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生物2023高考长难句规范表达汇总(必修一二 选修一二三)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考生物长难句规范表达必修11.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上看,细胞这个生命系统都属于最基本的层次,原因是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形成、维持和运转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的,就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不例外,因此可以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2.双缩脲试剂CuSO4溶液的量只有4滴,不能过量的原因:过量的CuSO4溶液会与NaOH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3.水是良好溶剂的原因: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4.“探究某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实验设计思路:用完全营养液和缺少某种无机盐的“完全营养液”对相同植物进行无土栽培,若实验组出现生长异常,则在实验组的培养液中补加这种无机盐,观察异常症状能否消除。5.被称为记忆之果的苹果含有Zn,Zn是形成与记忆力息息相关的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元素,儿童缺Zn就会导致大脑发育不完善。从无机盐的角度说明: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6.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和大量出汗的人都需要补充水和适量的无机盐的原因: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和大量出汗的人会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无机盐,导致体内的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因此,应补充水和无机盐。7.与等质量的葡萄糖相比,脂肪彻底氧化分解后释放能量多,原因是等质量脂肪中氧的含量少于葡萄糖,而氢的含量比葡萄糖多。8.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通常变性的蛋白质易被蛋白酶水解,原因是蛋白质变性使肽键暴露,暴露的肽键易与蛋白酶接触,使蛋白质降解。9.将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精子和卵细胞大量混合在一起,结果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原因是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10.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的原因: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一面,形成单分子层;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11.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其作用是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12.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经过高尔基体,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13.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14.从功能角度分析,线粒体和内质网紧密相依的意义:线粒体为内质网提供能量,内质网为线粒体提供脂质等物质。15.破坏核仁会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原因: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仁被破坏,不能形成核糖体,致使蛋白质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1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内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并使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2)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许多化学反应提供了场所;(3)将细胞分成小区室,把细胞器和细胞质分隔开,使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17.细胞核中DNA与线粒体中DNA的存在形式的主要区别:线粒体中的DNA以裸露的环状形式存在,细胞核中的DNA以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的形式存在。12 18.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对于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染色体呈高度螺旋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移动并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而染色质处于细丝状,有利于DNA完成复制、转录等生命活动。19.利用洋葱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常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液泡呈紫色,便于观察。20.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21.与协助扩散相比,主动运输特有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22.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区别: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23.加热、无机催化剂和酶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区别:加热只是为反应提供能量,并不降低活化能。无机催化剂和酶都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只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24.测定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数据出现峰值,峰值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温度,否则继续扩大温度范围,直到测出峰值。25.新采摘的甜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的原因:加热会破坏将可溶性糖(甜)转化为淀粉(不甜)的酶。26.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原因: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起到消炎抗菌的作用。27.ATP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但生物体对ATP的需求量很大,生物体解决该矛盾的方法: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较快,因此能够满足生物体对ATP的需求量。28.生物体所需的能量不都来自ATP: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有些生命活动还需要其他物质来直接提供能量,如在转录过程中,实际提供能量的除了ATP,还有CTP、GTP、UTP。29.线粒体内膜上的脂类与蛋白质的比为0.3∶1,外膜中的比值接近1∶1,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内膜上含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30.种子在密闭容器中储存,CO2生成速率逐渐降低的原因:由于种子进行细胞呼吸需消耗O2释放CO2,CO2浓度增加,O2浓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种子的细胞呼吸。31.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相关酶种类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基因)不同。32.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的原因:无氧呼吸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量能量储存在氧化分解不彻底产物(酒精或乳酸)中。33.向只含有线粒体和葡萄糖的试管中通入氧气,结果没有CO2和H2O产生,其原因是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线粒体中呼吸的底物为丙酮酸,丙酮酸才可以进入线粒体发生化学反应。34.夏季雨水过多时,农作物出现烂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淹造成土壤中缺乏氧气,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农作物出现烂根现象。35.新鲜蔬菜水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能延长保鲜时间的原因: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作用,使有机物分解速率减慢,进而延长保鲜时间。36.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在滤纸条上扩散慢的原因:叶绿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小于类胡萝卜素。37.缺镁时叶片发黄的原因: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使叶绿素合成受阻,故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38.黑暗中培养的幼苗叶片黄化的原因:黑暗中叶绿素无法合成,而且逐渐分解,最终显现出较稳定的类胡萝卜素的黄色。39.光反应过程中,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源于H+电化学势能(或H+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释放的能量)。40.鲁宾和卡门实验的思路:用18O分别标记二氧化碳和水,再分别培养两组植物,最终产生含18O标记的氧气只来自标记水的那一组。12 41.某种树木树冠下层叶片比上层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层叶片对阳光的遮挡,导致下层叶片接受的光照强度较弱,光合作用强度低。42.某种植物夏日晴朗的中午13∶00左右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夏日晴朗的中午气温过高,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叶片部分气孔会关闭,导致细胞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因而引起光合速率下降。43.干旱初期,水稻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44.科学研究发现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延搁”,因此,相对于一直保持光照的条件,提高单位光照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可采取的措施是以适当的频率进行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45.