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剩余4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0新版)48,准备单元倒立的小丑【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起始单元,本单元只有一课内容,本课没有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素,本单元通过研究“倒立的小丑”让学生感知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用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为后面单元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作铺垫。【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同时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已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经历,学生对“倒立的小丑”也非常感兴趣,可以提出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所提出的问题是发散性的,有些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研究能力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挑选出在课堂能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对所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教学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从“倒立的小丑”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对所提出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作出假设。(3)探索发现使小丑倒立更稳固的方法,从实验中感受平衡的原理和现象。(4)喜欢参加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关于“倒立的小丑”的问题来研究,并作出假设。[难点]针对假设做实验,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走钢丝杂技表演视频、小丑卡片、卡纸、环形磁铁、棉线、剪刀、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马戏团里小丑走钢丝的演出视频。2.提问:“在马戏团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精彩演出?”预设:小丑在走钢丝!3.交流:小丑怎样走钢丝?预设1:走钢丝时小丑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预设2:小丑不是把杆子举高,而是放得很低。……3.讲解: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表演让我们叹为观止。其实这些杂技表演正是应用重心低于支点的原理。走钢丝的演员为了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大幅度的左摇右晃,手里往往都要拿一根长长的杆子,这样相当于延长了手臂的作用,也就是使身体的重心尽量保持在小幅范围的晃动。另外这根杆子不是被举起来的,而是尽量放低,这样身体的重心就下移了,重心低于支点时才更为稳定。4.实验演示,引出研究目标:倒立的小丑。瞧,有一位冒险小子,它也想来学走钢丝,它想先学着让自己倒立在钢丝上不摔下来。(出示课题:《倒立的小丑》)(实验方法:请两位同学拉直棉线,把小丑模型头部朝下,并把小丑模型头部开口的地方放在棉线上,上下调整棉线高低,小丑就可以倒立着走钢丝了。但小丑在棉线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二、提出问题1.关于这个“倒立的小丑”,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预设1:小丑为什么能倒立在棉线上?预设2:怎样制作倒立的小丑?预设3:怎样才能让小丑更不容易从钢丝(棉线)上掉下来?预设4:小丑的头部为什么要开一个口?48,预设5:怎样才能让小丑在棉线上自由滑动?……2.挑选出课堂上可探究的科学问题。(1)提问:哪些问题是科学问题?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2)讲解: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并且问题难度不能超出我们现有的研究能力。(3)交流:挑选出课堂上能够探究出答案的科学问题,并汇总。(4)记录:挑选一个在课堂上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下来。三、猜想假设(1)讲解:假设要有依据,可以从问题发生的条件或原因等角度思考。例如:如果……,那么……(2)针对我们挑选出的科学问题,说一说自己的假设,并记录下来。四、实验(1)针对假设,从材料超市中选取实验材料。(2)写出实验步骤(用文字或图画的方法)。(3)针对假设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五、得出结论根据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给小丑的手掌对称的地方各贴上一样多的环形磁铁,小丑更稳固。(2)延长小丑的手臂,小丑更稳固。……六、总结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可以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和假设不一定正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观点。七、拓展你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加强重心达到稳定目的的例子吗?预设:不倒翁、落地扇厚重的底座……【教学后记】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1.测量气温【教学分析】《测量气温》是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认识了解气温计,并学习使用气温计来测定气温的方法,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体会初步的数据处理。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图引入主题——气温。关于气温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素养。第二部分活动分为观察和测量两个环节:观察用于测定气温的工具——气温计,从气温计的结构、功能、单位、量程、刻度等了解如何使用气温计。认识了气温计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识读气温计,并通过测量气温的活动巩固。第三部分为表达交流,学习初步统计数据的方法,将测量数据表绘制成图形,说明一天中白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8,本节课教学环节、活动都较多,期间还有长达一天的气温记录,还第一次出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学生第一次需要绘制图表来处理数据,容量相对较大。学生已经对于气温计不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但是有关气温计的具体结构、功能、单位量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本节课是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出现测量数据并记录,第一次出现用图表的方式处理数据,这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综上,记录时间长、学生不熟悉,故本节课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节课需要记录户外气温数据,因此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好室外测温场地的选址,以及雨天的预备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2.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3.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4.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5.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准备】[材料]每组:气温计[活动场地]操场阴凉通风处【教学过程】1.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热吗?生1:热,出了一身的汗,当然热。生2: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气温有三十多度,非常热。师:三十多度指的是今天的?生:气温。2.提出问题师:嗯,气温就是空气的冷热程度。那关于气温你都知道什么?你又有什么想知道的呢?生1:我知道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测出来。生2:我想知道怎么来看温度计。生3:我想知道经常听到的摄氏度和度是不是一样的呢?……师:原来大家都对温度计都很感兴趣呀,那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看看温度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用。3.观察师: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玻璃管、玻璃泡、液柱、背板、刻度和单位。它们都在哪儿呢?我们比一比谁能自己仔仔细细地观察温度计,并且找到它们,接受挑战吗?生:接受!师:好,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温度计可以用来观察,每人一张的记录单上印有温度计的示意图。找到这几个结构,并且标注在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挑战成功啦!注意:温度计一定要轻拿轻放,如果有发现破裂的,要立即向老师报告,明白了吗?生:明白!(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教师巡视,基本完成后收回温度计)师: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发现吗?生1:(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固定温度计的塑料板。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刻度在温度计的一边,像尺子一样。测量单位在最上面,好像有一个符号,但我不知道这个符号怎么念。师:说的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还有谁要补充吗?这个小符号谁认识?48,生2:这个符号就是度,但是它的大名叫摄氏度,我是看书知道的。师:你知道的真多!表扬你!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生3:我还发现温度计的刻度和尺子不太一样,尺子的都是从零开始的。温度计的刻度0在中间,前后都有数字。生4:我知道!0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师:大家太厉害了!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省略的。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那我再出两个附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生: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40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50摄氏度。师: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那每一个小格子又代表什么呢?生:每一个小格子是1摄氏度,因为刚好10个小格子是10摄氏度!师:算得真快,很棒!温度计有很多种,其中专门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叫气温计。全面认识了温度计以后,我们用气温计去测测现在的气温吧。4.活动师:测量之前老师有一个小提示,我们在读气温计的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红色的液面部分,才能读得准,明白了吗?生:明白!师:测量气温时,一般要选在室外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通风的地方,你们觉得学校哪里符合?生1:操场的大树下面。师:你们觉得可以吗?生:可以!师:好,我们每个小组拿一个气温计,5分钟的时间去测量今天的气温,一定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了才可以读数的哦!把你们测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还要注意安全!(生测量当天气温)师:今天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生1:今天的气温是31摄氏度,好热。师:你们同意吗?生2:我们测的是30摄氏度。师:诶?怎么不一样呢?生3:可能是测的地方不太一样,温度有一点点差异,也有可能是有人读数的时候没有平视。师:说的真好!这个小任务完成了,我们来个有挑战性的!你想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吗?打开记录册,明天带上你们的气温计,分别在5个不同的时间去同一个地点测一测校园的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测量气温》总共用了两个课时,以下为第2课时)师:上节课后大家都测了白天时校园中的气温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观察记录呢?生1: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8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2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29摄氏度。生2: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9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3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30摄氏度。师:他们两个测的数据基本上一样,但是有些小小的差异,这是有可能出现的。听过他们的数据后,有谁能飞快地告诉我,校园中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生:……忘记他们说的数字了,但我记得好像下午2点时气温最高。师: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串数字的时候,我们很难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了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数字变成更好看的图表,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们的变化规律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如何把数字变成柱状图。48,师:(分发空白格子图)柱状图其实就是给数字换一种表示方法,不写数字,把数字数成小格子,一个个地摞起来,比如:8点测到的气温是26度,我们就在8点的上方涂黑26个小格子来代表26摄氏度;十点的上方呢?生:我测的十点是28摄氏度,涂28个格子。师:非常好,要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去制图。我们比一比谁做的图最清晰。(学生绘图)5.表达交流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的柱状图呢?生1:这是我画的柱状图,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小格子都涂黑了,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好看出是多少度,每次看都要再数格子,所以我在每个柱子的上面还标注了数字补充。生2:我涂格子的时候发现好累,所以我是用铅笔圈出了最外围的样子,我觉得也不影响,这样方便简单,很省时。生3:我发现看柱状图的时候只需要瞄一眼就能知道大致的变化规律了,比表格好看多了,我很喜欢柱状图。生4:我看到教材上有用线画成的图,所以我把我柱状图最上方的线条连起来了,我觉得我也会做这样画线的图了!……师:大家太棒了!画出了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柱状图,那谁能结合自己的图表说一说,我们校园里白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生:从8点开始不断地上升,到了下午2点时是最热的,然后气温又慢慢降下来了。师:说的真清晰!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1:我有一点不同意,只是因为你两点去测了气温是最高的,可能最高的气温是1点的时候呢?但是那会儿我们又没有测气温。师:那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他刚才的说法呢?生1:我认为应该说两点左右气温可能最高,这样比较合理。师:掌声送给他!他不但关注到了数据的变化,还关注到了每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太棒了!说的话也十分的严谨,真厉害!师:我们由于要上课,很难隔一点点时间就去测量一下气温的,所以,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数据,他们有许多高级的仪器可以帮助他们测量得更细致、更精确。师:看这幅图,是我们市昨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怎么不是柱状图?谁能看懂?它和柱状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生:这个图没有柱,但是有像刚才那个同学在柱状图上连的线,我们想象一下线条的下面有柱子就可以啦!师:这种图就叫折线图,你可真厉害,都自己学会看折线图了!其他同学听懂了吗?谁能说说昨天我们市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生1:先降低,然后升高,然后降低。生2:我补充,是从0点开始降低到5点,然后升高到14点,然后一直降低到0点。师:嗯嗯,你加入了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很棒!那你们觉得看这样的图和我们之前记录数据的表格比你更喜欢哪个呢?生1:我喜欢图,很好看。生2:我喜欢表格,好写不费事。生3:如果让我记录数据我喜欢表格,但是如果问我怎么变化的,我喜欢图更多。师:各类的图表是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帮手,今天我们认识了柱状图,以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朋友的!【教学后记】48,2.辨认风向【教学分析】本节是第一单元第二课,在研究过天气中的气温后,紧接着研究天气中也十分重要的风。