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常德市2021-2022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常德市高三检测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可以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中培养B.细菌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C.好氧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答案】D【解析】【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任何营养物质完全的培养基都不能培养病毒。2、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A错误;B、细菌细胞中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如细菌细胞质的核糖体是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B错误;C、好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C错误;D、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故选D。2.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而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降解后的“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垃圾袋”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囊泡(分子垃圾袋)是由生物膜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回收利用工厂”是溶酶体,将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组件”是氨基酸;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详解】A、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A正确;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B正确;C、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C正确;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但是中心体无膜细胞器不能形成囊泡,D错误。故选D。3.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被比喻为一种分子开关,分子开关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即“开”的过程,形成无活性的蛋白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即“关”的过程。下列有关分子开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中,磷酸分子来自于ATP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B.分子开关可能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来实现“开”和“关”的C.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过程中的相关物质和能量都可以重复利用D.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蛋白质去磷酸化过程没有产生ATP。【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中,磷酸分子来自于ATP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同时消耗了ATP水解过程释放的能量,A正确; B、磷酸化过程使蛋白质由无活性状态转变成有活性状态,即“开”的过程,去磷酸化使蛋白质分子由活性状态变为无活性状态,实现了“关”的过程,据此可知,分子开关可能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来实现“开”和“关”的,B正确;C、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需要的酶是不一样的,反应条件不同,不属于可逆反应,即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过程中的相关物质和能量不可以重复利用,C错误;D、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与ATP水解相联系,是一个吸能反应,而蛋白质去磷酸化过程不是放能反应,没有产生ATP,D正确。故选C。4.某植物种子在密闭容器内发过程中O2和CO2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氧化分解的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子萌发初期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增大,细胞代谢也随之增强B.A点时种子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且B点时有氧呼吸最强C.A、B、C三个时刻种子产生CO2的场所都只有线粒体基质D.在A点后若将底物葡萄糖换成脂肪,则曲线①和②不重合【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是指细胞或微生物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通常以分解葡萄糖为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合成大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另一种形式,有机碳化合物经彻底或者不彻底氧化,所脱下来的电子经部分电子传递链,最后传给外源的无机氧化物(个别是有机氧化物)并释放较少能量。【详解】A、种子萌发初期代谢增强,自由水增多,结合水减少,A正确; B、容器内开始氧气充足,因此有氧呼吸开始就有,B错误;C、据图可知,虚线代表无氧呼吸,实线代表有氧呼吸,A、B、C三点,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A、B、C三个时刻种子产生CO2的场所都只有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C正确;D、同等质量的脂肪比葡萄糖消耗更多的氧,释放更多的能量,因此在A点后若将底物葡萄糖换成脂肪,则曲线①和②不重合,D正确。故选B。5.下列有关农林生产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A.早春时节,在早晨通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温室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B.盆栽要经常松土是因为土壤板结后,透气性差影响根系的生长和离子的吸收C.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D.移栽绿化树时,通常要去掉大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答案】A【解析】【分析】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1、控制光照强度的强弱;2、控制温度的高低;3、适当的增加作物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详解】A、早春时节的早晨光照强度较弱,若通风增加CO2浓度需在光照强度较强时进行,如中午,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提高温室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A错误;B、盆栽时应及时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促进有氧呼吸,为根系的生长和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B正确;C、甘蔗与花生、大豆的高矮不同,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产量,C正确;D、树木移栽时需要去掉大部分枝叶,这样可以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树苗的保水能力,D正确。故选A。6.