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5
2
/25
剩余2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第一学期学年宁波市九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说起“通俗化”,使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 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史学家的大手笔。这些,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摘编自李学勤《历史学者要“面向大众”》)材料二:《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当然,不同的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不同,《东周列国志》比《三国演义》切近信史,而艺术感染力却差了许多;《封神演义》除了未离周革殷命的历史总格局外,情节与信史多不搭界。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而不可寻历史细节真实于史传文学,不应当以信史标准苛责讲史小说,正如不能以过高的生动性、艺术典型性要求史书《三国志》一样。当下,大量历史题材影视剧广为播放,打开电视机,关于秦皇、汉武,唐宗、武则天,康熙、雍正、乾隆等历史人物的史剧扑面而来,提供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部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普及历史常识之效,但对后者则不应当也不可能企望过高。我们在讲解信史史实后,总要申明: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完整而科学地讲述历史进程,是正规的历史书的使命,不能以之苛求史传文学。同此,虽然若干历史著作写得富于文学性(《史记》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资治通鉴》不乏精彩的历史场景描写),但不能要求严肃的历史著作放飞想象空间,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学赏析需求。 (摘编自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和区别》)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学勤认为,历史虽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问题,似乎与国计民生关系也不大,但实际上老百姓离不开历史。B.或许是人的天性使然,我们每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兴趣。C.当今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仅限于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应该把所认识、了解的历史告诉广大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D.我们应当从生动性、艺术性的角度要求历史题材文学,从中获得审美享受,领悟某些历史哲学启示(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得人心者得天下”之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B.李学勤认为,司马迁精通《尚书》,其本人曾向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C.《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历史事实,但其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为政治服务,突出斥奸颂仁的政治诉求,其造成的影响巨大。D.作者以《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例,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成反比。3.以下行为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的一项是()A.青年作家陈磊创作历史科普图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国历史。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展现出鲜明的明朝特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之美。无论是礼服战甲还是冠冕头饰,剧中人物所着皆有据可考。C.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千秋是非话寇准》,掀起了“宋史热”“寇准热”。D.欧阳修在其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用晋王李克用临终三遗恨的故事,写出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的历史事实。4.据史书《三国志》记载,“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历史上的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擅长政务治理而非用兵,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妙算入神、无所不能。《三国演义》为何对诸葛亮形象做这样的艺术处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B4.①《三国演义》乃史传文学,不一定要书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历史真实),可以写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艺术真实)。②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力求复兴汉室正统,符合《三国演义》作者的政治诉求,是斥奸颂仁、誉忠责篡的典型人物。③虚构情节能够突出诸葛亮这一典型人物。5.①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重要性(社会大众需要历史)的认识;②增强文艺创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尤其需要把我国辉煌的历史告诉大众,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③具体创作上,一方面要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一方面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给人以某种历史哲学启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据此看出,“使社会大众成为有知识的国民”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讲义中提出来的对社会大众的要求,后文提到的是“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此项属于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胡适……等著名的前辈学者为后辈学人做出了表率”错误。