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3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寒食》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诗人的笔法巧妙而含蓄。前两句诗写寒食节长安城的景色,由全城而入宫苑,后两句诗写了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宫苑里忙着传送蜡烛。全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饱含着作者强烈的不满,将皇帝厚待宦官以及宦官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亲人不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古诗的教学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的含义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三首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课时安排2课时《寒食》《迢迢牵牛星》1.会写“侯、章、泣、盈、脉”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这两首古诗。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说说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导语:同学们,在前两课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一些习俗,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从中了解古代人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形式之一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与节日习俗有关的佳作。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元日》(教师出示诗歌《元日》及配图——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元日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学们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许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吧,大家来说一说,分享给同学吧!(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学习《寒食》一诗。1.学生齐读《寒食》,教师简介寒食节。(1)学生明确“寒食”即“寒食节”。(2)教师简介“寒食节”。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2.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他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是“大历十才子”之一。3.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宫”和“侯”这两个生字。“宫”字形简单,书写时需注意两个“口”上大下小,均略扁;“侯”要和“候”区别开,这两个字相似度高,仅有一竖之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形似字组词的方法来识记。(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易读错的字。◆预设:“翃”读作“hónɡ”,不要读一半,读成“yǔ”;“御”读“yù”,不要读成“xiè”。◆多音字:“传”在这里读“chuán”,另一个读音是“zhuàn”,组词“传记”;“散”在这里读第四声“sàn”,另一个读音是“sǎn”,组词“散文”。(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朗读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朗读指导:朗读时,前两句语调轻松、活泼;后两句语调略低沉,“汉宫”“五侯”读出轻蔑的语气。(4)学生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诗歌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春风轻拂,宫中的柳树随风舞动。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5.再读古诗,体会情感。过渡:刚刚同学们采用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等方法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诗句,这为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打下了基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诗句抒发的情感。(1)春城无处不飞花①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点明了时令?(“春城”“飞花”点明了是暮春时节。)②这句诗中的“飞”字好在哪里?(“飞”字意蕴深远。一方面,“飞”字具有强烈的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飞花”即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巧妙地点明了时间。)③“无处不飞花”即“处处飞花”,诗人为什么不用后者?(“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2)寒食东风御斜柳①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春风、柳树。)②这两种景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春风轻拂,柳树随风舞动。写柳树是为了写春风,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柳枝斜来间接感知。)③第一句诗写的是整个长安城的景色,这一句写的是哪里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一句写的是皇宫里的景色,从“御”字可以看出来。)(3)日暮汉宫传蜡烛①这句诗中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的词分别是什么?(“日暮”点明时间,“汉宫”点明地点,“传蜡烛”点明事件。)②诗人为什么写“传蜡烛”这件事?预设:这个问题是理解本诗的一个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要结合前面介绍的有关寒食节禁烟火这一习俗来体会此时“汉宫传蜡烛”的特殊情形。明确:“汉宫传蜡烛”是寒食节里的一个特殊情形:寒食节本应该家家禁火,然而皇家却享有特权。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③诗人明明看到的是唐朝的长安城,为什么说“汉宫”?(这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借汉喻唐,讽刺寒食节时许多王侯贵族享有特权的黑暗社会的本质,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4)轻烟散入五侯家①结合注释并查找资料理解“五侯”的意思。(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宦官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这里的“五侯”指的就是天子宠幸的这些宦官。)②说说你从“轻烟”一词读出的意味。(“轻烟”在这里含有讽刺的意味。)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诗人通过对长安城寒食节风光一般性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暮春时节的美妙图景,充满诗情画意。后两句诗以“日暮”转折,主要写夜晚景象,用“汉宫传蜡烛”这一寒食节里的特殊情形讽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是诗人写作意图的体现,抒情含蓄而意蕴深刻。6.朗读全诗,背诵积累。(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3)指名背诵。注意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学习《迢迢牵牛星》。过渡: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吧!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我国流传久远,历代文人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采用学习《寒食》这首诗的方法自学《迢迢牵牛星》。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2.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预设:学习这首诗需要学会“素”“章”“盈”“脉”四个字。“素”是平舌音,横画较多,书写时注意横画间距均匀,下方不要写成“系”;“章”是翘舌音,由“立”和“早”构成,“立”要扁平,“早”末笔竖画为悬针竖;“盈”是后鼻音,上下结构,上面部分不要写成“乃”,下部的横长,要托住上部;“脉”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mò”,可以组词“含情脉脉”,另外一个读音是“mài”,可以组词“脉搏”。(2)教师检查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朗读示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古诗。(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在不理解的地方画记号,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品读诗句,感悟诗歌抒发的情感。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1)教师补充解释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迢迢]写星空的距离,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皎皎]写星的光辉,明亮。[纤纤]写手的模样,秀美。[弄]摆弄。[几许]多少。[间]相隔。译文示例:(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和鼻涕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2)汇报交流,品读诗句。①整体感知。A.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事件: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情感: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B.诗中哪些语句传递了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将织女悲苦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②重点品读。A.“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中“擢”和“弄”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的情状。)B.“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河汉清浅,相隔不远却不可逾越。这两句借景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③赏析语言。过渡: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真情。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A.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与同桌交流这首诗在语言上的特点。B.思考:这首诗中有六句诗用了叠词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反复朗读,理解其含义;然后再通读全诗,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迢迢”是写星空的距离,“皎皎”是写星星的光辉,“纤纤”是写手的模样,“札札”是写织布机的声音,“盈盈”是写水的样子,“脉脉”是写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词,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准确、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真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①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②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4)课堂总结,感悟诗情。小结:整首诗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她这样做可能只是为了转移、排遣心中的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本诗情景交融,哀婉动人。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十五夜望月》1.会写“栖、鸦”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1.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2.赏析古诗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将这两首诗熟读成诵了呢?请大家踊跃举手,来背一背这两首诗。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教师板书题目: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望月”点明了事件。