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很多,如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为体外转化实验提出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颗粒,使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四个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都是设法分离每一种物质,单独、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培养用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32P用于标记噬菌体蛋白质,35S用于标记噬菌体DNA。2、用培养后的32P和35S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的大肠杆菌。3、培养物离心,分离。4、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行检测。上清液中有35S,而沉淀中几乎没有;沉淀中有32P而上清液中几乎没有。【详解】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为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不清楚转化因子是什么,为体外转化实验提出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A正确;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32P、35S)和微生物培养技术(培养细菌),B正确;C、离心后噬菌体外壳上清液中,DNA在沉淀中,由此可以将DNA和蛋白质分开来研究,C正确;D、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并没有涉及到物质的分离,D错误。故选D。7.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些正常的染色体容易断裂,若断裂发生于染色体的两个末端,那么断裂下来的两个片段被此可以粘合成无着丝点片段,该片段往往会消失。而带着丝点的部分可通过两断端的粘合形成环状染色体,且能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已知基因型为Aa的细胞中含有一条环状染色体,关于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考虑其他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环状染色体可用显微镜进行观察B.其子细胞中可能不含有环状染色体C.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D.其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答案】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 )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显微镜下能看到染色体,A正确;B、根据题意,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已形成一条环状染色体,环状染色体能继续进行细胞分裂,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其子细胞中均存在环状染色体,B错误;C、虽然环状染色体的形成是正常染色体断裂所致,但环状染色体能继续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未发生改变,则环状染色体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所以进行有丝分裂,其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D、不清楚Aa基因的位置,有可能其中一个基因随无着丝点片段丢失,所以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D正确。故选B。8.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现有黑身雌果蝇与灰身雄果蝇一对亲本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蝇为灰身:黑身=3:1,雄蝇为灰身:黑身:深黑身=6: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r使黑身果蝇体色加深B.亲本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C.F2灰身雄果蝇共有4种基因型D.F2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占1/3【答案】D【解析】【分析】黑身雌蝇与灰身雄蝇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为显性性状,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雌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果蝇灰身基因型是BbXRXr,雄果蝇灰身基因型是BbXRY,则亲本基因型为雌果蝇黑身bbXRXR、雄果蝇灰身BBXrY,F2中灰身雄蝇共有2×2=4种,即BBXrY、BbXrY、BBXRY、BbXRY。【详解】A、子一代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XRXr、BbXRY,由于雌性中无深黑身个体,说明基因r使黑身果蝇体色加深,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亲本黑身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B正确;C、F2中灰身雄蝇共有2×2=4种,即BBXrY、BbXrY、BBXRY、BbXRY,C正确;D、子一代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型分别是BbXRXr、BbXRY,F2灰身雌果蝇中杂合子占1-1/2×1/3=5/6,D错误。故选D。9.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与d相比,b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B.c表示淋巴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流入d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D.静脉输入白蛋白配合利尿剂对于快速缓解组织水肿具有较好的效果【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d是血浆,c是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双向交换。【详解】A、血浆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正确;B、c表示淋巴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流入d,是内环境的一部分,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错误;D、静脉输入白蛋白配合利尿剂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少组织液中的水分,对于快速缓解组织水肿具有较好的效果,D正确。故选C。10.2022年常德柳叶湖国际马拉松赛将正式上线国内第一个环湖马拉松运动智慧化项目——智慧德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动过程中血糖消耗增加,机体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B.运动过程中需要增加散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C.运动过程中汗腺分泌增加,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运动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调节体温和呼吸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答案】A【解析】【分析】1、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血糖是细胞的主要供能物质,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血糖,胰岛素的功能是降血糖,故此时胰岛素分泌量减少,A正确;B、运动过程中,消耗能量增加,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增加散热与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无直接关系,B错误;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D、运动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调节体温和呼吸的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故选A。11.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外源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麦种子萌发产生α-淀粉酶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脱落酸和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相互拮抗B.