材料一第五段“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据此看出,胡适等人是编写专业阅读的论著,并不是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B.“司马迁精通《尚书》,……这为司马迁在引用《尚书》时,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 古奥费解的字打下了基础”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四段“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据此看出司马迁精通《尚书》与司马迁尽量使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古奥费解的字无因果关系。D.“说明史传文学与信史的接近程度和史传文学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成反比”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必须提及的是,史传文学的优劣高下,并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据此看出,文学优劣的高下不取决于虚构成分的多寡。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历史剧《山河月明》参考大量明代史料……”不属于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这是还原历史,《山河月明》属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不属于历史著作。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二第一段“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据此可分析出,《三国演义》乃史传文学,不一定要书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历史真实),可以写历史上可能发生的事(艺术真实)。②材料二第一段“《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保持了对《三国志》的承袭关系,但人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多有虚构,以服务于拥刘贬曹的需要,突出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政治诉求,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据此可分析出,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力求复兴汉室正统,符合《三国演义》作者的政治诉求,是斥奸颂仁、誉忠贵慕的典型人物。③材料二第一段“艺术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必需,关键在于,文学书写不一定要求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而必须是历史上可能发生的,是在典型环境中演绎的典型情节和典型形象”,第三段“优秀的史传文学应当揭示历史的本质真实,但既然是文学,必然有虚构,所述人和 事,不一定都是历史实际(甚至多半并非史实)”,据此可分析出,文学著作可以虚构,在这里虚构情节能够突出诸葛亮这一典型人物。【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文艺创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①材料一第一段“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据此可分析出,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重要性(社会大众需要历史)的认识;②材料一第二段“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据此可分析出,增强文艺创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尤其需要把我国辉煌的历史告诉大众,以提高大家的自信心;③材料二第一段“《三国演义》对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描写,大体符合史事格局,真实反映了政权更替过程,……其艺术效果是强烈的、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当把握信史与史传文学的联系性与差异性,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材料二第二段“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当以文学杰作欣赏之,从中获得充分的美学享受,兼领某种历史哲学启示”,据此可分析出,具体创作上,一方面要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一方面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给人以某种历史哲学启示。(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牵风记(节选)徐怀中“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可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是风火是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齐竞强按怒火,改用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最近几次战斗伤亡比较大,有的重伤员,更多是往悲观的方面去想,情绪很不正常。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聚众滋事、发泄不满的理由。野战军总部派演出队下来,你们叫喊不看!不看!那岂不就是说,我们不稀罕上级的关心爱护!我们不稀罕上级前来慰问!我把话撂在这儿,勿谓言之不预也!凡带头闹事的,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也不问是轻伤还是重伤,逃不过纪律处分。”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给如此天真烂漫、满腔热情的女学生劈头一瓢冷水。“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哎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的《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好!”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们,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台下虽有反应,但不甚热 烈。齐竞问:“小汪同学,你第一个弹什么曲子?”“《高山流水》。”他深深点头,转身报出了第一首曲名:《高山流水》。