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兼爱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6课兼爱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二)作者简介: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6\n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三)字词1.字音恶施(wū)亡有(wú)2.通假字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3.古今异义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4.一词多义①焉焉能治之(连词,于是)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其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③爱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5.词类活用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6.特殊句式6\n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君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四、导读理解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6\n“兼爱”的思想。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6\n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5.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自我检测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B.当察乱何自起当:应当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具:完备、齐全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鼓励6\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不知乱之所自起臣子之不孝君父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故窃异室以利其室D.此何也当察乱何自起3.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亏父而自利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B.故亏臣而自利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C.虽父之不慈子慈:形容词用作动词,疼爱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当”同“尝”,尝试。2.答案:B解析:B项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焉”,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C项的“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的“何”均为疑问代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后者可译为“哪里”。3.答案:B解析:“利”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7:00:06 页数:6
价格:¥3 大小:21.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