糊粉层可能是大麦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 C.未处理的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与脱落酸的含量比值增加D.6-甲基嘌呤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强于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大麦种子萌发会产生a-淀粉酶,a-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产生可溶性糖;6一甲基嘌呤是人工合成的RNA合成抑制剂;根据图示分析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也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知,赤霉素可提高α-淀粉酶含量,表明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与赤霉素具拮抗作用,A正确;B、去除糊粉层α-淀粉酶含量不变,推测糊粉层是大麦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B正确;C、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含量增加,脱落酸减少,故赤霉素与脱落酸的比值增大,C正确;D、脱落酸可抑制种子萌发,6-甲基嘌呤也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分析曲线可知,6-甲基嘌呤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弱于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D错误。故选D。12.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②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量③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交配,可以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④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答案】D【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所以利用模拟的物理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这样能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①正确;②养鸡时,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量,光照属于物理信息,②正确; ③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性引诱剂),通过化学信息破坏种群的雌雄比例,从而影响害虫的出生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③正确;④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④正确。故选D。二、选择题:13.下列有关实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B.提取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C.科学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各种细胞器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三次用到引流法,三次使用显微镜观察【答案】BCD【解析】【分析】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2、分离各种细胞器所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3、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先观察正常形态下的植物细胞,再将植物细胞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观察质壁分离的现象,然后将植物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详解】A、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利用了有氧和无氧的两组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并且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和酸性条件的重铬酸钾对产物进行检测,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A正确;B、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为纸层析法,B错误;C、分离各种细胞器所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C错误;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需要两次用到引流法(蔗糖处理和清水处理各需要一次引流),三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前、质壁分离中、质壁分离复原都需要),D错误。故选BCD。14.线粒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细胞主要利用线粒体提供能量,而多数肿瘤细胞无论处于有氧还是缺氧环境,都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发现抑癌基因p53控制合成的肿癌抑制因子通过影响关键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53基因只能在肿癌细胞内选择性表达B.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高C.检测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进行肿瘤的早期预警D.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答案】CD【解析】【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分析题干信息,正常细胞主要利用线粒体(有氧呼吸)提供能量,而多数肿瘤细胞无论处于有氧还是缺氧环境,都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可以把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更多的ATP;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产物(即肿癌抑制因子)通过影响关键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抑癌基因在人体的正常细胞中能表达,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能表达,A错误;B、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ATP,癌细胞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少量的ATP,因此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B错误;C、抑癌基因p53控制合成的肿癌抑制因子通过影响关键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可以通过检测p53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肿瘤的早期预警,C正确。抑癌基因p53失活导致肿瘤扩大,说明癌细胞中抑癌基因p53无法正常表达D、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细胞间的粘着性比正常细胞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D正确。故选CD。15.动态突变是指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贝数发生倍增而产生的变异,这类变异会导致人类的多种疾病,且重复拷贝数越多,病情越严重。下列关于动态突变的推断不合理 的是()A.动态突变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增多B.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C.突变基因的表达产物中某个氢基酸可能重复出现D.动态突变比缺失一个碱基对引起的突变影响更大【答案】A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DNA复制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具有以下特征:普遍性。