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20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1942年,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五一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尚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江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如也,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跑过来,他用指头戳着民 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警卫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太乏味了,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B.虽然汪可逾的演奏很精彩,但由于晚会观众基本是来自山区的农民士兵,祖祖辈辈不知古琴为何物,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也在情理之中。C.齐竞与汪可逾一来一往的古诗对话,看出两人初次见面就默契十足,与后文汪可逾演奏的《高山流水》曲名相暗合。D.小说最后齐竞的喝令简短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作铺垫,使小说情节跌宕,扣人心弦。B.团长齐竞在队前训话时语言直白严厉,后面吟诵诗句时又显出他学识渊博的一面,前后形象反差强烈,对比鲜明。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汪姑娘的古琴曲,凸显出趋于白热化的战争背景下琴声的悠扬。D.小说后半部分引入几十年后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采访的情节,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情节更丰富,意蕴更深刻。8.为什么“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9.小说深沉的现实主义基调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相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当年几次战斗伤亡较大,战士情绪低落,这台晚会上美丽的女孩、美好的演奏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②女孩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抚慰了观众的心灵,让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③多年以后亲历者忘却了战争中的感人细节,却对女孩尚不娴熟的演奏记忆尤深。意味着这 台晚会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9.①女孩积极报名参军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而关于她弹琴吟诗的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两者的结合体现了女孩追求进步又高雅多才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而是以简练的笔墨勾勒了形势的紧张,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更主要的情节是详细描摹女孩的古琴演奏的场景,这样两者的结合,使情节举重若轻、避实就虚。③残酷的战争背景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质地,女孩和她的古琴则是美的象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小说通过对女孩及她悠扬琴声的描摹,颂扬了人世间至美至善的人性,升华了主旨。④从小说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抒情笔调写战争风云,冲淡了战争的残酷,让小说呈现出诗意唯美的风格,增添了典雅的气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所以听完演奏反应不甚热烈”错误。“不甚热烈”不是听完演奏后的反应,而是听前因为不懂古琴而产生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运用侧面烘托”错误。这句话运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战争中琴声的悠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含义的能力。结合“最近几次战斗伤亡比较大,有的重伤员,更多是往悲观的方面去想,情绪很不正常”“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可知,当年几次战斗伤亡较大,战士情绪低落,在战火纷飞隆隆炮声中,美丽的女孩、美好的演奏营造了浓郁的浪漫而美好氛围,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结合“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 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可知,女孩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抚慰了观众的心灵,让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结合“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细节记忆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尚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可知,多年以后亲历者忘却了战争中的感人细节,却对女孩尚不娴熟的演奏记忆尤深。意味着这台晚会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向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塑造人物看,“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女孩积极报名参军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教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江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关于她弹琴吟诗的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两者的结合体现了女孩追求进步又高雅多才的形象,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情节结构看,“最近几次战斗伤亡比较大”“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而是以简练的笔墨勾勒了形势的紧张,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质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更主要的情节是详细描摹女孩的古琴演奏的场景,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这样两者的结合,使情节举重若轻、避实就虚。