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讨论的是如何判定风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主题:风。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关于风你有哪些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自己有关风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第三部分是阅读,本节是首次通过阅读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了解到风向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风向。第四部分是制作,在阅读了如何判断风向后,我们需要一个小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因为只靠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并不准确,第四部分以步骤图的形式向学生仔细介绍了风向标的制作过程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用自己做好的小小风向标实际观测试一试,通过使用工具和记录单,像上一课一样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学生对于风的感知是很深刻的,但是都停留在感觉上,没有对于风的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关于风的方向上,引导学生关注风除了大小不同方向来源也很重要。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的学习,阅读能力大大进步,通过简单地阅读进行学习并没有什么障碍,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在资料中寻找关键点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向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风吹来的方向是风向,能够辨认方向来表示风向(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向标的制作(4)知道可以用风向来描述风(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材料]每组:剪刀、铅笔、吸管、硬纸板、大头针、指南针[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教学过程】1.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有风吗?有人有注意到吗?生1:今天没有风,如果有风会凉快很多生2:今天有风,只是风很小2.提出问题师:看来大家看法还不太一样,那关于风你都知道什么?还有没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关风的问题吗?生1:我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生2:我想知道风是从哪儿来的?生3:我想知道风的大小怎么判断。3.阅读师:我们都知道风的大小有很明显的差别,那你们知道风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吗?师:如何来辨认风的方向呢?生1:风从哪儿吹来的,就是什么风生2:不对吧,是风吹到哪里去才是什么什么风师:他们谁说得对呢?我们去查查资料找找答案吧,请打开科学书阅读有关风向的内容(学生阅读)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到底什么是风向?48,生: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比如说,风从北边吹来就是北风师:很好,说得很清晰!4.制作师:那大家想不想亲自测一测今天的风向呢?生:自己感觉是不准的,有没有测风向的工具可以用的吗?师:你说得很对,观测天气现象很多都要借助工具,但是今天的工具我们自己来动手做——简易风向标。需要以下的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怎么做呢?请仔细观看微课视频。(播放制作风向标微课视频)师:学会了吗?生:学会了!师:好,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大头针很尖更要注意安全。好吗?生:好(学生制作简易风向标,做好后归还工具)师:谁做好啦来跟大家分享以下自己的制作小经验?生1:我在用大头针扎吸管的时候觉得很不好扎,于是我用橡皮垫着就好多了生2:我在剪吸管的时候不知道该剪多深,所以我先剪了硬纸板,然后再根据硬纸板的大小去剪了吸管,我觉得这个步骤更好用。生3:我发现我的风向标扎了针以后不怎么转得动,我觉得可能是大头针磨到了吸管,所以我用铅笔头把针孔扩大了一些,现在好多了!5.活动师:做好了自己的小工具,我们可以去操场上测一测风向啦,两个小提示:测定风向时,要多测几次,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最多的风向作为观察结果;大家要保管好自己的风向标,里面有危险的大头针,不可以丢在操场上。10分钟的观测时间,记得要带上记录册记录你观测的结果哦!(学生下楼测定风向)师:我们分享以下大家测定风向的结果吧?谁愿意来?生1:我测定是操场上早上11点半时的风向是东南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南方生2:我测定是在前门处早上11点半时的风向是东风,风向标箭头刚好指的是东方师:嗯嗯,看来不同的地方的风向还不尽相同呢师: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是风向,制作了简易风向标,并用它测定了校园里不同地方的风向,下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风。【教学后记】3.判断风力大小【教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三课继上一课研究风的方向后,继续讨论风力的大小。教材第一部分引入对话从上一课的提出问题中选取了有关风的大小的问题作为本节课重点研究,紧接着一段有关风力大小的阅读,阅读中明确了什么是风力,什么是风力等级,以及测量风力等级的工具,和根据户外物体的状态估测风力大小的风力级别对照表。明确风力和风力等级后,和上一课类似,第二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力计,通过使用自制工具和记录单,观测并记录下自己观测的结果。48,学生对于风的大小是有明确的感知的,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够根据户外的一些物体的状态来判断风力的大小,但是对于科学上对于风力的划分没有概念,也少有利用过工具具体测量风力大小的。本节课由于需要记录户外风力大小数据,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好室外宽阔场地的选址,以及下雨预备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风表现出力量的大小是风力,能够根据简单现象估测风力大小(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风力计的制作(4)知道可以用风力大小来描述风(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1)[材料]每组:直尺、乒乓球、量角器、棉线、透明胶带、黑笔、剪刀(2)[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教学过程】1.引入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风向的问题,关于风我们还提了哪些问题?生:风的大小怎么判断?生:我觉得风的大小可以看外面的树来判断师:那到底风的大小是以什么来判断的呢?我们来一起看看。2.阅读师:仔细阅读教材上有关风力的阅读。(学生阅读)师:好,到底风的大小是用什么来判断的呢?生1:风力的大小是以户外物体的状态来看的,每种状态对应一种风力生2:不是,风力的大小是要风力计测算出来的,但是在没有风力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判断户外物体的状态来估测师:说得真好,那谁可以来介绍一下具体的风力等级吗?生:阅读里有一个对照表的口诀………………师:那我来考考大家,看看谁能最快告诉我对应的风力等级好吗?轻风拂脸面?红旗飘摇?纸片乱飞?风吹树枝断?(教师与学生互动游戏作答)师:在科学上一共分出了18级来区分风力的等级,但是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这么细的等级来这么精确的区分风力,所以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建议的风力计,只要可以判断得出微风、中风和小风就可以啦。3.制作师:仔细观看微课视频,看一看如何制作简易风力计(观看微课)师:看懂了吗?量角器上微风、中风、大风的范围可以直接从打印好的纸上剪下来粘上。生:看懂了。师:提醒大家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地面整洁。(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4.活动师:大家都已经做好自己的简易风力计了,我们去试一试吧!在操场上测量风力,判断一下今天风力的大小是多少?请注意,观测时间10分钟,请大家按时回教室。(学生下楼活动,测定风力大小,教师巡视指导)师:你们测定的风力有多大?谁来自己的发现?生1:我测了4次,有三次是中风,有一次是微风,我觉得可能今天应该是中风。生2:我测的时候发现有时候会忽然有一个风吹过来一下就吹成大风了,但是很快又没有了,一般来说都是稳定在微风的位置,所以我认为今天是微风。48,生3:我在测的时候发现要顺着风向去测定,不然那个绳子就会贴在量角器上,飘不起来,我测的时候是微风偏多,但是我觉得这个只能算是我测的时候的风力,不能用来说今天一天的风力都是微风。……师: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差呢?生1:风力就像风向一样,是容易经常变化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忽然吹来一阵风,所以风力的测试也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生2:我们制作的小工具比较简陋,我觉得如果用专业的设备去做可能会更好一些。生3:我想到如果能够过一点点时间就测一下,然后看看一天中风的范围再来确定可能会更好!师:这都是大家都努力思考的结果!真棒!一般在气象站测试时,也会采取一些统计的方法来更合理的确定一段时间内的风力大小,取最多出现的等方式来减少某一次测量风力所产生的误差。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风力的大小,关于风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教学后记】4.云量和降水量【教学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本课是第一单元第四课,在研究过风向和风力两个有关于风的天气问题后,本节课着手于云量和降水量。教材引入一段对话,分别从观察云和观察降雨的角度提出问题:今天是晴天还是多云呢?怎么知道下了多少雨呢?要解决引入的问题就需要了解到云量与降水量,教材的第二部分是阅读,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学习了云量和降水量之后,最后一个部分是制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并且准备好用自己制作的雨量计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降水量做以测量和统计。学生对于降水量的概念较为熟悉,但是对于云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阴天、多云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区。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降水量是降水多少的数据。(2)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计的制作(4)知道可以用云量和降雨量来描述天气(5)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教学准备】[材料]每人:塑料小筒,透明塑料尺,双面胶48,[活动场地]操场上较开阔的地方【教学过程】1.引入师: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里的一些词语,比如:晴、阴天、多云,这些词是什么含义呢?生1:晴天就是不下雨,阳光很好;阴天一般看不到太阳。师:那晴天和阴天就是以看不看得到太阳为准?生2:我认为不是,不是还有一个多云吗?可能是和云有关。2.阅读师:那我们一起来找找,到底这些词语是什么含义。请阅读教材“1、云量与天气”。(学生自行阅读)师:找到答案了吗?生1:找到了,这个天气时根据云的多少来判断的。生2:不是云的多少,而是云占了天空的多少,书上有几幅示意图,如果云很少,不超过天空面积的二成就是晴,我之前一直以为晴就是不下雨的意思,看来不是的。师:是的,这些天气词语其实是和一个新名词有关:云量,我们常常根据云量来描述天气。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类,分别是晴、少云、多云和阴天。那今天的云量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亲自去观测一下吧!请大家带好练习册和铅笔,去操场上观测一下今天的云量,并把看到的云量填涂到圆中,并勾选你认为今天天气的情况。5分钟观察,可以回教室进行填涂。(学生户外观测云量)师:今天的云量情况怎么样?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今天的云量很少,只是少少的飘了几朵云,我认为没有超过天空的二成,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天气情况是晴天。师:你说的真完整!真棒!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如何判断云量了,以后也可以多多观察自己来判断天气。师:除了云量可以描述天气的情况外,天气中也有一种经常出现的天气:雨。有时雨大,有时候雨小,那怎么来知道下了多少雨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吧。生1:可以用一个小盆接住雨,下了多少就知道了。生2:那你一个小盆只能接住小盆那么大的地方的雨,其他地方下的雨就不算吗?生3:可是也不能用一个超级大盆去接住所有地方的雨水吧。师:你们说的真热闹,我们先来看看,科学上是用什么来衡量下了多少雨的。请阅读“2、降水量”。(学生自行阅读)师:你们的疑惑解决了吗?谁来说说?生1:雨的多少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单位是毫米,我还知道了降雨等级表,是根据降水量你的多少来衡量是否是大雨的,而且我知道了降水不单单是下雨,下雪下冰雹都算降水的。生2: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生3:我知道了,因为不可能把每个地方下的雨都接起来看有多少,所以我们就只算下雨下了多“厚”,就是下的水有多深,因为下雨了之后是到处都有雨的,只要测出一个地方下了多深的水,其他的地方是一样的。师:你太厉害了,是的,我们不可能去接住所有的雨,但是雨一般是下的比较均匀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测量下雨的水深就能代表到底下了多少雨水下来,结合降雨强度等级表就可以判断降雨强度。3.制作师: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能够测量降水量多少的雨量器吧,请大家先自己阅读步骤,找一找操作中哪里最容易出错?(学生自行阅读)生:我找到了!尺子贴上去的时候,0刻度线要对准杯子里面的杯底,不是杯子外面的杯底。48,师:真棒!大家注意了,制作过程中千万要对好尺子的刻度位置哦!(学生领取材料,制作雨量器)师:时间到,谁对自己做的雨量器比较满意?来和我们展示一下?生:这是我做的雨量器,我的尺子贴的很稳,而且0刻度是对准里面的杯底的。我还在杯底写上了我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师:他的雨量器做的可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了,可惜今天没下雨。不过没关系,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模拟降雨器,这是一个扎了孔的塑料瓶,只要装上水,把有孔的一面朝下,就可以模拟下雨了!我们可以用模拟降雨器模拟24h的降雨,然后测量一下你的降雨量是多少,对应等级表看看是什么等级的雨。师:提醒大家,不要把自己弄湿了,请在操场上模拟,不要弄湿教室。时间:5分钟(学生领取模拟降雨器,进行模拟降雨)师:你们的“雨”下得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1:我们测量的降水量是12毫升,对照表格,这是中雨。生2:我们的模拟降雨器上有很多孔,我们测量的降水量有35毫米,这已经是大雨了!生3:我们本来测好端上楼的时候撒了一些,是20毫米,现在来看是中雨,如果没有撒可能是大雨。……师:大家都说的很好,这是我们上课体验的模拟下雨,试用了一下雨量器,非常成功。所以请大家回家后,把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的地方,我们用雨量器测一测真实的降雨量,测量一周时间的降雨情况并记录在练习册上,好吗?生:好师:那我们下节课再来看看一周的真实的降水量是怎样的。期待大家的观察结果哦。【教学后记】5.制作《气象科普小报》【教学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和支持条件分析等……、本课是第一单元天气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气温、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之后做以总结和拓展。引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制作一份《气象科普小报》,向同学们宣传气象的有关知识。教材主要展示了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图讨论在制作小报过程中的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比如:配图、版面、内容的选择。之后展示了两个已经完成的气象科普小报的样例:分别是天气与气候和暴雨的相关介绍,图文并茂。为学生在制作时提供参考。最后的活动是将大家制作的《气象科普小报》展览,表达交流。学生在上过前面几课后,对天气中常出现的一些天气的指标有了较好的认识,但是都相对比较独立,对于整体的天气和气候、一些特殊天气极端天气、天气气象与生活的关系等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普遍有所听说,但是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也没有和同学们在一起交流过。本节课需要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查找资料的设备,或提前为学生整理好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图片以及资料。【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2)知道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48,(3)能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4)激发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5)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准备】[材料]每组:白纸、彩笔【教学过程】1.引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有关于天气的知识呢?都做了哪些好玩儿的活动呢?