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其道,其所以得以横行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控制松弛B.诸侯国对人才争夺激烈C.士人崇尚游学D.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答案】A2.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A.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B.为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终结了汉初黄老之学【答案】B3.下表为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东汉时期部分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朱儁以孝养致名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C.乡论成为选官主要依据D.社会阶层间流动频繁【答案】A4.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此。而到了唐代,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阗塞,莫可殚述。”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A.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B.社会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C.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转变D.门第族望退出了择偶标准【答案】C5.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A.维护了买方曲合法权益B.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C.推动了坊市制度的瓦解D.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答案】B6.南宋学者陈亮指斥朱熹等人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力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他提出“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君主要有“天下为公之心”,“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据此可知,陈亮()A.认为道义与功利相互排斥B.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C.批判继承了宋代理学思想D.反对儒学吸收佛道的思想【答案】C7.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郑思肖,南宋灭亡后改名“思肖(‘肖’为繁体‘赵’字的一部分)”。其笔下的兰花疏而不空、无根无土,意境深远。下图为他根据自己在福建居住时所见的墨兰所作的《墨兰图》(题字为“一国之香,一国之殇”)。这反映出() 郑思肖《墨兰图》A.文化艺术的地域特征浓厚B.时代环境影响艺术创作C.凸显高沽典雅的文人意趣D.风俗绘画体现家国之殇【答案】B8.为维持大明宝钞法定货币地位和正常流通,明朝在颁发宝钞的同时,宣布金银为非法货币。然而,在宝钞发行不久的洪武末年,“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这种现象()A.助推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革B.受到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的影响C.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体现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答案】A9.明朝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B.科举制已经向全社会开放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答案】D10.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A.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C.徽商积极践行儒家义利观D.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答案】D11. 清朝中后期盐税的收入愈加重要。全国大部分食盐商人会以各种承包的方式,将自己的食盐经营资格承包给地方的食盐商,从中赚取差价,获取新的财富来源,国家又在其中授予垄断资格支持盐商进行垄断,小盐商生意也得到了国家的物价保护,盐商在垄断了营销道路的同时也依附于政府的保护。清朝的这一做法()A.改变了传统的重抑商政策B.维护了国家政权对社会资源的掌控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加深了封建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矛盾【答案】B12.洋务运动初期流行“富国强兵”的口号。19世纪7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强调“富民”或“利民”重要性的思潮,郭嵩焘等人提出政府应该鼓励人民从事现代航运业和制造业,因为国富和民富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转变()A.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变迁B.说明早期维新派开始产生C.表明清政府开始重视民族工商业D.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新变化【答案】D13.光绪年间,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被称为清流派,他们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甲午战争期间,多次斥责李鸿章“避战保船”,提出“联英伐倭”的主张,认为“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据此可知,清流派()A.抵制外国事物传承儒家思想B.仍未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C.代表了晚清社会的主流思想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答案】B14.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实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只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父的行为反映出()A.民族危机加速政治变革B.晚清高官思想陈旧保守C.维新变法缺乏官员支持D.政治腐败是变法的败因【答案】B15. 1912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后,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袁世凯被迫批准严查,最后却查到内阁总理赵秉钧身上,如果坚持依法追究下去,袁世凯极为被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于法有据且哀兵动人,胜算很大。但国民党不顾舆情和力量对比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失败。材料意在说明()A.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B.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C.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D.国民党破坏法制宪政【答案】D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A.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B.导致了全盘西化理论的盛行C.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D.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答案】D17.孙中山指出列强“总是利用那些条约来扰乱中国,不许中国统一”,他们还“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孙中山据此认定:“中国迭起纷乱、统一不能实现之根本原因,即在对华抱有野心之列国……利用部分武人使然耳”。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A.反对袁世凯勾结列强妨碍统一B.将统一与民族民主革命相联系C.对祖国必然走向统一充满自信D.始终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答案】B18.20世纪上半期,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农民报刊数量众多,尤其是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在农民报刊发表的诸多文章,出现最多的主题是“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这些报刊()A.推动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B.揭露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C.全面阐释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有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答案】D19.1940年,为了发动工人的抗日积极性,党中央指出,“必须改善工人的生活,但加薪与缩短劳动时间均不应过多,劳资间在订立契约后,工人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实行统一累进税,凡收入在政策规定的免征点以上的工人农民,也必须按收人多少纳税。”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A.注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尝试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C.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中心D.开始重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A20.1947年11月底,蒋介石对已经攻占的陕甘宁等解放区的农地采取了“仍然归原业主所有,但应佃给现在耕种的农民继续耕种”的政策。这反映了国民党()A.实践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B.试图消解土地改革的影响C.采取的重点进攻战略已破产D.致力于推动乡村建设运动【答案】B2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实现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答案】D22.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A.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B.延续了“左”倾错误的思想C.加剧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D.推动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答案】A23.著名作家韩少功回忆道:“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最初未能使我动心。对于那次高考能否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和公平择优,我一开始十分怀疑。”著名教授徐行言也曾道:“虽然上大学是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目标,但在经过四年的推荐入学和张铁生的白卷风波之后,我却始终将信将疑。”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中国已处在社会转型的前夜B.恢复高考制度的群众基础广泛C.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亟待开展D.改革开放推行过程中存在阻力【答案】C24.1980年,山东省调整了220条不合理的运输线,实行跨区进货的基层供销社由310处增加到375处,粮油议价购销也纳入正常经营渠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B.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政企不分弊端得以解决【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前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清政府专门设立了两江总督并增派淮阳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员进行协同管理。顺治帝后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如下图(图1、图2)。材料二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致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年间,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先后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拆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政府对江南省的拆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作用。【答案】(1)防止一家独大,带来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系社会稳定。 (2)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3)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示意图材料二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15年,袁世凯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了各种相关法规,公务员考选制度基本形成。——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形成的背景。【答案】(1)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2)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北洋政府奠定的文官考试基础;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行政需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03:30:02 页数:9
价格:¥3 大小:328.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