(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题目想到以下问题:谁在望月亮?在哪里望月亮呢?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而且又是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1)简介作者。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市)人,唐代诗人。曾官至陕州司马。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有《王司马集》。(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4.教师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1)指名读古诗,教师正音。◆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准朗读节奏后练习朗读。朗读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过渡:同学们的朗读很用心,把古诗的停顿和重音处理得都很恰当,老师能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感受到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人是怎样把这种深切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用心去品读每一句诗吧!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1)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①摘录诗中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示例:地白——银白的地面,树栖鸦——熟睡的鸦雀,冷露无声——飘洒的冷露,湿桂花——被露水打湿的桂花。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描述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2)师生合作体会古诗营造的意境。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过渡: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助“地白”“栖鸦”“冷露”“桂花”等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与老师一起去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①这两句诗没有写月光,却让人感觉到有月光,这是从何处体现的?②“树栖鸦”是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③“冷”和“无声”在诗中有什么作用?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致给你怎样的感觉呢?A.学生边读诗句边思考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课堂相机点拨。B.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发言,汇报交流成果。汇报展示:问题一:诗题是“望月”,但诗人不直接描写天上这轮圆月,而是描写庭院里地白如霜,树上栖鸦清楚可见。因为这“地”“树”“鸦”全是明月照耀的对象,故诗人看似没写月,但朗朗的圆月宛然在空。问题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雀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问题三:“冷”字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一词既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暗示了桂花在露水中浸润已久。问题四: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渲染了寂寥、冷清、沉静的气氛。C.教师小结。小结: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借助典型的景物营造了“地白”“栖鸦”“冷露”“湿桂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为诗人望月思乡怀人营造了浓郁的气氛。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过渡:在这个幽静而悠远的中秋之夜,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此时此刻,诗人有何感想呢?(1)齐读“今夜月明人尽望”,思考:诗人明明是自己望月,为什么说是“人尽望”呢?预设:教师先出示一些有关望月怀人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打开思路。然后结合前两句诗描写的月夜景色说明诗人在这里是采用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诗人自己望月联想到了天下人望月。明确: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诗人情之所至,推己及人,在这里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2)齐读“不知秋思落谁家”,体会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表达效果。明确:诗人明明是自己思乡怀人,却不直接抒发心中的情感,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这样就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加蕴藉深沉。(3)引导学生用比较换词法品析古诗语言之精美。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以换成“在”吗?为什么?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换词的方法来体会“落”字的精妙之处,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炼字的重要性。明确:不可以。“落”字用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换成“在”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3.教师小结。小结:这首诗营造的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再加上一个不同凡响而又蕴藉深沉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四、比较阅读,交流收获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三首古诗,比较阅读。过渡: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品读这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幅风格不同的民俗风情画中,感受到诗人们不同的心境。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三首古诗,进一步领略诗的优美,情的动人。(1)学生齐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出感情。(2)小组内交流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示例:寒食节时长安城内景色迷人,却寄托着韩翃不满现实的情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又蕴含着恋人们的无限相思;中秋佳节月色如画,王建望月思亲,情深意长。(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运用的不同写法,学生讨论交流。交流示例:生:《寒食》一诗借古讽今,借寒食节中“汉宫传蜡烛”这一特殊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饱含着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的讽刺。生:《寒食》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抒情;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宫中,再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讽刺。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构思精巧,感情浓郁。诗中主要写织女,写牛郎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泣涕零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生:《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生动的描写中跃然而出。生:《十五夜望月》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等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凄冷、幽静,描绘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将诗人别离思聚、望月思乡的感情表现得委婉动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4)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中传统习俗的魅力,积累有关传统习俗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方法示例:一诗五读: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吟读美文;④译读美文;⑤议读意境。(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本课三首古诗后的感受,体会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赏析《十五夜望月》描绘的优美意境师:在《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朗读古诗,勾画、批注。教师指名回答。)生:诗中写到的景物有洒满庭院的月光、树上的乌鸦、无声的冷露、桂花。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吗?生:月光是银白的,乌鸦睡着了,露水是冷的,桂花是湿的。师:嗯,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桂花应该是香的。师:说说理由。生:因为是晚上,虽然有月光,但是很朦胧,应该看不见桂花,何况桂花都很小,白天都不容易看见。诗人肯定是闻到了桂花的香味,所以才说“冷露无声湿桂花”。师:是呀,在诗人的眼里,这些景物各有特点,让我们闭上眼睛,轻轻吟诵诗句,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师(引):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生(接):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乌鸦也逐渐安静下来,栖息在树上。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院中的桂花……师:停,听你刚才说,诗人好像一到院子里就看到了这些景物,如何表述,才能让大家感觉到诗人已经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呢?生: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院中的桂花,散发着缕缕清香。师:孤独的诗人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很久,抬头……生: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到人世间该有多少人都在望着它,尽情享受着团圆的快乐,但是这秋思究竟会落到谁的身上呢?师:看,简单的一个“夜渐渐深了”,一个“诗人在庭院中站了很久很久”,就把时间拉长了。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感受眼前的意境。……赏析: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往往通过描绘优美的意境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在本段教学中,教师抓住了重点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再现古诗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在古诗营造的意境中任意驰骋,这样就为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奠定了基础。古诗词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之法!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回归“诵读”之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恰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重大。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也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激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当然,这节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譬如在听学生回答时及时作出有效的评判方面还有欠缺,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充分;教学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6:00:04 页数:15
价格:¥8 大小:271.42 KB
文章作者:135****4376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