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一、天气⒈我们关心天气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第二部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中的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了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活动的前提下,学生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接下来把学生带到室外,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当天的天气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回来后并进行交流。二、教学背景: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教具学具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流程了解前知识——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认识天气符号——实地观察当天天气——交流描述当天天气——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课后:持续观察天气现象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导入: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天气,想了解它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一、认识天气现象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多云、晴、小雨……)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晴、雨、雪、风……)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5.汇报交流。二、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空旷场地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左右)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6.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带读提示语。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11.投影展示学生的“网状图”。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2.小结: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天气现象。三、总结与延伸: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宁波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课外活动:观察每天的天气现象;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课堂评估:学生能否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学生能否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否分别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方面来描述天气。四、教学反思: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学校对科学课的安排是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六年级每周三节课。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2.风3.温度4.降水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此时我提醒学生以后要坚持看天气预报。但对于学生问今天吹什么风,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窗外国旗在随风飘扬,顿时想到让学生根据国旗的飘向来表示风向。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是在面,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国旗的飘向,即风向。大部分学生经这一介绍,都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少数方向感比较差的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后面第四课时还会讲到风向的判断,所以我就没有深入讲解风向的判断,而是对他们说如果有些无法判断风向,可以从其他另外几方面来描述天气。结果,学生都描述的非常好,有些真的把自己当播报员了,以播报员的口吻把天气描述得似模似样。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去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天气现象,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知气温和风向,对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小阻碍。所以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课,充分的准备是基础!⒉天气日历一、背景和目标:太阳的光和热透过大气层,引起了空气温度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使空气产生运动——形成风。从海洋和河流吹来的风,伴随着潮湿的空气,又促进了云和降雨的形成……就这样,天气每天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气象学家的工作就是运用感官和借助仪器时刻观察天气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将帮助气象学家分析和判断天气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今后几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像气象学家那样去观察和记录每天的天气。“天气日历”为学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使他们可以参与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三)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教学准备教具学具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教学流程识别一些天气符号————制作天气日历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认识一些天气符号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再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教师这时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并指出制作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接下来,出示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和课件。告诉学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天气现象。向学生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符号和上节课天气预报里的符号一样吗,学生会发现今天的天气符号上添加了许多文字说明。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照着大纸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天气符号。因为在今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就要用自己制作的这样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他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当天的日期。2.制作天气日历可以由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首先,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回到教室后,教师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风向?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告诉学生,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把天气现象像这样记录下来。然后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三、教学反思: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今天真热,我都冒汗了”“风把树枝吹得直晃”等。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由此展开“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⒊温度与气温一、教材简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学生每天测量到的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在本课中,教材通过“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气温的测量”两部分来开展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等。二、教学背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在本单元的第1课和第2课中,学生开始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温度的准确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尤其是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测量时需将温度过计放置在测量环境一段时间,待液柱不再上升或降低时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三、教学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二)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1、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2、每组1支温度计3、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1、各组的温度计最好选择同一类型,且保证它们的初始温度均一样。2、各温度计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一致,可先将它们放到同一杯热水中,检查上升速度及最终温度是否一致。教学流程复习温度计→室内外温度→比较室外不同→分析比较一天使用测量与比较地点的温度中的气温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师: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1.师: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出示课件:(图)温度计师: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2.出示课件:各种温度的温度计师: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各组取温度计,实测。师:刚才测的是什么温度?液柱变化有什么特点?(液柱先上升,再稳定,说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要有个变化过程,在实测时,约需等待2分钟后再读数)(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师: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请生回答,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2.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3.师:现在我们先来测一下室内温度。生实测。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5.师:室外我们可选择什么地方来测气温?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6.小组选择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记录所测温度。7.汇报数据,并分析师: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室外)师: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吗?哪个地点温度高(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8.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1.师: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一样吗?2.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师: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小组汇报交流。4.师: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早上到校后大课间后中饭后两节课后放学后7:309:1012:0014:1016:10(五)课外延伸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不同的天气,同一时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都一样吗?怎样验证?请各组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这单元结束时,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板书设计温度和气温大气的温度:室外阴凉、通风处同一时间室内室外温度不同同一时间,室外不同地点温度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气温也不同课外活动1.课前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2.课后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生成预见1、学生对气温为什么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处,理解时会有所困难,教师可结合当天的气象预报来让学生认识到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接近当天的温度。2、温度计温度稳定后才可读数,这一点需让学生认识到等待的必要性。3、由于前一天布置的一天中的气温测量记录前还未讲过气温测量的地点的同一性,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会跟预见有出入,建议课前任务时可约定一下。课堂评估1.学生是否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理解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能选择并测出室外不同地方的气温。四、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准备阶段,我产生出太多的疑问: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如果仅仅从课题上来看,这一课在科学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明确“温度”、“气温”这样两个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师参考书以及教材中,对于此一问题都未加以明确。其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气温计。普通温度计和气温计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加以明确。再次,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记录,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把每天气温的变化用"柱状图"来表示,但是到初中、高中及大学气温的变化都是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将来的衔接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学错了、教师教错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和婴儿学儿语然后长大了再改正常语言一样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平滑的曲线并不见得比柱状图难理解。还有“气温的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这一活动的安排。在教师教学中建议:“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才能明确认识到“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即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如果在课前进行布置,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因有着上述疑问,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首先,对教科书的引语简单调整:“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然后,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⒋风向与风速一、教材简析:风的观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看到风,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感受风的变化。第一部分:风向和风向标。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教科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第二部分:风速和风速等级与怎样描述风速。风的速度是以每秒风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安装在轮轴上的示速器就显示出风的速度。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二、教学背景:天放风筝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风的大小和风往哪个方向刮,这与气象学上的风速和风向类似。本课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二)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教具学具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学准备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流程了解风的知识——了解风向——制作并使用风向标——了解风速等级——制作小红旗——实地测量风向和风速——课后:持续观察风向和风速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1、测量风向和风速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课外活动:1、连续几天观测风向和风速。2、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课堂评估: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学生能否制作并使用风向标判断风的方向。2.学生能否利用小红旗等判断风力等级。四、教学反思:春天柳枝摇曳,夏天荷叶联翩,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飞舞,这些是学生一年四季中经常能够感受到的,但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他们是风的使者,在诉说着风儿的故事。这节课就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风的方向和速度。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气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浓厚兴趣。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课堂结束前,同学们利用材料袋中的配套材料自制了风向标进行实际测量,兴致颇高。⒌降水量的测定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是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活动开始时先了解气象学家是怎样观测和区分下雨的等级的。接下来介绍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如果用饮料瓶制作雨量器的透明杯子,应选择底部平的那种。第二部分:降水量的观察与测量让学生拿着做好的雨量器到室外,用喷壶模拟降雨,使学生们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考虑到雨量器的摆放地点,读取降雨量的方法。对照降雨等级判断各组雨量器测得的雨量等级。对学生课外的持续观察和记录进行指导。二、教学背景: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二)过程与方法: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2、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教学准备教具学具雨量器一个,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天气预报引入:1、天气预报中的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降水量的测量)(二)认识雨量器。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雨量器)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板书:降水量测量)3、出示教师制作雨量器。(三)制作雨量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我们一起做个“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2、清点桌上的材料: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3、介绍制作步骤: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第一步:画好刻度。(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毫米为单位?)第二步: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纸条在透明胶带的中间)第三步:把透明胶带粘在杯子上。(刻度的底部正好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4、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5、反馈制作情况: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6、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四)教师演示实验。1、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洒水壶,把雨量器放中间,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2、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3、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要注意什么呢?(五)学生分组实验。1、过渡语:同学们,请像我们这样合作:2、学生模拟人工降雨,,测量降雨量,填写记录表。3、学生谁来汇报记录的降水量?(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4、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5、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6、检查《雨量等级表》的学习情况,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判断柱形图里降水量的等级。(六)总结与延伸: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降水量的测量”,好不好?3课外活动:测量降雨量,记录在天气日历中。4、课外活动提示:雨量器摆放的位置的确定: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24小时记录一次,确定等级。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认真制作雨量器;2.学生是否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3.学生能否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板书】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 雨量器 降水量四、教学反思: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1、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讨论最忌一言堂,讨论杜绝个人英雄主义。 