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严格按照答案给答题卡上内容打分。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 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选自《诗论》,朱光潜)材料二: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 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B.“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似可品评高下。C.“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D.《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C.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D.“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A.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5.请结合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谈谈“桃”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答案】1.C2.C3.B4.①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 ②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钟书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二者不可割裂,应相互作用,彼此圆融。5.①“桃花”在《桃夭》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出婚,又以花朵明亮鲜艳来暗喻女子美丽的容貌、同家人相处和睦的美好品德;②《新城道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去往新城的途中,秀丽明媚的春光和繁忙的春耕景象,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是朱光潜所说的“超物之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错误。由原文“‘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一处可知,“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神话、宗教都是“移情作用”的产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错误,选项无中生有。由原文“‘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可以推断,“超物之境”在魏晋之前也不多,“因此认为”也于文无据。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但是没有认为情感导致外物错误的面目。D.“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错误。由原文“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可知,罗斯金排斥贬低一切情感附带。“非怒非喜”指平和,不是零感情态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原文“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B.原文“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可知该项是典型的同物之境,“移情”、执情强物,具有“以我观物”的特征,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依据原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可知选项是以物观物,属于“无我之境”。D.“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依据原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知选项是以物观物,属于“无我之境”。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由“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可知,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作者认为“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材料二:由“钱钟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可知,作者认为王国维和钱钟书关于“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由“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可知,即简单二元归类不够客观,不能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合”的丰富性,二者不可割裂,应相互作用,彼此圆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超物之境”,作者关注的并不是“桃”本身,只是作“比”“兴”用的,“桃”在《桃夭》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的意思是: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这句话以桃花的明亮鲜艳来暗喻女子青春亮丽、婚姻幸福,以及和家人相处和睦的美好品德。《新城道中》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一句中出现了桃。而这句的意思是: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桃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去往新城的途中,秀丽明媚的春光和繁忙的春耕景象。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从吟咏的对象出发,表达作者的情感,属于朱光潜所说的“超物之境”。(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文本一:老来割麦蒲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 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08下)文本二: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麦香,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老哥俩亲密的关系和感情的融洽。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B.老人们通常认为“星露”是从星星上落下来的露水,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予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 C.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8.顺爷、六哥的谈话内容和相处过程印证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人打电话却叫不回来收麦的人,体现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结构——差序格局正在慢慢改变。B.二人不愿去城里生活,体现了中国人的安土重迁,表现中国乡土社会的无为而治的特点。C.小孙子最后选择回乡种田创业,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速率加快,但长老统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随着社会变迁加剧,中国基层百姓服膺传统的主动性减弱,乡土社会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脱离地缘关系的影响。9.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10.请结合材料,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答案】6.A7.C8.D9.①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②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10.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可以理解,也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比喻”错,开篇描写麦香有拟人“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有对比“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没有比喻手法。 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由原文“一亩田的收成看,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可知,年轻人进城打工是为了生计,并非“迷恋城市、好逸恶劳”;B.