从表现主题看,“最近几次战斗伤亡比较大”,残酷的战争背景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质地,“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教音-空弦音”“江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女孩和她的古琴则是美的象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汪可逾和她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升华了主旨。从艺术效果看,小说以抒情笔调写战争风云,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呈现出诗意唯美的风格。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域,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二)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伸舒对策宫:“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教,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以明,习俗以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节选自《汉书·志·礼乐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B.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C.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D.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B.期会,指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文中指政令。C.岁功,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D.庠序,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端正君臣的地位。但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B.董仲舒认为汉废弃先王的仁德教化,靠执掌法令的官吏来治理百姓,要想用德行来使四海的人都受到感化,是很难成功的。C.汉文帝时,贾谊提出要改变汉朝的风俗,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得到了天子的支持。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这些制度没有继续推行下去。D.董仲舒用“阴阳之说”来解释仁德和刑法的功用:阳是仁德,阴是刑法。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阴常处在隆冬,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可见上天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2)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14.秦汉统一天下后治国策略有何不同?汉为贯彻治国方略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以上两个语段加以概括。 【答案】10A11.C12.C13.(1)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来使天下百姓变弱)。(2)比如琴瑟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情况严重的一定要拆散后重新调整安装琴弦,才能弹奏。14.不同:秦继续推行霸道(暴政/不行仁政),希望通过武力实现长治久安;汉拨乱反正,恢复礼制,希望推行儒术。措施:①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来摆正君臣的位置。②命贾谊初步拟定礼仪制度。③汉武帝即位,提拔任用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改变风气转换习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办得到的。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这不是上天所行,是人所设立的。“回心”和“乡道”并列关系,用“而”连接,连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立君臣”和“等上下”结构一致,分别独立成句,应“等上下”前后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一年四季的时序变化”错误,岁功,一年的收成。“主导一年的时序变化”错误,“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是说阳气主导一年的收成。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大臣阻挠”错,由原文“至文帝时……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可知,大臣阻挠的是汉文帝,汉武帝时是因为窦太后不喜欢儒术而作罢。 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兵器;“锋镝”,指兵器;“以”,来;“弱”,使……变弱。(2)“辟”,比如;“甚者”,情况严重的;“更张”,调节琴弦;“鼓”,弹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不同:①由原文“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知,秦继续推行霸道(暴政/不行仁政),希望通过武力实现长治久安;②由原文“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可知,汉拨乱反正,恢复礼制,希望推行儒术。措施:①由原文“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可知,命叔孙通制定礼仪,来摆正君臣的位置。②由原文“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可知,命贾谊初步拟定礼仪制度。③由原文“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可知,汉武帝即位,提拔任用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参考译文:(一)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 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二)汉朝建立后,开始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安定,没有一天空闲,但仍命叔孙通制定礼仪,用来摆正君臣的位置。高祖高兴地赞叹道:“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任命叔孙通为奉常,于是制定礼仪法度,但还没有完全齐备叔孙通就去世了。到文帝时,贾谊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坏习俗,不讲礼义,不顾廉耻,现在更有甚者去杀害父亲兄长,盗窃的人偷走宗庙的器物,而大臣只用文案簿书不报告政令的实行情况做理由,以至于风俗流行,人们心安而不觉得奇怪,以为本来就该这样。改变风气转换习俗,使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向正道,大概不是庸俗的官吏所能办得到的。