萌发种子干重减少的原因: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46.光下培养密闭容器中的植物,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先下降后不变的原因:开始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大于细胞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量,随着容器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减弱,直至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动态平衡。47.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施用农家肥的优点是农家肥中的有机肥可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同时产生矿质元素可为植物提供养料等。48.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蛋白质有RNA聚合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等。49.分裂间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50.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向细胞的两极移动。51.有丝分裂的意义:有丝分裂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细胞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5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控制个体发育的全套遗传信息。53.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的原因: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必修21.豌豆花传粉和受粉的特点:自花传粉、闭花受粉。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统计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3.判断控制某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依据:两对非等位基因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符合9∶3∶3∶1的比例及其变式。4.有些转入抗盐基因的植物自交,其后代抗盐∶不抗盐=3∶1,另一些转入抗盐基因的植物自交,其后代抗盐∶不抗盐=15∶1,原因:如果亲本只在一条染色体上导入了耐盐基因,自交后代就会出现耐盐∶不耐盐=3∶1;如果亲本在两条染色体上导入了耐盐基因,自交后代就会出现耐盐∶不耐盐=15∶1。5.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其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6.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意义:同源染色体联会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联会时的互换及非同源染色体随机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实现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从而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7.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宜选用雄性个体生殖器官的原因: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大多数动物卵巢排出的卵子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受精时,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分裂Ⅱ。8.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9.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型,其比例为44%∶6%∶6%∶12 44%,请解释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部分初级性母细胞发生互换,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其比例为44%∶6%∶6%∶44%。10.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他的依据是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1.常用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的原因:相对性状易于区分、子代数量多、繁殖快、生长周期短、易饲养。12.一对表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型,据此推测基因的位置及造成性别比例改变的可能原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纯合时致死(或雄性显性个体致死)。13.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该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除去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14.要获得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32P(或35S)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原因是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活细胞中。15.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先用含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得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就能得到含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16.将一个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标记。17.生物学中,经常使用3H-TdR(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研究DNA合成情况,原理是3H-TdR可作为DNA合成的原料,不能作为RNA等其他物质的合成原料,因此可根据放射性强度变化来判断DNA的合成情况。18.DNA分子复制的意义: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19.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少量的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20.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其意义:有利于保持蛋白质(或生物性状)的稳定性。21.人的胰岛素基因能够在酵母菌细胞中得以表达的原因: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22.正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正常,异常基因编码的血红蛋白组成的红细胞结构异常,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这个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3.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4.表型、基因型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表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25.白化病产生的直接原因:酪氨酸酶不能合成;根本原因: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注意:老年人白发只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26.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7.基因发生突变,但生物性状没有改变的原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突变前后的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突变的部位在非编码区或内含子;隐性突变等。28.遗传学家在两个纯种小鼠品系中均发现了眼睛变大的隐性突变个体,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两个隐性突变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设计的最佳杂交方案:两个品系突变个体之间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型。29.通常选择植物萌发种子进行人工诱变的原因:萌发种子细胞分裂旺盛,DNA复制时稳定性降低,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人工诱变成功率高。30.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其表达产物中氨基酸数量减少的原因:碱基对缺失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31.基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12 32.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只有基因突变,其依据:原核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DNA的转移而发生基因重组(如将加热致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时,会因基因重组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33.多倍体的形成原因是低温或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34.如果用低温诱导处于细胞周期的茎尖分生区细胞,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达不到100%的原因:茎尖分生区细胞分别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而低温只能抑制处于分裂前期细胞的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倍体。35.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代,杂种不育的原因是杂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36.与二倍体植物相比,同源四倍体植株往往育性差,结实率低的原因: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时容易发生联会紊乱,形成较多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37.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38.一般生物体的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减少一半,但可能含一个染色体组,即储存着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39.