“小说将其作为汗水的象征,寄予了对农民勤劳质朴等优秀品质的赞美”属于过度解读;D.“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错,农民不离开土地是因为不舍得,而不是当做立国之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名著思想观点的能力。A.子女不回来收麦与“差序格局”没有关系;B.二人不愿意去城里主要是对乡土的眷恋,与是否“无为”无关;C.小孙子回乡创业并不是长老统治的作用。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是麦地里的环境描写,“一浪浪地腾着涟漪”写出了麦地里生机勃勃的景色,而这一切,是顺爷和六哥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除了小麦,“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更是两人辛勤劳作的证明,是两人的劳动,带来了如此美丽的景象。由此可概括: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象征着新生,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由此可概括: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对文章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章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但他们虽然坚守土地,但对进城务工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同时,他们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现实意义:由文本二“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可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根。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土地流动是必然趋势。因此,对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让他们明白土地流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消除他们的偏见。而在农村土地从“定居成为常态”,到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从“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到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反对派和顽固派是正常趋势,而文中的顺爷和六哥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已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 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B.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C.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D.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与“无以至千里”(《劝学》)中两个“以”字含义不同。B.“唐主乃因谟复命”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中两个“因”字含义相同。C.“朕之伐叛,得尔为多”与“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中两个“为”字含义不同。D.“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与“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中两个“相”字含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 B.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C.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D.陈觉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欲杀严续,南唐国主利用机会向世宗陈情,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该将其杀害。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山。(2)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15.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1.D12.B13.C14.(1)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2)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大义则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忧患。15.句意: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目的:告诫后世君主要像周世宗那样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后周世宗)任命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官职名称内部不可断开:“天平节度使”是一官职名,内部不断开,排除BC;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前代”作定语,修饰中心语“名臣”,之间不断开;“几人”作主语,“堪比”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中,“以”,使、让;句意: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无以至千里”中,“以”,凭借,依仗;句意: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B.“含义相同”错,“唐主乃因谟复命”中,“因”,介词,趁着、乘便;句意:南唐国主趁着钟谟返回后周复命。“因为长句”中,“因”,连词,于是;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C.“朕之伐叛,得尔为多”,“为”,是;句意: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耳得之而为声”,“为”,成为;句意:听到便成了声音。D.两句的“相”都是相互的意思。“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句意: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彼与彼年相若也”,句意:他和他年龄相近。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征讨淮南过程中”错,根据原文,此时南唐军队已经投降,世宗入城表示安抚。不是“过程中”,而是讨伐胜利后。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躬”,亲自;“擐”(huàn),穿;“甲胄”,甲衣和头盔;“军”,名词作动词,驻扎。(2)“向时”,从前;第一个“则”,虽然;第二个“则”,已经;“虞”,忧患。【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典故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大邦”,大国;“小邦”,小国。句意: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根据前文“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可知江南没有归服时,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这正是攻天下时服强以力,守天下时怀弱以德的政治表现,值得后世借鉴。参考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三月甲午(初一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来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六月十一日,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瞻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士兵几百人。四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着几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完。齐王景达派都军使边镐率领几万兵沿淮河去救援他们。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在紫金山南面驻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丙午(十九日)监军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奏表前来投降。