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温州市越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包括答题纸),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交回,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022年8月3日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报道,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到车轮星系新图像(如下图)。车轮星系距离地球约5亿光年,因有两个环状结构形似马车车轮而得名,外部的光环是不少新形成的恒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两个环状结构的发光天体属于()A.行星B.恒星C.卫星D.星云2.与车轮星系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3.图中的画面发生在拍摄时的()A.八分钟前B.20亿光年前C.5亿光年前D.5亿年前【答案】1.B2.C3.D【解析】【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身能够发光的天体为恒星,例如太阳,B正确;而行星、卫星不能发光,AC错误;结合材料“因有两个环状结构形似马车车轮而得名,外部的光环是不少新形成的恒星”可知,该图中没有星云分布,D错误。本题应选B。2题详解】根据材料“车轮星系距离地球约5亿光年,因有两个环状结构形似马车车轮而得名,外部的光环是不少新形成的恒星”可知,该天体系统具有较多恒星,故其应与银河系级别相同,C正确;地月系为行星系,太阳系为恒星系,可观测宇宙为总星系,与该星系条件不符,ABD错误。本题应选C。【3题详解】根据材料“车轮星系距离地球约5亿光年”,光年为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故图中画面发生应在拍摄时的5亿年前,D正确,ABC错误。本题应选D。【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到15张类似“蘑菇”的照片,下图为“火星‘蘑菇’照片”,下表为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赤道半径(km)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1.49663781年1123°26' 23时56分4秒火星2.27933951.9年24时37分0.110.1523°59'4.科学界大多认为图中白色球状物不是火星土壤生长出的“蘑菇”,其主要依据是火星()A.无大气层B.表面光照太强C.无液态水D.表面温度太高5.易对地球上接收火星“蘑菇”照片信号产生干扰的是()A.太阳活动B.火山活动C.太阳辐射D.臭氧层空洞【答案】4.C5.A【解析】【分析】【4题详解】据科学家探索研究,火星有稀薄大气层,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光照太强描述不对,错误;据科学家研究,火星上无液态水存在,因此不可能有蘑菇生长,C正确;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应该比地球低,D错误。故选C。【5题详解】太阳活动释放出的强烈射电或者带电粒子会干扰火星和地球之间的信号传输,A正确;火山活动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不会干扰宇宙空间信号的传输,B错误;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不会干扰信号传播,C错误;臭氧层空洞指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不会干扰信号传播,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2018年4月16日,据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消息,中国“人造太阳”EAST物理实验成功了。此次实验中首次实现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为目前世界最长。图为我国“人造太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有人说即使有了“人造太阳”也难以取代真正的太阳,下面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有()①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②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地壳运动也离不开太阳能③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④太阳辐射是产生美丽极光的主要原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7.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A.B.C.D.【答案】6.B7.C【解析】【6题详解】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①正确;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也离不开太阳能,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②错;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③正确;极光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的,与太阳辐射无关,④错。①③正确,故选B。【7题详解】行驶中的赛车利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利用的煤炭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能发电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ABD不符合题意;地热发电站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辐射,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下图是NASA拍摄的“太阳笑脸图”。如果你把头向左边倾斜你从这张照片上会清楚地看到太阳的两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颧骨。科学家表示,“两只眼睛”(大而亮)可能是太阳活动活跃的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两只眼睛”位于()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9.太阳活动周期大约为()A.5年B.11年C.18年D.23年10.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8.B9.B10.D【解析】【8题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太阳的“两只眼睛”比较亮,说明是耀斑爆发,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的色球层,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 根据人们的观测和记录,太阳活动的波动周期大约为11年,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题意表明,“白太阳”现象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太阳活动平静。“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太阳活动平静,相对于太阳活动剧烈时,地球上气候也会发生变化,极端天气减少,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减少,全球降水不会均增多,洪涝灾害不会更加频繁,①错误。太阳活动平静,太阳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频率减小,出现的范围也将缩小,②错误。太阳活动平静,太阳释放的物质对地球磁场干扰减少,则磁暴发生的频率减小,③正确。太阳活动平静,太阳释放的物质对地球电离层的干扰减弱,从而使得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1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震的能量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纵波速度快,橫波速度慢,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造成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A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因人而异,也不会影响建筑物倒塌和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B错误。