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慈溪市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从A到D的线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对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南部高,北部低B.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C.东西高,中部低D.西部山地,中部平原2.有一车手从A到D骑行的过程中发现()A.AB路段骑行一路顺坡而下B.BC段骑行过程中地势起伏相对较小C.CD路段骑行坡度变化最小D.BC段骑行过程中,一路均可看到甲处有许多观众【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由图中的指向标以及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示地区北部高于南部,东西高,中部 低,A错误,C正确;海拔多在200米~500之间,等高线密集,等高距较小,起伏较和缓,以丘陵为主,东西两侧为丘陵,中部为谷地,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读图可知,从A到D骑行的过程中,B处海拔为400~405米,A处海拔为395~400米,AB路段骑行一路上坡而行,A错误;BC段骑行时,是沿等高线行走,没有跨越等高线,因此地势起伏相对较小,B正确;CD路段骑行是穿过的等高线最多,并且有与等高线接近垂直的路段,因此坡度变化最大,C错误;BC段骑行过程中,中间有山脊分布,因此不能一直看到甲处,D错误。故选B。【点睛】等值线的规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山脊处等高线凸向低值方向,为分水岭;山谷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集水线。河流发源于山谷处,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下图是我国内蒙古某光伏发电园区(约45°N)在冬至日一角拍摄的照片,该园区将农业生产和光伏产业有机结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拍摄者大致位于太阳能集热板的()A.正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4.拍摄当日,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最接近()A.13°B.22°C.55°D.69°【答案】3.B4.D 【解析】【3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由于内蒙古某光伏发电园区(约45°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永远位于南方的天空,太阳能集热板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应面向正南方。结合拍摄图可分析出拍摄者位于集热板的东南方向。【4题详解】拍摄当日为冬至日,此时45°N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约为21.5°,要保证太阳能集热板能够接受最多的太阳辐射,太阳能集热板的表面应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则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最接近68.5°。结合选项可知,D选项69°最接近,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H=90°—该地纬度+直射点的度数(该地与直射点同半球,直射点的度数就为正;该地与直射点不同半球,直射点的度数就为负)。集热板平面与地面的夹角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互余时对太阳能的利用最充分,因此这个夹角(或称倾角)应取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的纬度差即可。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是()A.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B.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C.甲处地质构造为谷地,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D.乙处地质构造地垒,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天然气6.下列地形区与图中丙处成因相同是()A.本州岛B.夏威夷岛C.崇明岛D.冰岛 【答案】5.B6.A【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势低,地貌形态为谷地,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和天然气,AC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下打井找地下水,B正确,D错误。故选B。【6题详解】读图可知,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并形成的岛弧,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本州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A正确;夏威夷岛是火山岛,位于板块生长边界,B错误;崇明岛是沉积作用形成,C错误;冰岛位于大西洋中脊处,是板块的生长边界,D错误。故选A。【点睛】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储油构造。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8.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A.水流速度呈变缓趋势B.河谷不断下切变深C.西北岸以侵蚀为主D.风力作用显著【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注意材料信息“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所以图中相对高度较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较早,之前受流水沉积形成,之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原来的河漫滩成了阶地,所以形成过程是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读图可知,自T4-T1(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阶地形成的过程中,阶地的沉积物从粘土到砾石,砾石的颗粒从T3-T1时期是不断变大,则说明河流的流速呈变快趋势,河谷不断下切变深,B正确;水流速度变快,侵蚀不断加强,河谷不断变窄变深,A错误;河谷东南岸(注意方向信息)基岩陡立,沉积物很少,说明以侵蚀为主,西北岸沉积物较多,以沉积作用为主,C错误;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流水作用显著,风力作用并不显著,D错误。故选B。【点睛】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级阶地。下图是某月某日我国局部区域地面天气(单位:hPa)形势分布状况,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9.对图中各城市天气变化描述最合理是()A.哈尔滨大风降温B.石家庄风和日丽C.扬州云清风淡D.长沙艳阳高照10.下列那幅图符合上图中D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A.B.C.D.【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读图可知,由等压线分布图可判断,A处为北半球低压中心,为气旋天气系统,近地面气流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AB处低压槽线,形成冷锋天气系统,AC处低压槽线,形成暖锋天 气系统。