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论语》十二章 (共57张PPT)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7

2/57

3/57

4/57

剩余5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课时《论语》十二章\n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n学习重难点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n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十有()五论语()逾矩() 曲肱()yùnwǎngdàiyuèxǐngchuányòuyúɡōnɡlún字词积累\n文学常识(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n孔子的思想孔子,为人正直、乐观、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创立了以“仁”(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n《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lún知识链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n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问题探究诵读入境听读课文温馨提示1、注意生字的注音;2、注意朗读的节奏。\n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问题探究注释: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疏通文意\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注释: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君子:这里有才德的人。\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n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n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n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n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注释: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ǔ):法度。\n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n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理解: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n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理解:2、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n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理解: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n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知道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理解: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n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品质高尚啊!”\n理解:本章讲学习态度,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n课时作业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n第二课时《论语》十二章\n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n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2.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n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问题探究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疏通文意\n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n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理解: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这一段运用了顶真修辞,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n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n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n理解: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n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n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n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注释:①川:河流。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n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理解: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比喻修辞,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n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n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n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n《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梳理所学\n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n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个人修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n《<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论语》现实意义\n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穷困而改变。\n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n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n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n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n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n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以……为乐\n一词多义可以为师矣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不知而不愠知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n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而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其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n特殊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贤哉,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n1、出自本文的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不舍昼夜、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其志、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地生活。)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n学以致用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来表达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远方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n课时作业1.背诵《论语》十二章。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退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6 16:48:49 页数:57
价格:¥3 大小:2.44 M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