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人教版
>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6
2
/16
剩余1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ɡ)食养生丧(sānɡ)死衣(yì)帛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饿莩(piǎo)餍(yàn)酒肉施(yí)从良人东郭墦(fán)间讪(shàn)其良人施施(yí)(yí)从外来月攘(rǎnɡ)一鸡语(yù)人曰卒(cù)然问曰天下恶(wū)乎定嗜(shì)杀人苗槁(ɡǎo)矣浡(bó)然兴(xīnɡ)之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3)蚤起(“蚤”,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卒然”,同“猝然”,突然)(6)由水之就下(“由”,通“犹”)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道(2)然(3)如(4)其(5)以16\n(6)而(7)于(8)之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2)是非君子之道古义:“是”是“这”;“非”是“不是”今义:连用,指事理的正确和错误,也指口舌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栽植)(3)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办好)(4)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富贵的人)(5)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6)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形容词用作动词,减轻)(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名词作状语,每天)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译文: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译文: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译文:那么就不要希望(你的)人民比邻国多了。(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16\n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译文:这与用兵器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6)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译文:然而丈夫却不知道这件事。(7)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定语后置)译文:现在有一个每天窃取邻居一只鸡的人。Ziyuanku.com[常识·速览]“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一说子车),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却行不通。|第二单元 《孟子》 选读[整体·感知]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向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文脉·梳理]16\n保民3.戴盈之曰知错不改4.孟子见梁襄王仁政[文本·层析]1.结合“孟子见梁惠王”等谈谈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民本”。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他提出“不违农时”等一系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措施,认为这是“王道之始”,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则“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劝诫梁惠王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则以“苗之槁兴”为喻来说明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表现了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2.本文四篇选文共讲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四个故事,四种道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齐人乞墦的故事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他感到无地自容的人;邻人攘鸡的故事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16\n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兴盛的故事隐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这样写的好处:一、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和接受;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易于引人入胜,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3.孟子实行王道的主张为什么不被当时的国君采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提倡实行仁政,以民为本,主张行“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些思想符合人民的愿望,但当时的社会主流却是崇尚霸道。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当时,秦国重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使齐国称霸。天下当时正合纵连横,互相攻伐,因此孟子的主张虽然被当时人赞同,却不被国君采纳。4.以“齐人有一妻一妾”为例,谈谈孟子论辩的详略得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详略得当,繁简处理巧妙。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个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字和一个“泣”字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的确用过一番心思。5.以其中一章为例谈谈孟子论辩文的“善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一章,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地蔓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一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由水之就下”,无法抗拒。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王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1.16\n16\n2.16\neq\f(国中 无与立 谈者。 ,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3.16\n4.Ziyuanku.com告诉。就:动词,靠近。定于一:省略句,(天下)安定于统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与:动词,结交,亲附。①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沛然谁能御之:反问句式,表肯定。引领:伸长脖子。由:通“犹”。夫:那。浡(bó)然:兴16\n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动词,穿B.斯速已矣已:停止C.则苗浡然兴之矣之:代词,代“苗”D.王知夫苗乎夫:代词,那$来&源:ziyuanku.com【解析】 C项,“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动词,亲附;介词,跟。C项,均表修饰的连词。D项,连词,表转折;表顺承。Ziyuanku.com【答案】 C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B.其如是,孰能御之其:如果C.诚如是也,民归之诚:如果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油然:自然而然地【解析】 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Ziyuanku.com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如同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然:同“猝然”,突然C.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斜行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餍:通“厌”,厌恶【解析】 “餍”,吃饱。【答案】 D16\n5.古文默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答案】 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资*源%库ziyuanku.com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注】 ①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问乎曾西 或:有人B.管仲以其君霸霸:霸气、霸道C.子诚齐人也诚:的确D.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去:距离【解析】 B项,霸:称霸。【答案】 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智能 虽有槁暴B.管仲以其君霸且以文王之德16\nC.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蹙然D.其故家遗俗其可怪也欤【解析】 A项,虽然;表假设,即使。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项,代词,这样;……的样子。D项,代词,他的;表疑问。【答案】 B8.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说明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解析】 A项,“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错。【答案】 A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先子之所畏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齐王,由反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iyuanku.com【答案】 (1)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2)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3)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参考译文】公孙丑问道:“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再度振兴吗?”孟子回答说:“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曾西不安地回答:‘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问者又说:‘这样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功绩却那样卑小。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孟子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公孙丑说:“16\n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孟子回答:“像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公孙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孟子说:“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齐国有句俗话说:‘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三、语言表达10.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下面是某班同学写的一段名著导读推荐词,这一段推荐词存在两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孟子》·推荐词】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锋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孟子和《孟子》所代表的儒学,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回答本题时,较难找出的是第(1)处——将“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改为“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答案】 (1)“把一道道尘封的门开启”改为“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2)“往往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改为“在构建汉民族文化”或将“总是起着无可替代”改为“起着无可替代”。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4则,完成11~14题。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苗浡然兴之矣 兴:生长16\nB.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嗜:贪,爱好C.皆引领而望之矣引:引领D.其如是,孰能御之御:阻挡【解析】 引:伸着。【答案】 C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②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③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 之:语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顺承,又/表修饰,连接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答案】 A13.翻译下面的句子。(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他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叫人敬畏的地方。(2)如果有不爱好杀人的,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他了。(3)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14.结合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1)孟子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两个比喻有怎样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施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以此统一天下。(2)选材上,均以水作喻;内容上,只有先以仁泽滋润其民,然后百姓才会如水就下地归附仁君。16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中语文课时练七王好战请以战喻(附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请以战喻课时练习(附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二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三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二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一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2课王何必曰利二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2课王何必曰利三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7 18:00:04
页数:16
价格:¥3
大小:306.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