横波和纵波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尤其经过建筑物时传播介质相同,C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因建筑物材料和工艺等不同而出现差异,能抵抗的地震级数不同,建筑物倒塌和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不同,D错误。故选A。 【点睛】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12.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Ⅰ圈层是特点是连续而不规则B.Ⅱ圈层是地幔C.Ⅲ圈层的最活跃的圈层D.Ⅳ圈层为熔融状态【答案】D【解析】【详解】图中Ⅰ为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A错;Ⅱ圈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B错;Ⅲ为水圈,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C错;Ⅳ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为熔融状态,D正确。故选D。2022年8月,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美国得克萨斯州恐龙谷州立公园内的一条河流干涸,大量恐龙足迹化石重见天日(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恐龙生存的时代()A.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B.是重要的成煤期C.大气中的氧气逐渐增多D.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14.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含有恐龙足迹的地层形成时期是() A.乙B.丙C.①D.②15.与其下部地层相比,恐龙足迹所在地层()A.形成较早B.厚度较薄C.生物化石较古老D.生物化石种类较多【答案】13.B14.D15.D【解析】【13题详解】恐龙生存的时代为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是在古生代,A错误;大气中的氧气逐渐增多,是发生在前寒武纪,C错误;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是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所以选B。【14题详解】含有恐龙足迹的地层形成时期是中生代,根据图中信息,甲为冥古宙、乙为太古宙、丙为元古宙、丁为显生宙,①为古生代,②为中生代,③为新生代,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5题详解】根据沉积岩形成的顺序,一般下部的岩层先形成,上部的岩层后形成,所与其下部地层相比,恐龙足迹所在地层,形成的较晚,生物化石较新,AC错误;根据生物进化原理,恐龙生活的时代,较之前的时期生物种类更多,因此生物化石种类也更多,D正确;地层的厚度主要跟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来源多少等有关,受地质时间影响不大,B错误,所以选D。【点睛】新生代时期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16.我国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上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图为“我国人民币中四种地貌景观图。有关图中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景观属风力侵蚀地貌B.②地景观属流水侵蚀地貌C.③地景观属冰川堆积地貌D.④地景观属流水沉积地貌【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①壶口瀑布属于流水侵蚀地貌,A错;②长江三峡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正确;③珠穆朗玛峰是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C错;桂林山水是流水侵蚀地貌,D错。故选B。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18.“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A.长江三角洲B.福建沿海(多岩石)C.海河入海口D.江苏沿海(多滩涂)【答案】17.D18.B 【解析】【17题详解】结合图可知,”象鼻海岸“深入海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特定地貌的分布地区。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AC错误;福建沿海多岩石,受海浪侵蚀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B正确;江苏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布,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B。【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主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0.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说明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再进入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逐渐降低,平流层由于存在臭氧温度不断升高,高层大气温度先降低再升高,因此正确选项为D。A、B、C错误。故选D。【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汽和杂质几乎都分布在对流层,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故选A。【点睛】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它蕴含了整个大气层约75%的质量。因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大气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故该范围的大气层被称为热层。热层下部因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导致夏季凌晨高纬度地区偶尔会出现一种发出淡蓝色光而透明的夜光云。下图为夜光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夜光云发出淡蓝色光的原因是()A.大气的散射B.月光的照射C.大气温度高D.阳光的反射22.夜光云发生于()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答案】21.A22.C【解析】【2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夜光云发生在凌晨时分;由热层底部少量水汽散射太阳光而形成的一种发光而透明的波状云,是大气的散射作用,A正确、BCD错。故选A。【2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夜光云主要发生在距离地表80~500千米的热层下部,属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高层大气,C正确;对流层高度,低纬度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km、高纬度为8~9km,A错;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B错;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D错。故选C。【点睛】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按大气的温度结构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由下至上,依次分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的“热层”和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但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的散逸层(外层)。 