哈尔滨此时在暖锋后的暖气团控制区,气温较高,A错误;石家庄在冷锋前的暖气团控制区,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因此天气特点是风和日丽,B正确;同理可推知,扬州位于暖锋锋面附近的前方,此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C错误;长沙位于冷锋锋面附近的后方,出现降温,阴天,降水天气,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读图可知,D处中心气压为低压,垂直方向上气流做上升运动,AB错误;位于北半球,水平方向气流运动为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低压与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高压与反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控制时,出现阴雨天气;高压控制时,天气晴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b气压带的成因为动力因素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湿润D.Q地位于信风带1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Q地盛行西南风C.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D.该环流属于中纬环流圈【答案】11.D12.C【解析】【11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包括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a处垂直气流下沉,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处垂直气流上升,应为赤道低气压带,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则图示应为南半球的低纬环流,A错误;b处赤道低气压带,成因是热力因素,B错误;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C错误。Q地位于东南信风带,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应为中纬环流圈,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D说法正确;Q地盛行西南风,B说法正确;b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下气候湿润,C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故选C。【点睛】地球由于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2.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①低纬环流(0°~30°),(2)②中纬环流(30°~60°),(3)③高纬环流(60°~90°)。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过大易造成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某城市附近水系分布(I),该流域内一次局部暴雨后甲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II)以及城市的水循环分布(III),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图(II)中四条曲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表示城市建设前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B.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 C.③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D.④表示甲水文站的大气降水补给量14.在城市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III)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B.b减少C.c减少D.d增加【答案】13.B14.A【解析】【13题详解】根据图(II)河流水量的变化和出现洪峰的时间先后判断,①表示甲水文站大气降水补给量,A错误;城市建设后,植被遭到破坏,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径流的变化大,而且洪峰出现较早,②表示城市建设后甲水文站的河流流量,B正确;③径流过程曲线变化和缓,洪峰到达时间较晚,③表示城市建设前,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情况下的甲水文站的径流量,C错误;④曲线变化最和缓,表示甲水文站的地下水补给量,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据图(III)可知,a表示下渗,b表示地下径流,c表示蒸腾,d表示地表径流;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会增加下渗水量,故A项正确;地下径流会增加,故B项错误;c蒸腾作用会增加,故C项错误;d会减少,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循环及其类型:1.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做水循环。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水内循环。江西赣州通天岩风景区因“丹霞地貌独特,石窟文化深厚”著称,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在石窟所在的岩壁上发现有鹅卵石样的砾石镶嵌其中,也可以看到一排排砾石大小般的小洞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图中丹霞物质是由于() A.火山爆发时堆积而成的红色砂岩B.地壳运动后出露的红褐色流水沉积物C.岩浆侵入时形成的红色花岗岩D.地壳抬升后出露的红色风力堆积物16.岩壁上分布着众多排列杂乱,大小不一的洞穴是()A.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的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为雕刻石窟而留下的D.风化后砾石脱落而成【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解】丹霞地貌是指主要由红色的碎屑岩层发育而成的地貌景观,其组成物质红色碎屑岩属于沉积岩类,B正确;丹霞地貌与火山爆发和岩浆侵入无关,丹霞地貌中的丹霞物质与流水作用有关,ACD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流水侵蚀不会形成众多排列杂乱,大小不一的洞穴,流水侵蚀会形成谷地、瀑布等地貌,A错误;该地区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弱,B错误;根据材料,岩壁上分布着的洞穴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与人类活动无关,C错误;根据材料,石窟所在的岩壁上发现有鹅卵石样的砾石镶嵌其中,受外力风化后部分砾石脱落会形成众多排列杂乱,大小不一的洞穴,D正确。故选D。【点睛】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进入深秋,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宁波市很多地方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冬季叶片缺少水分C.秋季宁波的银杏树叶先于南京转黄D.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18.宁波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非地带性现象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7.D18.A【解析】【17题详解】图中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而不是保持水土,A错误;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而不是水分,B错误;由于宁波所处的纬度低于南京,所以秋季宁波的银杏树叶晚于南京转黄,C错误;银杏树冬季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D正确。故选D。【18题详解】宁波位于浙江省,纬度较低,南京位于江苏省,纬度较高,宁波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 不同,主要是热量条件导致的差异,故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正确;非地带性现象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情况,B错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C错误;此现象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此无关,D错误。