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3、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使学生直观了解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⒍云的观测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二)过程与方法: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为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教学流程描述云————观察云——对云进行分类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描述云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在网状图上选择“云”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它可以使学生识别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二、探究内容:(一)观察云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给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4分。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4、反馈(二)对云进行分类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2、生汇报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教学反思: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⒎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教材简析: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分别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这节课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二、教学背景:“天气”单元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三、教学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进一步了解天气是不断变化的。2.分析和整理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2.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天气日历、各统计表、课件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教学流程导入→确定统计内容→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讨论统计方法→明确各记录表格→分组统计→分析和反馈统计的信息→综合分析天气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二.分析探究1.确定统计内容如果让你选择几个信息进行优先整理和统计,你会选择哪些?(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为什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确定本节课的统计内容为降水量、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留到课后去整理和分析。2.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关于降水量、气温、云量,我们分别可以统计它们的什么信息呢?小组讨论。汇报小结:降水量可以统计降水的类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点有无持续降水等。气温可以统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或特殊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气温)云量可以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气出现的次数及分析出现过的云的类型等。3.讨论统计方法用怎样的方法来统计这些数据和信息呢?(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3)将数据记录到统计表中(4)用柱形图来统计降水量的变化。4.出示各记录表格观察记录表格,明确记录内容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表格同书中)5.分组统计(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协调好,让三个内容各自至少有2个小组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馈时的比较。(2)分组统计:下发对应的记录表,开始小组统计。6.分析天气信息(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其他小组的补充。(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其他小组的补充。(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降水?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其他小组的补充。三.综合分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这段时间里的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四、教学反思:以《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结束了四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教学效果是一个班比一个班好些。上午,四(3)班的课上得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没能及时督促孩子记录天气日历;其二急着处理两件临时冒出来的小事而忘记了在课前去了解学生整体对于天气日历的记录情况。上完了《天气日历》后,我让每位学生按照课堂指导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在书本上“我的天气”的表格中。我只是在每次上科学课的时候才想起问他们的记录情况,平时我几乎没有去过班级过问,我似乎也忘记了这件事。上课了,我努力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展示给学生最阳光的一面。孩子们的记录很糟糕,一个班级只有三个孩子和我一样记录了从9月14日到今天的天气日历。我请三个完成任务的孩子分别给大家说说记录天气日历半个月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我的记录基本一致。由于多数孩子不能亲见记录符号与数据,仅凭听很难记住这么多的天气情况,很难归纳出半个月的天气变化,只能给出他们一些记录状况。最后利用PPT课件,将天气日历的几个内容进行一下总结吧。下午吸取了经验与教训,又通过一个中午的自我调整,重新设计了课堂PPT。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我将自己记录天气日历以图片的形式在PPT中展示,方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了半个月的天气信息。PPT的展示,学生能很快从气温、云量、降雨量、风速等几个方面对天气进行总结分析,认识到我们本地区9月下旬的天气变化情况,气温较稳定,高温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低温一般保持在22℃,最高一天是9月20日达到34℃,多云天气为主。孩子们能一目了然地找到半个月来的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7℃。9月22日起,开始降温,降温幅度比较大。还清楚地了解到了风向和风速及其他一些天气信息情况。课上,还指导他们根据5天的降雨量绘制柱状图。下午的2节课,上得比较顺利。吸取经验教训:像本单元这样布置学生中长期记录的任务,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督促,否则只是一句空话,流于了形式,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活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二、溶解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二、教学背景: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的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本课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溶解的物质可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科学词汇:溶解(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水中混合物。科学方法:观察描述过滤(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实验。核心价值观:探究的兴趣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学准备泡好的糖水、过滤装置。玻璃杯6个、水、沙、食盐、面粉、滤纸3张、漏斗1只、筷子3根、铁架台1个。1.泡好的糖水要卫生,并保证一次性,让一名同学尝。2.在学生操作实验习惯较好的情况下,可以用玻璃棒代替筷子。3.沙要事先清洗干净。教学流程情景导入食盐在水中溶解了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用过滤的方法加深认识唤起原认知初步认识新概念加深理解新概念理解溶解和不溶解的本质区别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带了杯糖水,指名尝一尝,并说说尝到的味道。2、师:水怎么变甜了呢?(加糖)怎么没看到水中的糖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说化了,也可能说溶解了,这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糖在水中化了,也就是糖在水中溶解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溶解。板书:溶解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1)教师提出实验方法、要求。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装水的玻璃杯里,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儿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静静观察一会儿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溶解需要一定的过程。)(2)学生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并观察。(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4)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判断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板书“现象”、“结论”的具体内容)(5)小结: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特点?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那么面粉在水里又会怎样呢?猜猜看。(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3)小组实验验证: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有较多水的玻璃杯里,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4)汇报交流。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学生可能会有争议)(5)教师:要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了没有,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是接近于食盐还是沙,我们不必着急。请两组同学的面粉混合物放到讲台来,我们待会儿再观察。3、用过滤的办法分离三种在水中的物质。(1)引导语:为了进一步观察、判断,实验室里采用了一种更科学的办法——过滤。老师这里有一种纸,叫滤纸(出示滤纸),我们将食盐、沙、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用过滤的方法进行过滤,然后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两低两碰”:“两低”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并讲明注意事项: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为节省时间,只要到满一次就够了。(3)学生实验,教师个别指导。(4)汇报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结果。着重观察和比较两处:一是滤纸上有没有留下什么?(面粉和沙的颗粒,食盐却没有留下颗粒。)二是流到了下面杯子里的液体(面粉和沙与水的混合物中流下的十分接近于水,而食盐和水的混合物中流下的却是盐水)。(5)小结:通过过滤的方法,我们知道在水中溶解的物质不会和水分离开来,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物质会和水分离开来。面粉在水中更接近于沙,不会溶解于水。(填入表中“不会溶解”)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6)观察放置在讲台上的食盐、沙、面粉与水的三杯混合物,问: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三、归纳整理,课外延伸。1、通过今天的实验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板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回家调查一下,家里的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板书设计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食盐放入水中沙放入水中面粉放入水中现象食盐化了,看不见了沙在水中没有化,还能看见水变混了,面粉最后沉到水底了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不会溶解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课外活动1.用学过的方法判别,生活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2.仔细观察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生成预见1.学生可能对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描述时抓不住关键地方说,教师应突出对比中观察。2.每组都完成三种物质的过滤实验可能时间不够,可以让临近组分工完成。明显看出沙不能溶解于水的,也可不过滤。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在比较观察中正确描述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异同。2.学生能否明白做过滤实验是为了帮助我们进一步判别溶解和不溶解现象。四、教学反思: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我以笑话导入,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学生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虽然我课上的操作并没有影响实验效果,但这种操作是不够科学的,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总之,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教材简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食盐的溶解过程是看不见的,学生对食盐的溶解过程不是很清晰的,认识很朦胧,也很好奇,因此教材就紧挨着安排了这一课,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溶解过程有个较为清晰、直观的认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这里要借助教育资源,还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二、教学背景: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科学词汇:物质、溶解、均匀稳定分散、沉淀、过滤、分离(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科学方法:实验观察、联想推断(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核心价值观:溶解特征的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和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并建立溶解的概念。难点:归纳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基本方法。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学准备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玻璃棒、漏斗、滤纸、烧杯。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科学记录本。教学流程激趣引入→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总结拓展→巩固练习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激趣引入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为什么会那么难观察清楚呢?2、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引出高锰酸钾,并揭题。二、实验展开活动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教师出示高锰酸钾,简要介绍。(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2、学生领取观察高锰酸钾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3、学生预测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现在我们就要来研究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了,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实验要求和实验记录单,首先要观察和记录的是什么?然后呢?接着呢?最后呢?4、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见机将筷子分给小组。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颗粒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颜色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6、高锰酸钾到底溶解了没有?能验证一下吗?(演示过滤实验)学生描述过滤方法,教师操作规范----“两低两碰”:两低: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7、那你想象一下假如刚才水中放的是食盐,你能想象出食盐的溶解过程吗?8、高锰酸钾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9、小结: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液体)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本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变成的微粒肉眼是否看得见 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 在水中是否沉淀(降) 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是否溶解 2、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3、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4、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5、学生汇报。6、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7、(播放视频课件)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三、总结拓展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3、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四、巩固练习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课堂作业板书设计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化成微粒溶解特征:分布均匀过滤或沉降不能使其分离课外活动1.查阅资料:高锰酸钾的特征。生成预见学生可能对物质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对溶解的正确描述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加深理解溶解的特征。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迁移感知食盐的溶解过程2.学生能否正确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四、教学反思:县教研室今天到我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15节课,其中我上了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虽然得到了领导的一大堆肯定与表扬,但还是留下了一些有些不足与遗憾。个人感觉教学效果与我的预设还是有些距离的。前面的探究活动开展得生动而有序,最后环节巩固总结,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强烈,举手的学生不足一半。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吗?”孩子们肯定的回答很响亮,但是对于下一个“怎样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呢?”却有那么多学生表现出了茫然。一、可能是由于对于学生感性生动的语言描述的过度肯定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观察与描述。学生在观察的交流汇报中,孩子们观察得很细致,他们用了许多十分形象的语句来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如“高锰酸钾刚放入水中时如同一条条紫色的丝带沉入水底”“像升腾的蘑菇云”等,对于孩子们如此生动的描述我给予了十分的肯定,也许正是对于孩子们这些形象语言描述的肯定才使得孩子们忽略了科学本质的观察与描述吧,像有的孩子说到“用玻璃棒搅拌后发现高锰酸钾的颗粒慢慢变小了,后来就不见了。”这样的描述就相应少些。二、比较“是否溶解的主要特征”需再强调第一组实验后,孩子能自行得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肉眼看不见颗粒了,继续引导启发才得出“在水中分布均匀”的认识。第二组实验:进一步比较水、食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实验,各组基本能完成比较记录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总结中孩子们很响亮地回答:沙和面粉在水中会自行沉淀,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溶解了的高锰酸钾和食盐就不可以。至此我认为孩子完全可以区别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主要特征了,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我想在两组实验后应该进一步强调比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是什么状态,不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是什么状态。然后再抛出最后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更明白老师意思,真正达到灵活运用。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教材简析:教材在学习固体溶解现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教科书使用洗发液或胶水,密度和黏稠度差别明显,容易看清溶解的过程。第一部分,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冼发水和胶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第二部分,教科书选用家中常见的三种液体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验证的研究过程。先让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把它们分别和水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再让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教师要做好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二、教学背景: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三、教学设计:教学(一)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科学词汇:分散漂浮均匀溶解不溶解(二)过程与方法: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目标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科学方法:观察、联想、判断(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核心价值观: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难点:把握液体间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容器架1个,盛有1/4水试管3支,滴管3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玻璃棒1支,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1、学生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提醒注意老师的问题。2、部分实验观察要等待一些时间,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静候点滴变化。教学流程1、回忆高锰酸钾、食盐溶解现象2、观察描述洗发液溶解现象3、观察其他物质的在水中溶解现象4、在食用油和水混合物中滴加洗涤剂巩固旧知知识迁移分析判断拓展延伸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透明、稳定的液体。)