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诊断学                 <br />       第 1 页<br />第一单元 绪论 <br />一、A1 <br />1、以下关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正确的是<br />A、见微知著 <br />B、整体审察 <br />C、四诊合参 <br />D、病证结合 <br />E、以上都不是 <br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br />A、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br />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 <br />C、证候真假,证候错杂,诊法合参 <br />D、证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 <br />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br />二、B <br />1、A.四诊合参<br />B.整体审察<br />C.见微知著<br />D.病证结合<br />E.司外揣内<br /><1> 、医生利用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判断病情的方法属于<br />A B C D E <br /><2> 、中医上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来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属于<br />A B C D E <br />答案部分 <br />一、A1<br />1、<br />【正确答案】 A<br />【答案解析】<br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br />(一)司外揣内<br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表现(症状、体征等),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br />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br />(二)见微知著<br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观察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br />情况。如面部色诊分候,独取寸口诊全身之疾,耳诊,舌诊,目诊等。<br />(三)以常衡变<br />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是指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br />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br />BCD 选项是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因此在此不符合题干要求。<br /> <br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诊断学                 <br />       第 2 页<br />【该题针对“绪论”知识点进行考核】 <br />【答疑编号 100840992】 <br />2、<br />【正确答案】 A<br />【答案解析】<br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了: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br />著、以常衡变。故根据题干所问,最佳的选项是 A。<br />【该题针对“绪论”知识点进行考核】 <br />【答疑编号 100840987】 <br />二、B<br />1、<br /><1>、 <br />【正确答案】 A<br />【答案解析】<br />四诊合参是指医生临证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参照互证,以全面、准<br />确地作出诊断。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A。<br />【该题针对“绪论”知识点进行考核】 <br />【答疑编号 100840989】 <br /><2>、 <br />【正确答案】 D<br />【答案解析】<br />病证结合:中医的诊断结论由病名和证名组成。病与证是疾病诊断的两个不同的侧重点,辨病是探求病变<br />全过程总的发展规律,认识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是识别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理癥结,抓<br />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中医在诊断时,辨病与辨证常交织在一起,它既要求从纵的方面去辨别该病全过<br />程的病机变化规律及临床特点,又要求从横的方面去辨别患者现阶段的证候类型。故正确的选项是 D。<br />【该题针对“绪论”知识点进行考核】 <br />【答疑编号 100840990】 <br />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5:07:25 页数:2
价格:¥3 大小:66.00 KB
文章作者:U-1586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