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AD项与选官无关,排除;世袭主要依据血缘,而不是“贤能”,排除B项。2.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A.血缘亲疏B.军功大小C.财产多寡D.才能高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血缘,A项正确;军功大小是秦朝选官标准,排除B项;CD均和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3.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重农抑商B.奖励耕织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过程中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原来的贵族和平民一起竞争,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与贵族无关,排除A项;奖励耕织不会触及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推行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A.国家统一B.华夏认同C.列国纷争D.诸侯称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战国时期,在中原各国与相邻的戎狄蛮夷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在民族交融中出现华夏认同,故选B;战国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材料反映民族的交融,“列国纷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称王”的信息,排除D。点睛】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家是()A.孟子B.庄子C.墨子D.荀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兼爱”“非攻”“尚贤”可知,这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6.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三公九卿B.确立皇帝制度C.建立户籍制度D.推广郡县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皇帝制度下,皇帝一人无法包揽全国政务,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户籍制度解决的不是政务繁多的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中央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7.汉高祖时期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大一统局面形成B.统治思想的变化C.汉赋的广泛流行D.政治体制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时期的统治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因此“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而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因此诏令由“简易朴实、几近口述”到“援引儒家经典语”,体现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B项正确;汉高祖就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A项;汉赋的广泛流行与“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无关,排除C项;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是设立“中朝”、刺史等,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与材料现象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8.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实行官营,并禁止诸侯国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皇权专制C.促进商人崛起D.形成藩镇割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政府实行专营制度,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为经济措施,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政府专营制度打击商人势力,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不能壮大商人实力,故排除。D项,藩镇割据反映了唐末地方独立局面,与题干不符合,排除。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A.瓦解了士族阶层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民族交融D.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孝文帝推广汉语和汉字,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C项;文化层面的措施与瓦解士族阶层无关,排除A项;说汉语并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说汉语缓和了汉族与 鲜卑族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0.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倾向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的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可材料内容只体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外国和其他区域,不能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11.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朝代。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单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朝国祚短暂二世而亡但在制度建设、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因此对隋朝特点概括是短暂而繁荣,B项正确;经济繁荣、二世而亡,只概括了隋朝的部分特点,排除AC项;隋炀帝时期穷奢极欲,不符合节俭盛行,排除D项。故选B项。12.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以民为本,在野时以教化民众为己 任,反映了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教育体制、推动政治清明,排除A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3.元灭南宋之后,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采取的措施有①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②在吐蕃设宣政院③实行行省制度④设北庭都元帅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元朝为了加强对广袤的疆土的管理,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4.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以下关于这些新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全国普遍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C.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D.兴起的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即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由此可知,“全国普遍开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B项符合题意;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自明朝后期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5.清初皇帝的谕旨由内阁发给各部院执行。军机处设立后,机密谕旨经军机处缄封,由驿站直接发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清朝谕旨颁行制度这一变化主要目的是()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B.强化君主专制C.简化军务处理程序D.提高军机大臣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设立后,机密谕旨经军机处缄封,由驿站直接发给地方督抚”可知,清朝的“廷寄”制度使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B项正确;国家治理能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属于“廷寄”制度的目的,不属于军务处理程序,排除C项;“廷寄”制度并不能提高军机大臣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6.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先后被迫开放近二十个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上游和苏杭一带,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B项正确;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与列强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增加通商口岸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7.1894年,英国商人拟在华设厂,不料所运纱锭在海关被扣,后经过交涉才正式到中国建厂。这就是位于上海杨树浦路670号的英商怡和纱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英商怡和纱厂在上海建成得益于A.《南京条约》的签订B.《马关条约》的签订C.《北京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可以在华设厂,D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内容中均没有在华设厂的相关规定,排除A、C;《辛丑条约》和列强设厂无关,排除D。18.孙中山评价一历史事件:“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但终因“舍本图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洋务运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已涉及到制度,排除B项;清末新政已涉及到制度,排除C项;.预备立宪已涉及到制度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9.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战争使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答案】C【解析】【详解】这次战争“进兵北京……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甲午战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故D错误。20.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凸显的共同主题是()A.国家出路的探索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C.思想解放的潮流D.清政府统治的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革命军》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都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探索国家的出路提出相关的思想,A项正确;在当时的背景下,魏源的《海国图志》不是介绍民主政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资政新篇》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让大众所接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四个著作不能都体现清政府崩溃,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后土崩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1.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众获利了一些权利,并实行了一些法令,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A项正确;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22.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这表明A.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清复明C.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D.农民愚昧不理解革命的意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表明阿Q对于革命的意义理解为反清复明,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农民对革命的意义不理解,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A错误;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清复明是阿Q认为的,是没有发动群众的结果,故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说农民愚昧不理解革命的意义,D错误。23.如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爆发,以学生为主体反对日本强占山东半岛。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社会各阶层继续声援学生。B项正确;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在东北,与山东无关,排除A项;1928年发生的济南惨案,排除C项;1935年一二九学会运动是抗日救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24.1913年,一个香烟盒的封面上正面印着“爱国”,背后印着“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它表明当时的实业家倡导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全盘西化D.