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揭题)二、观察和描述洗发液的溶解过程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先来研究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问:我们研究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引导语:请同学打开科学书本第七页,认真读文字,看图片,然后想想分几步做?注意什么?)2、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步骤: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取一小匙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指导: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与原来相比,洗发液有什么变化?提醒学生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做好观察记录。)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4、描述实验过程:学生描述,教师适当引导。(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液体。)5、讨论洗发液能否溶于水。引导语:与食盐和高锰酸钾溶解相比,洗发液溶解有什么相同点?(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如果静置一段时间,洗发液的溶解会变化吗?(可取一杯到下课时再观察)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洗发液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分别是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溶解吗?1、学生预测:这些液体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你为什么这么想?2、分组实验温馨提示操作要求及注意点:(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2)充分振荡(教师演示“振荡”)后,静置一会再观察。(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特别是酒精与水非常相似,要格外仔细。(4)做好观察记录。3、学生实验后描述实验过程,教师适当引导。(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液体。)4、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A、醋、酒精与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比较相似,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不同的是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B、食用油与洗发液、醋、酒精的溶解相比,它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5、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回答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2)归纳:像洗发液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稳定液体的过程称之为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现象。 四、课外延伸过渡语:我们对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洗发液等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那么我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几滴洗涤剂,振荡后看看会怎么样呢?课堂上演示。学生发现:加入少量洗涤剂,食用油也被溶解了。五、整理材料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整理好课桌。板书设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预测 滴入混合搅拌后实验结果水+洗发液下沉慢慢地扩散均匀分布溶解水+醋 下沉扩散得很快均匀分布溶解水+酒精 上浮很快扩散均匀分布溶解水+食用油上浮上浮分离(混合物)不溶解水+食用油+洗涤剂均匀分布溶解课外活动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互相溶解。生成预见1、洗发液的一般带有颜色,扩散现象容易观察,所以本设计选用洗发液舍胶水;2、有教师建议把酒精换成有色酒类,但酒精更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只要掌握方法和角度,实验现象还是很明显;3、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应该在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观察。4、洗发液和水、食用油和水的溶解实验中,产生的气泡和液滴要分散学生部分注意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强调观察目标。课堂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一个液体在另一个液体里溶解的本质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四、教学反思: 固体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那就是固体的颗粒由大变小到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这种物质是能溶于水的。但是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存在颗粒变化的情况,这样对学生的观察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学生已经掌握了固体在水中溶解之后,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识,安排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本课着眼于对溶解现象进行有广度的研究,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课堂中仅观察液体与水,而真实目的在于发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之间,让学生经历用辨析比较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进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液体溶解的特征。 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和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一起实验。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学生小组实验准备了烧杯,还有两根木棒用于搅拌,两个试管,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实验中要求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在水中溶解了吗? 科学最难的就是现象描述,学生往往会用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来回答现象。如胶水和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他们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两种物体是如何进入水中的,一时语塞,课堂陷入了尴尬。面对这种局面,我重新拿了黄色的胶水,进行了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在后边的其他液体的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顺了自己的思维,学会了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小组交流充分的认识理解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酒精能溶解于水中,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和表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实验中,我引导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应该说,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学生已充分的认识理解了:酒精能溶解于水中,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在学习中得到了提高。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教材简析: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本课以食盐和小苏打这两种常见的家用物品为例开展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一般在20℃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时,50毫升水里能溶解18克食盐,50毫升水里能溶解5克小苏打。不仅如此,教材还特别强调了实验的公平性和做实验的方法。另外,教材后半部分以汽水为例,让学生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旨在让学生明白除了部分固体和液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二、教学背景:本课是溶解单元的第4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固体和液体),观察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研究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学生已经收获了很多科学认知和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关键是实验的公平性和实验方法需要强调,尽管这方面之前有多次涉及,但四年级上册的学生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本课教材的后半部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认知,之前几乎没有涉及。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2.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科学词汇:溶解能力、公平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科学方法:试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交流探讨、观察思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核心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汽水2、开瓶器1、注射器1。多媒体(气体溶解的课外资料)课件1。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1.汽水准备两瓶,其中一瓶摇晃过有可能影响实验,另一瓶备用。2.课件重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原因。教学流程观察小苏打和食盐,思考谁的溶解能力更强?-----→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拓展延伸活动过程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出示小苏打和食盐,让学生思考:谁的溶解能力更强?上课之前,老师带了两位“朋友”放在你们的桌前,猜猜他们是谁?(小苏打和食盐)。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多的水中,谁被溶解得更多,也就是谁的溶解能力更强(板书)。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讨论实验方案。怎样进行这个实验才比较公平?(经过讨论,PPT出示温馨提示:①、两杯水必须一样多。②、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③要同时用筷子进行搅拌。④、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规范,比如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对比实验的条件和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二)学生实验。1、要求:分工合作、作好记录。2、教师巡视指导,认真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实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三)交流探讨1、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发现。(个别小组)2、统计实验情况,得出科学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全班)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提出问题。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很多的固体和液体能在水中溶解,并且它们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呢?(一些饮料:如汽水)(二)观察交流。教师通过摇晃汽水、打开瓶盖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探讨:1、发现了什么?2、气体是从哪儿来的?3、为什么气体能在饮料中溶解,打开瓶盖后它怎么又跑出来了?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实验探究。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个小实验(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以及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交流探讨。①请说说你的发现。②现在请同学们再来回答一下为什么气体能在饮料中溶解,打开瓶盖后它怎么又跑出来了?(当我们将饮料表面的气体挤压,气体才能在水中溶解,当我们打开瓶盖后,表面的气体没有挤压,所以它跑出来了。)(四)PPT出示课外资料,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四、拓展延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溶解现象,请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把你们的发现收集起来,日后一起分享。板书设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3、一些气体也能在水中溶解。课外活动收集有关溶解的现象。生成预见1、学生可能对公平实验不十分明晰,教师需帮扶指导。2、对于汽水瓶里气体的溶解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因为里面涉及到气压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借助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教师不必讲得过细。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2、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和资料认识“一些气体也能在水中溶解”。四、教学反思: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这个单元的前两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学生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以溶解,并形成了如何判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的意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了解到在50ml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学生不仅仅知道固体物质不但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另一个活动是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仅只有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因此对溶解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了这一课时,再来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是从固体-液体-固体-气体,而是固体-气体-液体,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本来我想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中的第二部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安排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之后,但考虑到时间因素,还是把第四课时提到第三课时前面。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中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看起来很简单,但到学生做实验时却出现问题:有些学生实验结果是食盐在50ml水中的溶解能力要大于小苏打,而有些小朋友的结果却是相反。原来是学生在做小苏打的溶解实验时,由于看不清底部,有些为了跟其他人比快,没有等小苏打彻底溶解就放进另一包。这是我的疏忽,没让他们在溶解过程中耐心等待,强调指出一定要完全溶解了才可以放第二包;没有提醒他们这不是比赛快慢,而是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探究需要有耐心和细心!⒌溶解的快与慢一、教材简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这部分教材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第二部分: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这部分实际上是学生重复模仿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验证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水果糖碾碎和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等。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二、教学背景: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巩固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证实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可以再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烧杯两只、玻璃棒一根、热水、冷水、白糖一包、水果糖一颗教学流程问题——假设——验证——证实——实际运用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语:今天陈老师想泡一杯糖茶喝喝,现在把这包白糖倒进凉开水中。这杯糖茶马上可以喝了?小结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糖还没有完全溶解。那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很快喝到糖茶呢?二、设计探究方案:1、班上交流:怎样让一杯糖茶溶解得快?2、交流后教师板书:(搅拌加热……)3、这只是你们的猜测,我们还要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呢?先来研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质疑:你们怎么证明搅拌的比不搅拌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4、小组讨论并汇报“搅拌”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糖应该一样多;烧杯里的水一样多;放入糖的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5、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来完整描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三、学生分组探究搅拌、加热加快溶解的实验:1、学生选择实验分组探究。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以上两个实验你们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实验来做。2、温馨提示:(1)、我们的实验器材是玻璃制品,在做实验中有的小组要用到热水,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2)、小组内部要明确分工,实验中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填好实验报告单,需要热水的小组请耐心等待,陈老师马上给你们送来。3、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实验结果我们小组选择的实验是:( )能否加快白糖的溶解。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 )现象,证明了()能加快白糖的溶解。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搅拌比不搅拌、热水比冷水能加快白糖的溶解。溶解的快与慢实验记录表第组()能否加快白糖的溶解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方法溶解快与慢1号杯2号杯我们的发现四、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这里有一颗水果糖,怎样使这颗水果糖快速地溶解在这100ml的水中呢?2、分组讨论并汇报:(搅拌加热碾碎碾碎并搅拌再加热)3、“搅拌”与“加热”都可以加快溶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做了,我们来研究第三、四种方法能不能加快溶解。课前陈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一颗水果糖静放在100ml水里溶解”实验,现在我们用“碾碎”和“碾碎并搅拌再加热”方法做一下对比实验,比较一下溶解完水果糖所用的时间。(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计时器计时)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记录表方法所用的时间碾碎碾碎并搅拌再加热我们的发现:4、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碾碎并搅拌再加热可以溶解得更快。)5、课后延伸水果糖“碾碎”和“不碾碎”对比实验:让学生实验并记录两种情况下“水果糖静放在100ml水里溶解”所需要的时间。五、小结与拓展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2、这里有100ML水,我想把这5颗糖都放下去,这5颗糖会不会都能溶解,如果会,我再放5颗、10颗、15颗,它们还会溶解吗?板书设计溶解的快与慢搅拌哪些因素?加热碾碎搅拌碾碎并加热课外活动1、用碾碎的方法研究能不能加快溶解;2、继续溶解水果糖的实验。生成预见1、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材要进行加工、剪裁和取舍。2、学生对比实验可能有一定难度,对实验的方案很难把握,教师应做好引导作用。课堂评估学生能否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控制各种变量与不变量。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四、教学反思:《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研究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前先规定在几个“同样”的条件下,如一定量的水,冷热相同,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食盐),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有搅拌和没有搅拌不同条件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及实验后的不同结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小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接下来仍然先规定在一定量的水,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在水的冷热不同的条件下,让学生继续研究溶解快慢有什么不同,得出又一个小结论:温度高低会影响溶解的快慢。接着再给学生“一定量冷热相同的水,在都不搅拌的条件下,给你两小堆同样多的同一种溶解物(如方糖或冰糖),想办法使其中一堆的溶解物比另一堆溶解得更快”的问题,通过学生想办法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新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对比实验,得出另一个小结论:碾碎可以加快溶解。最后归纳综合上述几个实验的小结论,获得“搅拌、加热、碾碎可以加快溶解”的新知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化繁为简,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寻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但知道怎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道理,这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大有好处。 适当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使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浓厚的趣味性。