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南省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以科学性为价值目标。在某种特定的理论主导下,文学批评开始追求系统性、科学性、学理性。这无可非议,是中国文学融于现代性的必然反应。进入新时期,文学批评更加追求科学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成为文学批评的新宠。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当然是文学批评应该坚守的价值尺度。但是,为了追求科学性而牺牲文学批评应该具备的温度,牺牲文学批评的“情”,文学批评也就将走入死胡同。传统文学批评是以对话体批评、评点批评为基本样式。古代诗歌批评大多以诗话的形式出现,像《二十四诗品》《全唐诗话》《沧浪诗话》等,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诗话本身就可以当作诗歌来读。它们充满了飞扬的诗情,充满了对于诗歌作品细致入微的体察。而小说批评则以评点的方式进行。这些评点大都依附于小说作品本身,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诗话,还是词话,抑或是评点,它们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体悟作品的价值意义、作家心理、形式特征等。(摘编自周新民《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材料二: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一直是当代文艺批评家和研究者普遍关心和焦虑的问题之一。很多朋友希望回过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中寻找本土资源,通过对本土资源整体的提炼,进行“现代阐释”,然后应用于当代文艺批评和研究。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实现文艺理论突围,在吸纳世界优秀文艺理论的同时,更关注本土的文艺理论传统。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在内的中国学术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中国学术元话语不断诠释的历史,或者是中国学术元话语的阐述史。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克罗齐意义上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另一方面,面对丰富驳杂的传统文化,要弘扬的究竟是什么?就这个问题,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说提出了一条思路。他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 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其实就是一个追求文化自觉的过程。(摘编自孟繁华《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崇高”与“优美”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与审美价值。尽管不乏牵强之处,但这种前所未有的理论思辨给人以强烈冲击。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在文学批评中注入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血液,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李健吾对王尔德的“最高的批评”说、勒梅特尔的“批评是印象的印象”说等西方印象主义源流进行系统考察,同时融汇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与习惯,他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在文学批评中大量使用比较和比喻的方法,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李健吾的批评对象是沈从文、巴金、何其芳等同时代作家,钱钟书的批评对象则是古典诗歌。在《谈艺录》中,他把汉代经师注经的方法与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对文本进行立体式的观照与阐释。钱钟书在理论上总结出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人化”特点,自己的批评实践也呈现出这样的特色,“文心”“文气”“肌理”“神韵”等概念常出现其笔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心灵的自由与鲜活的社会人生气息。(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A.B. 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小说批评通常依附于小说作品本身,它们自身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文字中充满感情色彩。B.无论当代文艺批评及研究方法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本土资源都是其无需改变的核心部分。C.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中国传统批评的概念,利用西方文学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来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D.钱钟书的文学批评实践具有“人化”特点,以彰显文学作品自身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社会人生气息为目的。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中国文学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下,将原有的价值目标逐渐转向科学性,这种转变是中国文学融于现代性的必然反应。B.相比于坚守过去的文化甚至走向“复旧”,费孝通更强调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C.材料三借助于文学批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全过程,深入浅出,论证充分。D.三则材料都立足于传统文论在当前的处境和价值,材料一和材料二偏重于传统文论的优势,而材料三偏重于传统文论的不足。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红薯窖 李佩甫炳老实,日子就由女人撑着。炳家女人天生肌瘦人,杆儿样。人轻便,活净,走路带风。你看她扫地吧,轻描描的,地就扫了,院子里总是光光的。你看她做饭吧,不声不响的,饭就做了,还一样儿一样儿。你看她说话吧,软软的两句,就叫人想好久还翻不过理来。人总是笑着,那笑在眼上,微微的,叫里里外外的人熨帖。炳家人口众,上有老下有小,一窝子吃货,日子必然紧巴。