寒冷的冬季,人们早上起来时往往会发现窗户玻璃上结满了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美轮美奂、妙惟肖的图案。下图为冰窗花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3.寒冷的冬季,冰窗花容易形成的天气条件及位置是()A.阴天窗外B.阴天窗内C.晴天窗内D.晴天窗外24.最易出现冰窗花的地区为()A.浙江省B.四川省C.海南省D.吉林省【答案】23.C24.D【解析】【23题详解】冰窗花是指由于冬季夜间寒冷,屋内一侧有一些水蒸气或小水珠遇到冰冷的窗凝结不可复制的物理几何状态奇异的冰。寒冷的冬季里,特别是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弱,地面降温快,屋内屋外温差很大,屋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冰冷的玻璃,就会在玻璃上结成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惟妙惟肖的图案,所以在晴天的窗内更容易形成冰窗花,C正确,D错误;阴天没有晴天容易形成冰窗花,AB错误。故选C。【24题详解】冰窗花在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四个选项中,吉林省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冬天室内外的温差最大,最容易出现冰窗花,D正确;浙江省、四川省、海南省都位于南方地区,冬季的室内外温差没有吉林省大,没有吉林省容易出现冰窗花,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窗花是指由于冬季夜间寒冷,屋内一侧有一些水蒸气或小水珠遇到冰冷的窗凝结不可复制的物理几何状态奇异的冰。寒冷的冬季里,屋内屋外温差很大,屋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冰冷的玻璃,就会在玻璃上结成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惟妙惟肖的图案,神奇的冰窗花纯洁高雅,充满了诗情画意。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为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下图为“香格里拉房屋模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5.香格里拉暖棚的绝热窗户的作用是()A.增强太阳辐射B.阻挡进入暖棚的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辐射D.阻挡暖棚内的地面辐射散失26.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断通风口1和通风口2空气的流动方向,正确的是()①通风口1,大气从内室流向暖棚②通风口1,大气从暖棚流向内室③通风口2,大气从内室流向暖棚④通风口2,大气从暖棚流向内室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25.D26.A【解析】【25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绝热窗户能够减少暖棚与外界的热交换,起到了阻挡暖棚内地面辐射散失的作用,D正确。绝热窗户是透明的,不会阻挡进入暖棚的太阳辐射,B错误。绝热窗户无法影响太阳辐射与大气辐射,AC错误,故选D。【26题详解】 由于暖棚内空气温度较高,并且气温高的大气密度较小,所以暖棚内的暖空气从通风口1进入室内,①错误,②正确。而室内的冷空气由于气温较低,所以密度较大,从通风口2流向暖棚,③正确,④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下图为某地风向示意图,a、b、c、d表示风向和作用于风的各种力,①②③分别表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图中()A.a为摩擦力B.b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c为地转偏向力D.d为风向28.①②③数值大小排列顺序为()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29.促使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aB.bC.cD.d【答案】27.B28.C29.B【解析】【27题详解】图中b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 与等压线相交,且向右偏转,故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a垂直于风向,并且在风向的右侧,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综上所述,B正确。故选B。【28题详解】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其气压越低,故①气压最低,③气压最高,故选C。【29题详解】促使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选B。【点睛】风的形成: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不偏转。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30.图中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是()A.③①⑦⑧B.③①④⑦⑤⑧C.⑥④⑤D.⑥④⑦⑧31.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修建水库可以减少环节⑧的水量B.跨流域调水可以增加环节⑤的水量C.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⑦的水量D.目前人类对环节④施加的影响最大【答案】30.B31.C【解析】【30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①是水汽输送,②是是海面上空降水,③是海面上水蒸发,④是陆地上空降水,⑤是地表径流,⑥是植物蒸腾,⑦是下渗,⑧ 是地下径流。构成海陆间水循环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及其上空之间,主要环节有③①④⑦⑤⑧,B为海陆间循环,故选B。【31题详解】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地表径流⑤,会增大下渗⑦和地下径流⑧,A错误;跨流域调水会减小环节⑤地表径流的水量,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环节⑥植物蒸腾和⑦地表水的下渗量,C正确;目前人类施加影响最深刻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在图上是⑤环节,而不是④降水环节,D错误。故选C。【点睛】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人类主要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也可以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如人工降雨等;还可以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还可以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但最主要的是影响地表径流。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关于图中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盐度分布曲线,从赤道向南北递减B.②表示密度分布曲线,呈马鞍状分布C.③表示密度分布曲线,从5°N附近向南北升高D.②表示气温分布曲线,呈马鞍状分布33.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密度、温度三者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密度越低B.温度越高,盐度越低C.盐度越高,密度越高D.盐度越高,密度越低【答案】32.C33.A【解析】【3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洋表层的温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读图可知①表示温度分布曲线,A错;大洋表层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呈马鞍状分布,读图可知②表示盐度分布曲线,B、D错;大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小值在赤道偏北5ºN左右,读图可知③表示密度分布曲线,C对。