对比实验中由于存在着几个可变化的不同条件,可能会产生实验现象的某些差异,如果在组织对比实验时把要进行对比这种差异的过程以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更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需求。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做完三个小实验后再给学生一种新的溶解物,对实验的条件不加限制,让学生想办法使物体尽快溶解,比一比谁最先使物体全部溶解。这种组织竞赛活动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总之,要在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善于运用整体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设计,努力使教学设计过程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⒍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教材简析:《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本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的认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交流并修正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终获得结论。这个探究性活动涉及了研究问题的确立、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实验操作的方法与顺序、研究方案的制定、评价与修正、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也包括了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反思与相互评价。整个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尽量体现了科学课应具有的“科学性”。二、教学背景:《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二)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探究溶解问题的乐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针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问题制定一份比较科学的研究计划表,并按研究计划开展自主研究,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难点:①如何对加入的盐准确计量;②食盐在水中怎样才算不再溶解了。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学生探究材料一套、统计表。食盐(2克每份)、200毫升烧杯、水、筷子、毛巾,探究实验记录单。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使用天平取食盐又不熟练,为减小实验的误差,所以食盐每份2克一包由教师课前准备。教学流程实验导入科学猜想合作学习交流完善实验统计数据谈课堂感受提出问题→预测结论→制定计划→研究计划→探究→交流汇报→整理器材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实验导入,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教师取100毫升水,把五包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全溶解了,再加一包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题)。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先五包五包地加,再一包、一包地加,是在前面实验经验基础上实施的一个大胆操作步骤,可以引导学生加盐的方法可以是多种的!)二、科学猜想,预测“结论”根据以往的研究和经验,同学们估计一下,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说出你推测的依据。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为验证你的推测,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说明,那么如何设计实验呢?请各实验小组按照研究计划表来讨论,重点讨论:我们应该准备什么、实验过程和方法怎样。一会儿我们各组进行交流。学生根据“探究计划表”讨论并填写。研究计划一、研究的问题二、研究的材料三、研究的方法(学生讨论探究过程并及时记录,着重解决:A、加盐的方法?B、什么时候再次加盐?C、如何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等等。)四、交流并形成完善研究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倾听,互动,做个主持人。1、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根据猜测的数据你们准备按什么样的顺序加盐?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加?(让学生讨论加盐的顺序并说一说理由。)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再加盐?到什么程度就不能放盐了?怎么统计溶解了多少克食盐?……2、你们有没有想好小组内如何合作如何分工了吗?谁加盐?谁搅拌?谁记录?……(师生,生生互动时,要养成乐于倾听的习惯并不盲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五、实验探究过渡语:有了周密完善的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执行好计划,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是成功的保障。最后根据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是成功的标志。为了下面的成功,各小组按照你们制定的计划开始实验吧!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温馨提示:实验时积极观察和记录,小组合作有序。各实验小组领取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时帮助的确需要帮助的小组。(检验计划的可操作性,否则及时更改)出示克数统计表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表附后)六、统计数据、交流汇报小组汇报,教师通过统计图,全面统计各组的实验数据统计表组别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溶解的克数(一)、请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以上各组的数据,分析推断,你想说什么科学道理?(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可能在哪儿出了问题?)学生分析数据并推测,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二)、请你谈谈实验中的其他发现?(在研究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还产生了哪些想法?)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新发现。七、谈课堂感受,整理器材(一)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请你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二)整理器材,各小组将浓盐水收集起来保管好,下节课用。板书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组别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溶解的克数课外活动思考: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白糖(或味精)?家里试一试生成预见各小组加盐的方法不同,可能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实验的程度不同。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制定研究计划并主动实践,做好记录。2.学生能否通过实验发现新现象并具有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四、教学反思: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本节课我安排了二个活动,首先是不断的将盐溶解到水中,让学生产生似乎不断的搅拌就可不断的将盐溶入水中的假象。新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活动的系列性原则,更利于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其次,我在学生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开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研究准备工作,我让全体学生参与,充分讨论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都有所收获。通过讨论和辩论,使学生明了了在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的体积和每份盐的重量。不过,教材也还是有些提示的:图中盛放着四堆标有 2克 的食盐,提示学生可以按每次投入 2克 的量进行溶解实验。当然也可以每次加入一小匙食盐进行实验,等溶解完了第一匙再加入第二匙;溶解完了第二匙再加入第三匙……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匙(或多少克)食盐。还让学生动脑想了其他地方法,例如:先称一称一袋盐的重量,然后慢慢放盐,直到水不再溶解盐了,再称一下盐的重量,第一次食盐的重量减去第二此的重量,就是 100毫升水溶解的盐的重量。总之让学生还想出了其他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要求是不一样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比“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匙盐”的研究要求更高,而且准备工作也更复杂。学生由于对称量工具的用法并不是十分的熟悉,在课堂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是最后实验没有完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基本称量工具的使用,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再次,学生实验,实验中反映了很多的问题是课前没有想到的,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就一下放很多盐,结果就有很多盐沉在杯底,溶解不了,造成误差。还有的学生着了急用手去拿砝码,再说学生使用天平还很不熟练,有的组由老师代劳了,但这一环节还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应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最后一部分,我安排了学生的交流活动,但由于时间关系,实验大多数小组并没有得出正确的数据,因此,我将交流活动改为让学生交流自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交流活动会促使学生反思实验中的情况,在以后实验中就会得到应有的注意,对学生而言,这是比得到“一杯水能溶解 16克 盐”更重要的东西。 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在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显的乱烘烘,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其实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难怪,毕竟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时间还是这么短暂。我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知道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懂得只有有序合作、合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⒎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教材简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材首先出现了一杯杯底有少量食盐的浓盐水,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盐恰好全部溶解,接着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杯中的水蒸发减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最后,把浓盐水倒进蒸发皿中进行加热,直至析出晶体。教学内容从食盐的溶解到析出,逐步将学生引入到分离食盐和水的探究活动中去。二、教学背景: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活动;学会使用酒精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进一步激发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分离食盐和水的过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难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学生实验器具一套;幻灯片(酒精灯结构)浓盐水、清水、玻璃棒、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三角架、滴管、试管、试管夹、放大镜1.教师指导如何使用酒精灯2.注意加热时试管的一些注意点教学流程浓盐水的食盐析出与再溶解--→酒精灯的使用--→分离食盐和水--→小结与拓展应用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引导语:(各小组分别出示上节课收集起来的浓盐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实验结论是?水溶解食盐的量是有限的,它肯定有不能再溶解食盐时候,大家请看上节课留下浓盐水,你们有什么发现?(杯底有盐)。这食盐怎么会多出来了呢?二、探究浓盐水中的食盐数量变化1、这多出来的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继续溶解吗?看谁想的方法既简单有实用?(搅拌)(加热、加水)2、同学们真能干,把我们前面学习的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都用到了,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好不好?下面请每个小组组长搅拌盐水,其他同学观察。(搅拌后的盐水,食盐没有溶解。)3、用加水的方法试试看行不行?我们怎样加水才能使食盐刚好溶解呢?把一杯水一下倒进去吗?(加水前先要用纸条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再一点一点得加,且边加水边搅拌)4、引导小结:用增加水量的办法可以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5、推测:①假如使杯里水分减少会怎么样?(杯底会析出食盐)②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使杯里的水分减少呢?(指名)③(师手拿盐水)比如,如果我们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阳光下,杯里的水会慢慢减少。6、那怎样很快让水分减少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加热的方法)三、继续探究,加热分离食盐与水(一)书上告诉了我们加热的方法。请大家先看书16页。(学生看书)1、书上告诉我们实验室一般用什么来加热?(酒精灯)酒精灯你们了解多少?(学生说对酒精灯的认识)2、出示幻灯片,教师对照酒精灯介绍其结构:酒精灯是由灯壶、灯帽和灯芯三部分构成的。3、有关酒精灯的火焰书上作了说明,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第一自然段。指名。(师点燃酒精灯让学生观察火焰分层)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你们看到了吗?而且这三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出示幻灯片)但是通常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火焰的分层,可外焰的温度确实是最高的,所以在加热时我们应该用哪一部分来加热。(外焰)(二)酒精灯的使用要很规范,操作一定要正确。下面请看老师演示操作(边演示边讲解):1、拿到酒精灯首先要检查灯体是否完好无损,如果有裂缝就不能使用。另外酒精的量要适中。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然后将酒精灯放在平稳的桌面上,打开灯帽,并将灯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跌落摔坏。3、用火柴或小木条点燃酒精灯,点燃后将火柴梗吹灭或甩灭并放到专门盛火柴梗的容器内。如果此时我想再点燃另外一个酒精灯的话能不能用已燃的酒精灯对这着点燃?(不能)仍然要用火柴来点燃。4、做完实验后如何熄灭酒精灯?能不能用嘴吹灭?(不能)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还要将灯帽重盖一下,将里面的热气放走,以防灯帽内气压减小再次使用时打不开。另外,决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是因为吹时很可能使火焰缩入灯内,使灯内酒精燃烧起火或造成爆炸事故。5、万一有溢出的酒精在燃烧,不要惊慌,用湿抹布或沙土把它扑灭。6、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以上的步骤你们都记住了吗?出示酒精灯正确操作的幻灯片,抽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其于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并记下他们操作不规范的地方。(三)实验中除了酒精灯,还需要什么材料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边介绍实验材料边示范实验步骤)这是三角架固定用的,这是石棉网,观察一下,你们觉得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使受热容器受热均匀)这是蒸发皿,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用来盛被蒸发的液体)(四)那盛多少盐水呢?倒满吗?(倒满了在加热后容易溢出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滴入一滴管的盐水,好吗?当盐水快蒸发完时慢慢移开酒精灯,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摸实验仪器。(五)实验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讨论,还要给做实验的同学挑毛病,看看他们在实验中有那些失误或操作不正确的地方,并能及时指出来。出示PPT提示讨论内容:1、在加热过程中蒸发皿(试管)内盐水的变化过程(气泡、冒烟……)2、蒸发皿(试管)中留下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物质(用放大镜仔细比较)?你用什么办法确认?(六)学生实验,师指导操作。(七)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刚刚老师出示的问题。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我们回想一下,在这杯水里我们只放了什么进去了呀?(食盐)。对呀!水被蒸发了,确实是盐留下来了。结论:说明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四、小结与拓展应用食盐能溶解于水,也能从水里分离出来,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得到食盐的?板书设计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灯壶外焰酒精灯灯帽火焰内焰灯芯焰心可逆过程课外活动课外自制一杯水和糖(或味精)的液体,并能用加热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开来。生成预见使用酒精灯时,仍有可能意外,教师必须自备几块湿毛巾。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2、学生是否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四、教学反思:《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教材溶解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分离方法,明白海水析盐的过程,探索溶解规律,培养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先通过食盐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先演示:往一杯水中加盐后,搅拌,会看到什么呢?接着让学生也往自己桌上的一杯“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中加盐并搅拌,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这个知识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通过学生平时观察的现象来讲解,将食盐水放在太阳底下经过时间来观察现象,因为需要时间,先进入下一环节:那么水蒸发了,里面的盐会怎么样呢?让学生作出假设,并讲解了蒸发的概念。然后在学生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办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引出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因为条件限制,只是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后学生发现真的在加热过的蒸发皿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东西。那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当上面的这个问题一提出之后,学生的反应是盐。真的是盐吗?有哪些方法证明是盐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最后学生也提出了尝的办法,给予肯定,但没让学生实施。然后再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接着进行实验自己分离出食盐后进行鉴定后得出结论。最后一个部分就是通过资料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关知识。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在本节课的实验中,在讲解酒精灯时候我亲自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个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因为材料的缺乏,无法让学生自行进行和教师相同的实验。所以我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仪器的设计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应该说我太高估了学生的现有的水平,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不够,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最后导致后面的许多环节处理起来时间不够。少了几个环节。在后面的一个班上课的过程中,我演示了2个实验,这样子的话情况就好多了。三、声音⒈听听声音一、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在这一课,每一组学生将用两种不同型号的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做实验,两种音叉(或铁钉)会产生明显不同的音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1.用同样的力度敲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其中一个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真实的描述。二、教学背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声音”活动。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2、了解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科学词汇:音叉、音调、振动(二)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2.让学生学会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并能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得声音进行分类。科学方法:观察比较、实验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核心价值观:世界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大小不同的音叉、长短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音叉(大小各六组)敲击不同音叉和铁钉时,一定要认真倾听。教学流程游戏导入→倾听周围的声音→听音叉的声音→知识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游戏导入:让学生做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说说你猜的根据是什么?——揭露课题《听听声音》游戏规则是: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是谁”,请另一组同学猜他是谁?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二、倾听周围的声音(一)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二)倾听老师课件中的声音(摩托车启动声、门铃声、公鸡叫声、飞机飞过的声音、小鸟叫声、鹅的叫声、风声、雨声、雷声海啸声等),让学生说出听到哪些声音?是由哪些物体发出来的?(三)把听到的声音分类: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的?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四)在自然界、在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外,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一)出示音叉,介绍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二)实验:敲打音叉听声音,并记录你所听到的声音。1.