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吧:(板书:气泡图主题【天气】)生1:我们认识了气温、风力、风向、云量和降水量这几个科学的描述天气的词生2:我们制作了很多工具,测风力的、测风向的、还有雨量计生3:我们还知道了天气里的很多标准:风力等级的标准和降水量等级的标准生4:我还会用了温度计生5:我们还画了柱状图……(学生回忆学习到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的气泡图上做以补充)师:我们原来已经学到了、做到了这么多事情!2.提出问题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习到的,关于天气我们还提出过很多问题,或者说,除了这些,关于天气你还想知道什么?比如说:你有在哪里听说过或读过一些有关天气的小内容?你有听过哪些不太明白的有关天气的词?你还有哪些特别的天气现象很感兴趣?都可以说一说生1:我知道地球上很多地方的天气都不太一样,比如南北极就很冷,非洲赤道附近就很热,我想知道哪些地方气温最低,哪些地方气温最高,那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生2:我知道台风、雷电、暴雨都是比较少见的天气情况,但是经常已出现就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预防或者正确及时的躲避呢?生3:我每天都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天气预报,我觉得天气预报很神奇,我们只能看到现在的天气,但是预报能够预测未来,我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生4:我有时候看天气预报,电视上会说一些什么什么预警,有的是红色、蓝色的,我想知道这个预警到底是什么,这些颜色代表什么?……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太棒了!我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去研究它们!3.设计制作师:我们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制作一张《气象科普小报》来想同学们介绍你感兴趣的有关气象的问题,或者帮助同学们了解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这张小报要如何做才能让大家都喜欢呢?生1:内容大家要感兴趣,如果内容不感兴趣,做的再好也没有人看生2:除了内容,对于小报的设计装饰也很重要,大家都会对做的好看的小报感兴趣些生3:设计也重要,要多放一些图片上去,我就很喜欢看图片,因为很直观。……师:大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的小建议,那给大家3分钟的讨论时间,每个小组确认一下自己的选题和分工吧!(学生讨论)师:好的时间到,我想请一个小组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刚才的讨论结果。生:我们组确认的选题是预警标志的介绍,因为一般预警的天气都是很厉害的天气,都不太适合出门,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认识这些标志,以后就能根据预警来判断自己的出行了。我们组的分工是,XX和XX负责从资料中选取内容,然后XX因为字写得很好,我们让他来把我们需要的内容抄上小报,剩下的寻找或者制作一些装饰和图片来让小报变得更好看。师:你们组的分工真细致!那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请组长根据组内选定的课题到老师这里来领取相应的资料和图片,还有彩笔。48,(学生开始设计和制作)师:时间到,我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做好了,谁比较有信心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报吧!生:我们制作的是气温之最小报,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极洲,地面的温度非常低曾经测出过零下八十多度到九十度,非常非常冷,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南极洲的图片,终年都是这样的冰雪。而地球上的另一个地方叫作卢特沙漠,这是一片在伊朗地区的沙漠,这里曾经测出过71摄氏度的高温,基本上没有东西可以在这里存活。大家可以看到图片,这里不但有沙漠,沙漠上还有黑色的火山熔岩,所以气温极高。我们感到很吃惊的是,大家都在地球上,最冷的和最热中间的差距居然能有一百五十多摄氏度,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介绍!谢谢师:你们喜欢吗?生:喜欢!他们的题目我很喜欢,我也想知道哪里最热,哪里最冷。师:时间有限,不能一个一个小组的展示大家的作品了,但是我会把每个组的小报贴在教师的后面,我们下课时间可以慢慢来看,看看能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动物的特征1.动物的繁殖【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首课,它统领着本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动物的研究。教材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放飞和平鸽引入,让学生观察后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聚焦到鸽子是怎么出生的问题展开研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等形式寻找鸽子出生的全过程。再从身边熟悉的其他小动物的繁殖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结合学生已知的其他动物的出生进行比较,认识到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繁殖方式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拓展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孵化小鸡的过程,亲身经历与听别人说的和从书本上看的绝对是两码事,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孩子的经历,让孩子体验这个过程,在体验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教学目标】(1)通过事实证据让学生能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后代的主要方法。(2)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3)认识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延续至关重要,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培养尊重、珍惜生命的情感。【教学准备】[材料]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记录纸。[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观察师:播放北京天安门放飞和平鸽场景视频,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生:这么多鸽子,小鸽子是母鸽子生的吗?鸽子怎么繁殖后代?鸽子吃什么?……师:同学们问题真多啊!我们今天先来研究一下鸽子是怎么出生的。48,二、事实证据课前已安排学生查阅和实地采访鸽子是怎样出生的资料。谈话:动物的繁殖方式很多。在我们平时观察到的动物活动中,哪些是动物的繁殖活动?把自己知道的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1:我知道鸽子是从蛋壳里孵出来的。生2:鸽子妈妈不会直接生小鸽子。……(注意:概括学生的口头语言)师:请同学们观看鸽子胚胎发育图。(有条件的学校可播放视频)生:我明白了小鸽子是怎样出生的了。三、处理信息过渡:了解了卵生动物,大家再来看这些动物它们是怎样出生的?师: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宝宝?它们是怎样出生的?1.谈话: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繁殖的图片,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哪些动物跟小鸽子出生相同、哪些不同?和繁殖后代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观察图片,并找出像鱼、昆虫、鸟类动物繁殖的共同点。有些动物不产卵,如猫、狗、兔等。它们直接生出小动物。师:我们按照动物的繁殖方式不同,分分类。(填写分类表)(师适时引导)3.小结卵生、胎生动物的特点:像小鸡、小鸟等先产卵(蛋)再孵化成小动物的,就叫卵生动物。像小猫、小兔、小狗等一生下来就是小动物的,就叫胎生动物。4.提问:我们人类是哪一种动物呢?(预设学生抢答:胎生)四、拓展活动孵化小鸡。(时间允许,教师可简单介绍孵化过程及注意事项。)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到了什么?【教学后记】2.鸟类的特征【教学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鸟类的特征,教材仍然以观察熟悉鸽子入手,通过观察鸽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再类比其他鸟找出它们与鸽子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用鸟类的特征的认识,引出其他动物类的特征,为第三课动物的分类做好铺垫。【教学目标】(1)能找出鸟的共同特征,并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教学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黄鹂、海鸥、燕子、孔雀等。[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教学过程】48,一、观察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生:……师: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它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意请来了一位既熟悉又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在它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小提示:(1)它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2)先整体观察它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二、事实证据师:播放各种鸟的视频或者出示挂图。(1)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或手中的资料,汇总这些鸟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对比分析每一种鸟的特征,比较几种鸟有什么相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出所有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分组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归纳。三、处理信息全班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共同特征师: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分析了几种鸟,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得出了什么结论?你们组认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1)交流: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2)讨论:哪些特征是所有的鸟都有的,哪些不是?(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鸟类动物在体表方面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和哺乳动物身上的毛的区别;并指导学生认识鸟在取食和繁殖方面的共同特征。(4)通过以上的观察、交流、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板书:体表有羽毛,长有翅膀,靠喙取食,靠产卵繁殖后代。四、迁移应用下列几种动物哪些是鸟?哪些不是鸟?说说理由。【教学后记】3.动物的分类【教学分析】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其他动物又有什么特征,这一节课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动物分类,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的过程中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教学目标】(1)动物种类繁多,让学生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特征。(2)能按自定的标准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3)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并能体验到分类过程中学习的快乐。【教学准备】48,[材料]各组自己写好多种动物的卡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和动物的卡片。[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入活动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并从你们的卡片中把它找出来贴到黑板上来。(教师先演示一种:如:“鸽子是空中飞的动物”,并把它贴到黑板上。)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分别说出:蜗牛、带鱼、蝴蝶、牛、虎、蝗虫、草鱼、鸭子属于哪一类。师:思考一下你的介绍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刚才你们小组找这种动物的时候方便吗?怎样做可以方便一点呢?生:分类。(2)给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师: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给这9种动物进行分类呢?生:先小组统一好一个标准,再动手分分看。师:抽一个组到黑板上来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其他小组补充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别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并说说你们的分类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理由进行板书:按运动方式:游、飞、爬(走)。按生存方式:家养、野生。按食性:肉食、植食、杂食。按身体特征:鸟类、鱼类、哺乳类、昆虫、软体。师:提出疑问:看黑板上的分类方法,你们感觉到满意吗?为什么?能不能寻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呢?二、事实证据师:从课本上选一类动物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它们的特征师:科学家也像我们一样在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看看他们找到了什么好方法呢?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几个动物的骨骼,说说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脊柱。师小结:科学家就是根据动物的身体中是否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具有脊柱的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请男同学之间、女同学之间大家相互摸摸我们的后背中间有没有刚才我们看到的脊柱?生:动手摸一摸。师:说说我们人应该分在哪一类动物中?生:脊椎动物。师: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课本上老师的提示,请大家再一次来对课本上的这9中动物进行分类。生:哺乳类、鱼类、昆虫类。师:每个小组选一类动物,再仔细观察有什么特征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里。三、处理信息(1)交流展示观察记录表。一组:哺乳动物观察记录表二组:鱼类动物观察记录表三组:昆虫类动物观察记录表。师:阅读课本上各类动物的特征,再把表格加以完善。(2)给各类动物增添新成员师:你们手中还有没分完的动物吧。每组选送2种动物贴到黑板上,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家”(不要重复)生:活动。师:你们手头还有没有没有分完的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说说还剩下来的是一些什么动物啊?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呢?我们能不能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呢?(估计剩下来的会是:蛇、龟、鳄鱼等爬行动物和青蛙、蟾蜍、娃娃鱼等两栖动物)48,四、迁移应用补充一些特例。鲸、海豚、企鹅等动物。让学生给它们归类,并说说它们的特征。【教学后记】4.动物的一生【教学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许多动物,也能给动物进行科学的分类。为进一步探究动物的其他方面,设计了动物的一生这节课,让学生通过探究各种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哪些要阶段,通过搜集大量个例,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所有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亡等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过程。成熟的动物又能够繁殖下一代。【教学目标】(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2)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3)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教学准备】[材料]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教师准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动画:昆虫的变态)[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观察教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鸽子是怎么出生的,也观察了它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它的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再次让学生从熟悉的鸽子进行观察)观察教材情境图后思考一下。