故选C。【33题详解】读图可知,温度越高,密度越低,A对;从极地海区到副热带海区温度越高,盐度越高,从副热带海区到赤道附近海区,温度越高,盐度越低,因此,温度越高不一定盐度越低,B错;从极地海区到副热带海区盐度越高,密度越低,从赤道附近的海区到副热带海区,盐度越高,密度越高,因此,盐度越高不一定密度越高或者密度越低,C、D错。故选A。【点睛】世界大洋表层的温度从赤道向南北极递减;世界大洋表层的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世界大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地时间2021年11月6日15时47分,某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无缆水下机器人)(下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万米挑战最后一潜,达到10896米,超过潜深世界纪录。深潜过程中“悟空号”独立自由邀游深海,紧贴海底航行探测,实现远距离水声通信无阻,探索海底深处的无穷奥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4.“悟空号”AUV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过程中,会探测到()A.太阳辐射渐强B.水温迅速增加C.海水密度递减D.海水压力渐大35.“悟空号”AUV的深海探测结果可运用于()A.近海渔业养殖B.指导潜水运动C.潜艇水下航行D.游泳景区开发【答案】34.D35.C【解析】 【分析】【34题详解】随着深度增加,海洋中受到的太阳辐射渐弱,A错;水温递减,到1000米以下保持低温状态,B错;密度递增,1500米以下保持高密度状态,C错;水压越来越大。本题选D。【35题详解】悟空号深潜的结果最可能用于潜艇水下航行,因为四种活动中唯有潜艇下潜深度最深,C项正确,ABD错误。【点睛】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与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资源利用的行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以及海水直接利用等。36.纽芬兰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鱼。随着捕捞技术提高,1987年鳕鱼捕捞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10万吨,但两年后渔民发现几乎无鱼可捕,渔场被迫关闭至今。下图为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示意图。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A.寒流流经B.暖流流经C.寒暖流交汇D.上升补偿流【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中看,纽芬兰岛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纽芬兰渔场形成的条件是寒暖流交汇,C正确、ABD错。故选C。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7.导致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成土母质②时间③生物④气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8.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图中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①保持肥力②调节土温③增加透气④存蓄水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37.D38.B【解析】【37题详解】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殖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成土母质是由母岩风化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并不会导致腐殖质层逐渐变厚,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其它选项。故选D。【38题详解】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①④正确,B选项正确。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②错误。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土壤学上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土壤发生层,主要的发生层简述如下:(1)O层残落物层。在通气良好而又较干燥的条件下,植物残落物堆积,有机物不能完全分解并在地表累积而形成。(2)H层泥炭层。在长期水分饱和的条件下,湿生性植物残体在表面累积,是泥炭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发生层。(3)A层淋溶层。在表土层中,有机质已腐殖质化,生物活动强烈,主要进行着淋溶过程,故称为淋溶层。物质的淋溶程度随水、热条件而异。(4)E层灰化漂白层。在淋溶和机械淋洗的条件下,硅酸盐黏粒和铁。铝化合物淋失,使抗风化力强的石英砂粒与粉粒相对富积,以较浅淡的颜色或灰白色而区别于A层。通常与灰化过程有关。(5)B层淀积层。是淀积过程的产物,与母质层有明显的区别。黏粒、铁、铝或腐殖质在此层淀积或累积。次生黏土矿物形成,具块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变棕或棕红、红等。(6)C层母质层。指风化产物没有受到成十讨释影响的层次,较上面土层紧实。(7)R层母岩层。指最下部坚硬的岩石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39.下列成土因素中,图示没能直观显示的是()A.成土母质B.气候C.地形D.时间40.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积累和分解有机质②富集营养物质③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④调节土壤水分含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39.D40.A【解析】【39题详解】依据题意,图中的固体基岩和风化基岩代表成土母质,降水代表气候,坡地代表地形,ABC不 符合题意,图中没能直观显示时间,D符合题意。故选D。【40题详解】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生物可积累和分解有机质,①正确;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生物可富集营养物质,②正确;生物不会决定土壤性质和酸碱度和调节土壤水分含量,③④错。综上所述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点睛】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气候,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B____F____。(2)小行星带位于____和____轨道之间(填写名称)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共同的运动特征:____、____、____。(4)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地球宇宙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按因果关系把下列序号填在方框中。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②日地距离适中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④液态水⑤太阳连续日照时间不长⑥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⑦适宜的温度⑧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F____【答案】(1)①.水星②.土星(2)①.火星②.木星(3)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4)①.⑥②.⑦③.④④.⑧⑤.②⑥.①【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太阳系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八大行星分布及特征、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太阳系统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根据图片,B行星为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为水星;F为太阳系自内向外第六颗行星,为土星。