推进。从出发前的全副武装、周全部署,到行军过程的快慢行止,最后一道封锁线的严阵以待,叙事节奏加快。 ②突出人物形象。封锁线上,遍布敌人哨位,战士们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可见训练有素,能力出色。③凸显主题。护送任务困难重重,更能突出队伍久经历练的强大,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敬意。④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第①点:答出"情节节奏紧凑,层层推进"、"情节张弛有致"等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第②点:答"突出人物形象"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给1分,除参考答案外,答到勇敢机智、富有斗争经验等都可给分;第③点:答出"凸显主题"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第④点:答“紧张的氛围更容易调动读者的情绪,带给读者惊心刺激的阅读体验"给2分,其他跟读者阅读体验有关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答到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大孩子(1分),在残酷的战争中快速成长的革命战士,代表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身份界定1分)。②阿张(1分),在广州沦陷后毅然参加革命的南洋华侨,代表有召必回、赤诚肝胆的爱国侨胞(身份界定1分)。③五位客人(1分),需要被保护、善于观察反思的外江佬,是身兼特殊任务的知识分子,也是革命的重要力量(身份界定1分)。④群像特征:文中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1分),但都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细心体贴、勇敢无畏、丰富的作战经验、强烈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等特点(只要答到其中一个形容词都给1分),他们是无数普通革命战士的缩影。评分细则: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得4分。第四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D【解析】“九鼎宝器必出”是九鼎宝物一定会流出的意思。应在九鼎之前断开。“此王业也”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整句意思: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手持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 11.C【解析】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12.A【解析】秦惠王对于攻打蜀国还是韩国举棋不定,司马错和张仪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最终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决定攻打蜀国,并不是一开始秦惠王就想伐蜀。13.(1)得到蜀国的财富,就足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却不伤害一般百姓,蜀国就已经被收服了。[4分。缮兵,整治军队,1分;服,被收服,1分;大意2分。](2)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又落得一个不仁义的名声。去做天下人都不希望做的事情,实在是危险啊![4分。利、所不欲,各1分;大意2分]14.①对蜀地认识不同。张仪认为蜀地地偏民穷,对称霸天下无益;司马错认为蜀地地广民富,国君暴虐,伐蜀有禁暴正乱之名。②对秦国认识不同。张仪认为亲王已经有征服天下的实力,应该直扑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错认为,秦国地小民贫,需要吞并蜀国以增强实力。③对韩周等国反应认识不同。张仪认为韩周都是待宰的羔羊;司马错认为韩周会联合其他诸侯共同抗秦,危害巨大。[3分。一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侵占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手握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如今的蜀国,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的国家,我们使兵马凋敝使百姓劳累,也不足以因此而获得好的名声;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足以当做巨大的利益。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 足以使版图扩大;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蜀国已经被收服了。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胁迫天子了,胁迫天子,这是一个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义的坏名。干天下人都不愿让做的事情,实在是危险啊!请允许我分析陈述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17.(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示例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每句一分,有错字该句不得分)示例二: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示例三: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示例四: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示例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8.示例:学以致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废寝忘食)。(每空1分)解析:第一个空,由前文中交代的崔向群本是光学仪器专业,却被分到飞机制造厂的情况,可以得知,崔向群的所学并未得到应用,所以后文交代她要去到光学仪器厂,空缺处应填能表达所学能被应用的成语,故填“学以致用”;第二个空,由后文“她却一门心思往里钻”的转折可知,前文应填能够表达别人极度想要离开的成语,可填“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等成语;第三个空,由前文“困了喝咖啡,一睁眼又投入工作”的情况,此处应填能表达这种工作状态的成语,如“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等。19.答案:欧洲南方天文台得知崔向群归国的消息一再挽留她,德国某大型跨国企业也高薪聘请她,并承诺日后派她回国,不过崔向群依旧在1994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改为几个短句2分,符合原意2分)20.示例:拒绝高薪诱惑归国效力,无畏众多质疑攻坚克难。(大体符合对偶的修辞要求2分,称赞的是崔向群的两种品质2分)21.C解析:A项“并”是动词,意思是挨着,B项“并”是语气词,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C项与文中的“并”都是连词,“并”表示承接关系。D项“并”是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22.答案:①它也被称为鱼类中的活化石(雀鳝的物种历史十分悠久);②就是超强的吞咽能 力;③没有天敌的制衡(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23.【审题指导】这是一道考查辩证思维的材料作文。材料首先指出目前存在的现象,即网课时代衍生出的“督学”新行业,并给出了“督学”的工作内容。然后指出在学习中分为自律和他律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来约束行为,一种是用规章制度管理自己的行为。接下来探讨二者关系,自律与他律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方式,但“督学”这种“用主动寻求他律的方式完成自律”的全新形式,似乎完美地兼容了二者。“自律”“他律”的关系并非是完全并列的关系,在它们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他律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又为自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就是材料中所说:内因(自律)是变化的根本。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行文如果强调“自律与他律并重”的观点,开头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在本论部分可列举生活中自律的现象、事例,谈自律的意义。紧接着谈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强调“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的观点,将论述向纵深处推进,综合运用例证法、正反对照法,进一步论证“自律和他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总结论点“自律与他律并举”于人、于家、于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参考的名言如,“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朱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习近平)【参考立意】1.“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2.以“他律”之壁,护“自律”之花。3.“自律”与“他律”并用方能行稳人生之舟。4.“自律”与“他律”当相得益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9 09:3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43.8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