用同样的力度敲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其中一个音叉,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尝试用高、低、强、弱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类、描述和记录。 (三)应用并实验:使用大小不同的铁钉进行上面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结: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四、拓展“猜猜我在哪里”,游戏规则:第一、第二组向左转,第三、第四组向右转,然后请一个同学说“猜猜我在哪里”,请另一组同学猜出他的位置?猜对了,我们用掌声鼓励他!小结:通过这个小游戏让我们知道了,声音不仅有高、低、强、弱的不同,还有方向。延伸:声音还有什么秘密?我们将继续探究它。板书设计1、听听声音倾听声音感受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乐音人制造的声音噪音声音的特点:高、低、强、弱课外活动1、收集声音的资料2、倾听声音,并探究声音的秘密生成预见学生可能对于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区分,对于这个环节,重点要抓住认真倾听,并用同样的方法听听其他乐器的声音去找特点。课堂评估1、学生能正确的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得声音进行分类。2、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否认真倾听声音。四、教学反思:《听听声音》是四年级教材《声音》单元的开篇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静静听听周围有什么声音?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有翻书的声音,有风的声音,有汽车鸣笛声音。通过老师拍手从远到近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音叉只准备了教师演示材料,这一点还能勉强达到教学效果;学生敲打铁钉时所发出的声音高、低、强、弱不明显,致使学生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时有些困难。这对难点的突破带来了阻力。用铁钉固定在蛋架上实验,蛋架就像一个小音箱,音效较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科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最后通过本节课我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穿插了介绍了耳朵的保健和如何保护耳朵,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如何保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有了很好的预有经验,但是没有真正体会整个实验的过程,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效果不好,科学是创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据但并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并初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二、教学背景: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词汇:振动、碰撞、摩擦、声带(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比较推测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从而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锣、音叉和小槌、乒乓球、钢尺、橡皮筋鼓和鼓棒、三角铁、碰铃、钹、小提琴等各类乐器乐器的发声应让学生在探究的前提上进行,而不是一味地乱敲乱打。教学流程课前玩乐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探究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再次探究其他乐器的发声原因→用“音叉”验证→用“乐器”反证→学生唱歌引出声带→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有什么器材(锣、鼓、钹、三角铁、碰铃、音叉、钢尺、橡皮筋、小提琴)想玩吗?那就让这些物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吧!(锣)上课!2、刚才同学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今天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请你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3、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产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1、①同学们,我们每一组的器材都各种各样,但钢尺和橡皮筋是每组都有的。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呢?学生交流,教师演示。(说明用力按住钢尺的重要性)②那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提示。③分小组实验,并观察他们发出声音时的特点。④钢尺发出声音时会怎样呢?橡皮筋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上下来回运动)像这样上下来回运动,就叫做振动。(板书)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现在我们又多了一种产生声音的方式,振动!那么多产生声音的原因,到底是哪一个呢?带着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好了吗?利用桌上的器材再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有一袋礼物,奖给研究最认真的小组。3、你们组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汇报面向所有同学)我们小组发现……敲打:请你上来演示一下。这位同学说是敲打,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那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呢?①碰撞/摩擦/弹拨/敲打好以后,怎么还有声音呢?②碰撞/摩擦/弹拨/敲打这几个动作有什么共同点呢?都能引起振动,从而产生声音(板书:引起)这样看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三、验证巩固,进一步反证1、声音真的是振动产生的吗?我们来验证这个结论,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它发出声音。怎样才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呢?(摸一摸、轻轻贴近脸)2、①你来试试,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你也来试试!②你怎样让振动看起来明显一点呢?(靠近静止的乒乓球、放水里)如果看到乒乓球弹开了就说明音叉在振动,你们同意吗?那我们试试,让音叉发出声音后,靠近静止的乒乓球,你看到什么了?(乒乓球弹开)3、想做这个实验吗?那要注意什么呢?(拿乒乓球的手尽量不动,轻轻靠近乒乓球,仔细观察)4、乒乓球弹开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音叉在振动,既然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不振动就没有声音了呢?谁能让锣停止发出声音?为什么手一抓一按,声音就停止了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来试试吧!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像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器材由于力的作用同学们,今天开心吗?唱首歌庆祝一下吧,不过在唱的时候啊,老师有个要求:请你摸着喉咙唱。刚才唱歌时你发现了什么?(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2、不仅我们的小朋友能发出那么美妙的声音,大自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呀,老师把大自然的声音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你听!学生听声音。3、机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大屏幕出示)大自然的这些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你们为什么能区分那么多声音呢?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继续探究。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摩擦 引起撞击 引起敲打 引起 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弹拨 引起语言 引起课外活动1、可引导学生课后听听其他声音,进一步明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声音的其他方面,如声音的强弱与高低,为下节课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生成预见在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学生应该会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声音是由“碰撞、摩擦、弹拨、敲打”产生的,甚至有学生能够猜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课堂评估不管学生原先认为的声音产生原因是“碰撞、摩擦、弹拨、敲打”中的哪一个,学了本课后,要求学生都能把声音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振动”。四、教学反思: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⒊声音的变化一、教材简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声音有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称为音高和音量。它们都是和物体的振动有关。教材中按排了探究声音的音高和音量与物体振动之间关系的两个活动,一个是,学生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第二个是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二、教学背景: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在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已经让钢尺和橡皮筋发出了声音,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新内容的学习,但是音高、音量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的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得学生急于去了解、去探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科学词汇:音量、振动、幅度、音高、频率(二)过程与方法:1、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2、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3、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科学方法:实验观察、准确描述(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核心价值观:体验探究声音变化与振动有关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声音的音高与音量的不同,发现物体的音量是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的,认识物体的音高是和物体振动的频率快慢有关。难点: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快慢很难用眼睛观察出来。把声音高低的变化和物体振动的频率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1、音高课件可请音乐老师帮助配合录像2、如果是塑料尺,应提醒学生实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断掉。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的同样的杯子、2份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音高课件。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的同样的杯子、2份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3、塑料尺,橡皮筋等易损材料应该多备用一些。教学流程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导入: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我们能够观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2、我们已经知道一把钢尺可以发出声音,现在我们要求用这把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你觉得可以吗,你会怎么做?学生交流。3、明确实验要求(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再用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注意:钢尺伸出长度固定不变,尺子不要敲打桌面)。4、分发实验材料(钢尺)。5、学生自由操作,并作好实验观察记录(记录在记录表一中)。6、学生汇报实验操作情况。7、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有关系,振动幅度超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强的就音量高,声音弱的叫音量低,音量的单位叫分贝(dB)。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四个装有不同水的杯子。教师:在这四个杯子里装有不同量的水,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筷子击打,声音会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并不是要一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只是激起一下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一下课堂上的气氛,让学生开动一下脑筋,思考一下,作一下猜测)2、明确实验要求。(把四个装有不同量的水的杯子按水量多到少排好队,编上号,先进行预测,然后再用小竹条敲击杯口,用同样大小的力来敲击,观察比较一下杯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试着用高,比较高,比较低,低来进行记录)3、分发实验材料。(四杯不同水量的水杯,一根竹条)4、学生自由操作,并且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记录在表二中)5、学生汇报实验操作情况。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6、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认识: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在这里还不用引入音高,也不用引入振动的快慢,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内容后面会慢慢引导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实验还不能让学生清清楚楚看清这些变化,所以要求要降得低一些就可以了)7、出示材料橡皮筋,橡皮筋能够发出声音来吗?8、提出实验要求。(让橡皮筋发出声音来,拉紧一些再让它发出声音来,再放松些让它再发出声音来,比较两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橡皮筋自己的振动有什么不同)9、分发实验材料——橡皮筋,学生动手实验,比较橡皮筋在松和紧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的情况的变化。10、学生汇报实验情况。11、出示铁管,铁钉等材料。这些同种构成,长短不同或粗细不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会不会一样,试试看,把声音一样的一组放在一堆,不一样的放在另一堆。(这个内容可以作为机动安排,当教学时间较紧时,可以作为课外要求,也可以作为演示内容;当教学时间充足时,可以分组让学生体验一下)12、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物体在怎么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会发生变化。13、引导学生认识音高。(播放课件)三、拓展1、回家后,你有没有兴趣做声音的音高的变化的实验?如果有,你会用什么东西来做,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2、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声音的变化音量——声音的强弱 音高——声音有高低变化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课外活动收集更多的同种材料物体,做成长短、粗细不同的一组,击打它们,让它发出声音,看看声音的高低会不会不一样生成预见在用钢尺做实验时,学生很容易将钢尺击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当作是钢尺的声音,这时需要提醒学生,也可以在钢尺与桌面之间垫上一本本子。声音的强弱与高低,学生很容易混淆起来,所以在这一方面要让学生多听听,多区分。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解释音高的变化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学生能否正确解释音量的变化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来决定的。3、学生是否能把听到的声音与物体振动的状态联系起来。四、教学反思: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在我的课堂上,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如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得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了。或者就按照她的想法进行实施,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因此,今后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⒋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教材简析:尺子可以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在让学生初学探索之后,要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改变这部分尺子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二、教学背景:在第1课《听听声音》和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经过《声音的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前概念的水平。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科学词汇:振动、频率、音高(二)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科学方法:预测、实验、对比、分析数据、得出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尺子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一把钢尺、1本厚的硬皮书、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汇总表每个小组一把钢尺(最好是30厘米长的)、1本厚的字典、1张“振动的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活动记录单、1张“我们的观察柱形图”表格。教师汇总表可以在黑板上事先画好,也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汇总教学流程情景引入→预测→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得出规律→课后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情景引入1、音叉和钉子的型号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声音的?2、出示钢尺,你有什么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生演示,提示学生要压紧尺子,尺子碰到桌子的声音不是尺子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尺子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但是尺子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会)3、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考考你的耳朵,看看你的耳朵能分辨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发声的器材是这把普通的尺子,当你听到较高的声音时,你可以站起来;当你听到较低的声音时,坐在凳子上;当听到高的或低的声音时你还以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示,比如伸展胳膊,或蹲下来。保持安静,闭上眼睛,用你的耳朵认真地听。(教师用尺子调整长度,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学生根据不同的声音做不同的动作。4、通过听,我们发现尺子在振动时发出的音高是有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板书课题)二、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实验猜测1、刚才发生的是同一把尺子,老师都是将他们用字典压在桌子上,然后用食指按压使它发声,你认为为什么同一把尺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推测:可能与尺子长度有关,(提示:与尺子那一部分的长度有关?)(明确:与尺子延伸出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有关。)可能会与尺子的振动有关系?会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预测一下。完成表格的预测部分。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我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音高振动的快慢音高振动快慢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2、学生预测,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预测?3、结果是不是我们预测的那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实验)(二)实验探究1、确定实验方法。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去验证,并找出它的规律?小组讨论一下。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交流实验过程:(依次调整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听听发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2、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提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压紧尺子,不要让尺子敲击桌面发出声音。(2)一定要保持安静。(3)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比较,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确定尺子伸出的长度分别为8、12、16、20cm(4)同一种长度的实验要多做几次。(5)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成实验记录单。(6)注意分工合作(PPT出示)3、分组实验,做好记录。4、交流实验数据及发现。(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得出实验结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发出的声音越_______三、课后拓展音量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课后自己设计实验去证明。板书设计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预测: 注意: 发现:长—高 安静 有顺序 伸出长,发音____,振动____。短—低 压紧 反复做 伸出短,发音_____,振动____。 合作 相同力课外活动研究音量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是否有关?生成预见学生对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所发出音的高低会猜测错误,然后展开实验验证,结合柱状图进行理解。对音的高低判断会有难度。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判断尺子发音的高低。2、学生能否正确分辨尺子振动的快慢。四、教学反思: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三章第四节是一节实验课,名为《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改变钢尺或塑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导致的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在本单元第1节和第2节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问题。