基因突变在自然界各物种中普遍存在;随机性。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在发生这一突变的个体上、在发生突变的基因上,都是随机的;少利多害性。一般基因突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被淘汰或是死亡,但有极少数会使物种增强适应性;不定向性。【详解】A、动态突变是指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倍增而产生的变异,基因种类改变,但基因数目不变,A错误;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B正确;C、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倍增,会导致转录所产生的mRNA上的相应的密码子重复出现,进而导致翻译产物中某个氨基酸重复出现,C正确;D、动态突变是指基因中的3个相邻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发生倍增而产生的变异,会引起蛋白质中的重复的氨基酸发生倍增,缺失一个碱基对引起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突变后的氨基酸全部改变,因此动态突变比缺失一个碱基对引起的突变影响可能更小,D错误。故选AD。16.部分个体从原来的区域散播出去并成为一个新的种群建立者。这些“先驱者”们并不包含它们原有种群的所有基因,在某些情况下,原有种群中数量很少的基因在对新种群的基因贡献中可能占很大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存在生殖隔离B.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的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新建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新建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可称为新建种群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 【分析】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详解】A、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新建种群和原有种群开始不存在生殖隔离,以后若长期没有交流导致基因库出现很大的差异,有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B、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由于两地环境未知,因此自然选择的方向不一定相同,B错误;C、由于遗传变异以及其它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发生改变,C错误;D、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D正确。故选D。三、非选择题:17.图1为叶绿体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人造叶绿体示意图,其中TEM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类囊体,请据图回答:(1)夏季,植物常受高温和强光的双重胁迫,产生光抑制现象。在强光下产生的某些物质会攻击叶绿素和PSⅡ(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反应中心的D1蛋白(PSⅡ的核心亚基蛋白)。从而损伤光合结构,据图1分析,PSⅡ位于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上。(2)研究表明,在高温强光下,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受损,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反应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而植物通常会有一定的应对机制来适应逆境,如光合作用过程中可发生受损D1蛋白的更替,已知Deg蛋白酶主要负责受损蛋白的降解,如果抑制Deg蛋白酶的活性,则光合作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3)据图2可知,“油包水小液滴”构成的人造叶绿体由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包裹而成,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比植物细胞有机物积累更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 (4)为探究液滴微流控技术对人造叶绿体的二氧化碳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3组实验:A组(液滴微流控+光照),B组(光照),C组(液滴微流控+黑暗)。结果如右图,说明液滴微流控技术对人造叶绿体的光合速率有__________作用。C组在黑暗条件下也有少量羟基乙酸生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基粒(2)①.光②.因为Deg蛋白酶的活性被抑制后不能把受损的D1蛋白降解,新合成的D1蛋白无法替换受损的D1蛋白(3)①.一/单②.植物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人造叶绿体没有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4)①.促进/增强②.该结构中有少量ATP和NADPH残留【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有机物。【小问1详解】题中显示,强光下产生的某些物质会攻击叶绿素和PSⅡ反应中心的D1蛋白。从而损伤光合结构,图中的光合结构上发生了水的光解,显然图示为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据此可知PSⅡ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或基粒上。小问2详解】研究表明,在高温强光下,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受损,该蛋白作为光反应的关键蛋白,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而植物通常会有一定的应对机 制来适应逆境,如光合作用过程中可发生受损D1蛋白的更替,已知Deg蛋白酶主要负责受损蛋白的降解,如果抑制Deg蛋白酶的活性,则受损蛋白降解过程受阻,新合成的D1蛋白无法替换受损的D1蛋白,因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小问3详解】据图2可知,“油包水小液滴”构成的人造叶绿体由一层磷脂分子包裹而成,因为一层磷脂分子正好能处于油和水的界面中,亲水性的头部朝向叶绿体的内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叶绿体的外侧,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比植物细胞有机物积累更多,因为植物细胞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而人造叶绿体避免了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过程。【小问4详解】为探究液滴微流控技术对人造叶绿体的二氧化碳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团队进行了3组实验:A组(液滴微流控+光照),B组(光照),C组(液滴微流控+黑暗)。结果如图,图中A、B组实验结果表明液滴微流控技术对人造叶绿体的光合速率有促进作用,该技术可能将合成的有机物及时转运出去,进而促进了光合作用的进行。C组在黑暗条件下也有少量羟基乙酸生成,则应该是该结构中有少量ATP和NADPH残留,从而使羟基乙酸有了合成的条件。【点睛】熟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利用图示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18.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三位科学家。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下图表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过程(①②③④表示过程)。+RNA既能作为翻译的模板,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1)丙肝病毒在机体内一旦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便会逐渐被细胞膜包裹并侵入细胞,丙肝病毒进入体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2)根据图中信息,写出丙肝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__________。