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0年学校晨午检工作计划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0年学校晨午检工作计划 <br />春秋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病毒对学生的危害,构建健康和谐校园。对我校来说做好晨检、午检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把晨检、午检工作作为当前防控传染性疾病工作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好、抓实。 <br />一、 明确责任人。 <br />晨检午检工作,各班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晨检午检时间以外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 <br />二、 晨检午检时间。 <br />每天早读前、下午自习课前各班班主任应对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晨检、午检。晨检午检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由班主任负责检查本班学生的出勤及健康情况。并且要做好记录。晨检午检时要继续按要求做好《学校晨检午检登记表》、《学生缺勤情况记录表》等记录,并将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做好归档保存工作。 <br />大家知道学校常见的传染病有水痘、腮腺炎、结核、麻疹、甲流感……虽然我们学校老师都很重视预防传染病,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了解,但我们是学校不是医院,我们不能去给学生诊断疾病,但要“防”好病!学校防病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晨检”。 <br />1、晨检抓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测量体温”,因为任何传染病最早、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凡是体温超过37.5℃,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诊断并治疗。 <br />2、如学生未到校或身体异常时,我立即联系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诊断,如果家长清楚是什么病,我直接填写“晨检单”(写清楚班级、学生姓名、性别、病名和体温),让卫生委员交到保健室;如果不清楚是什么病就要填写“追查登记表”,向保健教师和主管领导报告,当天下班前追查清楚是什么病,把“追查登记表”交到保健室。 <br /> 3、普通感冒建议家长让孩子在家休息,既让孩子充分休息、恢复体力,也避免因为抵抗力弱,再次感染其他疾病。 <br /> 如果学生患传染病了,一定要回家隔离休息。班主任教师亲自报告主管领导和保健教师,填写“传染病报告单”。班任要做通学生家长的工作,打消其怕落课的担心,承诺学生病好一定会把落下的课给孩子补上的,初步在思想上与家长取得统一。 <br /> 4、患传染病的学生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后3天,家长带着医院诊断(写清楚“无传染性、可以上课”)和学生体温单找班任教师。班任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到保健室检查,如果发现学生有发热或其他症状,班任教师主动劝导学生回家休息,并安抚家长,学生落下的课,教师会及时给学生补上,以便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如果复测体温等正常就可以回到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了。学生病好归队后必须兑现承诺,真正帮学生补习。 <br /> <br />三、晨检工作贵在规范与落实 <br />“晨检”是我校执行的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这项措施要成为我们学校的一日常规工作。具体说主要是抓实事前检查和事后延伸两项工作。 <br />1抓实事前检查 <br />事前检查就是要抓好二个门一个面:二个门是“校门”和“教室门,一个面指“课堂”。 <br />一是抓好校门,主要由值周老师在校门口对所有进校学生进行目测初步达到早发现的目标。 <br /> 二是抓好教室门,主要由班主任把关。 一个面是抓好“课堂”。我们要求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随时观察学生状况,如有异常立即询问,及时向班主任说明情况,并向学校汇报。 <br />2抓好事后延伸 <br />一是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br />我们班主任要对缺勤学生查明原因,如发现有咳嗽、感冒、发热的学生还要请家长及时带到医院治疗。 <br />二是及时发布预警提示工作。 <br />学校会根据晨检情况,发布预警提示,就是发一些小通知。如果孩子有发烧、感冒的迹象、会劝阻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及时治疗。不要带病到学校上课。 <br /> <br /> <br />3 / 3 <br />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1:05:46 页数:3
价格:¥3 大小:31.50 KB
文章作者:U-36284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