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0.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标志。41.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42.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选择性必修1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2.“大头娃娃”的出现是因为:低劣的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了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3.血浆中的尿素主要在肝脏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肝脏合成的尿素,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尿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4.稳态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的含义:细胞和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5.“人造子宫”必须具备的条件:(1)必须装有“羊水”,为早产羊羔生活提供适宜的液体环境;该“羊水”模拟自然子宫羊水的成分和含量,包含羊羔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羊水”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羊水”需要定时更新,保持相对稳定。(2)外部配置机器胎盘,与早产羊羔的脐带相通,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内环境稳定。6.有些神经元的轴突很长,并且树突很多的意义:轴突很长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很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7.神经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细胞膜面积的意义:神经元的突起增加细胞膜面积,有利于其同时接受多个刺激并远距离传导兴奋。8.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9.小分子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其意义: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快速准确。10.剥去青蛙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剥去青蛙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不能发生屈肌反射。12 11.人吃的食物过咸,会产生渴感,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渴感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12.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感。13.药物、有毒物质或有害物质可以阻断突触处神经冲动的传导,原因主要包括:(1)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2)神经递质失活;(3)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等。14.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疾病的原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经全身。15.机体的内分泌细胞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16.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各种细胞,这与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并不矛盾,原因是只有具有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细胞才能作为其靶细胞,几乎全身各种细胞都具有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17.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的根本原因:控制合成促甲状腺激素对应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状腺细胞中表达。18.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的反射过程:剧烈运动,骨骼肌产热→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汗液增多。19.恒温动物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产热量的原因: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大,散热量多,故产热量也多;炎热环境中人体体温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小,散热量少,故产热量也少。20.不论是在寒冷的环境中,还是在炎热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其意义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21.从热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总是能保持动态平衡。22.寒冷时能使散热减少的反应: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23.呕吐和腹泻患者尿量会减少,其原因:呕吐和腹泻导致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24.剧烈运动时,尿量会减少,其调节过程是剧烈运动时,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尿量减少。25.低血糖症严重时引起昏迷的主要原因:血糖含量降低,造成脑部组织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昏迷。26.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原因可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或相应受体被破坏。27.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的原因是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28.糖尿病人出现“多尿”的原因:原尿中含有大量的糖,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困难,导致尿液增多。29.饭后,血糖有所升高,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其调节过程是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30.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高,其原因是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进食后正好相反。31.一个人长期从外界摄入过量性激素,可能引起的病症及原因:性腺萎缩;机体性激素过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加强,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不能促进性腺正常发育,导致性腺萎缩。32.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12 33.激素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4.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35.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36.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液中能检测到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其原因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作抗原,从而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37.每年要根据流感病毒的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当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38.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对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可以防止人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抗体当做异物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39.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40.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41.双缩脲试剂能与某腹泻病模型小鼠的血清样本产生紫色反应,该现象不能说明血清中含有抗致病菌E的IgG(抗体),原因是双缩脲试剂可以与血清样本中的各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不能检测出某种特定的蛋白质。42.精神抑郁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因为人的免疫系统也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抑郁会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力下降。43.注射疫苗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原理是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能够迅速反应,消灭病原体。44.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区别: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45.植物向光性的解释:(1)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2)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6.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生长素过多地积累在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结果抑制了该部位的侧芽生长。47.在正式实验前开展预实验的意义: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48.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选择的插条需带有一定的芽和叶,但并非越多越好。其原因是带有芽和叶的枝条,扦插生根成活率高;留叶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不利于生根,插条易枯死;留芽过多,产生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49.