可炳家女人不焦不躁的,款款就应付了。吃饭的时候,女人先给炳盛。炳算是一家之主,活儿重,出力大,量就足足的。而后是两位老人。老人上年纪了,牙口不好,做些软的,净面的,多些滋味。往下是孩子们,连稀带稠一锅吃,也有花样,能饱。家里人走出来,也都带着女人的一双手呢。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穿在身上有模有样的,绝不招人笑话。平日里,就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碗海大。炳蹲在粪堆上,高擎着一只红薯碗,就像擎着一面旗帜,女人的旗帜。各家也都有蒸红薯吃的,可都没有人家炳家的红薯好。那红薯热腾腾的,块大,鲜,蒸得也好,看着很馋人。炳捧着这冒尖一海碗红薯,一块块往嘴里送,大嚼,实叫人眼热。每年红薯下来的时候,村人们自然都把红薯藏在窖里。红薯窖挖在西岗上,家家都如此,只有炳家的红薯不坏。炳家的红薯从秋天吃过,经过漫长的冬季,又经泛醋一样的春天,那红薯从窖里提出来,提一篮是鲜的,再提一篮还是鲜的,总吃鲜的。别家呢,提一篮是坏的,再提一篮还是坏的,总吃坏的。那年月,一年红薯半年粮,乡下人过日月全凭红薯呢。春天是坏红薯的季节,别家的红薯都坏了,他家窖里的红薯咋就不坏呢?就有人问炳家女人,炳家女人笑笑,不说。再问也不说。到了麦口上,家家都没红薯了,早就没有了。炳家还有。就一篮一篮地从窖里提出来,大锅蒸了,给邻家送上几块,让娃儿们尝鲜。人们又问炳家女人,套着问。可炳家女人主意正,套不出。她还是笑笑,不说。二年,出红薯的时候,人们都看着炳家。在红薯地里,人们都瞅着炳家女人。炳家女人带着一家人上地挖红薯,汉子们做粗活儿,她做细活儿,仍是轻描描的。男人在前边挖,她跟在后边拾掇,腰一弯一变的,风摆柳样儿,不见多忙,就见一堆一堆的红薯在地垄上堆着。人们看见炳家挖出来的红薯一堆一堆放,也都一堆一堆放;人们看见炳家女人把红薯秧都编成辫儿,提起来一坨一坨往车上放,也跟着把红薯秧编成辫,一坨一坨往车上放。而后看炳家女人吩咐把红薯拉回去,也跟着往家拉;紧接着,看炳家女人去晾窖,就去晾窖;看炳家女人在红薯窖里铺一层细沙,也跟着铺一层细沙;炳家啥时往窖里放红薯,就啥时放红薯……除了炳家女人的细气劲学不来,其余的一样一样都跟着学了。可是,到了春上,红薯还是坏。仅是坏的少了些。唯独炳家的红薯不坏。总见炳端着一碗红薯在饭场里吃。那红薯招牌一样亮在人们眼前,看来看去竟没有一块坏的。闲了,人们抽空就围着炳家的红薯窖看。别家的红薯窖在岗上,炳家的红薯窖也在岗上, 地势是一样的。炳家的红薯窖是用木头做的十字窖栏,上边串一铁条,铁条上有锁,是一把老式锁,凑近看里边黑洞洞的,闻闻里边也有一股甜酸气。人们看了一遍又一遍,也看不出有啥出奇的地方。后来又有人问炳家女人,女人还是笑笑。问急了,就说:“没啥,真没啥。”人们不信,于是就说炳家的红薯窖里有仙家。有人说,那红薯窖在岗脊上,有紫气,地脉好。有人说,听见里边“哧溜儿”一声,白绒绒的,八成是“皮子”……还有的说,是黄仙。里头住了一窝黄仙。八百年的黄仙成精了……终有些不甘心的,就悄悄地问了炳家的小三。炳家三娃在学校里上学呢,小学三年级,人实诚,品德好,不会说瞎话,一套就套出来了。娃儿说:“先吃小的,后吃大的。先吃坏的,后吃好的。”说了,人们都默默地,再不问了,就想起炳家上上下下老小九口人,凭女人撑出一张脸面来,老不容易!杆儿样的女人,那日月像山一样,咋就挺住了呢?麦天里,炳家女人会蒸一锅红薯端出来让人们尝。人们就夸几句,各自给娃儿拿上一个,不敢多拿。天蓝蓝的,就见炳家女人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吃,都吃。”炳家女人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衣裳破是破,补丁是补丁,可针线活儿细密,周正”,既写出了炳家生活的穷困,也写出了炳家女人心灵手巧的一面。B.炳喜欢“高擎着一只红薯碗”,是有意在彰显自家的红薯比别人家的好,可以看出炳爱慕虚荣、大吹大擂的性格特点。C.“地脉”“皮子”“黄仙”等猜测,在表现村民探知炳家红薯窖秘密的迫切的同时,借他们思想中残存迷信意识点明了村民贫困的原因。D.村民们在得知炳家红薯不坏的秘密后选择了沉默不问,是因为当秘密不再是秘密之后,人们对于炳家的生活也失去了兴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红薯”为线索,人物的活动都与红薯有关,先后涉及挖红薯、储红薯和吃红薯,情节发展十分紧凑自然。B.文中先后多次提到炳家女人的“笑笑,不说”“笑着,脸上的皱儿开成了一朵花”等,都是通过神态描写重在突出她温婉、坚强的特点。C.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了客观叙事上,对人物的肖像和语言描写只有寥寥数语,如“杆儿样”“吃,都吃”等,生动地表现出炳家女人的形象。D.前文以对炳家储存红薯的种种效仿和猜测来巧设矛盾,又以炳家三娃的话解开矛盾,突出了炳家女人持家的智慧。8.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语言特色。(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部小说是作家李佩甫《村魂》系列中的一篇,你认为本文彰显了怎样的“村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信陵君①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缩高,其子为管守。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②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使道使者至缩高之所,复信陵君之命。”缩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是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辞。”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将发兵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宪。宪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谨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诏而废大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缩高闻之曰:“信陵君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为国祸。吾已全己,无为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舍,刎颈而死。信陵君闻缩高死,服缟素辟舍,使使者谢安陵君曰:“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敢再拜释罪。”【注】①信陵君,原名魏无忌,魏昭王少子,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②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一个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庸。(节选自《战国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B.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C.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 D.