(3)在宿主细胞中,可与+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核酸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4)目前。丙肝病毒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两种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__。(5)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有的感染者会自愈,是因为人体往往先通过__________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__________免疫裂解靶细胞,最后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6)为了证明HCV的遗传物质是RNA,模仿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丙肝病毒的RNA和核衣壳蛋白质,却难以达到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答案】(1)①.胞吞②.一定的流动性(2)(3)①.-RNA②.tRNA(4)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②.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相结合(5)①.体液②.细胞(6)HCV的RNA和核衣壳蛋白质是通过胞吞一起进入宿主细胞的,不便于单独观察、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解析】【分析】题图分析:HCV是一种RNA病毒,因此HCV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能编码多种蛋白质。一个+RNA复制时,先合成出-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该+RNA,说明复制一次需要合成两条RNA。【小问1详解】丙肝病毒在机体内一旦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便会逐渐被细胞膜包裹并侵入细胞,可见,丙肝病毒进入体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即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小问2详解】图中信息显示丙肝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中之后,经过RNA复制过程完成遗传物质的增殖,同时能直接作为模板进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其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如下:。小问3详解】在宿主细胞中,丙肝病毒的+RNA为模板完成复制过程,据此可知能与+RNA发生碱基互补配 对的核酸有-RNA,另外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要tRNA与之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小问4详解】目前丙肝病毒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前者利用的基本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者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据此可以检测病毒的存在与否。【小问5详解】病毒是胞内寄生物,能激发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有的感染者会自愈,是因为感染者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最后借助免疫活性物质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小问6详解】为了证明HCV的遗传物质是RNA,模仿蔡斯和赫尔希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丙肝病毒的RNA和核衣壳蛋白质,却难以达到目的,这是因为该病毒在侵染时RNA和蛋白质并未分开,而是HCV的RNA和核衣壳蛋白质是通过胞吞一起进入宿主细胞的,不便于单独观察、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因而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点睛】熟知病毒侵染过程以及增殖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并能正确突破相关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核酸和抗体检测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9.刺激因子(G-CSF)引起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兴奋后释放CGRP,CGRP能促使造血干细胞(HSC)从骨髓迁移至血液(HSC动员),据图回答:(1)G-CSF刺激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引起__________,从而产生__________电位,进而释放CGRP,CGRP作为一种__________,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 (2)为了验证图示血液中HSC数量增多的的机制,研究人员用RTX药剂使小鼠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失活,未处理的小鼠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及检测结果如下表。组别注射物质CGRP相对量血液中HSC的相对量RTX组1生理盐水X03RTX组2生理盐水+CGRP610对照组1生理盐水610对照组2生理盐水+CGRP720表中实验结果支持了图1中的过程,请完善表格,物质X为__________。对照组2的血液中HSC的相对量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3)辣椒素可作用于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科学家发现给小鼠吸食了含有辣椒素的食物后,小鼠血液中造血干细胞(HSC)数量明显增多。为探究辣椒素能否增强由G-CSF刺激引起的HSC动员。请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实验思路。①实验处理:__________。②检测指标: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体内CGRP含量和__________。【答案】(1)①.钠离子内流/钠离子通道开放②.动作③.神经递质④.(特异性)受体(2)①.G-CSF②.对照组2中有G-CSF刺激所释放的CGRP和注射的CGRP共同作用/对照组2中CGRP的含量最高(3)①.给小鼠分别喂食含辣椒素的食物及普通食物,并分别注射等量G-CSF②.血液中HSC的数量【解析】【分析】题干中表明HSC动员为刺激因子刺激后,骨髓中的HSC释放到外周血中,因此实验中可以用外周血中HSC的数量来表示,分析图形可以看出刺激因子为G-CSF,其可以作用于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其作为突触前膜可以分泌神经递质CGRP,作用于HSC细胞膜上的受体,引起HSC迁移至血管中。该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为G-CSF刺激,CGRP的分泌。【小问1详解】 根据兴奋的产生机理分析,G-CSF刺激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会引起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了神经纤维末梢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CGRP,因此可判定CGRP为一种神经递质(或信号分子),该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HSC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HSC迁移至血管中。【小问2详解】题干描述该实验的结果支持图示的过程,而图中的过程需要G-CSF刺激突触前膜,引起前膜释放CGRP,作用于HSC,因此表格中的物质X为G-CSF。根据表格分析,由于对照组2中有G-CSF刺激所释放的CGRP和注射的CGRP共同作用,因此对照组2中CGRP的含量最高。【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辣椒素能否增强由G-CSF刺激引起的HSC动员,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辣椒素处,因此实验处理为:给小鼠分别喂食含辣椒素的食物及普通食物,并分别注射等量G-CSF;该实验的因变量为HSC动员,因此检测的指标为:检测并比较两组小鼠体内CGRP含量和血液中HSC的数量。【点睛】本题主要以实验的方式考察了突触上兴奋传递过程的影响,学生能分析题图看出HSC动员过程涉及突触上信号的转换,以及运用实验原理和对照原则等分析数据推导结论是本题的解题关键。20.