【小问2详解】小行星带是由众多质量、体积相对较小的行星构成的,位于火星和金星运行轨道之间。【小问3详解】八大行星绕日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 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具有近圆性。【小问4详解】根据分析,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属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是⑥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A对应⑥;由于②日地距离适中和⑤太阳连续日照时间不长,形成了地球上⑦适宜的温度,B对应⑦,E对应②;由于①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使地球上存在④液态水,C对应④,F对应①;由于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导致地球上形成了⑧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D对应⑧。4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2)一般降水强度____(大、小),时间____(长、短),地面坡度____(大、小),植被覆盖率____(高、低),能够使⑤环节的水量增大。(3)我国南水北调的引水工程,主要干预水循环的环节是____。图中最能代表我国夏季风的环节是____(分别填数字序号)。(4)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多选填序号)。①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②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③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④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有哪些。____。【答案】(1)太阳辐射(2)①.小②.长③.小④.高(3)①.④②.②(4)③④(5)降水量异常增多;城市管道系统设计不合理;城市硬质地面增多;植被减少,河湖面积减少;城市规划不合理等。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水循环的动力、主要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循环的意义,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外部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小问2详解】图中⑤箭头由地表进入地下,代表地表水的下渗。一般降水越多,强度越小,历时越长,就越利于地表水的下渗;地面坡度小,地表径流流速慢,在地表停留的时间长,利于地表水的下渗;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覆盖率高,下渗量越大。【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南水北调工程与④地表径流环节密切相关,图中能够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②水汽输送环节。【小问4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并不是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①错误;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陆地水和海洋水保持动态平衡,②错误;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持动态平衡,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水循环通过各环节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并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③④正确。【小问5详解】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部分地区排水设施全、不完善,排水管网不够健全,排水管道老化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内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等,降雨时,水不容易入渗;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一些河湖等自然调蓄空间被填平、占用,客观上也加剧了防涝压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内涝考虑并不充分,城市规划不合理等。43.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E____;F____;I____;(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图中I的作用是____。(3)图中B表示____,G表示____,G大于B说明____。(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大、小)。(5)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当地I____(增强或减弱),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与____(填字母)最相关。【答案】(1)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反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2)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保温作用)(3)①.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4)①.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②.小(5)①.增强②.C【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为材料,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看,A箭头指向大气上界,表示太阳辐射;E箭头从地面向上指,箭头较细,表示地面反射;F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I箭头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小问2详解】从图中看,A箭头指向大气上界,D箭头指向地面,因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等削弱作用的影响,到达地面太阳辐射D小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可返还部分热量给地面,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小问3详解】 图中B箭头从太阳辐射指向大气,表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G由地面辐射指向大气,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G大于B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小问4详解】浓烟笼罩菜地,浓烟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可防止冻害。云层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多云的夜晚人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弱。【小问5详解】夜间雾霾会使I大气逆辐射增强;雾霾白天会较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图中C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C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14:46:0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19.9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