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核心素养评价高一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客观题(本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世界文明丰富多样,我们常说的“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A.埃及文明B.中华文明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一万年前产生农业,约五千年前建立奴隶制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两千年前即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局面的是中华文明,B项正确;埃及文明与材料描述的不符,排除A项;印度并未形成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希腊文明是城邦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2.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答案】A【解析】【详解】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耕,逐渐代替原先的采集业,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A正确;B属于旧石器时代革命;C和D不符合新时期时代经济革命标志,排除。3.人类历史文明遗存类型众多,显现方式多样。从下面石器时代的两幅图中可知()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B.耕作工具以石器为主C.生产力有进步及发展D.石器是原始文明主要表现【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打制方法”、“磨制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明多样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石器是耕作工具,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使用石器是原始文明的表现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河姆渡遗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能栽培水稻,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地处云南元谋县,考古表明不能栽培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表明以北京人不会种植庄稼,其食物来源主要是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采集植物果实,故B不符合题意;半坡遗址表明半坡人能栽培粟而非水稻,故D不符合题意。5.下图是发现的中华文明早期的文化遗存:甲骨文、青铜器与铭文等,其意在()A.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B.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精美C.说明商王的活动生活丰富多样D.反映早期文明发展及多样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早期的文化遗存有甲骨文、青铜器与铭文等,这些文化遗存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反映出早期文明发展及多样性,D项正确;AB两项说法均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这些文化遗存与商王有关,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6.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7.《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考查重农抑商目的。据题干可知重农可以“边境安,主位尊”和“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即达到维护政权的稳定。故选A项;BCD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D.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答案】B【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反映了无人治公田,公田里杂草丛生,与战争频繁无关,故A项错误;“无田甫田,维莠骄骄”主要是大家治私田不治公田的缘故,故B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各国变法有关,故C项错误;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9.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构建平等社会B.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10.“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①中外朝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立了黄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君权、限制相权采取的一项政治制度,不属于秦朝时期,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1.文献《三辅故事》载:“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人。’”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前后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汉武帝时人们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B.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C.由文献与考古可推定纸的使用不晚于西汉D.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用纸都是绘图用纸【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造纸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在文献中记载太子用纸史实,但是并不代表当时“使用纸普遍”,排除A项,文献记载的纸和考古用纸不一定是同一种纸张,排除BD项,从材料中只能推断出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C项正确。1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能被汉武帝重视,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在于其适应了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并非因为儒家思想是最进步的思想,排除A项;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独尊儒术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B项;儒学宣扬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并非封建统治者重视儒学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面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部分字帖,该字体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又象浮云、象流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该字体是() A.楷书B.行书C.草书D.隶书【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亭序》的字体“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兼具楷书、草书两种字体优势,属于行书,B项正确;楷书与“向流水”“不停流动”等不符,排除A项;草书的艺术特色并非“工整清晰”,排除C项;材料对《兰亭序》字体的描述体现的并非隶书的写书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司马彪《续汉书》记载,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阶级赋税沉重C.田庄手工业物产丰富D.城市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多至三百顷,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A项正确;材料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东汉田庄内的经济,田庄手工业物产丰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东汉田庄主要自成一体,无法反映城市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15.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义仓,积储丰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义仓是为了防备出现水旱灾害而设置的,由此可知隋朝政府重视社会的保障救济,C项正确;“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政府设置保障仓库,但据此说明完全由政府主导则过于夸张,排除B项;这些义仓保障的对象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因此不能说明是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秦朝中枢机构相比,唐朝通过三省六部制度,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排除A项;唐代尚书省负责执行,权力最大的依然是皇帝,排除C项;唐朝并未将御史大夫的权力下放到吏部,排除D项。故选B项。17.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北宋D.南北朝【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材料的意思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1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前期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夜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夜市的繁荣,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开封,故C项正确;西汉和唐朝对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有严格的限制,故A、B项错误;南宋不是夜市最早出现的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关键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夜市”,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商业时间突破了限制,结合宋代史实即可正确判断。19.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宋朝商品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并非取消监管,①不正确;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不正确。排除①②,故答案为D。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打破了坊市界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经济20.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城市商业功能增强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生活习俗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功能的演变以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由题干“宋”、“都城”、“向客商出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城市不断扩大,城市为商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表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加,而B、C、D项在题干中均没有直接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2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理学中的“天理”本质是指封建的纲常伦理,即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项正确;ABD项都错误。故选C项。【点睛】22.《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京杭大运河需要大规模征调民夫服徭役,会激发社会矛盾,排除C项;科举制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2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以知道,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A;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24.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项符合题意;A选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故BC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25题18分,26题20分,27题14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状况及与周王的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答案】(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解析】 【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同姓、功臣、商朝后裔”可分析出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根据材料“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可分析出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问2详解】政治:根据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分析出服从周王命令。经济:根据材料“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可分析出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根据材料“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分析出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分析出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政要》卷八材料二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孙英刚《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材料三“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按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辞海》材料四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钱穆《国史新论》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贞观之治”的原因及影响?(2)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要回答三省体制的职能及作用? 【答案】(1)原因:爱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用人纳谏,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政治开明。影响:推动了唐王朝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2)职能:中书省草拟决策,门下省审议审核,尚书省执行。最终在政事堂会议中皇帝决策。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可知,爱民;根据“省徭赋,不夺其时”“谘其耕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根据材料二中“魏征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件”可知,用人纳谏,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政治开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贞观之治推动了唐王朝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2)职能:根据材料三中“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材料四中“(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草拟决策,门下省审议审核,尚书省执行,最终在政事堂会议中皇帝决策。作用:根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可知,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综合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国家管理、制度本质和政治文明等角度分析可知,三省体制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27.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有关问题材料一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阅读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自己所学简明扼要的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看法,并加以论述。【答案】看法一、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论述:科举制作为一项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它开创于隋朝,完善成熟于唐宋;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另外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但是封建社会后期科举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对儒学的过度推崇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的行为束缚了人民的思想,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下有碍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总之,科举制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客观辩证的去看待它。【解析】【详解】该题实际上就是对科举制进行评价。首先阐述自己的看法,注意要辩证地看待科举制,即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论述方面,要从其积极影响和局限性来具体阐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是从科举制发挥的重要作用方面来阐述的,如其公开性、将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促进阶层流动、促进全社会文化发展、加强国家认同、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文官考试制度提供借鉴等等,这些都是其积极影响,我们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好语言。另外,我们要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科举制的局限,如束缚人性、限制科技的发展、实质是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等等。最后,进行总结,认识到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2 15:51: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461.0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