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要将尺子与桌子边缘成垂直放置,然后用力弹压尺子。为了观察振动和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本节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发现,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这涉及到音高的本质的探索。 实验时间安排为一节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没有我想象的简单,十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只有两个组是正确的。其他八个组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这让我很诧异也很尴尬。只好赶紧打断他们并做了适当的提示才让学生继续实验,当然最后的结果学生接受了,却带着一脸懵懂。只好继续解释……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确实是听到了声音有高低不同的变化,但是他们分不清这种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因为尺子可以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他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这样才不会出现完全错误的结论。这样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对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不够了解,应该再加强。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以及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等科学知识。二、教学背景:本课是继前一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之后的又一节科学探究课,是在学生了解周围各种声音,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从而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这一现象。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等物质,所以得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让他们逐渐理解这一现象。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科学词汇:声波传播(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方法:观察想象,试验、对比、推断(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核心价值观: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音叉、“土电话”装置、水槽纸杯、木制米尺、铝箔、棉线、尼龙绳请妥善保管好教学具,以备来年使用教学流程用音叉制造声波→“土电话”的研究→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小结: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2、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木制米尺、铝箔、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物体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物体传声效果木 尺铝箔棉 线尼龙绳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三种物体传声效果排列)小组交流、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材料中传播,并且传播的效果不一样。四、拓展延伸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气体声音以波的形式能在液体中传播固体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你觉得舒服?哪些声音你觉得不舒服?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生成预见对与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不能理解。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不一致。课堂评估学生能否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学生能否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四、教学反思: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做的。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自由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实验,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的去操作,一种方法和一种材料不够,又用另一种方法,另一种材料,一堂课下来,有的组使用了多种方法,多种材料,终于明白了声音可以通过这些材料来传播,而且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也有很大的区别,并将实验记录填写的很好。正是教师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 教学中,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实验中边用脑想,边用手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在这堂课中应该改进之处: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应提早准备不能缺少材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所有的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中要注意保管好实验器材;实验记录的填写应先做示范。⒍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材简析:教材由耳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研究耳廓作用三部分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探究鼓膜作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通过自制的“鼓膜模型”来比较声音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时,鼓膜振动的不同,从而理解鼓膜在听到声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研究耳廓的作用,感觉耳廓有汇聚声音的功能。至此学生对人耳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二、教学背景: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研究了解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这些科学概念。但是对“声音在我们耳朵里怎样传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听到声音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生并不了解。尤其学生对“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如何影响鼓膜振动剧烈程度”更是认识模糊,这些都是学生和本节课教学的原有基础。三、教学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包括耳廓、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2、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3、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4、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科学词汇:外耳、中耳、内耳、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科学方法:观察推测、对比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耳朵产生研究的兴趣。2、养成细心观察、严谨实验的习惯。核心价值观:鼓膜作用的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认识声音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与鼓膜振动剧烈程度的关系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一个铃铛、耳的模型、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筋、音叉、一小包精盐、课件。每组: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橡筋、音叉、一小包精盐气球皮要略大于玻璃杯口教学流程复旧引新→认识耳朵→研究鼓膜→了解耳廓→课堂总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教师在桌底下摇动铃铛,问同学们:你们猜猜桌下藏着什么?学生猜测,教师出示铃铛。2、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猜出是铃铛?学生说出是因为听到了铃铛的声音。3、复习旧知。经过前面几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铃铛是怎样产生声音的?(预设答案:铃铛振动产生声音。)铃铛在这里,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你耳朵?(预设答案:空气)4、质疑揭课。是啊,铃铛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出示课题。二、认识耳朵,推测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先来认识耳朵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进入耳朵,来次“耳朵之旅”。出示耳朵结构模型,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听觉神经。2、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学生推测各部分的作用。)3、中耳有一块鼓膜,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推测鼓膜的作用。)三、研究鼓膜,了解作用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1)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研究。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没法拿到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可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2)出示“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准备1个玻璃杯、气球皮,气球皮要略大于玻璃杯口,将气球皮蒙在玻璃杯口,绷紧,用橡筋捆紧(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3)出示一个音叉,放在“鼓膜模型”上方,用锤子敲一下。提问:声音有没有使气球皮振动呢?这样看得清楚吗?(不清楚)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在“鼓膜模型”上面最好洒一点点精盐,精盐不能粘在一起,要洒均匀。然后大家拿音叉在“鼓膜模型”上方用锤子敲一下,观察气球皮的运动。注意:音叉离气球皮稍近些。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4)分组领材料,进行实验: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5)交流小结。当你敲击音叉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发现模拟鼓膜的气球皮有什么变化?说明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怎样?小结: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2、研究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提问:当我们用不同的力敲音叉,发出较强和较弱的声音时,观察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猜想,提出注意点。出示注意点:两次用的力要不同,让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要相同,都放在比较接近气球皮的位置,不要太远。(3)分组活动: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有什么不同。(4)交流小结: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3、研究鼓膜振动与距离远近的关系(1)提问:当我们用相同的力敲音叉,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较远的地方,比较鼓膜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呢?(2)学生猜想,提出注意点。出示注意点:两次敲音叉用的力要相同,一次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的位置,第二次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远的位置,比较两次“鼓膜”振动有什么不同?(3)分组活动:用相同的力敲音叉,把音叉放在离“鼓膜”较近、较远的地方,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有什么不同。(4)交流小结: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四、研究耳廓,明确作用1、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它就会产生不同的振动。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2、根据学生的设计,随机设计出实验:利用电脑持续播放一段音乐,以学生刚刚能听到为最佳音量。先让学生听听声音的强弱,再让学生把手放到耳廓后面,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再次感受声音的强弱。说说两次声音有什么变化?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3、为什么第二次手放到耳廓后面,我们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更清晰了呢?如果学生答不出来,你可以引导:这里手放在耳朵之后,耳廓比原来变得怎样了?(变大了)耳廓变大了,声音变清晰了,说明耳廓有什么作用?(预设答案:汇聚声音)4、出示耳廓狐、土狼的耳廓图片,讲解耳廓狐、土狼能够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看了图片,你知道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分析更加明确耳廓汇聚声音的作用。5、课外调查还有哪些动物的耳朵是很特殊的?对它的听力有什么作用?五、补充讲解,课堂总结1、教师根据耳朵图片,讲解耳蜗、听觉神经的作用。2、经过这节课学习,你能解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3、学生解释,同时播放我们听到声音的整个过程的FLASH,看完之后,读书中P38的解释,学生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有个全面的认识。4、提出疑问:如果声音过大,我们的耳朵会怎样呢?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下节课来研究。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外耳、中耳、内耳课外活动1、收集耳朵结构的相关资料。2、调查还有哪些动物的耳朵是很特殊的?对它的听力有什么作用?生成预见学生在“研究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时,可能音叉的位置放得过远而使气球皮振动不明显,教师在实验前要提出注意点:让音叉尽量靠近气球皮,使现象明显。学生对耳蜗、听觉神经的作用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还是采取讲解的方式比较有效。学生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的解释光凭语言描述印象不会很深刻,教师准备用播放FLASH解释会更生动,印象深刻。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操作“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鼓膜振动与声音远近”的关系对比实验。2、学生能否正确解释“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鼓膜振动与声音远近”的关系。3、学生能否通过实验了解耳廓的作用。4、学生能否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有个较全面的认识。四、教学反思:《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⒎保护我们的听力一、教材简析: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是远离噪声;二是控制物体发声。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噪声,并通过对以前听到的噪声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噪声。第二部分通过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来减少噪声。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二、教学背景:很多学生喜欢长时间使用儿塞听很高、很强的音乐,但并不知道这对他们的听力产生严重伤害。在前一课中,学生已了解了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对鼓膜或耳内的其他组织持续造成损伤,从而听力下降。保护听力就是避免我们的耳朵受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的侵害。避免我们受到噪声侵害的根本方法就是控制噪声。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2、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既控制噪声。科学词汇:噪声、助听器、发声罐(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2、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轻重,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科学方法:阅读资料、实验体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2、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核心价值观:保护听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轻音乐、吵杂的声音塑料罐或空易拉罐、几粒黄豆、报纸、毛巾、棉花;本单元资料库中的《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轻音乐与吵杂的声音有明显的对比教学流程谈话引入→远离噪声→如何控制噪音→课后延伸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关闭声音,播放一段有情节对话的短片,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看后让学生谈谈对短片的理解。带着声音再次播放短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声音的重要。而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二、远离噪声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3、让学生阅读P62资料库中《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一文,阅读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4、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怎样保护听力?如何使用耳塞?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小结:在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方法从本质上看可分为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径两种方式。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进行调查,使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板书设计保护我们的听力控制声源噪声控制阻碍传播途径课外活动调查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的。生成预见本课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学生易理解掌握。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能运用控制噪声的方法;形成在不同的场合注意控制自己的意识。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2、学生能否理解与运用控制噪声的方法。四、教学反思: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保护我们的听力》作为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突出在这个社会环境内噪音污染对人体听力和健康的影响。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了解了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重要作用,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通过“鼓膜模型”的活动,认识到鼓膜是非常薄的一层膜,是很脆弱的,这对于提高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发声罐”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有助于对减少噪声方法的理解。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达到让学生养成“爱护自我,维护他人”的好习惯的教育目标。四、我们的身体⒈身体的结构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二、教学背景: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们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我们的身体”,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人体从外形上看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第二个活动,“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体验,利用气泡图的方式,把多个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什么要将学生对于人体的结构划分指向按照不同的“人体工作类型”划分呢?首先,本单元希望学生能够用系统的眼光看待人体结构组成,认识到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不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协作的结果。例如:人体活动需要氧气,而活动增大后,氧气的需要量急剧增加,这时呼吸加快,以吸收更多的氧气供身体消耗。同时心跳加快也是要将富含氧气的血液尽快输送至全身。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所有的能量消耗都需要通过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获取。在这样的认识上,学生不会将人体的各个部分孤立地看待,一种系统的、具有联系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痕迹,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其次,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线索,所以这里的教学设计也是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科学词汇:外观特征、头、颈、躯干、四肢、左右对称(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方法:观察联想、记录研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1、观察身体内部器官。2、通过对气泡图的分析,理解根据功能不同人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档案袋、半瓶矿泉水、跳绳、课件等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流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出示蜗牛的图片]它认识吗?蜗牛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出示蚂蚁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蚂蚁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蚂蚁和蜗牛的身体各部相同,那么我们人的身体结构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体的结构》(板书:身体的结构)二、观察身体的外形1、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曾经观察过身体的外形,谁来说一说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来看,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小组讨论: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结构可以分为哪几个大的部分。