插条不生根的原因:可能是插条所带的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可能是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过多,本身合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浸泡后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的抑制状态;可能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50.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生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的时间长。51.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获得,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育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属于可遗传变异。52.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53.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的原因:由于重力作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导致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度慢,而远地侧生长受到促进,生长速度快。12 54.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特点: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55.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原因是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高温,脱落酸降解、打破休眠,大雨又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56.植物生长调节剂比植物激素更有效的原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激素的作用,但植物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长时间发挥作用。57.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选择性必修2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理由是因为不同年龄结构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4.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受环境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降低种群密度。7.长江中的胭脂鱼曾经由于人为滥捕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为调查其种群恢复情况,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需避开其繁殖期,目的是避免调查期间多个个体的出生,造成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8.K值和环境变化的相关性: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9.一个物种引种到新的地区后,数量变化情况存在以下可能:若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曲线增长。10.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保护大熊猫应该提高环境容纳量;防治有害生物应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11.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意义: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12.农田中的所有生物种群构成农田生物群落,理由是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农田生物群落。13.人类活动可在一定方向上加速演替的进程,而不一定改变演替的方向。14.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地衣阶段,原因是地衣阶段为后续阶段的演替提供了土壤条件。15.大面积围湖造田造成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大面积围湖造田,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16.废弃的农田演替到草本植物与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17.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18.与草丛中的动物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针叶林中植物的种类数目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19.对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40~60瓦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中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12 20.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利用。2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的原因:农田中的农作物合成有机物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等元素的肥料。2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1)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为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2)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25.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终点是散失的热能;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无起点和终点。26.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桑树等,但是在管理该鱼塘过程中还要定期往水体中投入饲料,从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其原因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要,且需不断地输出经济鱼类,而其中的元素无法及时返回该生态系统。27.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28.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不同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原因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通过分泌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2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30.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32.如果将原来膳食结构鸡肉∶玉米=1∶3,改为膳食结构为鸡肉∶玉米=1∶5,理论上,玉米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理由是调整后的膳食中,增加了玉米的数量,减少了通过食用鸡而导致的能量损耗,因此,人获得的能量增加。33.“庄稼地里放稻草人”或“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生态学意义或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4.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盖水面,降低水中的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吸收了水体中大部分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3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37.在果园、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中,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是果园、农田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38.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河流中的污染物逐渐增多的原因:水体污染物不能被分解或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选择性必修31.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能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原因: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2.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的原因是先有氧呼吸产生水,后无氧呼吸产生酒精。12 3.酒精发酵瓶中的果汁量不能超过总体积的三分之二的原因:初期可以为酵母菌繁殖提供氧气,后期可以暂时储存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4.红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5.果酒制作果醋的过程中,表面的菌膜是由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6.含抗生素的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抗生素会杀死乳酸菌。7.如果在醋酸发酵实验中,发现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8.葡萄糖的主要作用:为细胞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9.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原因是有些蔬菜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发生变质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10.腌制泡菜时,乳酸的含量开始很低,中后期急剧增加的原因:发酵初期有氧气,乳酸菌活动较弱;中后期氧气含量减少,乳酸菌大量繁殖,乳酸的量迅速积累。11.腌制泡菜时,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的原因:发酵初期,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逐渐增加;后期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12.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的原因: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将平板倒置,既可以防止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13.单个细菌在平板上会形成菌落,研究人员通常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原因是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不同种微生物表现出各自稳定的菌落特征。