实业救国【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1913年”“爱国”“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实业救国的体现,故D正确;君主立宪指的是“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故A错误;民主共和是由选举所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故B错误;全盘西化指的是完全照搬西方文化,故C错误。2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次大会明确党的革命任务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项正确;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排除A项;大革命失败后才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C.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北伐战争和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根据材料“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可知,北伐战争受到了沿线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对北伐路线上开展群众武装做了分析,单单说北伐战争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不能体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C项错误。D项,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开展的,D项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27.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C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等,C正确;A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BD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排除。故选C。28.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A.城市中心道路B.坚持国共合作道路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其中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29.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司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由此中国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故选A。一二八事变是指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从一二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为十三年,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均发生于1937年,距离抗战结束为八年,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0.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等信息可得知七七事变后的该谈话表明了蒋介石抗战的决心,之后国共两党进一步协调两党关系,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战线正式形成,因此这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实施片面抗战路线,A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B排除;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应当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迁移到后方以及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C排除。故选D。31.下列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的描述,据此判断,该战役是()A.淞沪会战B.台儿庄大捷C.百团大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描述可知,该战役发生在1940 年下半年,以破坏日军的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中共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百团大战,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9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台儿庄大捷发生在1938年,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1月,是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流传的一首歌曲唱道:“送郎当兵送到战场上,为人民去打仗,穿上军装,制止内战,为民主争和平保卫家乡。送郎当兵送到战场中,为国家为民族当兵,家中的老父母,小妹妹来孝敬。”此类歌曲的传唱()A.反映了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B.表明了第二条战线得到发展壮大C.体现了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D.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为人民去打仗,穿上军装,制止内战,为民主争和平保卫家乡”“为国家为民族当兵”可知当兵为民服务的立场,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决心和态度,表明了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立场的爱国情操,得民心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保障了战争的最终胜利,D项正确;从题干不能得出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排除A项;第二条战线是民主战线,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艺术水平提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3.如图为1948年米谷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漫画中,画家把金圆券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几十倍。昨晚穿的一双鞋比它的身体还要大,如同两条船。该漫画反映的现象A.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加速国民党政权的崩溃C.源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D.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由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信息“画家把金圆券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几十倍”可知,该漫画体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现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故B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不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故C错误;此时没有国际经济危机,故D错误。34.1949年,毛泽东在文章中写道:““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正是这样。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毛泽东所说的“独裁”是建立A.工农苏维埃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民主联合政府D.人民民主专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所以“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指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故选D;工农苏维埃政权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排除AB;民主联合政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排除C。35.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C.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详解】从柱状图中可以得到公有制经济到1956年占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大幅增加,并占到50%以上,私有经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工业现代化,并且,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3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B.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D.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符合题干时间,C项正确;A项是在195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7.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些基础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A.使农村地区普遍摆脱了贫困B.得益于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C.以工业发展速度减缓为代价D.证明了人民公社化的正确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和党的领导、政府政策、人民艰苦奋斗有关,B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现象,排除A;材料与工业发展速度快慢无关,排除C;人民公社化是超前的生产关系,无法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排除D。38.198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19.5亿斤增长到580.8亿斤。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A.“大跃运”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的成立C.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1983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D正确;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时间是在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39.花花绿绿的票证曾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重要财产,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沧桑。下面的票证从左图(粮票)到下图(股票)的变化直接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B.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C.体制改革由农村试点转向城市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粮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粮食统一供给,股票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材料直接反映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A项正确;粮票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B项;粮票使用在城市,当时还没有农村体制改革,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40.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九二共识”D.“国共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一国两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仅仅“和平统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二共识”和邓小平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提出“一国两制”而非“国共合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41.【人口与社会】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 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章开沅《中国经济史》材料二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并分析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2)新变化: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影响: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密集;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更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等。(2)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可知,宋代鼓励和保护商业发展。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古代人口布局,南方人口日益增长密集;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传统的义利观在发生改变,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门第观念的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松弛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3:15: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693.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