学生观察后发现:鸽子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二、提出问题师:鸽子一生经历了这四个主要经段,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生1:我想知道蝴蝶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生2:我想知道金鱼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生3:我想知道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吗?人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师:让我们寻找事实证据吧!三、搜集证据课前已安排同学们搜集各种动物的一生的有关资料。师:指导学生分组交流收集到的关于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资料。布置任务提出要求:(1)每组选择两种动物。(2)先进行整理再说一说它们的生命周期,(3)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4)如果资料不够,可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求助。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48,师:汇报交流。汇报要求:配合图片用生动语言讲述这种动物的一生,其他组如果有相同动物的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学生:一组汇报,其他组补充。师:最后把同学们都同意的汇报进行板书。蝴蝶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蜻蜓卵幼虫成虫约1年人……四、得出结论(1)引导学生对汇报的动物生命周期进行观察分析: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形成概念认识。(3)总结: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动物的生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教学后记】5.珍稀动物【教学分析】《珍稀动物》一课,学生在了解我国珍稀动物资源的基础上,讨论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和当前的保护措施,并制订计划开展保护动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的环境中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其中有许多动物是十分珍稀的。进而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及环境的教育,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动物世界的认识,逐步向其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多样性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物。(2)通过认识珍稀的动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及措施。(3)通过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物,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准备】[材料]教师:贴版、图片资料、卡纸剪刀、胶水等。[学生]课前搜集珍稀动植物的图片资料、文本资料等。[活动场地]教室(实验室)【教学过程】一、阅读师:阅读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金丝猴等。这些都是我国珍稀动物,你们对它们有哪些了解呢?生: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生:……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珍稀动物呢?生:东北虎、丹顶鹤……48,二、提出问题(课件播放的图片介绍藏羚羊的别名、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种群现状,以及人们杀害藏羚羊的行为,目的在于更深刻地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师:听了刚才的介绍,老师想问问你们有何感想?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吗?生:同情师:为什么?生:这些人的做法太残忍了。生:可怜、气氛师:为什么?生:人类不应该杀害藏羚羊、我们应该保护珍稀动物。师:假如你是一只藏羚羊,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生:我也有生命,请不要杀害我。师:我想,人类听到藏羚羊的呼唤后,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的。地球上的动物如果不断减少,会造成什么样后果?三、讨论交流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师:(介绍已经灭绝的动物)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生:有些动物自己不适应环境的变化。生:有些动物生存的家园被破坏了,它没有家了。生:人类的滥捕滥杀使得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少。教师及时鼓励和评价学生的回答(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原因,真了不起!能说出这么重要的原因,老师相信你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学生。)师:这些原因导致许多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很难看到它们。因此,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珍稀动物,迫在眉睫!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否则,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几百年之后,我们身边这些常见的动物也可能会濒临灭绝。那个时候,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将很难再见到它们。四、保护讨论珍稀动物的措施(课件出示:国家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师:保护珍稀动植物非常重要,所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它们。根据你课前查找的资料,你了解到我国是怎样保护珍稀动物的呢?生:颁布法律制裁那些危害珍稀动物的人生:建立自然保护区生:人工养殖动植物生:宣传教育让全人类去保护身边的珍稀动植物。生:利用先进的技术,把现在将要灭绝的动物克隆下来。师:能知道这个措施,老师相信你平时一定非常关注科技的发展。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但老师还是想提醒大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时候,人类应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动物。五、制作师:作为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措施来保护动物。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为了保护动物,我们可以怎样做?生: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身边的动物。生:不乱杀害小动物师:好,拿起你的画笔,制作一份宣传报。生:小组合作。【教学后记】48,第三单元溶解的秘密1.不一样的溶解【教学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这一课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溶解的探究兴趣,在延续前两单元对“提出问题”能力目标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系列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从中筛选,聚焦本单元对溶解度、溶解快慢等系列问题的探究。在这一课中主要是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均匀地分布到水中。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历过由“提出问题”到“猜想假设”,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猜想假设”能力目标进行高阶训练,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在这一单元中,则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有所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物质在水中的现象;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3)激发对溶解相关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学准备】[材料]装有水的烧杯6个、高锰酸钾、白糖、小苏打、洗衣粉和食用色素[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来观赏“水中烟花”。制作“水中烟花”就是这个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种物质。出示高锰酸钾资料,学生阅读。师:在使用高锰酸钾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生:要用药匙取放,高锰酸钾溶液也不能直接接触。因为它具有腐蚀性。师:因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会形成紫色,如果放得太多,颜色太浓就不方便观察了,所以我们制作“水中烟花”时只取少量几小粒就可以了。接下来请各小组取出材料,先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再取几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它在水中的变化。生分组实验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来说说你观察到哪些现象?生1:我发现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颗粒,有光泽。生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马上下沉,而且一边下沉一会形成紫色的线条,非常漂亮,真的像烟花似的。生3:高锰酸钾在水中形成紫色的线条就是被水溶解了,有的没溶解完的沉到杯底会继续扩散紫色,一直到整一杯水都成了紫色的了,这时就看不到高锰酸钾的颗粒了。说明高锰酸钾已经完全溶解在水里了。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具体。二、提出问题师: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有哪些想探究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讨论,将问题填写进“问题银行存折”里。(生讨论填写)师:大家都想探究溶解的哪些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现在可以进行探究的?来说说看?生1:我想探究其他物质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一样吗?都能看到吗?生2:如果我放更多的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吗?48,生3:高锰酸钾溶解像是放了慢镜头,有没有能加快溶解的方法?……师:大家都有好多问题想探究,今天我们先选个简单的,一起来观察更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制作“水中烟花”的。三、实验师:今天给每个实验组准备了白糖、小苏打、洗衣粉、食用色素、4杯200毫升水。小组内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要注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信息。注意听老师的时间提示,每2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实验,老师播放时间提示:请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质刚入水时的变化,2分钟后请再次记录此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后……)师:时间到,整理实验材料和观察记录。我们来交流一起观察到的信息。生1:我们看到白糖放入水中也是先下沉,但和沙子下沉不一样。能看到许多不太容易分辨的水流,应该是白糖在下沉的同时也在溶解,颗粒变小。2分钟后,下沉在杯底的白糖慢慢变少…………(生描述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老师指引学生描述物质刚入水时、2分钟、4分钟、6分钟时的变化。)师:现在请大家再看看溶液,杯里还能看到溶解物的颗粒吗?生:看不到了师:这些颗粒都到哪儿去了?生1:溶解到水里了生2:均匀分布到水中了。师: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溶解物刚入水时都是一边下沉一边向水的各个部分扩散,直到均匀分布到水中。四、处理信息师:我们把观察记录整理一下,比较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四叶草维恩图上。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展示几位学生的维恩图。师: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不同物质溶解各有特点,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也是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判断标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生:物质均匀分布到水中。师:对,虽然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但被溶解的物质最终都会均匀分布到水中。那怎么样才能溶解得快呢?我们将在下一课继续探究溶解的知识。【教学后记】2.溶解与搅拌【教学分析】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搅拌糖水引入,提出问题: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影响吗?学生在作出假设后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首次进行“有依据的假设”48,这一能力目标训练,在教学时,老师要做适度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假设的理由。这一课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典型的对比实验,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了解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搅拌可以加快溶解。(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2)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学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教学准备】[材料]每组烧杯2个、200毫升常温水、1根搅拌棒,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冲糖水或感冒冲剂的体验吧,为什么人们都习惯要搅拌一下呢?生1:搅拌可能会溶解得更快些。生2:搅拌可能可以溶解得更多。生3……二、猜想假设搅拌对物质溶解快慢有什么影响?说说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师:有些同学认为搅拌加快溶解,有些认为溶解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说说自己的理由,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活动手册P9“我的假设”和“我的理由”;师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生1:我认为搅拌是可以加快溶解的,平时我们把感冒冲剂放水里,如果不搅拌过了很久,药还是沉在水底,如果搅拌一下,就很快溶解了。生2:我认为搅拌只是把原来没溶解的溶解了,就是增加了溶解的量,并没有加快溶解。生3……师:猜想假设没有对错之分,但了不能凭空猜想,要说出一定的依据,我们的猜想才会比较靠近事实真相。猜想假设不是真理,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对错。三、制订计划师:我们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呢?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杯糖水,一杯不搅拌,一杯搅拌,看看哪个溶解得更快。师:好,这就是一个对比的实验了,那要怎么比才公平呢?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我们先小组讨论讨论。(各小组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生1: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放的糖要一样多,这样才知道搅拌是溶解得快还是溶解得多。生2:我们组认为两杯糖水的水也要一样多。生……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密,实验越严谨、科学,测出来的结果才接近真相。我们今天要做的实验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对比的公平性,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往往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探究的是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那么是否搅拌就是这个对比实验的变量了,除了这个不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应该保证相同。我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哪些要注意的?生:水的温度也可能影响,生:水杯的大小可能会影响接触面积生:白糖也要一模一样,不只是要一样多,形状大小也要一样。生:白糖在两个杯里要同时放。师:我们要比较溶解的快慢,是不是必须同时放才能比较?如果不同时放能比较出来吗?生:也可以,但要计时,比较哪个溶解完的时间短就是比较快。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把大家说的合起,就是我们在实验中要注意的。48,四、实验师:接下来,每个小组将会领到一组材料,包括:同样的5克白糖(或是食盐、小苏打、味精)2包、2个装有100毫升常温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各小组注意控制一个变量,就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比较看看哪杯溶解更快,并做好记录。