14.选择培养基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15.纯化菌种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工具为接种环)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工具为涂布器),后者可用于活菌计数。16.平板划线时,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操作的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其余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17.在平板划线时,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操作中,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原因: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所形成的菌落。18.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单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19.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若要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甲、乙菌能否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如下:将甲、乙菌分别接种在无氮源培养基上,若细菌能生长,则说明该细菌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20.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21.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以尿素的分解产物CO2作为碳源,原因是分解尿素的细菌是异养型生物,不能利用CO2来合成有机物。22.用来筛选能分解尿素细菌的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的作用: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23.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理由:泡菜滤液中乳酸菌的浓度高,直接培养很难分离得到单菌落。24.选取茎尖培育脱毒植物的原因是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25.植物组织培养要无菌操作的原因是防止杂菌与培养物争夺营养,杂菌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导致培养物死亡。12 26.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蔗糖的作用:提供碳源和能源物质,调节渗透压。27.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中,原生质体要放在等渗或略高渗溶液中制备的原因:原生质体失去了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渗溶液中,因为渗透作用,水分会过多地进入原生质体,有可能导致原生质体破裂。28.“番茄—马铃薯”没有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原因:生物基因之间相互调控、相互影响。29.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控制的培养条件:适宜的温度、渗透压和pH、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条件以及5%的二氧化碳、95%的空气的气体环境。30.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添加血清的原因:动物血清成分复杂,可保证细胞的生长代谢对营养的需要。31.动物细胞培养中避免杂菌污染的措施:培养液及培养用具灭菌处理;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32.动物细胞培养中两次使用胰蛋白酶的作用分别是处理剪碎的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使贴壁生长的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33.接触抑制是指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通常会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接触抑制的解除方法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34.癌细胞没有接触抑制的原因是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35.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应用价值:治疗人类因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的某些疾病;培育人造组织器官,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36.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和功能上的特性:来源于早期胚胎;在功能上,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37.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细胞的原因:传代10代以内细胞能够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38.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原因:动物胚胎的细胞分化程度低,表现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表现全能性十分困难。39.杂交瘤细胞特点: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抗体。40.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用到灭活的病毒,灭活病毒的含义: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或细菌失去感染能力,但是并不破坏它们的抗原结构。41.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42.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应用: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大量制备。具体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如“早早孕诊断试剂盒”;(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如“抗体─药物偶联物”,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43.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的原因:内细胞团一般到囊胚阶段才出现,它是发育为胚胎的基础细胞,其他细胞为滋养层细胞,只为胚胎和胎儿发育提供营养。若分割时不能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会出现内细胞团多的部分正常发育的能力强,少的部分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甚至不能发育等问题。44.博耶和科恩将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该研究除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载体外,还证明:体外重组的质粒可以进入细胞;真核生物基因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45.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原因:原核细胞易受外源DNA的侵袭,具有限制酶的原核细胞可选择性地破坏不同于自身DNA的外来DNA,从而适应环境。46.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存在并大量复制、具有标记基因、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47.目前,在PCR反应中使用TaqDNA聚合酶,而不使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原因:TaqDNA聚合酶热稳定性高,而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在高温下会失活。12 48.启动子的位置和生物作用:启动子是位于基因上游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它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49.终止子的位置和生物作用:终止子是位于基因下游的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下来。50.农杆菌转化法中农杆菌的作用:农杆菌可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其所含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51.转移的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表达的原因: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52.原核生物作为转基因受体细胞的优点:原核生物具有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等特点。53.用两种不同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片段的主要优点:可以防止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自身环化和反向连接。54.现要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某蛋白,若在启动子的下游直接接上编码该蛋白的DNA序列(TTCGCTTCT…CAGGAAGGA),则所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入宿主细胞后不能翻译出该蛋白,原因是编码该蛋白的DNA序列起始端无ATG,转录出的mRNA无起始密码子。55.不同生物的DNA能拼接的原因:DNA都是双螺旋结构,都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56.基因工程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转录、翻译的方法依次为:是否导入和转录通过PCR技术检测、是否翻译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57.目的基因能否在受体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目的基因能够在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稳定存在,且能够正常表达。58.蛋白质工程的目标是根据人们对蛋白质功能的特定需求,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子设计。59.不能直接对天然的蛋白质进行改造的原因:任何一种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如果对蛋白质直接进行改造,即便成功,改造的蛋白质也无法遗传。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3-06 21:00:01 页数:12
价格:¥5 大小:113.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