汇报: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请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作为模特)小结:这样我们从外形上将人的身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四肢这四大部分。当然每个部分还可以继续分,如躯干可以分为肩部、胸部、腹部、腰部、臀部。出示课件规范的科学名称。(板书——外形:头、颈、躯干、四肢)2.头、颈、躯干、四肢组成了我们的身体。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出示课件A、具体是怎样对称的?(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B、这样左右对称的身体结构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①单手和双手系红领巾比赛:把红领巾解下放在课桌上,部分学生用单手系红领巾,部分学生用双手系红领巾,看谁速度快。②保持平衡:闭眼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哪个更持久。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身体外形不对称的残疾人朋友,他们或者少了一条腿,或者少了一只胳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什么?(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及时去帮助他们!)出示课件3.通过观察身体的外形你知道了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从外形上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我们的身体是对称的,可以让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更灵活,运动的时候保持平衡,另外对称的身体外形使我们看上去很美。三、观察身体内部组成以学生原有知识引出课题。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身体左右对称的好处。学生的切身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和痛苦,从而更加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可能要学生一下子说怎么样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比较难,可以用“解暗箱”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师:刚才我们清楚得认识了身体得外部特征,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观察呢?2、“解暗箱”游戏。教师出示一个档案袋,里面装半瓶矿泉水,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看、摇晃、听、摸、捏……)[如果1有学生能顺利回答,2可以不执行]3、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这个袋子,外面包裹着皮肤,不容易看到里面,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呢?出示课件4、用以上方法在小组里面分工合作,了解身体内部有什么?小组内指定一名同学做好记录。5、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得到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各种问题,像以前一样做好观察记录。如:用眼睛看——血管、喉咙;用耳朵听——心跳,并确定心脏的位置;用手摸——肌肉、骨骼与关节等。交流小组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了身体里面有,我们用的方法是。出示课件。四、身体怎样工作身体这么复杂一个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身体的工作。1、首先我们要通过一个活动来研究。我们班谁最会跳绳,请你到前面来跳绳。同学们我们要仔细观察我们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你自己也要感受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了跳绳活动?是怎么参与的?书本P65页给我们出示了气泡图,让学生试着把它填写完整。在跳绳活动中,手、脚、胳膊、腿、心脏、肺、脑都参与了跳绳活动。2、书本中还有一个气泡图,现在规定两个活动:蛙跳、原地跑。(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能在教室里完成的活动)各小组任选一个活动,注意辨析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共同完成气泡图。学生活动,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指名两——三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把他们的气泡图出示在实物投影上)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是怎样参与活动的?如:写字——手、眼、脑、心脏、肺原地跑——胳膊、腿、脚、脑、心脏、肺蛙跳——胳膊、腿、脚、脑、心脏、肺的游戏来一个过渡。以规定的活动来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容易控制。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4、仔细观察这些气泡图,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活动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共同参与完成;在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比如大脑,大脑在不同的活动中是负责什么的?——指挥人体工作肺——呼吸手脚胳膊腿——运动心脏——为人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动力胃、肠——负责消化的器官按照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不同,也可以说按照各部分的工作类型来分,身体的结构还可以怎样划分?有负责运动的器官,有负责呼吸的器官、有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有负责消化的器官,有负责协调指挥各部分的器官。)课件板书——功能:运动、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神经5、以上这些身体构造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的一系列活动。五、总结活动同学们,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但是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架机器有人体这样结构复杂、精巧,运转灵活。身体每天都陪伴你,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的思维才更敏捷,生存才更富有活力。让我们更多的关注生命,爱护身体!大家说,好吗?板书设计 身体的结构外形:头、颈、躯干、四肢功能:运动、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神经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有意识的分析我们身体中有哪些部分参与了这个活动。生成 预见学生知道我们的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呈左右对称。但对于身体内部结构及在运动时,有哪些部分参与活动不是很了解,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课堂评估学生对于身体结构都了解哪些?学生能否将身体哪些部分在运动过程中有参与作出简要的描述?学生在观察、记录活动中的表现。学生能否在记录中真实地反映自己观察的结果?四、教学反思:《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老师wang,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非浅。资深科学老师dong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wang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⒉骨骼、关节和肌肉一、教材简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本节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教学,要向学生介绍身体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探究上肢运动时,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动作的。从而让学生知道骨骼与肌肉共同作用于运动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在肢体运动上的协作,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为后续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二、教学背景:对于我们的身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骨骼、有骨肉,关节可能相对陌生些。但学生不能准确、系统地形容或描述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共同作用而产生动作的,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有联系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本课的教学,要先让学生感受到三者的存在,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三者的运动和变化。同时通过观察生活中机械、工具等物体某部位工作的原理与过程,与骨骼、关节、肌肉三者的功能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骨骼、关节和肌肉各自的作用与协作过程。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科学词汇:骨骼、关节、肌肉、收缩、舒张、协作运动、结构(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科学方法:观察联想、记录研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核心价值观: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动作,共同完成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教学难点: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教学准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小哑铃或其它重物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人体骨骼模型一件、课件教学流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揭题: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哪些器官?然后揭题,今天我们来认识身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板书课题)(PPT揭题)二、骨骼的作用1、找找身体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让学生找找身体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并用手指出身体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位置。2、骨骼的作用:(1)出示骨骼模型,学生看模型,说说骨骼的作用。(2)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骨骼的作用(PPT出示: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三、观察上肢的运动1、骨骼能运动吗: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思考单单骨骼能运动吗?还需要什么?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2、观察体验上肢的运动(1)让学生亲身体验上肢在运动时,哪些组织与骨骼一起协调工作,完成运动。学生一看只手举哑铃或重物,用另一只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活动开始前,先出示“温馨提示”(PPT出示),了解观察内容和方法。(2)学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指导学生正确表达身体各部位的感受。(3)交流观察结果。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上讲台演示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感受。四、记录上肢运动的变化。1、记录手臂在运动中的变化。学生思考,伸臂和曲臂过程中,哪些器官在协作运动,它们有什么变化?2、教师为模特,贴着黑板做伸臂和曲臂动作,让一个学生画出伸臂和曲臂时手臂的轮廓。3、以画的轮廓图为观察对象,说说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是怎样协作运动,它们有什么变化?4、我们的描述正确吗?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这一运动过程的。(课件出示)进行对比,说说我们哪些地方描述的不够正确,应该怎样说?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可以让学生将动作分解开了观察。把伸臂运动,和曲臂运动分开来。也可以在黑板上垫上白纸,把两个动作画在两张白纸上。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五、方法拓展1、我们知道手臂上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作运动,我们能描述身体的其它部位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作运动吗?2、让学生体验下蹲、踢腿,对下蹲、踢腿活动进行描述,并由此总结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形式的运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有所不同。(板书:骨骼 关节 肌肉共同完成运动六、知识迁移 课件出示书本69页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机械、材料与我们身体上的骨骼、关节、肌肉在作用上有什么相像之处。七、健康教育:1、(PPT出示运动员图片)看图片,身体素质怎么样?这样的身体素质是怎么来的?2、(课件出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确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关节 共同完成运动肌肉课外活动收集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对方进行修改补充。生成 预见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骨骼、关节和肌肉,了解它们 各自的作用。但对于三者如何协作完成一个运动的,学生并不了解。在学生观察上肢的运动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三者变化、协作的联系点。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将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关系作出简要的描述?学生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都了解哪些?学生对于参加身体锻炼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生长的关系了解多少?学生在观察、记录活动中的表现。学生能否延续上节课运用多种方法观察的形式,观察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学生能否在记录中真实地反映自己观察的结果?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四、教学反思:学习《骨骼、关节和肌肉》课堂上,我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课前听《健康歌》做操,摸胳膊找部位,感受没有肘关节、指关节时的活动,做屈臂动作等,让学生分别体会到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及在运动中三者之间的联系,再推广到身体的其它运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体验活动不够充分在摸胳膊的过程中,孩子汇报时说到了骨头和肌肉,这时我让孩子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特点,孩子说到了骨头很硬。我可以让全班孩子再来摸一摸,感受骨头硬的特点,这也为骨骼有支撑作用做铺垫。在找关节特点时,一个孩子说关节可以活动,我可以让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活动一下关节,这样孩子对关节的作用体会的会更好些。本课充分的体验活动是孩子形成结论的基础,因此活动要充分展开,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感受到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二、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关节”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想说关节在身体的很多地方,但是语言的表达不够准确,容易误导孩子。在修正关节概念时,骨连接的概念给出的不够清晰明确,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清晰、准确。三、活动要求需要再细致让孩子体验没有指关节时,我做出示范,但是仅做出一只手的示范,在出示幻灯片时,也没有强调要用两支手且用限定手指体验,要求的不明确影响了孩子的体验效果。四、结论要由孩子在感受后给出我在设计每个体验活动时,想让孩子通过体验去自己获得结论,但有时我已经将结论灌输给孩子了,也就是让孩子带着结论去体验,缺少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探究。 我发现了很多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发现自己的一些教学思维方式需要转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爱科学、爱探索。⒊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教材简析: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主要涉及了呼吸系统的认识,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会平静状态下和经过剧烈运动后,感觉到自己的呼吸的差异,初步体验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体验,开始试着解释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用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的地测量呼吸的数据,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熄灭情况来了解呼出的气体和新鲜空气之间的差别,最终老师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懂得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二、教学背景:本课是教科版四上第四单元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这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结构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从而逐渐建立起他们的健康意识。当学生在上节课中开始关注骨骼和肌肉系统在人体运动中的联系和作用后,教材安排了“运动起来会怎样”这个内容,意图是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词汇:氧气、二氧化碳、气体交换、肺活量(二)过程与方法: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呼吸的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科学方法:模拟实验、观察联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3、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核心价值观:感受运动后身体内部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呼吸的变化为线索,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发生了变化。。难点:通过实验能认识发现吸进的空气中氧气较多,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这一事实,从而懂得新鲜空气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1.课件中的两个播放音乐要科学教师从新用文件包中的声音链接一下。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课件,水槽,两个集气瓶,吸管,火柴,肺活量计每个学生一张呼吸次数实验记录单和一个保鲜袋2.肺活量计可以向学校体育器材室借用。教学流程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测量运动一分钟后呼吸的次数→认识呼吸器官→体验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的变化→检验呼吸过的气体的变化(排水集气法)→总结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用肺活量计测几位同学的肺活量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测量平静状态下和运动一分钟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1.测量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2.出示课题:运动起来会怎样(一)3.测量运动一分钟后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4.各组反馈,随机抽取6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5.引导学生分析这六祖数据,据此提出研究的问题: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6.试着分析“运动后呼吸加快”的原因二、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1.认识和呼吸有关的器官(1)平时要吸进空气,跳动后也要吸进空气,吸进去的空气到了哪里?(2)空气经过了哪些地方到达肺部?呼出的气体又经过哪些地方(3)小结: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路线——气体从鼻腔吸入,经过气管,支气管到达肺部,人体不需要的气体在肺部集中,经过支气管,气管,鼻腔流出体外。2.寻找气体发生变化的证据(1)我们吸入空气又呼出来,吸进的空气在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2)体验反复呼吸一袋空气的感觉(1,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2.交流自己的感受,试着解释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3)教师演示实验比较新鲜空气和呼吸过一次的气体的区别(1。讨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小结)(4)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幻灯片)(5)通过观察表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1.科学家发现了人体呼吸的秘密: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2.运动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3.小结)三总结和延伸活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用肺活量计测班级一些同学的肺活量,并以肺活量来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板书设计运动起来会怎样(一)吸进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呼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气体交换(不变)(减少)(增多)(减少)课外活动1.学会看钟表计时2.知道有序的健康运动生成预见学生对运动以后为什么呼吸会加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原因,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如何表达还是有些欠缺课堂评估1、在老师引导下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2、要纠正学生上这节课之前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吸进去的二合呼出来的气体中都有氧气,二氧化碳,而不是学生一开始所认为的呼吸就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四、教学反思:《运动起来会怎样》是本单元的第三节,学生已经学习了身体结构并知道了骨骼肌肉关节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动作。所以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及日常生活经验,学生知道运动后身体势必会有相应的变化,通过这一环节的问答导入本课教学。然后通过两个活动:活动一测平静时和运动后一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用数据说明运动能使人呼吸和心跳加快,并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呼吸会加快。活动二反复呼吸塑料袋内的空气谈感受,活动二反复呼吸袋内空气前可以让学生先用那个肺活量袋测下肺活量,然后强调实验安全要点后再让学生进行活动,活动后让学生谈感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导向的引入呼吸循环及空气内气体成分含量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对书上的步骤做了一些改动,如书上制作听诊器测心跳改为根据脉搏测心跳。但是学生虽然知道可以用测脉搏的方法来测心跳次数,但是不知道如何寻找脉搏,所以要进行指导。