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这不是上天所行,是人所设立的。人所设立的,不做就不能树立,不修明就会败坏。汉朝建立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应该制定制度,提倡礼乐,然后诸侯才能遵循法制,百姓就能简朴无华,官司逐渐消失。”于是初步拟定礼仪制度,天子感到高兴。但大臣周勃、灌婴之辈忌妒他,所以他的建议便没有被采用。到汉武帝即位,他提拔任用才智杰出的人物,商讨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礼仪和衣服的颜色,用来振兴太平。正巧窦太后喜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学,这件事又作罢。后来董仲舒在应对策问时答道:“帝王想有所作为,应根据上天来探求他的行为。天道无边,全在于阴阳。阳是仁德,阴是刑法。天使阳常处在盛夏用来养育万物使之生长,使阴常处在隆冬并聚积在空虚不用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天是主张德行而不主张刑法的。阳气出现散布在上来主导一年的收成,阴气进入地下伏藏,时时出来辅佐阳气。阳气没有阴气的帮助,也不能单独形成一年的收成。帝王秉承上天的意志来行动,所以要致力于仁德教化而减少刑罚。刑罚不能用来治理国家,就像阴气不能用来形成一年的收成一样。现在废弃先王的仁德教化,只用执掌法令的官吏来治理百姓,要想用德行来使四海的人都受到感化,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古代的帝王没有不以政教风化为大事的,在国都建立太学来推行教化,在城邑设立学校来进行教化。政教风化已经明确,习惯和风俗已经形成,天下就会没有一个人在监狱了。到周代末年,大行无道之事,以致失掉了天下。秦朝跟在周朝的后面,所行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古代到现在,不曾有用乱来增添乱,极端破坏天下像秦朝那样的。习惯风俗轻薄可恶,人民毫无畏惧之心。现在汉朝跟在秦朝的后面,即使想治理这种情况,却没有办法。法律一颁布就有狡诈的人出现,法令一下达就有欺骗发生,一年的官司要用万千计算,就像用热水来止息沸腾的开水,只会使水更沸腾而没有帮助。比如琴瑟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情况严重的 一定要拆散后重新调整安装琴弦,才能弹奏。处理政事而得不到实行,情况很严重的就要重新改变,才可以治理。因此汉得到天下以来,常想治理得很好,但到现在仍不能使凶暴的人转化为善,使他们可因此免除死刑,这是由于在应当变更教化的时候没有加以变更。”(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重用。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诗即诗人登高临远时所感所吟的诗。南宋词人刘过的这首《唐多令》,以忧伤的笔调道出了二十年的人生际遇与感慨,抒发了二十年间词人的情感变化。B.上阕开头,词人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把萧瑟、寥落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C.“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三句,“柳”与“留”谐音,柳下泊船是美好的愿望,寓意词人舍舟上岸,结束飘零的生活安放困顿的身心,静享安稳的时日。D.结尾三句对于此时的词人来说,所有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都会在瞬间破碎。即使与好友重逢,即使同当年一样登临高楼,饮酒赋诗,当年的那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16.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旧江山浑是新愁”一句为何有使人“下泪”的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愁之多:一旧一新形成鲜明的对比,旧愁新恨,纷至沓来。有故人离散之苦;年华易逝之忧;怀才不遇之悲;忧国伤时之恸。②愁之重: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柳下泊船是美好的愿望,寓意词人舍舟上岸,结束飘零的生活安放困顿的身心,静享安稳的时日”理解错误,柳下泊船本是美好的愿望,可是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词人在 美好的愿望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平衡的立足点,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尽早结束与故友的重逢,继续踏上他的漂泊的旅程。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旧江山浑是新愁”一句之所以有使人“下泪”的艺术感染力,重点在一个“愁”字,解答时根据词文内容,抓住“愁”字解答即可。“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根据注解“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重用”可知,旧愁是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而“二十年重过南楼”是年华易逝之忧,“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是故人离散之苦,这些又是新愁。他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这又体现了他的忧国伤时之恸。卒章三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可称为少年。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愁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李白一向自视甚高,诗中提及的人物也多气韵非常。如《将进酒》中,作者借曹植证明“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天下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具体解释“其文约,其辞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燕歌行》从我方和敌方两方面写出军情紧急、敌阵森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陈王昔时宴平乐②.斗酒十千恣欢谑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⑥.举类迩而见义远⑦.校尉羽书飞瀚海⑧.单于猎火照狼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宴、恣、谑、赢、指、迩、尉、瀚、猎。三、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月25日,第九届乌镇戏剧节______。这个9年前诞生在江南古镇上的戏剧节,火爆程度______:戏剧节一个月前就已正式对外开票,仅仅5个小时,22部特邀剧目的剧票就被一抢而空,单剧最快售罄时间仅7.07秒,最高峰时一分钟内超过15万人同时在抢票。人们不禁要问:在很多人眼中古老、小众、高冷的戏剧文化,为什么能在一个小镇上引爆?就如当初乌镇决定办戏剧节,“故事”还在序幕时,质疑声可谓______:小镇为什么要搞戏剧节,有基因吗?花5个亿盖剧场,有价值吗?谁会特地到一个小镇上来看戏,有受众吗?的确,乌镇与戏剧没有太多关联。一直以来,小镇甚至是很羞涩地深藏江南烟雨中,聆听着______的传统戏曲,也没想过精巧妆扮,走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但突破源于乌镇模式的嬗变。