使者以报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郊迎,指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文中体现出赵王对信陵君的敬重。B.“倍主”的“倍”通“背”,与《鸿门宴》中“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含义相同。C.“有常不赦”的“常”,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常”含义相同。D.缟素,白色的衣服,多用粗布、棉麻制成,多指穿戴于丧礼之中的丧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雎劝说信陵君要忘记援救赵国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每个人既要懂得知恩图报,又不能依仗对他人有功劳而居功自傲。B.信陵君让安陵君命令缩高带领军队攻打管邑,但安陵君以安陵国小,君主不应强行驱使自己的百姓为由拒绝了信陵君的要求。C.安陵君认为如果将缩高送到信陵君那里,就会违背襄王遗诏并且背弃了大府的法令,因此哪怕死也不会交出缩高。D.信陵君听到缩高死去的消息后,派遣使者向安陵君谢罪,他坦陈自己由于思虑政事的困扰,而直接造成缩高的死亡,希望得到谅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君之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也,将发兵以造安陵之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缩高为什么最后选择“刎颈而死”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犹隐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16.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浩大声势。(2)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多含蓄隽永,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看似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来点染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但其背后也隐含着落寞惆怅的情怀。(3)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夏日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急雨冲刷着大地。常常,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①______。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个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中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瞬间倾泻而下,重重地砸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遂地接纳着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好在,草原上的风雨总是②____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刚刚诞生的婴儿,散发着③______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消失,只剩这片温柔的草原,用无与伦比的美,将途经此地的人们,瞬间击中。我站在湿漉漉的草地上,眼眶有些潮湿。我想,某一天,当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一定不会难过。因为,我只是重新回到了大地母亲的子宫里,我将在这里安眠,化为泥土,孕育花草,生生不息。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极简的语言再现了草原上的大雨降临时的场景,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的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比拟的两种形式和表达效果。(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11月15日,地球人口步入“80亿时代”。人口数量增加,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群体进步等。这些都成为推动①______。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因素正带来持续生态压力。虽然人口数量与其对地球的影响关联复杂,但毋庸置疑,不断增加的人口挤压着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四分之三土地和三分之二海洋已被人类活动极大改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科技进步,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人类利用资源的效率、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增加,使得②______。《波士顿环球报》报道说,1000年前地球只能维持不到5亿人的生命,100年前地球已经能够承载约20亿人口了。地球如何承载人类之重?这个问题既取决于自然约束,③______。人类选择何种行为模式将决定地球承载人类之重,建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愈加紧迫。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你知道自己为什么生在这个世界上吗?如果现在还不知道,请你闭上眼睛,想象头脑中有一面镜子,你一边照镜子,一边在音乐声中冥想:你做过或做成过什么?你现在在做什么?你想做什么?如果你想明白了,这里有一个建议:去勇敢追求自我吧!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请以“反思与展望”为主题,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答案(1~3题,6~7题,10~12题,15题,每小题3分)1.C2.A3.A4.①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对于当下的借鉴意义和价值,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论证说服力。②文中用以强调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在内的中国学术史,虽历史久远,但其对于当下的文学理论构建仍有重要意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5.