故选A。【点睛】植物叶片变黄变红主导因素是热量。城市道路两侧植被主要作用一般是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则是以水分为基础。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二分之一时,则北京时间为()A.3时B.8时C.18时D.20时20.如果图中虚线为晨昏线,则图中①地的区时为()A.8时B.10时C.17时D.18时【答案】19.B20.C【解析】【1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二分之一时,东12区区时为12时,则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为8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题详解】读图可知,由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分布可知,索马里半岛沿岸为索马里寒流,季风洋流为顺时 针,因此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越向北白昼越长,如果图中虚线为晨昏线,则应为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0°E为18时,则图中①地的经线为45°E,为17时,而且45°E为东三区的中央经线,即为东三区的区时,因此图中①地的区时为17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如果已知经度,不知时区,求时区序号数。该地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数。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该地为东经度即在东时区,该地在西经度即在西时区。二、选择题Il(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读世界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候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大洲分布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统计图对应正确的是()A.I-乙B.II-丙C.III-甲D.IV-丁22.有关图示四类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I-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B.II-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C.II-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D.IV-经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洋流影响【答案】21.B22.D【解析】【21题详解】 据 图 , 根 据 所 学 知 识 , I 分 布 在 40 ° N - - 60 ° N 的 大 陆 西 岸 , 属 于 温 带 海 洋 性 气 候 , II 分 布 在 30 ° N - - 40 ° N 的 大 陆 西 岸 , 属 于 地 中 海 气 候 , III 位 于 落基山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IV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乙地全年高温,不可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A错误;丙地最热月降水较少,且占年降水总量比重小,说明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B正确; III 位于内陆,受山脉阻挡,降水稀少,不可能超过500毫米,且由于海拔高,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不可能超过 25℃,C错误;丁地气温较低,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故选B。【22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 I 为温 带 海 洋 性 气 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A错误; II 为 地 中 海 气 候,气温年较差小,夏季高温少雨,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冬季温和多雨,BC错误;IV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受沿岸加利福利亚寒流影响,加剧了干旱程度,D正确。故选D。【点睛】热带的气候,全年高温,一般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的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其他气候,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较为温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无雨之都(年降水量15mm),一年四季没有电闪雷鸣、急风暴雨,虽然降水稀少,但利马自建城四百多年以来,气候温和(年均温19℃,最冷月均温16℃,最热月均温24℃),植被茂盛,街道绿树成荫,公园遍布全市,是名副其实的四季如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关于利马无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终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②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水汽不易抬升,降水少③沿岸空气受寒流接触,形成逆温层,难以成云致雨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降水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4.利马城自建城以来城市就是植被茂盛,街道绿树成荫,原因是()A.大量开采地下水、草木生长有稳定的浇灌水源B.东水西调,工程措施解决了草木的浇灌水源C.地面辐射,使浓雾凝结形成露珠,导致地面湿润D.夜间沿岸海面受东南风影响,水汽凝结形成露珠,导致地面湿润【答案】23B24.D【解析】【23题详解】读图可知,利马城位于0°~15°S之间,不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①错误;位于东南信风带,但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水汽不易抬升,降水少,②正确;沿岸有秘鲁寒流影响,近水面大气与上方空气存在逆温层,不利于气流上升,成云致雨,③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不是经常发生,而且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降水增多,因此利马无雨与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题详解】图中或者材料中没有显示利马城大量开采地下水,或者建设东水西调工程,解决缺水问题,而且是自建城以来就是植被茂盛,建城时不存在大量开采地下水和东水西调工程,AB错误。地面辐射强弱不是凝结露珠的原因,C错误。利马城地处热带地区,白天气温较高,由于距海较近,空气湿度较大,夜间东南信风与沿岸冷水面接触,水汽易凝结由浓湿雾形成露珠,地面湿润,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D正确。故选D。【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主要危害:秘鲁沿岸多雨;引起气候反向变化。25.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读图,对区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多个蛇曲主要是流水下蚀和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B.②处是凸岸,是沉积河岸,有大量沉积物C.①处河岸常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容易露出水面D.