早在1999年,乌镇启动旅游开发。2001年后,乌镇已成为中国古镇旅游的代名词之一。之后乌镇找到了新定位:文化小镇。某种程度上,它既跟旅游关联,又和旅游不同。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观光旅游远远来得深刻、广泛。而找到戏剧节,乌镇就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登台亮相非同小可铺天盖地细水长流B.粉墨登场非同一般遮天蔽日细水长流C.登台亮相非同一般铺天盖地静水深流D.粉墨登场非同小可遮天蔽日静水深流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比观光旅游远远来得深远、广泛。B.乌镇如果说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刻、广泛。C.如果说乌镇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刻、广泛。D.如果说乌镇能成为名副其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小镇,那么其辐射带动效应远远比观光旅游来得深远、广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C19.D20.①画线句用“有基因吗”“有价值吗”“有受众吗”这三个“有……吗”的疑问句构成了排比句。②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语言气势。③加强情感抒发:三个疑问句分别从文化基础、经济价值、受众市场的角度表达了人们对乌镇作为一个几线城市的小镇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创办戏剧节的举动及前景的质疑和担忧,内容丰富,情感充沛。④强调质疑声之多,面之广,是要突出乌镇创办戏剧节的阻力之大,由此也反衬了决策者的胆魄之大、眼光之准及决心之坚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登台亮相:走上讲台或舞台公开露脸,中性词;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贬义词。语境没有贬义,应选“登台亮相”。非同一般:不一般,不同寻常;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能轻视。语境形容火爆程度不寻常,应选“非同一般”。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语境形容质疑声势之大,用“铺天盖地”。静水深流: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侧重水流“静”和“深”。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也多指爱情或友情长长久久。形容“传统戏剧”用“静水深流”。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主语不同,“如果说”应放在“乌镇”前面;“远远”作状语,应放在“比”之前。搭配不当,“辐射带动效应”与“深刻”主谓搭配不当,把“深刻”改为“深远”。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构成:分析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句式。“有基因吗”“有价值吗”“有受众吗”是由三个“有……吗”相同的疑问句式构成。效果: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增强语势和强调突出。“小镇为什么要搞戏剧节,有基因吗?花5个亿盖剧场,有价值吗?谁会特地到一个小镇上来看戏,有受众吗?”从句式看,三个疑问句句式整齐,排列起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从情感抒发看,“有基因吗”“有价值吗”“有受众吗”是三个疑问句,分别从基因、价值和受众的角度,以疑问的语气强化人们对乌镇创办戏剧节的质疑和担忧。从表达效果看,三个问句都是对乌镇创办戏剧节的质疑,质疑越多,创办的阻力就越大,从反面衬托出乌镇发展模式之新和发展成就之大,具有独创性,衬托决策者的魄力。四、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________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摘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21.横线处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22.主人公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句,联想到了古人诗词曲中意象相同的三句诗。请找出它们共同的意象试加以分析,并结合主人公的形象,解释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答案】21.林黛玉22.共同的意象:落花、流水;意象分析:春花、春水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但它们都不免最终凋谢、漂流的悲惨命运。①林黛玉敏于诗才,多愁善感②听到、想到这些“流水落花”的诗句,不免想到自身虽年华正好,一如这烂漫春光,但体弱多病,恐难持久,也难免于红颜薄命的命运 ③除了自伤身世,她也是在担心她和宝玉的美好爱情亦如这春花春水,最终不免被雨打风吹去。【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握能力。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写林黛玉在听到戏班唱《西厢记》中唱词所产生的心理波动,所以所填人名应是“林黛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及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这几句诗,可以看出,这几句诗中都包含“落花”“流水”的意象。植物在春天开花,春水在河中流淌都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但花朵终会凋谢,春水终会流走,所以春花、春水都不免最终凋谢、漂流的悲惨命运。三句诗中都包含了“落花”“流水”的意象,它们不免最终凋谢、漂流的悲惨命运引起了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伤感。首先,林黛玉的性格就是多愁善感,同时她具有极高的天分,敏于诗才,曾经教过香菱作诗,她对诗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她对《西厢记》中这几句唱词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这也应是林黛玉落泪的直接原因,戏词和诗词中这些句子触发了她年华易逝的伤感。“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美人再美,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谢”是自然界春天逝去的标志,而对于人来说,“花谢”意味着美好年华的消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美好年华逝去就如自然界春来春去一样,都无法阻挡。林黛玉体弱多病,不会吃饭却先会吃药,她因为身体的原因,所以对生死特别敏感。在听到、想到这些“流水落花”的诗句时,不免想到自身虽年华正好,一如这烂漫春光,但体弱多病,恐难持久,也难免于红颜薄命的命运。