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0课在桥边二课件(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2

2/42

3/42

4/42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0课在桥边第五单元\n西绪福斯吴刚推砍新课导入\n诗歌最大的魅力在于情感,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而小说最大的魅力则是情节。其中短篇小说尤以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深深吸引着读者。今天我们来欣赏另一篇短篇小说《在桥边》,看看它的情节又会以何种方式吸引我们。\n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3.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学习目标\n重点和难点: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n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聊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在桥边数\n在桥边[德国]伯尔\n故事发生的地点,“我”在桥边数人数题目《在桥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补齐其他内容\n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知识链接\n1、“我”为什么要数人数?“我”是怎么数的?这是我的工作乱数问题探究\n这个工作对“我”,枯燥、无聊、单调、乏味2、“我”为什么要乱数呢?\n见课文第一段,充满反讽和揶揄的语气。3、从哪些语言里我们能读到这种感觉?从“我”的叙述里你还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语气?\n4.乱数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这份工作的什么态度?不满。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作不准确,乱数意味着对乏味生活的不满和反抗。周国平曾说: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n明确:一个姑娘从桥边走过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什么打破了“我”枯燥乏味的生活?\nA:忘数——不数2、姑娘的到来带给我怎样的变化?B:情绪发生变化\n安排了主任统计员来对我的工作进行检查,我的情绪由愉悦跌回谷底,并且伴随紧张、矛盾1、可是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也并不一帆风顺。我们来看,作者接下来为“我”设计了怎样的情节?“我”的情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n“我”为什么而感到矛盾?数还是不数?怎么数?实际是生计与爱情之间的一种矛盾\n非常认真的数,因为这关系的生计。当那位姑娘再次出现时,“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事实是我比主任统计员少了一个人,“我”漏数了那姑娘。“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面对这样两难的处境,“我”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终是爱情战胜了饭碗还是饭碗战胜了爱情?\n姑娘是我的什么?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n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n漏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n请围绕一个“数”字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曲线图故事情节乱数(空洞)忘数(因姑娘的出现而心情愉悦)漏数(应对检查痛苦而紧张)(数马车)获得与姑娘接触的机会有波澜摇摆曲折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n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感受情节的“摇摆”\n小说讲述的仅仅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相冲突的故事吗?“我”的漏数表现着小人物——“我”对美好事物的坚守,表现了一种精神追求。“我”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我”的一种美好精神的寄托,是“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n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1、文章表现背景句子在哪里?\n海因利希·伯尔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征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主要作品: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当代德国的歌德。”知人论世\n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摘自柯小刚《废墟、伤痕与伦理家园的重建》)\n除了因为工作单调、枯燥、乏味,还有其他原因使得作者对这份工作、对自己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的吗?他们\n“我”为什么对他们感到不满?1、第一段“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2、“他们”看到数字时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3、“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即便这些是虚假的数字,他们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图作出些“政绩”,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存状况。\n他们?“他们”——是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是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的代表。——战后德国政府\n“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怎样理解“新桥”的含义?——“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人们偏重的是物质的重建。对新桥所通过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代表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n小说中“我”是什么人?——“我”是一个小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参加了二战,落下了残疾,成为制度的受害者。同样,“我”在今天也无法为自己做主,“我”被制度安排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上——数人。这份工作单调、枯燥、乏味。人的心灵、精神追求被忽视了。这就是主人公的命运,他被时代、制度边缘化了。成了一个被人忽略的、生存在人群之外的、整日只能面对强大的钢筋混凝土而显得十分可怜而又渺小的人。\n作者写出的“我”就是一种隐喻。“我”没有姓名,没有亲人,仅仅只是一个和当时千百万同类人一样的一个代指符号而已。二战以后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在德国、在欧洲、在全世界还有许多。(数汽车的矿工)他们在战争中丧失的不仅仅是一条腿,更是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n“数马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如此荒诞讽刺的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n结局对“我”的境遇有无改变?处境没有真正改变,精神需求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n总结主旨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n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对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的思考\n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请你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n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n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n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于丹\n13岁女孩的人生选择题一边是大上海身价过亿的生母,一边是皖北农村贫困的养父,一边是千万别墅一边是土墙草屋,13岁的惠惠选择回到养父身边。“大上海好,还是怀远农村好?”记者问惠惠。“上海好。”“那你愿意再次去上海吗?”“我舍不得离开爸爸(养父)。”“你最终选留下来,是舍不得离开养育你的父亲吗?”惠惠:是的,我也喜欢与弟弟妹妹在一起。弟弟几个月大时,妈妈就走了,是我把他抱大的,我离不开他。他每天跟在我后面,喊我姐姐,我很开心。“除了这个原因,你放弃大上海那么优越的条件,还有其他因素吗?”惠惠:“在上海,每天回到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窝在屋子里。而在老家,地界很开阔,有伙伴们玩,我喜欢与她们在旷野中自由地奔跑。”拓展探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6 18:00:05 页数:42
价格:¥3 大小:475.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