世宗派遣使者入城宣示安抚,(后周世宗)任命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对所侍奉的君主竭尽忠诚,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有名的大臣,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我讨伐叛贼,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南唐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向来同严续有嫌怨(隔阂),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钟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钟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是忠臣。我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钟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钟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不应当这样。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到了后代,那事情(更)不能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替子孙后代着想。”臣子司马光说:周世宗凭借信用驾驭群臣,凭借正义要求各国,刘仁瞻因为坚守不屈蒙受褒扬,严续因为竭尽忠诚获得生存。江南没有归服,(周世宗)就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尚书》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感怀他的德政。”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唐河传·效花间体辛弃疾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短墙红杏花。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岸边,柳绵,被风吹上天。【注】①花间体,指花间词派的创作体式。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兴起的词派,继承晚唐温庭筠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闺阁之中的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虚实结合,既有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泛舟千里春水之上,也有醒后村庄和谐宁静之美。B.“短墙红杏花”一句构景巧妙,短墙相隔,杏花半露,有含蓄内敛之美。C.傍晚时分,微雨零落,有村女折花而去,人的活泼、花的艳丽相映成趣,暗含作者想要退隐田园心理。D.本词描绘了乡间风貌,词人赞美乡间景色之美,也表现了乡人“狂颠”之态。17.花间体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本词效仿花间体,但又不乏豪放之风。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6.C17.(1)“花间体”表现:①词人描绘了与西施泛舟春水的梦境,②春日杏花开放的美景,③以及村女的形象,写到了男女之情、女性形象,本词所写的意象与内容都符合花间词派的特点。(2)“豪放风”表现:①在对此种景物和女性的描绘中流露出豪放之风,词中“春水”用“千里”来修饰,“柳绵”“被风吹上天”,境界阔大。②写梦中与西施同游,醒来却没有伤感之情。③写女性形象,没有写女性的服饰妆容以及悲伤之情,却写了女性折花洒脱活泼之态,格调高昂。这些都符合辛弃疾豪放的风格。【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暗含作者想要退隐田园心理”错,结合全词,作者描绘的是美丽的乡间风貌和村女的折花之态,表达了对乡间景色和人物的喜爱,并无归隐田园之意。故选C。【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花间体词风看,“春水”四句,言春水泛舟,梦中会艳。西子:即越国美女西施,此借指意中人。“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三句描绘岸边少女折花而去的欢快活泼。词人笔下描写了美女西施和村女的形象。“觉来”三句,醒来但见夕照村巷,红杏出墙;“柳绵,被风吹上天”柳絮飘飞。词人选取了红杏与柳绵这种意象。从描写的形象和选取的意象看,偏于闺情和柔弱,都符合花间辞派的特点。从豪放之风看,“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描写春水泛舟的情景,境界阔大;“梦携西子”描绘了梦境,梦中词人携着西施,棹着小船漂行于千里春水之上,醒来没有缠绵之态;“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描绘岸边少女折花而去,形象欢快活泼,这些都必须出辛词格调高昂,符合豪放词风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李煜《虞美人》中又因一夜未睡所见之景触发“_______”的亡国之痛。(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悲叹。(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赤壁古战场石破滔天的奇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体现赤壁苍翠幽深的环境。(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教师不一定超越学生的原因。(5)同样写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表现半山腰看到日出的壮丽景色;《登泰山记》中“_______”表现日出时的颜色和形态。【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③.弦弦掩抑声声思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乱石穿空⑥.惊涛拍岸⑦.山川相缪⑧.郁乎苍苍⑨.闻道有先后⑩.术业有专攻⑪.半壁见海日⑫.正赤如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萧”“缪”“涛”“苍”“壁”。三、语言文字运用19.下列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相与枕藉乎舟中④客有吹洞箫者⑤而今安在哉⑥俟我于城隅⑦或曰,此东海也⑧余始循以入⑨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⑩而又何羡乎⑪崖限当道者A.①②⑥/③/④⑪/⑤⑩/⑦⑧⑨B.①/②③⑥/④⑪/⑤⑩/⑦⑨/⑧C.①②⑥/③/④⑪/⑤⑩/⑦⑨/⑧D.①/②③⑥/④⑪/⑤⑩/⑦⑧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被动句,动作“困”施动者是“周郎”,受动者是“孟德”,受动在前施动在后,“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②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作“渔樵”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③状语后置句,“乎舟中”作“枕藉”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乎舟中枕藉”;句意: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④定语后置句,“吹洞箫者”作“客”的定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者客”;句意:有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⑤宾语前置句,“安”作“在”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在安”;句意:如今在哪儿呢?⑥状语后置句,“于城隅”作“俟”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城隅俟我”;句意:在城角处等候我。⑦判断句,“……,……也”句式表判断,译为“……是……”;句意:有人说,这是东海。⑧省略句,“循”后省略宾语“谷”,翻译时需补足;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⑨判断句,“……也”句式表判断,译为“……是……”;句意: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⑩ 宾语前置句,“何”作“羡”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羡何”;句意: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⑪定语后置句,“限”作“崖”的定语,意思是像门槛一样的,后置了,正确语序是“限崖”;句意:像门槛一样的山崖横在路上。综上,①是被动句,②③⑥都是状语后置句,④⑪是定语后置,⑤⑩是宾语前置句,⑦⑨是判断句,⑧是省略句。故选B。20.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C.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D.在古代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可以记年、月、日、时等,“壬戌之秋”和“元和十年”都属于此纪年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每月最后一天叫朔”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B.