生领取材料,小组实验师:时间到,请各小组快速整理材料并送回材料架五、得出结论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描述实验现象。生:我们组用白糖进行实验,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到现在还有些没溶解完;生:我们组用小苏打实验,也发现搅拌的那杯很快溶解了,没搅拌的那杯溶解得比较慢;生:……师:看来很多实验现象都支持一个结论生: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由于同学们都注意到了在做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只能有一个变量,所以我们的实验很顺利,实验结果也很接近。科学家们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师板书)除了搅拌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吗?我们回家尝试一下,下节课继续研究。【教学后记】3.溶解与加热【教学分析】《溶解与加热》实际是上一课溶解与搅拌的延伸,学生在经历溶解与搅拌的探究之后,对于探究过程与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体验,这一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继续在对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2)学会在提出假设时说明假设的依据。(3)在实验计划的指引下,进一步体会如何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教学准备】[材料]每组烧杯2个、常温水和热水各100毫升,白糖、食盐、小苏打、味精、研钵、维生素B小药片……[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溶解与搅拌进行了探究,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探究的?生:我们先是对问题进行假设,并且要说出假设的理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生: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准确性。师: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课的探究都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新的问题。48,二、猜想假设师:除了搅拌,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吗?我们先把自己的假设和理由填写在《活动手册》上,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填写、小组交流师:通过小组交流,我们是否找到一些相同的观点呢?生:平时家里冲奶粉、感冒冲剂什么的都喜欢用热水冲,所以我们小组认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生:家里煮糖水有时会用冰糖,我发现一大块冰糖放水里溶解得很慢,所以我们假设当颗粒越小会溶解得越慢。生……师:同学们猜想假设的能力有很大的进步,已经学会根据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进行假设了。三、制订计划师:我们的观点是不是科学、正确的呢?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已经有过探究的经验,知道这个实验是什么类型的实验?生:对比实验师:对了。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我们要注意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则要保持相同。请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假设,制订实验计划,一起讨论看看,哪个条件是变化的,哪些条件是要保持相同的。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师:现在请小组代表来汇报讨论的结果,说说看你们准备验证哪种假设,实验中变化的条件是什么,相同的条件是什么?生:我们小组准备探究“升高水温能加快白糖的溶解”,我们认为在这实验中“水温”这个条件是变化的,所以在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而其他条件:水的量、白糖的量和颗粒大小都要相同。师:对于他们小组的汇报,其他同学有没有想提问的?生: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组实验时要进行搅拌吗?生:嗯,我们准备两杯都搅拌。师:还有同学有建议吗?生:……师:这个实验变化的条件是水温,为了保证其他条件相同,可以都搅拌,也可以都不搅拌。大家想想,哪种会更准确?生:都不搅拌师:为什么生:都搅拌的话,我们很难保证搅拌的速度、力气、时间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搅拌也会引起溶解速度不同。所以最好是都不搅拌。师:好,那我们就都统一不搅拌。生:我还想提醒一下,做实验时要同时放材料或是分别计好溶解时间。师:对这个实验还有其他建议吗?那有没有探究其他假设的呢?生:我们也是探究加热是不是能加快溶解的,不过,我们组想用食盐做实验。师:可以的。生:我们小组想探究是不是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师:好啊,你们认为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条件?生:我们认为不同的条件是一份是完整的一块冰糖,一份是把冰糖磨碎;其他条件是都用常温水,都是100毫升,都不搅拌。师:对他们组的实验,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冰糖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请问你们怎样保证两块冰糖是一样多呢?生:这个……我们用秤称出两块一样重量的冰糖来。生:我建议你们可以用方糖,方糖每块的重量应该都是相同的。48,师:老师也可以给你提供维生素B小药片,每一片的含量比方糖的更准确。这个小药片是黄色的,溶解的时候更方便观察。生:谢谢同学们和老师的建议。四、实验与结论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到材料超市里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要注意的是,需要热水的统一到老师这边来领取,要特别注意安全,小心烫伤。(生分组实验)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材料送回材料架。我们一起来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生:我探究的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把5克白糖分别放入100毫升的热水和常温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发现,热水中的白糖不到5分钟已经完全被溶解了,但在常温水中,还剩下一点点没有溶解完。说明加热的确可以加快溶解。生:我探究的也是加热是否可以加快溶解,不过我们组是用食盐做的实验,也是发现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得比常温水的快。生:我们组探究的是否颗粒越小溶解越快的实验。我们把1片维生素B药片直接放入100毫升常温水中,另外一片维生素B药片磨成粉末状,放入100毫升常温水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放入粉末的那杯只剩下一点点粉末了,整杯水呈现黄色;放入整片药片的那杯水的变成淡黄,颜色很淡,只有杯底药片周围的颜色比较深,药片有些膨胀变形,但基本还是能看出来是一个药片,说明被溶解的不多。看来颗粒越小的确溶解得越快。生:……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实验证明了我们的假设:升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颗粒变小也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出示插图)老师这里有个小问题,给你一颗水果糖,谁能有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溶解它?生:可以放热水里搅拌生:可以先磨碎再放。生:把3种方法一起用上,时间是最短的!生:对对对,先把水果糖磨碎,再放热水里搅拌,这样就能用最短时间把它溶解了。师:同学们都已经懂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了,这就是科学探究的意义。【教学后记】4.溶解的多与少【教学分析】《溶解的多与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溶解探究的一个提升,在了解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快慢之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加快溶解同时是否也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呢?部分三年级的学生前概念里会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无限量的物质。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测定实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建立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概念。【教学目标】(1)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2)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3)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48,【教学准备】[材料]10克装食盐若干、100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吗?生:应该可以。二、猜想假设师: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三、设计制作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我们以100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计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生:100克生:50克生:……师:怎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生:把100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师:如果我们想准确知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该怎么做?生:先放50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50克。师:为什么是先放50克?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50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师:那先放多少克合适?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放。老师给大家看看,100毫升水是这么多,1克食盐是这么多。根据生活经验,大家保守估计,100毫升水至少能溶解多少食盐?生:10克应该可以。师:好,那我们可以节省些时间,第一次放10克食盐。然后呢?生:如果这10克食盐都被溶解了,再放10克,又溶解了,再放,一直到不能溶解为止。生:我觉得第二次添加应该是1克1克地放比较好,这样更准确。师: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越来越严谨了。在添加新的食盐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吗?生:要等前面的完全溶解了再放。师:为什么?生:要不然如果溶解不完的话,我们就搞不清楚到底是哪次放的食盐没溶解完了。师:那如果加到第16克食盐无论怎么搅拌,过多久都不能溶解了,应该算溶解了多少呢?生:应该只能算前面放的食盐,如果前面放了放了15克食盐都溶解了,加到16克溶解不了,那只能算溶解了15克。师:大家都同意吗?生:同意。四、实验师:好。考虑到课堂上实验时间有限,1克1克地溶解食盐比较费时,所以这节课,我们不需要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而是用多少包10克的食盐来代替,我们来测量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包10克的食盐。老师还同时为大家准备了白糖、味精、小苏打,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想一想,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白糖、味精、小苏打一样多吗?商量好我们小组准备测量哪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到材料架上领取实验材料。48,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五、得出结论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材料送回材料架。谁先来说说你们组实验的情况?生:我们组做的是白糖的实验,我们放了5包都已经完全溶解了,我觉得应该还能再溶解,实验时间不够了。生:我们组做的也是白糖的实验,我们一共溶解了7包,也全部溶解完了。生:我们组做的是食盐的实验,放了3包溶解完了,第4包搅拌了很久,还是没有溶解完。不过第4包溶解了差不多一半了。所以我们认为100毫升水应该能溶解30多克的食盐。生:我们组做的是小苏打,第一包放下去就搅拌了很久,才溶解完,第2包几乎一点儿都没溶解……生……师:听完这么多同学的汇报,大家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100毫升水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生: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溶解的一般规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而且,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称作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也会受温度的影响。科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能溶解的最大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六、拓展活动师:关于溶解,我们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生:我想知道如果把这杯小苏打的水加热,会不会能溶解更多的小苏打?生:我想试试这杯水已经不能溶解更多食盐了,如果加入白糖能溶解吗?师:同学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按今天探究的方法继续探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探究的吗?生:对问题先作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师:对,同学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了,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像科学一样探究更多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实验寻找答案。【教学后记】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48,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教学准备】[材料]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拓展活动。一、提出问题教师演示:科学小魔术——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吹不大?老师却吹得大?生:我们还小,力气小,所以吹不大。生:老师力气大。生:瓶子里空间小。二、猜想假设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瓶子底部的小孔,并思考。师:怎么瓶子底部有小孔,瓶子里的气球就可以吹大了呢?生:瓶子里有空气。生:瓶子里空气能从小孔跑出来。生:我吹气球的时候,您一定把小孔悄悄堵住了,瓶子里空气出不来,我就吹不大气球了。生:肯定是这样,我也同意。教师揭秘。三、搜集证据(一)小组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师:瓶子底部侧壁钻一个孔,再吹气球能吹大,思考原因,再将瓶子放入水中吹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发现随着瓶子里气球的变大,瓶子底部的小孔有气泡冒出,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小组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就在学生活动手册13页上。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生:我们看到,吹气球时,瓶子的小孔会有气泡冒出。生:我觉得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二)小组实验2:不会湿的纸团。师:同学们认为瓶子里有空气,占着地儿,所以气球吹不大,瓶子扎孔后,空气可以从小孔跑出来了,瓶子里的空气就被气球挤了出来,在小孔处我们还看到了气泡。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不是这样的?还不好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48,师:这是什么?(一张纸),是干的还是湿的?(干的)如果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样?(会湿)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生:把纸表明涂蜡。生:把纸装入塑料袋中。生:把纸放进杯子里,再将杯子倒扣到水中。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杯子里和瓶子里一样,也有空气,如果我们不让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就可以了。这个实验我做过。师帮助这名学生板前把实验做了一遍。师:用这种方法,纸确实没湿。你想不想试一试?你认为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纸要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10秒钟;再竖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的杯子是不同的,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有洞、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没洞,学生实验后,发现有的组的纸湿了,有的组的纸没湿。)师:有的组纸湿了,纸为什么会湿?有的组纸没湿,纸怎么就不湿呢?生:我们组的杯子有个小洞,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纸就湿了。