其次,林黛玉应该是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之后,外祖母将她接到贾府居住,虽然外祖母和贾府诸人都对自己很好,但终究是寄人篱下,还要小心谨慎,唯恐被人耻笑,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因此这些词句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再进一步,虽然和宝玉有情,但自己终究是寄人篱下,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况且宝玉看着和其他姐妹也都要好,究竟自己终身该如何托付?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五、写作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对“玩”有各种不同的阐释和态度。“玩”字最早出现于《尚书·旅獒》的“玩物丧志”,意指迷恋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意为学业由于玩乐而容易荒废。清朝的王豫则直接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但是鲁迅先生对于“玩”相当看重,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龙应台则把“玩”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玩”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说“玩”何谓“玩”?有人说是“玩物丧志”“嬉笑打闹”之玩。那是一种缺乏目的,纯粹为了娱乐和消遣的玩,固然不能成就大事。这是“小玩”。若是“会玩”之人,做“大玩”,结果则全然不同。“大玩”之玩,看似透露着一股随意和不屑之气,其实反倒是在某一领域深入进去,深挖其中的奥秘,钻研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这样的道理。若真能把某一件事“玩勤”“玩透”,其实便也是“玩精”了,那是一种极其熟练、信手拈来的程度,是做一件事的最高境界。这是极不易的。易的呢?那便是“嬉”,是小玩,是浅尝即止,是半途而废。小玩而不大玩,浅玩而不深玩,是必成不了大事的。可见,玩的程度深浅是极为重要的,也是这种深浅程度决定了能否成大事。“荒”的本质原因并不在于“玩”本身。“玩”能成大事,还因为它有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优势——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玩中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进行体验性、沉浸式的学习。俗语说,牛不喝水强按头,一个人不愿意干的事,外界的强逼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有可能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完成一次华美的蜕变。爱迪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他却在课外的玩乐中成就了发明大王的美名。列文虎克喜欢玩磨玻璃,在玩乐中他发明了打开微观世界的钥匙——显微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爱迪生到列文虎克,在玩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个过程或许枯燥,但它们以玩的心态对待,乐在其中,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谁还敢说他们玩物丧志?另外,“玩”一词其实也传达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既是“玩”,便不计结果与得失,不计功利与他言,像孩童一样,以最平和而纯粹的态度对待一个事物,只为过程中的风景和 发自内心的喜悦。“玩”其实颇有“无问西东”的意思在其中,只问初心,一意孤行,这恰是做精、做好、做成一件事所必需的。可见,“玩”是可以成大事的,在于“怎么玩”,在于“会玩”。而当下的中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盛世再现,今日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玩”呢?我们要玩出品味。有的人宅家,整天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这是沉迷在别人设定程序中的废物。而有的人则活跃在球场,高高跃起的身姿,是怒放的青春活力;有的人融入社会,用脚步丈量美景,用心灵感知生活——这才是玩的品味,这才是乐的真谛。玩,是人的天性;责任,是青年的使命。不必纠结于天性还是使命,以兴趣为引领,勇于担当使命,这就是我们的成才之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玩”作为人的行为,放诸社会学领域进行价值判断,则肯定和否定两种态度均无可厚非。《尚书·旅獒》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王豫的“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显然都取其贬义,是警醒之戒,持否定态度。他们之所以批判“玩物丧志”的危害,一是因为玩物丧志,沉迷于某事某物确实会使人丧失进取向上的志气,终将使人虚掷光阴,碌碌无为。所以这里意在告诫、提醒那些醉心于玩的人,不要因此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而鲁迅对于“玩”的看重,龙应台把“玩”看作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则是从儿童与玩伴、社群、世界的互动对于其成长的重要性角度来讲的,持肯定态度。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爱玩的孩子对世界更有好奇心、更有创意、更具探索精神,同时在性格上也一般更阳光、更乐群,心态更积极,更能协调人际关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玩中可以发现天赋、激发潜能,更易找到自己的擅长之所,也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是一种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模式。而且善于玩味(品玩)的人,更具有审美体验,对于某事某物玩到一定境界,就是玩家,就是专家。因此,作为此次论述的话题,这里隐含了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或只取一端,或兼顾两极,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该被允许。写作时,考生可以展开辩证分析,即两种观点都兼顾,但要有侧重,比如所玩之物不同,所玩的方式不同,结果就不同,但最终的立意可以归结为:善于“玩”,且“玩”积极向上的事物能催人长志,促进人的成长;而沉迷于消极错误的事物并且索“玩”无度会使人丧志甚至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玩”需要讲求方式方法,也需要有自制力加持,唯有如此 才能在“玩”的道路上获取有益的经验教育,促进成长,同时还能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立意:1.玩物未必丧志,兴趣导向成功。2.“玩”要有度,也要有方。3.“玩”与“不玩”都不如“善玩”。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8 23:36: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49.1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