①追求科学性和系统论等科学方法,同时也要有文学批评应有的情感;②加强文化自觉,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华;③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并借用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A7.C8.①语言通俗质朴,多用口语和方言词汇表达,如“轻描描的”“汉子们做粗活儿,她做细活儿”“细气劲学不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满乡土气息。②比喻的修辞。“风摆柳样儿”形象地说明了炳家女人身材的瘦弱和干活时的轻便。③排比手法。文中村里人学炳家女人存放红薯的做法用了排比,“往家拉红薯”“晾窖”“铺一层细沙”“放红薯”等一系列做法,说明了村里人学炳家女人存放红薯方法的状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关爱互助的人间温情,无论是炳家女人将自家的好红薯拿给乡亲们来吃,还是得知真相后人们“默默地,再不问了”,都体现了乡村中的温暖。②勤劳乐观。炳家女人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面带微笑地撑起整个家庭。③困境中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在“一年红薯半年粮”的艰苦岁月,包括炳家在内的村民们依旧顽强地生活,体现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命的韧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0.A11.C12.D13.(1)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退了秦国人,保住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啊。(关键词“存”“德”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希望您能把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儿来,如果您不送来,我将发动军队到达安陵城下。(关键词“束”“造”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14.①缩高要保全父子之义,不让儿子因他而违背父子君臣之义;②信陵君要治罪缩高,他不想让安陵君因自己而遭到来自魏国的祸患。(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国人,保住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 知道;我厌恨人家,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退了秦国人,保住了赵国,这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谨记你的教诲。”魏国进攻管邑久攻不下。安陵人缩高,他的儿子做管邑的守官。信陵君派人对安陵君说:“您还是派缩高来吧,我将让他做五大夫并做持节尉。”安陵君说:“安陵是一个小国,不能强行驱使自己的百姓。使者自己去吧,请让我派人引导使者到缩高的住处,以便回复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您很看重我,将派我去攻管邑。做父亲的去进攻儿子守卫的城邑,别人会大加笑话的。臣下的儿子见到臣下而献出城邑,这是背叛君主。父亲教儿子背叛君主,也不是您所欣赏的。冒昧地再拜辞谢。”使者把这些情况报告信陵君,信陵君太怒,派特使到安陵那说:“安陵的土地,也如魏国的土地一样。现在我攻打管邑攻不下来,那么秦国军队就将威胁我,国家必然危险了。希望您能把缩高活着捆送到我这儿来,如果您不送来,我将发动军队到达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候受襄王之诏来据守这块土地,亲手接受了大府的法令。法令的上篇中说:‘儿子杀死父亲,臣下杀死君主,有固定的刑法不能被赦免。国家虽有大赦,即使城邑被征服成为逃亡的人,也不能去赦免这样的人。’现在缩高郑重地辞谢做高官来保全父子之间的大义,而您却说‘一定要把他活着送到我这儿来’,这是让我背弃襄王遗诏并且废除大府的法令啊,我即使死去也不敢这样做。”缩高听说这件事之后说:“信陵君为人凶悍自用。用这番话回复他,一定会酿成国家的祸患。我已经保全了父子之义,不要违背做人臣的大义,怎么可以让我的君主遭到来自魏国的祸患呢。”于是就来到使者的住处,自刎而死。信陵君听到缩高死去的消息后,穿上白色的孝服离开正舍而居,并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说:“无忌是个小人,由于思虑政事的困扰,失言于您,冒昧地再拜谢罪。”15.C16.①诗歌前两句中,诗人虽所处环境艰苦,但仍有逸趣欣赏雪景,“细玉罗纹”表达了对雪的观察之细致;用颜回所住陋巷指代自己所住环境之简陋,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②坦然面对生活的艰苦。因为下雪,野菜被冻上了,采摘不易,还要打扫庭中枯叶烧火做饭,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地生活。③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生活如此艰辛,诗人仍在坚持诗文创作,对理想的追求并未因外在环境的艰辛而有所松懈。(若答“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等亦可)(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17.(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每空1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18.①不期而至/突如其来/从天而降②转瞬即逝③沁人心脾(每空1分,符合语境即可。不是成语不给分)19.①“戳”字的运用,突出雨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②“倾泻”突出了雨量之大之急;③“砸”,则突出雨点猛烈。(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合理亦可给分)20.①拟人,直接赋予物以人的属性,句中“温柔的草原”,赋予草原以人性的温柔之美,写出草原雨后的静谧。②拟物,把此物拟成彼物,“无与伦比的美”本是抽象的无形的事物,但句中把它拟成了可“击中”人心的具体可感的事物,突出了雨后草原之美给人带来的冲击力。(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21.人类选择何种行为模式将决定地球能否承载人类之重,构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愈加紧迫。(每改对一处1分,共2分;语言顺畅1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合理亦可给分)22.①世界人口增加的积极因素②地球承载力不断扩容③也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3.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2 19:06:02 页数:13
价格:¥3 大小:482.6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