生:我们组杯子没有洞,空气就呆在杯子里,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湿。四、得出结论: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有者?生: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有文具外,还有空气。师: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被文具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生:书包里的空间除了被书本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生:教室里的空间除了被我们、桌椅等占有者,还被空气占有者。生:……师小结:空气占有者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五、拓展活动:科学小魔术——听话的小球。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师:你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把乒乓球放人水中,乒乓球会怎样?(浮在水面上)如果老师用去底带盖的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根据我们今天所做的实验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你的理由。生:小球会在瓶子的顶部,因为乒乓球很轻,会在水中飘起来;生:小球会在瓶子的中间位置,因为水会进入瓶子,直到瓶子中的水位与瓶子外面的水位一样高,小球要浮在水面上,因此,小球会处在瓶子的中间位置;生:小球会在瓶子的底部,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瓶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小球就会落在水底。师:想不想试一试?注意: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子。师: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生:小球沉在水底里。师:为什么小球会沉在水底?生: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了水底。师: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水底,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就能让纸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进一步猜想: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者跑到水面上来?并说说你的理由。生:倾斜瓶子,把瓶子扎洞,松一松瓶子盖;生:用一根管子吸出瓶子里的空气……师:一定要放出瓶子里面的一部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小球才能上升;空气不让出空间,水就进不到瓶子里,小球就不会上升。实验验证。48,【教学后记】2.会上升的热空气【教学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2。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教学准备】[材料]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结论。一、提出问题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二、猜想假设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生:为了安全。生:……师:我们选择一种猜想今天来研究,选哪一种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我们想用蜡烛来加热空气。生:可是怎么证明空气变热会向上升呢?生:用手放蜡烛上,我烤过火。师:你很勇敢,但要注意安全。生:是不是可以把纸风车放蜡烛上试一试?生:……三、搜集证据(一)实验1:飘动的塑料片师:你们设计的方案都可以试一试,老师还为大家准备薄塑料片和塑料袋。我们先用薄塑料片试一试,用夹子夹住薄塑料片,将其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点燃蜡烛,将薄塑料片再放在蜡烛上方,观察;如此反复多次。48,生小组实验操作。师: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生:没点燃蜡烛时,薄塑料片耷拉着。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生:点燃蜡烛,塑料条会向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把它顶起来了。生:说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二)实验2:放飞塑料袋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子内吹热风,观察现象;等一会儿后,松开手观察。生小组实验操作。师:发生了什么现象?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生:塑料袋向上升。生:塑料袋先是慢慢变鼓,愈来愈大,就像吹气球一样。生:可是塑料袋上升了一小会儿就又掉了下来。生:我还发现是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的。师:这是怎么回事?生:是不是上升的时候空气又变凉了?生:……四、得出结论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有什么关于空气的新发现?生:空气变热会向上升。生:热空气会上升。五、拓展活动:孔明灯和热气球师:热空气会上升,人类利用这个知识有什么发明吗?生:我玩过孔明灯。生:……【教学后记】3.空气的流动【教学分析】《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实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的能力。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沿袭性。48,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但此时还十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15-20分钟。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涉及。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能力。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聚焦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3)发展学生利用模型搜集证据的意识与能力。(4)通过风门作用的了解,探寻工具中的科学原理,体会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教学准备】[材料]风的形成演示箱线香、火柴、弃物盒课件:炉子的风门[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一、提出问题师:冬天,很多同学家里都是用暖气片来取暖的。你注意过吗?暖气片一般安装在房间的什么位置?生:安装在墙边。生:安装在墙下边。师:我们上节课学过了,热空气会上升,那么暖气片旁的空气会变成热空气,会向房顶上升,而第一课我们还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那么暖气旁的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谁来顶替占有呢?生:我觉得是房子里别的地方的空气过来占有。生:我也是这样想的。生:我觉得空气是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又下降。二、猜想假设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房间的模型,大家看一看。把蜡烛放进房间的墙边,点燃它后,房间里的空气会发生哪些事情?生:蜡烛上的空气会上升,从房子上口出去。生:我觉得蜡烛上的空气先上升,然后还会落下来,就像上节课的小塑料袋一样。生:我发现房子的旁边还有一个洞,会不会空气会从这个洞钻出来呢?生:这个洞也可能是房子外边的空气流进来。生:……三、搜集证据师:我把蜡烛放进去,空气流动了吗?知道吗?不知道,因为看不见,回想一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知道空气在流动?怎样观察?生:可以把纸风车放在洞口试一试。生:可以把薄纸条放在动口。生:还可以把点着的香放在动口,看香的烟动不动。师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学生把看到的现象画在记录单上。48,师:香放在“门”口,如果烟横向往里面飘,风车转动了,就说明空气流动了形成了风;如果烟竖直向上飘,风车没有转动,就说明空气没有流动没有形成风。学生实验,汇报:生:当蜡烛没有点燃的时候,烟向上飘,风车没有转动,生:当蜡烛点燃时,“房间里”温暖,“房间外”冷,烟横向往里面飘,风车转动。生:……四、得出结论师:我们回到这节课刚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热的暖气片旁的空气变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谁来占有呢?生:热的暖气片旁的空气变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房间里别的地方的冷空气占有。生:……五、阅读:巧妙的设计——风门学生阅读教材。师:为什么风门开得大些,炉子里的火会更旺些?如果要想炉子里的或小些,但是还不能灭怎么办?为什么?如果把风门开在炉子中间是不是也可以呢?生:风门开得大,流进炉子里补充的空气会多。生:要想炉子里的火小些,可以把风门开得小些,但不要全部关上。生:关上就没有空气流进去了。生:我觉得风门开在炉子中间也可以。生: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教学后记】4.大自然里的风【教学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4课。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显然第一个活动采用谈话法,第二个活动是建立海陆风成因的模型。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建立的科学概念有: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平时我们看不到它,它有一些特征;空气和其他其物体一样也占有着一些空间,且会充满各处;空气受热后会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会被附近的较冷空气补充,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上节课,空气的这种流动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得到的,这节课,老师将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流动的空气,调研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刮风。接着以海陆风的成因为例,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大自然里的风的形成也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有关。【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了解海陆风与中国季风的成因。(2)通过对海陆风的成因和中国季风的成因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3)关注通过中国季风的成因分析,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与能力。48,(4)在寻找大自然里风的现象过程中,发展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关注自然界中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下一课的教学做铺垫。【教学准备】[材料]模型或图片:海陆风的成因,中国地形图。[活动场地]教室和室外【教学过程】本课按照观察研讨的思路组织教学。先到室外环境中寻找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现象,再到室内分析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原因。一、提出问题回忆旧知,提出问题师: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在大自然里,我们是否也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呢?生:大自然里也有。生:应该就是刮风吧。师:能具体举一个例子吗?生: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空气在流动。生:刮风的时候,空气就在流动。二、活动:寻找大自然里流动的空气师:让我们到教室外去寻找空气流动的踪迹吧!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呢?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呢?小组讨论,制订计划。师:你们打算怎样做?生:我们计划到国旗杆哪里找,如果国旗飘动,就证明有空气流动。生:我们计划到银杏树林那里找,看树叶是不是在动。生:我们自己用纸条测一测。生:……师提出文明观察、安全活动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小组活动并记录。汇报交流师: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空气流动现象?怎么证明空气流动起来了?这种空气流动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吗?生:我们看到国旗再飘扬,说明有空气流动把它吹得飘了起来。师:这种空气流动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生:有影响,感觉冷。生:应该是没有影响,经常这样。师:经常这样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这样的空气流动经常见到。生:树叶也在晃动,证明空气流动了。生:我胸前的红领巾也被吹飘起来了。生:头发也是。师:用纸条观察空气流动的小组呢?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今天的风很大,纸条被吹得扑拉拉响。生:……。师:从校园走出去到大自然里去寻找空气流动现象,根据你的经验,会有什么发现?所有这些空气流动现象我们日常称它什么?生:大自然里也会有空气流动现象,而且会很大。师:什么很大?生:风很大。48,师:为什么这么想?生:因为大自然里地方更大,风跑起来就更快。我见过很大的风。师:可见,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我们称它为风。三、分析海陆风的成因师: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能否对大自然里风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想呢?生:是不是也和热空气上升有关系呢?生:我觉得是。生:大自然里哪里有热空气呀?是不是阳光下是热空气,树荫下是冷空气呢?生:教学楼前面是热空气,楼后就是冷空气生:……。师:看来大家也想到了大自然里的热空气。在海边,白天刮海风,也就是风由海上吹向陆地,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白天海洋和陆地的气温情况。教师出示海风示意图。师分析白天陆地与海上气温差异,空气流动情况。师:猜一猜,到了晚上,海边刮的是陆风。什么是陆风?它是怎么形成的?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生:陆风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生:我想是不是晚上陆地上气温降低,海面上气温升高。生:现在是冬天,都很冷呀。生:是不是这样,因为是陆风,所以肯定海面上气温高,因为空气总是由温度低的地方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生:……。四、得出结论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大自然里风的形成能简单解释一下吗?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热空气上升形成的。生:大自然里的风也是空气流动。生:……。五、迁移应用:中国季风的成因师: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在中国,我们夏季多刮东南风,冬季多刮西北风,结合中国地形图,再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中国季风的形成原因。生:我看地图,中国东南方向是大海,是不是也和海陆风一样呢?师:怎么一样?生:就是夏天像海边的白天,晚上像海边的晚上那样。师:大家能不能也画个图,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小组绘图讨论。……【教学后记】5.我们来制造风【教学分析】48,《我们来制造风》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5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以及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的物体视角下的客观存在性和一些特征的认识,并在运动视角下知道了空气的流动现象,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关注的是人工世界里人类发明创造工具并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以及对风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对发明工具制造风和风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相关的正确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人类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会发明一些工具来制造出风来。(2)通过科学辩论:可爱又可恨的风,使学生了解风对人类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为科学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3)通过风力发电的事例,引导学生关注在科学原理支持下,技术与工程的发展,关注能源领域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的现状,进行环保教育。【教学准备】[材料]图片:生活中利用工具制造风的事例。课件:风力发电。[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按照科学活动的顺序组织教学。首先是关于制造风的课堂调研,然后是关于风对人们生产生活双面影响的辩论,最后可机动了解风力发电的知识。一、提出问题师:夏天,天气炎热,怎么办?最好能制造出风来凉爽一下,可怎么制造呢?生:用扇子扇。生:吹电风扇。生:用嘴吹也可以。生:站在有风的地方。……二、活动:我们来制造风师:人们有时候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制造风呢?又是怎么制造的?小组先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后。