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水流急,很容易形成蛇曲【答案】C【解析】【详解】图中蛇曲出现在地势平坦之地,河流流速较慢,流水的下蚀作用不明显,图中多个蛇曲主要是流水侧蚀和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从河岸的形态来看,②处是凹岸,流速相对较快,为侵蚀河岸,沉积物相对较少,B错误;图中①处河岸为凸岸,河流流速较慢,沉积作用明显,常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水位下降,水下堆积体容易露出水面,即河漫滩,C正确;内蒙古高原海拔较高,但地势坦荡,水流速度较慢,流水侧蚀作用导致很容易形成蛇曲,D错误。故选C。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5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此时一艘轮船正如图方向逆水航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A地该季节气候特征表现为____,陆地自然带为____,B地属于____板块。(2)判断该季节,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的洋流流向及性质,并说明该洋流对索马里半岛沿岸地区气候和海洋生物的影响。(3)指出此季节控制B地的气压名称,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①.高温多雨②.热带季雨林带③.印度洋(2)自南向北流(或低纬流向高纬)。寒流对气候影响:降温减湿。对生物影响:带来营养物质,使浮游植物大量生长,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3)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形成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仅保留海洋上。【解析】【分析】本题以印度洋北部海域为区域背景,涉及了季风环流、气候类型及特征、洋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掌握程度,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训练。【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该区域为北印度洋;根据题干可知,此时一艘轮船正向西航行,但却是逆水,说明水向东流,表明风向东吹,则此时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为北半球夏季。A地位于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陆地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B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小问2详解】由上题可知,该季节为夏季,盛行西南风,在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为离岸风,所形成洋流性质为寒流,因此洋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或低纬流向高纬);由于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 以会加剧沿岸气候干燥,容易形成荒漠化;该寒流是离岸风影响下表层海水流走而深层海水上升补充而形成的,因此可以将海洋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故渔业资源丰富。【小问3详解】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B地为印度半岛,主要受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控制;从气压带风带角度看,该地原本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受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加纳利群岛为白垩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分裂后,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岛,最高处3718米,东距非洲大陆约130km.该群岛属于亚热带荒漠气候,山坡的一定部位经常形成一个潮湿的云雾层。该云雾层内生长着大片“照叶林”(又称副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该群岛内有大量的特有生物种类,但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极少。材料二:下图是加那利群岛位置及范围和该群岛的山地垂直带谱。(1)说出该群岛出现云雾层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云雾层内生长大片照叶林的原因。(2)判断P坡和Q坡中,北坡是____坡,并说明理由____。(3)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该群岛特有物种多的原因。【答案】(1)地方性分异规律。原因:云雾层水汽多(易带来降水),下渗增加土壤水分:云雾层遮挡阳光,减少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有利于照叶林生长。 (2)①.P坡②.P坡蒸发弱,降水多,气候较为湿润,该群岛位于28°N附近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故P坡为北坡。(3)该群岛形成时间早,保留较多古老特有物种;远离大陆,环境相对封闭,物种演化独立;多山地地形,垂直方向水热差异大,物种相对丰富。【解析】【分析】本题以加那利群岛和该群岛的山地垂直带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由材料“该群岛属于亚热带荒漠气候,山坡的一定部位,经常形成一个潮湿的云雾层,该云雾层内发育成片照叶林(又称副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可知,是地形因素造成该云雾层的形成,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云雾层较为潮湿,可带来降水,使得土壤水分充足,为阔叶林生长提供水分,云雾层遮挡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减少植物蒸腾和地表水的蒸发。故云雾层内生长着大片照叶林。【小问2详解】由图中自然带可知,P坡蒸发较弱,降水较多,气候较为湿润,根据该岛所处地理位置,应位于山地的北坡,该岛纬度为28°N附近,根据三圈环流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故P坡应为北坡。【小问3详解】注意设问强调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由材料可知,该群岛形成于白垩纪,形成年代久远,保留古老物种较多,该群岛长期与世隔绝,独立于大陆之外,环境较为封闭,生物生存环境稳定,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岛,最高处3718米,海拔与降水差异大,垂直分异规律明显,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大型野生动物少,物种生存竞争压力小,灭绝可能性小,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少。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距今80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还是一片海洋。随着板块运动,距今23.7百万年,南亚及青藏地区已露出海面成为平缓的陆地(准平原)。距今2.48百万年,青藏地区隆起成高原,现今横断山区形成了“山高谷深、河谷并列”的地貌景观,该区域被称为三江并流区,构成了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北部的主要部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改变了当地的热力状况,该区域的大气环流形势出现了变化。三江并流区在晚第三纪的准平 原阶段所处的纬度位置比现在低。材料二:下图示意三江并流区地理位置,下表为其发育的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距今年代/百万年三江并流演化进程海拔/m第四纪2.48纵向谷岭发育阶段>2500晚第三纪5.30强烈抬升阶段<25008.00高原雏形期<250023.70准平原阶段700~800(1)简述三江并流区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2)从热力角度推测,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及其成因。