“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错误。内城为“城”,外城为“郭”;D.“‘壬戌之秋’和‘元和十年’都属于此纪年法”错误。“元和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故选C。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矗立。南来北往的人们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思考未来。国博走过的110年历程,与国家的发展___①___,凝结着几代国博人的孜孜以求,也见证着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从建馆以来,一代代馆员接续奋斗、薪火传承。人员迭代更替,不变的是坚守与执着,以及对文物保护的热爱与对文明传承的担当。“工作是大家干的”“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分内事”……国博的老专家们非常谦逊、低调。事实上,不但他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国博灿烂历史还被守望。 因为各种机缘,他们成为国博的一员,从此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行家,为开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事业持续奋斗着。“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干好”,他们始终不变当初的选择,心怀热爱,坚持理想,在各自领域___②___,创造了许多“第一”。工作中不乏挑战,起初条件也很艰苦,但他们甘之如饴,不向困难低头,不为外物所惑,其心诚,其志坚,令人敬佩!在这些老专家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专业素养还是人格修养,都深受前辈大师的影响,他们至今念念不忘,并把这份热忱传递给更多的人,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业内同行,他们都坦诚相待、热情相助,赢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___③___,老专家们青丝变白发,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继续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做着最大的努力!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其心诚,其志坚”与“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句式相似,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异同?【答案】21.①休戚相关;②矢志不渝(矢志不移);③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2.他们(不仅/不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守望者,也是国博灿烂历史的书写者。23.(1)同:两句话都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2)异:“其心诚,其志坚”表现老专家们心意真诚,意志坚定;“其志洁,其行廉”表现了屈原志向高洁,行为廉正。【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强调“国博走过的110年历程”与“国家的发展”命运相连,关系密切,填写“休戚相关”。休戚相关: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第二处,由“他们始终不变当初的选择,心怀热爱,坚持理想”可知,语境强调他们坚守理想,始终不变,填写“矢志不渝(矢志不移)”。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矢志不移:意思是指发誓立志,决不改变。第三处,由“老专家们青丝变白发”可知,语境强调随着时光的流逝,老专家们渐渐老去,填写“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形容时间的流逝。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中途易辙,句中“他们”指代前文的“老专家们”,前句中“不但……”语意还未完整,而后文突然把主语变成“国博”的历史,导致句子语意不流畅,因此可把“他们”作为整句话的主语放在最前面,用“守望者”与“书写者”进行对称,表示两个并列关系的身份,并用关联词语“(不仅/不但)是……也是”衔接。第二处,搭配不当,“文明”不可被书写,应与“守望”搭配,同时“历史”应与“书写”搭配。故原句改为:他们(不仅/不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守望者,也是国博灿烂历史的书写者。【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异同,需要分析其句式、用词的异同。同:句式相同,手法相同。“其心诚,其志坚”“其志洁,其行廉”都运用了对偶句式,代词“其”相对;“心诚”对“志坚”,“志洁”对“行廉”,都是主谓结构。对偶句使其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异:情感不同。由前文“工作中不乏挑战,起初条件也很艰苦,但他们甘之如饴,不向困难低头,不为外物所惑”可以看出,“其心诚,其志坚”重在表现国博的老专家们面对挑战、艰苦的条件、困难等,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志,意志极为坚定。“其志洁,其行廉”意思是: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重在赞美屈原的品格。四、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随着人们对新冠病毒和病原体的认识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渐建立、抵抗力韧性增强,中国因时因势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从2020年以来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到调整为“乙类乙管”……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节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性穷形尽相。各种旧谣言重出江湖,甚至国外都不乏对中国疫情的指指点点。如果说一些自媒体明知是假而刻意为之,是为了赚取流量、博眼球,如果说国外的一些言论是为了对中国的打压封锁、丑化诽谤,那么一般民众如果反复转发,说尽风凉话,就显得真的无知了。 材料三:《第一财经》曾发起过一个问题征集:疫情两年多了,它偷走了你的什么?在众多的答案中,“自由”、“时间”、“工作”、“生活”和“旅游”是高频词。同时,在征集到的留言中,不少人谈起疫情下自己“正向的变化”,比如重新认识国家与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等。以上三则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至少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联系实际,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着眼于当前疫情形势下国家制度的变化、社会舆论的动向和个人在疫情期间的收获与启示,涉及方面广泛,既围绕当前热点“疫情”展开,也是对“疫情”的一次总结和反思。材料一侧重强调面对不同的疫情形势国家依法合理做出关系民生、对人民负责的不同政策,保障人民安全;材料二侧重于当前国家疫情政策缓步放开趋势下,国内外社会舆论对国家政策的负面冲击以及一些大众的不良表现。材料三则侧重于个人对疫情经历的反思。以上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引人深思。可以从三则材料中寻找两则材料共性或可以粘合的地方。如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我国在恰当科学的调整防控措施或方案,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第二则材料告诉我们,受一些不良言论影响,有些国民制造谣言,扰乱人们的判断。这两则材料则可以结合起来,从立意角度考虑,则可以围绕理智分析,不要受谣言鼓惑等角度立意。立意时需要结合题目要求,至少结合其中两则材料辩证地探讨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立意为:国策方显大国担当,理智对待社会谣言;勇担国家主人,与国休戚与共;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立意为:遵守维护国策,升华自我人生;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立意为:理智应对流言,做国家主人翁等。当然,结合三则材料辩证谈自己感悟和思考,言之成理亦可。注意文体特征。立意:1.勇做国家主人,与国休戚与共。 2.遵守维护国策,升华自我人生。3.理智应对流言,做国家主人翁。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松原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政治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9 09:18: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5.9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