生:用扇子扇出风来。生:我见过烤羊肉串师傅用扇子扇风让火变大。生:电风扇也可以。生:吹风机也行。生:去农家院我见过风箱,一拉一拽就出风。师:是这个吗?(教师出示风箱图)生:高速上的公用卫生间里我见过一个机器,贴着地面吹风,是用电的。师:它叫鼓风机。(教师出示图片)生:老师,空调也可以,只是吹的是凉风。师:还有吗?生:……师利用课件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补充一些资料。师:请同学们把我们讨论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14页表格里。三、表达交流:可爱又可恨的风教师:对于人类而言,风是“好”还是“坏”?我们来开一个科学辩论会。48,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辩论。师:正如刚才同学们辩论的那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风帮我们做一些事情,而有的时候风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还可能带来灾害。这就更需要人类积极努力,增长本领,以便发挥风的长处,降低风的灾害。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有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大家能再举个这样的例子吗?生:阳光就是,冬天冷需要,夏天热就不需要。生:下雨也是,不下雨植物就长不好,雨太大了就会发洪水了。生:下雪也是。生:……四、拓展活动:新能源——风力发电出示课件师:你见过这种巨大的风车吗?它有什么用途?生:我见过,暑假里去草原旅游看见过,它可以发电。师:它怎么能发电呢?人们发电有哪些方法?生:风车被风一吹能转动,风车的下面有一个小房子,里面就是发电机。师:你知道的真多。生:我还知道火力可以发电。生:水力也可以发电。生:还有核电站。师:这么多方法都可以发电,风力发电有什么优点吗?生:它不需要煤、水。生:也不需要建大的发电站。生:还不需要很多人工作。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另外风力发电还不会产生污染呢!这种能源叫做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太阳能也是这种能源。【教学后记】第五单元奇妙的声音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分析】教材先通过音乐会唱歌、乐器比赛的场景展开,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声音,再让学生预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最后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的现象,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找出规律:“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已有自己的认识,但多数学生的描述并不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材料、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规律。【教学目标】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48,[材料]多媒体课件、乐器演奏音乐(视频)、鼓、锣、音叉、水槽、水、细沙、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视频(动画)。[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要领大家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来探索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我听到吉他声。生:我听到口琴声。生:我听到说话声。生:我听到广播的声音。生:我听到动听的歌声。……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我想知道为什么吉他的声音比口琴的声音要大?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声音都不一样?……师:真棒,同学们提出这么多价值研究的问题。那我们想要研究声音,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板书课题)二、猜测讨论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生:声音是摩擦产生的。生:声音是撞击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撞击)师:想得真快,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生:做实验!师:是的,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PPT展示),除了这些材料,你身边的其他材料也可以利用起来,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听好:1.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三、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开始取材料并进行研究)(20分钟后,教师示意学生停止活动)四、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交流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听。看看他的发现哪些和你们是一样的,用“√”表示出来,交流时不用重复。生:(出示实验报告单)我们发现敲鼓时,鼓上的细沙在跳动,吹口琴时嘴唇振得发麻,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动。生:我们研究的是音叉、三角铁、鼓等物体,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有点发麻,敲音叉时音叉颤动,在发出声音,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地方。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48,生:刚才我们小组把音叉放入水中,一敲,水就会有波动。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谁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它们怎么动?生:(做手势)师:科学上,我们把像皮筋这样来回的运动叫振动。(板书:振动)刚才有不少同学已经非常规范地用到这个词,可是从交流看,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你们能不能谈谈各自的理由。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师:谈谈你的理由。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嗯,这是你们观点,还有其他的观点吗?师:请你们小组(碰撞论的小组)再谈谈你们的观点。生:我们的意见是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生:对!生:我们还是认为只有一个物体碰撞另一个物体才能产生声音。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这样吧,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生:锣不振动了。师:大家试试,还可以谈谈看法,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们同意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师:现在我们统一了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一种方法。(板书)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这些奇妙的声音又是怎样让我们听到的呢?看来我们的研究还不能结束,声音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掘,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寻找声音的秘密,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及时告诉老师好吗?【教学后记】2.声音的传播【教学分析】教材呈现“上课铃响了”场景,让学生发现声音可以在四面八方进行传播,从而假设声音传播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进而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都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对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存在一定的疑虑,用身边易得的物品来做实验,会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这一现象。【教学目标】1.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48,2.基于已有经验,借助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对声音传播的途径进行描述。3.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材料]铃声(MP3)、土电话(纸杯、牙签、棉线)、真空罩闹钟实验(视频),水槽、水、石块、鼓、纸屏。[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师:同学们是怎么知道上课时间到了的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从四面八方招回教室。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生: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师:对,月球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真空世界,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二、自行探究,解决问题1.启发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交流)师:哪组同学谈谈你们交流的结果?生:我觉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墙壁传播。生:声音能通过水向外传。生: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铁管传播。生:声音会拐着弯的传。(……)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的?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师:老师同意你们的想法。课前,我们大家一起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同学们就用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前,首先确定自己想证明什么,再思考这个实验应怎么做。(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与体会?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生:我发现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因为老师讲课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在老师和我们的耳朵中间隔着空气,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生: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上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能听到,在电铃和我们的耳朵之间隔着空气,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我是用事实来证明。师:对,学习科学就得用事实说话。你们懂得这一点,真伟大!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生:我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打土电话时,声音是通过电话线的一端传到另一端,再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老师,有一次我在家里写作业,隔壁的阿姨用什么东西在墙上划,我就听到“唰唰”48,的响声,这说明声音能通过墙壁传到我的耳朵里的。这也是固体传声。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的一端,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挠桌面,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听到“嚓嚓”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桌面是固体,所以,我认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生: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我把两块石头放在盛水的水槽中,让两块石头敲击,我能听到敲击声,声音是通过水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生: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石头的敲击声不光是通过水传播的,因为在水和耳朵之间还有空气,所以说是通过水和空气来传播的。生:不对,还有水槽!声音是通过水、水槽、空气三种物体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我们学科学必须有这种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保持与发扬!。师: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师:对,气体、固体、液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就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如果把响着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并把里面的空气抽走,那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这些问题。(真空罩闹钟实验视频)师: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的传播方向又是怎样的呢?生:我认为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师:为什么这样说?生:在操场上玩时,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学生,当铃声响时,各个角落的学生却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是朝着四面八方传播的。生:声音遇到障碍物还能反弹回来,在山谷里喊话能听到回声,就是因为声音碰到大山后又射回来。师:同学们谈得很好。那么,声音又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师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的节奏)师:当敲鼓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我看到贴着纸屏的小球随着鼓声在不断地振动。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们共同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交流)交流完毕后学生汇报:生:我认为是鼓的振动引起小球的振动。生: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当用槌敲击左鼓面时,就会引起右鼓面的振动,右鼓面的振动又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就会引起小球的振动。师:分析得很有道理。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这样就会形成声音的波浪,就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下面让我们再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声音的传播方式。(播放关于水波、声波的视频)三、巩固训练,延伸提高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人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的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2.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要借助无线电通话机通话?出示课件:一位老爷爷在岸上钓鱼,鱼正要上钩时,从岸上跑来三个小朋友,这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四、课堂总结48,同学们,自然界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传播的途径、方式,还有更多有关声音的奥秘正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学好科学这门课。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声音的传播。师播放音乐,请同学们整理好实验物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教学后记】3.声音的高低变化【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吉他乐曲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动听。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进而通过观察乐器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出猜想,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最终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有关”。【教学目标】1.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声音的变化情况,并与振动联系起来。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钢尺。[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首口琴吹奏曲子。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师:刚才老师播放曲子是用同学们喜欢的乐器——口琴演奏出来的。接下来,那我要来考考大家了,请一个同学拿出口琴从左往右依次吹,其他同学们来说说口琴发出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生:从低到高。