自花传粉植物茎色紫色和绿色为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A/a控制。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纯合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M)。请回答下列问题:(1)等位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2)若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此突变为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发生突变的时期最可能为__________。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3)已知每株植物所结种子的数目相同,请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简要写出杂交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预期结果:若后代紫茎:绿茎=3:1,则M植株的出现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若后代紫茎:绿茎=__________,则M植株的出现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答案】(1)①.基因突变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碱基或碱基对排列顺序(2)①.隐性②.MI前的间期③.发生了染色体中含A基因片段的缺失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3)①.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②.6:1【解析】【分析】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纯合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只出现了1株绿株,说明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绿色的基因型为aa。【小问1详解】基因突变产生了等位基因,等位基因A、a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小问2详解】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应是A发生了隐性突变,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可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的缺失或A基因位于的染色体整条缺失。【小问3详解】要想探究M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导致的,将M与纯合紫茎杂交,得到F1,F1自交,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若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则绿株M(aa)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Aa),F1(Aa)自交,后代紫色(A-):绿色(aa)=3:1;若M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则绿株M(a-)与紫株纯合(AA)亲本杂交得到F1(1/2Aa、1/2A-),F1(1/2Aa、1/2A-)自交,Aa自交后代紫色(A-):绿色(aa)=3:1,A-自交后代紫色(A-):绿色(aa)=3:0,因此后代紫色(A-):绿色(aa)=6: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1.下图为某淡水湖静水群落的三个主要带及光穿透情况示意图。沿岸带阳光能穿透到底,常有有根植物生长,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等,并逐渐过渡为陆生群落,离岸远处的水体可分为上面的湖沼带和下层的深底带。请据图回答: (1)若调查岸边陆生群落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2)由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图中A处有根植物较多,而离岸较远的B、C处无有根植物生存。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影响湖沼带和深底带动物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3)该湖泊食物网中存在“水草→小虾→草金鱼的一条食物链,小虾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__________流向分解者。(4)若长期将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中,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工业污水往往含有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到湖泊生态系统中后,有毒物质一般会通过__________不断积累,既可能影响湖泊中的生物,也可能影响人类自身。(5)常德市利用人工湿地带对穿紫河进行生态水质净化,成为全国黑臭河流生态治理的典范。在人工湿地带中,采用在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的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抑制浮游藻类疯长,防止“水华”,净化水质的作用。请分析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答案】(1)等距取样法(2)①.水平②.食物和栖息空间(3)下一营养级粪便/草金鱼的粪便(4)①.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②.食物链和食物网(5)浮床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浮床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 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N、P等营养物质减少;浮床水生植物吸收无机盐等物质,净化水质。【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维持在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小问1详解】调查该群落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要用到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祥法。若调查岸边陆生群落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小问2详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淡水湖的ABC三个主要带生存着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湖沼带和深底带生活的植物不同,为动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两个带中动物分布也不同。【小问3详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小虾同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和下一营养级粪便(草金鱼的粪便)流向分解者。【小问4详解】若长期将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中,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工业污水往往含有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到湖泊生态系统中后,有毒物质一般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既可能影响湖泊中的生物,也可能影响人类自身。【小问5详解】由于浮床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浮床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水体中的N、P等物质,使得藻类吸收的N、P等营养物质减少;浮床水生植物吸收无机盐等物质,净化水质。可采用在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的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起到抑制浮游藻类疯长,防 止“水华”,净化水质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16 11:10:0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658.1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