(3)分析三江并流区,由准平原到高山深谷变化过程中气候特点的变化。(4)简述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三江源地区的水源补给类型及流量变化有何影响。【答案】(1)板块碰撞挤压,地壳强烈拍升;形成多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多条大河经过,水量大,流速快,下切侵蚀强烈。 (2)变化:西南季风增强。成因: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抬升,海陆热力差异增大;随着地势升高,夏季高原成为热源,形成热低压,导致西南风增强。(3)准平原阶段,海陆差异较小,三江并流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影响,气候炎热干燥;随着地形拍升,降水增多,形成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河流不断下切侵蚀,相对高度进一步增大,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同时背风坡的部分河谷形成了干热的气候特点。(4)以雨水补给变为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变小;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年际变化减小。【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河流地貌特征、地质作用、内力作用、气候的影响因素、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并流区在晚三纪时期,由准平原过渡到高原,主要是受到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地壳抬升强烈,形成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横断山区,被迫挤压成南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由于大江大河水量较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强烈,形成三江并流地貌。【小问2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受到板块的碰撞挤压而抬升,导致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增大;且地势的抬升,导致夏季高原受到太阳辐射量较大,气流上升,形成亚洲低压,导致西南风增强。【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可知,准平原阶段,海拔较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陆地对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较小,三江并流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影响,气候炎热干燥;但是随着地表的抬升,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切断作用逐渐增强,导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渐明显,形成季风,降水增多,气候温暖湿润;由于三江并流区山脉谷底南北纵列,导致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相对高度进一步增大,形成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气候差异逐渐明显;且背风坡的部分河谷地区出现干热的气候特点。【小问4详解】根据题意,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拔逐渐升高,导致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稀少,导致河流的补给减少,河流流量减小;且由于海拔升高,补给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只能在气温较 高的夏季补给量较大,且由于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气温较低,冰水融水有限,因此河流季节变化增大,而年际变化减小。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学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图一为“三大洋热量平衡值沿纬度的变化图”,图二为“太平洋赤道附近气压状况图”。(1)图一中B对应的大洋是____,其在赤道和北纬20°之间水温最高,试分析原因____。(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为什么热带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3)据图二信息可,1960年至1979年间,厄尔尼诺现象最明显的年份是____。这些年份A地附近会久旱无雨,导致粮食减产,并因干旱而引发森林火灾,试分析原因____。【答案】(1)①.印度洋②.海域纬度低,太阳辐射强;三面受热带大陆包围;受暖流影响,所以温度最高。(2)热带面积约占全球一半;热带是大气热量和水分的主要源地;热带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热带海洋异常变化可波及中高纬地区。 (3)①.1973年②.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从而导致粮食减产,并引发森林火灾。【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海洋的热量平衡、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厄尔尼诺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一中B大洋在北纬20°N以北地区就没有分布了,说明20°N为陆地,因此B对应的大洋为印度洋。该大洋在赤道和北纬20°的海域因纬度低,有阳光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在该海域西侧为非洲大陆,北侧为西亚和南亚地区,东侧为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以及苏门答腊岛等陆地,三面受热带大陆包围,受陆地影响大。该海域洋流除夏季索马里沿岸有寒流分布外,其它时间都是受暖流影响,所以温度最高。【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球纬线长度是由赤道向两侧递减的,地球上热带面积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纬线长,因此热带面积约占全球一半;热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同时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广阔,海洋水汽受热蒸发多,因此热带地区是大气热量和水分的主要源地;热带洋面广阔,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热带是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通过中低纬度间的大洋环流,热带海洋异常变化可波及中高纬地区。【小问3详解】读图二可知,1960年到1979年间,在1973年时a地气压较正常年份偏高,气压值为1009百帕;b地气压较正常年份偏低,为1012百帕,而且是这期间这种变化最强的年份,因此可判断厄尔尼诺最明显的年份是1973年。由所学知识可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a地气压比正常年份偏高,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地区海水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被下沉气流代替,气候由湿润多雨变成干旱少雨,引发旱灾,从而导致粮食减产;由于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植物会出现缺水现象,并引发森林火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02-16 14:31:03 页数:23
价格:¥2 大小:6.7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