师:为什么口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琴的结构图,看谁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出示口琴结构图)生: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师:所以……生:所以发出的声音高低也都不一样。师:你觉得长钢片发出的声音是高还是低呢?生:高。(师板书:长-----高)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尺子伸出越短声音越高,越长,声音越低。(师板书:长-----低)师:到底他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生:做实验师:说的很好,要用实验的方法。(板书:声音的高低变化)二、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师:我们就先用尺子来探索声音的高低的变化(出示尺子),这里有这样的20cm的钢尺,你准备怎么做?生:把尺子放在桌边伸出一些,用力拨动尺子。师演示48,师:你们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了吗?生齐:听到了。师:除了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尺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生:手指和尺子摩擦的声音。师:现在老师只想听到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吗?生:把尺子用手使劲压住,或用大字典压,再拨动尺子。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下吗?生演示生:还有碰撞的声音。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组能自己找一下原因吗?生:字典的边没和桌子的边对齐。师: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原因,现在能给大家再试一下吗?(师演示)师:同学们太聪明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的尺子分别伸出桌面6cm、9cm、12cm、15cm。在实验的时候老师还想给大家加点难度,同学们在用耳朵听声音的后,再用你们的眼睛看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并把它由快到慢按:快、较快、较慢、慢来记录。师:大家再想想,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不要大声说话,不然我们就听不到尺子的声音了。师:他的提醒对我们大家来说太重要了,要想做好这个实验,我们大家必须得安静。生:一定要把尺子压住。生:用力要均匀,要一样的力。师:太好了,你们越来越像小科学家了。在这个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呢?生:每个长度,应该多做几次,这样听得准确。师:真棒,为了让大家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记录单,请大家把你们实验获得的数据和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实验,老师指导)师:各小组的实验都已经做完了,老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整理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单。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实验得出的数据跟大家说一说。生:尺子伸出6cm时,振动快,声音高;伸出9cm时,振动较快,声音较高;伸出12cm时,振动较慢,声音较低;伸出15cm时,振动慢,声音低师:其他小组测得的数据和他们组的一样吗?生:一样。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组数据,你们能发现什么吗?生:我发现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师:你真善于发现、总结,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师:让我们大家把我们发现的规律一齐大声的读一下。生齐读: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师:现在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实验前的猜测,谁的是正确的呀?看来,我们的猜测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得用事实来说话。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推理,原来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真的和发出声音的高低有关系。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其他材料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四、课外延伸其实,我们许多的乐器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制成的。这个是木琴,也是一种敲击乐器,不同的是它是用两手一起敲击的,唱词就是用这种来伴奏的。古时候的编钟,看来,早在几千年的人们,就利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来产生不同音高的声音并敲奏成乐。下课!48,【教学后记】4.声音的强弱变化【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钢琴曲声音时强时弱,优美动听。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通过探究活动弹奏皮筋琴,使学生做出猜想,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2.对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并与声音的变化联系起来。3.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乐于完成探究活动。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橡皮筋、纸盒、铅笔。[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师:同学们,在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口琴演奏,你们能一起来演奏一首曲子给老师欣赏一下吗?生:能。(生吹奏乐曲)师:真好听,老师最近被一些问题困扰着,今天想请教同学们,看看聪明的你能不能帮老师解决难题。(课件出示:问题1:能用口琴吹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能。师: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师:是这样吗?生:是(齐答)师:谁能告诉老师,应该怎样区分,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生:老师,你听。(生演奏)这个声音比较重,就是强,(生演奏)这个声音比较轻,就是弱。生:还可以通过鼓掌来区分,大力拍,发出来的声音是强,轻轻拍,发出来的声音就是弱。二、实验探究师:原来是这样,非常感谢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困扰多时的难题。有没有信心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难题?生:有。“课件出示:问题2:从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一样吗?”生:不一样,1元的应该强一点,因为它最重。生:我觉得5角和1角的应该差不多,因为它们的重量感觉也差不多。生:我不同意,我认为5角要强一点。师:看来我们有了不同的意见,那就要——生(全体):用事实说话。师:是的,让我们通过实验,用事实来说话。(PPT出示材料)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面值的硬币,一元、五角、一角。那么我们就要听一听这个问题,怎么做,看这,我们用一个围栏,围栏的壁可以使硬币不会滚到哪误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它是控制一下高度,使我们每一次让硬币落下去的高度都一样,可以吗?生(全体):可以!师:好,那现在请每组的一号同学,轻轻地把你们左下面的袋子拿出来,装银币的纸袋,找到了吗,好,再请离这纸筒最近的那一位同学把纸筒拿到桌面上来,非常好,又快又好,问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在听硬币掉落时发出声音时,我们九个组的同学要做到什么,要做到什么?48,生:没有噪音。师:没有噪音,就是不说话,只用我们的——生(全体):耳朵!师:能做到吗?生(全体):能!师:那么现在各组开始!(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你的发现?生:我发现一角的声音比较清脆,一元的声音有点沉重。师:你看,他说得多好,他比较着说,一元怎么样,一角怎么样,相互比较得出结果,不错!沉重,这个沉重,这样的声音描写也非常好,还有吗?生:就是投放一元硬币的时候,它“叮”一声就落下去了,然后一角的时候,就“咚”一声。生:一元的重一点发出的声音更强一些,然后五角排第二,然后第三个是一角,声音最弱。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声音现象了,他把可能是什么样的状况造成了声音的不同也尝试解释了。师:同学们真厉害,原来同一高度落下的,不同面值的硬币落在桌面上的声音强弱是不一样的,重的发出的声音强,轻的发出的声音弱。真是太感谢同学们了,老师今天还碰到一个小玩具,想让它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但是却不知道要怎么做,你能帮帮老师吗?(课件出示:橡皮筋琴)生:这个简单,先拉开一点点橡皮筋,然后松手,听一听;再拉大一些,然后松手,再听一听。比一比两次的声音才能判断。师:这个方法真不错,那要拉开多少呢?生:……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拿尺子量一量,看看我们到底拉开多少厘米。我们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生:要及时记录,要保持安静。如果太吵了,就听不见橡皮筋琴的声音了。师:你真是个优秀的孩子。那我们就试一试吧。(各组进行实验,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愿意先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生:我们小组发现橡皮筋拉开3cm时,振动幅度最小,声音最弱;拉开7cm时,振动幅度最大,声音最强。师:其他小组测的发现和他们组的一样吗?生:一样。三、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通过你们的帮助,老师能够解决今天最大的难题了。(课件出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音越弱。)生: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朗读)师:原来影响声音强弱变化的因素是物体振动的幅度。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寻声音的奥秘,看看声音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惊喜。下课!【教学后记】48,5.自制乐器【教学分析】教材设计了“观察吉他-设计制作-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将前四课学习的知识目标转化成一次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认识吉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制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创造音乐会情境游戏作为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节课的总结性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养成了积极地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1.知道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分工与合作,设计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活动。3.乐于完成活动,分享想法。【教学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吉他及其他乐器(实物、图片或视频)、纸盒、橡皮筋、剪刀、纸筒、卡纸、吸管、颜料。[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曲风各异的,优美的乐曲。老师准备在我们班组织一个音乐会。希望同学们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你想做什么乐器呢?生:我想做竖笛,因为我觉得竖笛的声音特别好听。生:我想做一个锣,做起来比较简单。生:……师:你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的乐器。要制作一个乐器,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解决的?生:这个乐器是什么样子的。生:它有哪些部位,这些部位要怎么做。生:我们要用什么材料来做。生:……师:是的,制作一个乐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橡皮筋吉他,好吗?生:好!师:(课件出示:吉他结构图)制作橡皮筋吉他第一步,要先认识吉他的结构。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吉他都有哪些部分组成?生(全体):琴头、琴颈、琴弦、琴箱、琴枕。师:(课件出示:材料超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请同学们讨论可以用那种材料来做吉他的琴弦。生讨论师:谁来分享你的想法?生:橡皮筋可以用来做琴弦。师:你需要几根橡皮筋?为什么?生:6根,吉他上的弦有6根,而且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要怎么做?生:声音的高低不同。生:可以有的橡皮筋做得紧一点,有的橡皮筋做得松一点。这样就可以了。师:你真棒,能把我们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后,其他的部分也就迎刃而解了。(课件出示:设计)每一个作品,都是设计师注入灵魂的用心之作,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请你在记录单上,设计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造型。生设计,教师巡视。48,师: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设计。生:我的吉他造型是闪电,我准备用纸盒剪下来,再用胶水粘成闪电的造型。生:我准备在纸盒上挖个洞,这样简单一点。生:……师:你们的设计真棒,预热环节结束了,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想动手制作了。在制作之前我们还要学会制作的步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制作步骤)生仔细阅读。师:到材料超市选取你的材料开始制作吧!生制作,教师巡视。师:你能用你的吉他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演示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制作简单乐器的方法,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制作一些不同的乐器。为了保证音乐会的顺利开展,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一些乐器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自制的乐器)让我们一起用这些乐器开一场音乐会吧!【教学后记】反思单元达尔文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分析】本单元是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在前面几个单元学生经历了多次“科学提问和猜想”的基础上,对这两项要素活动经历进行回顾反思,是本册教材的“反思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达尔文考察提问和猜想的故事,分析理解科学提问和猜想的过程和方法2.引导学生反思回顾自己的科学提问和猜想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教学准备】[材料]学生一学期的科学学习手册及其他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知道我们人类是哪里来的吗?历史上有一个科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祖先是猴子,你们相信吗?这个科学家为什么会说人是猴子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书本来读一读他的故事。二、阅读分析科学家的故事1.学生自由阅读《达尔文的故事》2.讨论:a.故事中达尔文提出了哪些问题?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问题的?b.达尔文研究莺鸟是提出的问题和发现剑齿兽时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古代剑齿兽和现代犰狳甲骨纹理相似时只是感到震惊和疑惑,仅以“为什么……”提问。而研究莺鸟时提出的问题已经含有了对问题答案的猜想,即以“难道是……”“会不会是……”等句式提问。)c.后来达尔文又是怎样进一步作出猜想的?他猜想的根据是什么?d.达尔文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三、回顾反思这学期,我们分别提出过哪些问题?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问题的?48,我们还作出过哪些猜想?我们又是怎样作出这些猜想的?与达尔文提问和猜想的过程相比,我们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和收获?四、活动:玩转“问题扑克”1.指导制作“问题扑克”a)先请大家把曾经提出的问题写到一张卡纸上做出“问题卡”b)接下来再请大家把引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自然现象写到一张卡纸上做成“现象卡”。c)最后再把自己提出猜想分别写到第三张卡纸上做一张“猜想卡”。d)每个人做2-3套。e)各小组互相检查和汇报一下制作的“问题扑克”,看一看对应三张卡是否真正相关联。2.指导学生玩a)以小组成员做的卡和到一起。b)按次序轮流抓牌或分发卡片。c)用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一个人先出牌d)其他人根据最先出的牌打出相关联的牌;e)出错牌或晚出牌的要回收这一轮所有的牌;f)最先打完牌的为胜3.分组玩转“问题扑克”【教学后记】4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科学
发布时间:2023-03-11 10:20:02 页数:49
价格:¥3 大小:179.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