同时要强调完整的一次呼吸是呼一次吸一次。 本课教案中活动一的设计是让学生两人为一组,互相测量对方的心跳或者呼吸,这样的优点就是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也实现了合作的过程,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在这个活动开始前就已经和学生说了这个规则,但是学生还是容易记混乱,效果不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让学生以组别错开、分别测量自己的心跳或者呼吸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⒋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一、教材简析:血液循环系统有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需要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本课时内容主要是在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心脏推动血液的功能,并不涉及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体循环和肺循环内容。二、教学背景:上一节课,学生体验了运动后呼吸加快,并且通过对呼吸系统的认识,解决了呼吸加快的原因,学生在上节课的体验活动中,同样也感受到了运动后心跳加快的问题,这节课以前一节课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循环系统的认识,解决运动后心跳加快的问题,并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以此初步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除体外。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词汇:氧气、二氧化碳、心脏、血液运输(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2、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科学方法:模拟实验、观察联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体呼吸和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2、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3、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核心价值观:感受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工作。教学重难点重点:运动后心跳加快是为了加快血液的流动以输送更多的氧气。难点: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每组准备:水槽1个、水、洗耳球1个、塑料管1段1.课件在第二张幻灯片的心脏部位有个超链接,点击播放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动画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2.如果学校没有洗耳球也可以用塑料葡萄糖瓶插上点滴来代替。教学流程复习上测量运认识血解释心体验心脏讨论心保护心脏节课的→动后心→液循环→跳加快→的工作→脏是否→内容跳加快系统的原因及强度会疲劳健康教育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复习引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从中提炼出:运动后呼吸加快了,因为运动后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思考:运动后除了呼吸加快了,还会怎样?引出心跳加快。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运动后,心跳真的加快了吗?(一)用实验数据说明运动后心跳加快1.学生讨论心跳的次数怎么测量。2.测量平静时一分钟心跳次数和运动后一分钟心跳次数的测量。3.比较数据得出运动后心跳会加快跳动。(二)心跳为什么会加快看来运动后不仅呼吸加快了,心跳也加快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那么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呢?1.思考:人体吸入的氧气进入肺后事怎样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2.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有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课件出示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并播放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动画)血管里流动着血液,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血液在流动的过程中携带着溶解在其中的氧气一起流到全身各处,身体各部分就得到了所需要的氧气。3.解释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引导学生从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开始思考。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呼吸加快是为了吸入更多的氧气,这么多的氧气怎样才能够及时到达身体所需要的部位呢?如果血液流动的速度还是和运动前一样,这么多的氧气能够及时到达所需要的部位吗?于是,为了输送更多的氧气血液流动的速度必须加快,而要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心脏就必须加快跳动。)心跳加快是为了加快血液的流动从而输送更多的氧气。三、体验心脏的工作我们的心脏在不停地跳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及时得到了所需要的氧气,那么心脏在跳动的过程中是怎样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呢?(一)心脏工作地模拟实验过程:1.出示血液循环系统的模拟装置。红色的球连着一根塑料管子,把管子的另一端浸入水中,挤压、松开红色的球,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3.汇报交流(1)挤压红色的球和松开红色的球分别有什么发现?(2)这个实验装置的各个部分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小结:(1)挤压红色的球,管口冒水泡,松开红色的球,水被吸到管子里了。(2)红色的球相当于心脏、管子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红色的球挤压、松开相当于心脏在跳动。四、保护我们的心脏心脏压缩时,血液就被挤出心脏;心脏舒张时,血液又流回了心脏。老师再请几个同学到上面来更多地体验心脏的工作,反复挤压红色的球一分钟。(一)学生反复挤压红色的球一分钟学生在一分钟结束后肯定会感觉到手累,为了更好地进行累的程度的比较,可以使两个同学中一个挤压得快点一个挤压得慢点。(二)讨论心脏会疲劳吗、我们挤压了一分钟,手就感觉到累了,我们的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它一天的工作量大而强,我们来看这组数据:(课件出示)【一个正常的人,平时一分钟心跳为70次左右,那么一天心脏就要跳动10多万次,它运送的血液量相当于一辆油罐车的装油量】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小组讨论:心脏会疲劳吗?交流汇报:每个同学在回答时,教师都要追问理由,最好能让学生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回答。小结:1.心脏在正常的跳动下,它是不会疲劳的,因为心脏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如果两次心跳的间隙是一秒钟,也就是一秒钟跳动一次。那么,心脏实际上在0.2秒钟就完成了跳动,剩下的0.8秒钟是休息的。】2.如果心脏一直处在高速的跳动状态,它得不到足够的休息,也是会疲劳的。(三)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心脏疲劳必然会引发一些疾病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那么你们有哪些方法来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它更加健康呢?1.小组讨论: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2.交流汇报小结: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1)让心脏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措施:合理的休息良好的睡眠(科学家研究表明:人在休息和睡觉的时候,心脏跳动的速度就慢了,这时心脏休息的时间也长了)……(2)让心脏更加强健措施:进行适量运动锻炼身体(这里必须强调:运动的适量,不运动或一直剧烈运动都不利于心脏的健康)这里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课前一分钟运动后心跳加快了,现在心跳还是加快的吗?运动后过一段时间心跳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一个爱运动的人,心脏比较强健,恢复正常心跳的时间就短,反之,不运动的人恢复的时间就长了。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课件出示几个同学在一分钟运动后回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适量的运动对心脏健康的好处。如果课堂上有时间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测量一下一分钟运动后回复正常心跳的时间,也可以放在课后)板书设计运动起来会怎样(二)心跳加快:加快血液的流动输送更多的氧气心脏会疲劳——保护心脏课外活动1.测量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2.保护心脏的相关资料生成预见学生对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在理解上还是比较模糊地,以至于他们不能够也完全依靠自己的认识解释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这时老师仍需一步步的引导。课堂评估1、在老师引导下解释了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后自己是否能够再概括。2、模拟实验是否能找到与血液循环的相似之处。四、教学反思:本课一是抓住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教学,平地起步,缓缓引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心脏要完成输送血液及工作强度大,从而初步建立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呼吸的作用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排出二氧化碳,同时知道了运动之后,呼吸次数增加,心跳次数也增加,提出了“跳动与哪些器官有关”的问题。这样顺其自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欲望。自然地投入到本课时的“了解心脏要完成输送血液”的学习之中。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二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了体验法、实验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了心脏的工作强度大,从而建立了要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在教学时首先运用教材中阅读材料,并配置相关的血液循环图片,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估算,明白了心跳为什么会加快。并感受到了心脏工作量的巨大。这样让学生从理性上得到了认识。接着,让学生亲身体验心脏的工作。通过用洗耳球代表心脏、心室,塑料袋代表血管,手捏的压力代表心肌的收缩,输送的水代表血液,这样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心脏工作的巨大。从而产生了要保护心脏健康的意识。三是整个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从旧知到新知,从新知到体验;从教材到图片,从图片到操作;从操作又回到教材;从理性到感性。无不体现了郭老师科学教学的艺术与魅力。尤其是让学生跳动,亲自感受自己恢复正常心跳的时间,更是点睛之笔。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呈现出了从教材到体验,从体验到掌握,从掌握到用运,这一研究性的教学课堂。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深化于理性,运用于生活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教材简析:《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第5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认识、理解基础之上,通过对比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本课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从科普小文出发讲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和食物的变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寻答案为教学方式,并采取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为主线,知道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二、教学背景:对于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讲,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于他们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即使了解各消化器官都有哪些,也不清楚这些器官是什么样的,都有怎样的功能和特点。那么由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较枯燥,纯理论的灌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教学设计:(一)科学概念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的吸收。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目标2.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科学词汇:消化器官、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二)过程与方法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利用拼图对自己所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科学方法:制图、查阅资料(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2.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核心价值观:合作分享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以“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为研究问题,利用文字资料,了解、解答食物在人体中怎样旅行、消化器官的作用及食物变化的问题。教学难点:学生分组自行在资料中找寻答案。以汇报、贴板书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所学。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人体器官图、记录纸、煮熟的豌豆、塑料袋、软透明管、消化器官挂图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豌豆熟透、塑料管要透明教学流程认识消化到的作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谈话导入,出示豌豆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1)今天早(中)餐大家吃什么了?所吃的食物现在在什么地方,是怎么样在肚子里的这个地方呢?它还到什么地方去呢? (2)我们今天也要来了解一下我们所吃的食物在我们肚子里的奇妙之旅。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那既然是一次奇妙之旅,我们当然要请一位导游了。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豌豆),今天我们豌豆导游要把我们带到我们的肚子里去,感受一下这奇妙的旅行。2、板书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1)、旅游时游客可以跟着导游走,我们怎样跟着食物导游到我们的身体里去呢?请同学们吃几颗豌豆来感受一下豌豆在体内的行程。提问:豌豆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出示口腔在体内的位置)再吃几颗豌豆,仔细感受一下豌豆离开口腔之后又去了哪里?在咽的时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脖子,让我们继续感觉一下,豌豆离开口腔之后又去了哪里呢?(2)学生咀嚼豌豆,并且让学生摸一摸脖子,体会豌豆在食管中的蠕动。。(3)学生汇报:刚才你感觉到豌豆带你到哪里去旅行了(食管)(多媒体出示人体内食管的位置)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画出消化器官。(1)讲述:当豌豆导游进到食管的时候,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豌豆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豌豆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旅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出示课文75页的图片)。我们再具体看看豌豆在体内的旅行路线(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各小组再一次绘制旅行图。(板书: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7)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8)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食物消化过程录像)(9)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感受结合视频录像(图片)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示各消化器官和作用。)教师相机讲述: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食物是在口腔中被咬碎,通过食管进入胃里的,食管是一个圆形的管道,里面应该很光滑的。食物进到胃里被进一步的磨碎和分解,胃应该会蠕动,胃壁应该很发达,应该还有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小肠应该足够长,食物的营养才会被充分地吸收,大肠较短、较粗,以便食物的残渣从这里排出体外。(10)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教师相机讲述出示肝胆胰在体内的位置和各自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实验一: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将馒头和蔬菜撕成小块放进袋中。如果我们反复捏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哪一个消化器官的活动像这个袋子?实验二:在一根吸管中,装入几粒煮熟的米饭。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米饭向前移动?实验中的吸管相当于我们消化器官的哪一部分?老师提问:(出示消化系统静态图)请同学们看图总结一下,通过模拟实验你们知道了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样运动的?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通过这次旅行,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食物的消化过程原来是多个消化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各器官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消化器官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了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的饮食习惯呢?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出示行为辨析组图)2、讨论: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谚语)3、教师小结:今天这次体内的旅行到此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在这次旅行中有什么收获呢?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板书设计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课外活动写几条健康的饮食习惯,送给你身边的朋友生成预见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初步的了解了人体的消化系统,知道了消化器官的组成、认识了消化液作用,明确了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特点,也知道食物的消化是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在这种学习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分享。课堂评估1.学生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学生能否识别消化器官、认识消化液的作用?●学生能否明确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特点?2.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四、教学反思:这一节总体来说,比较好讲,思路比较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从上课的效果来说,也是比较好。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与老师的思维相吻合。课堂气氛,很好。我觉得这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我采用的课件比较好。在讲人体消化器官这一部分时,我才用了食物捉迷藏的形式。这是一个游戏,一说做游戏,学生们积极性高涨起来。眼睛瞪大了盯着大屏幕,在就是课件中的动画的设计,吸引了孩子们。加上里面音乐的设计,捉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调动起全身的热情来看小锦囊的提示。那么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也采用了比较鲜明的方式,老师不在说对喝错。而是采用课件显示英语yes或no得标示。这对学生们来说,很新鲜,能在科学课上用英语来说,所以积极性特别高。其次,第二个环节中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我采用了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们凭自己的想象来画出自己肚子里有哪些消化器官,自己吃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学生们一听就拿起来乱画,虽然他们画的乱七八糟,特别是有些调皮的孩子在那乱写乱画,但是他们在画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来说的时候他们倒是说得头头是到,我觉得这里进一步整理了他们的思路。总体来说,这一堂课学生们的效率是比较高的,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⒍口腔里的变化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从对消化系统的整体认识引入到一个具体的消化器官—口腔的功能与结构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牙齿的分类与功能也是学生将要深入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食物只有经过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这个观点,以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在对于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结构的认识活动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口腔本身就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科书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在发现各种联系的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认识,这一点在下节课将表现得更加充分。二、教学背景:在课堂上,结合亲自体验咀嚼食物让学生感知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再利用实物资源——镜子观察牙齿,了解其形状特征、分布以及功能;体会到牙齿在人体的重要,渗透保护牙齿的意识;通过探究、描述,再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保护好自己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牙齿。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科学词汇:咀嚼、门齿、犬齿、臼齿、龋病牙(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科学方法:亲身体验、观察联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核心价值观:牙齿形状特征的认识。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了解食物在口腔内部的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教学难点:通过咀嚼活动,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能根据形状给牙齿分类,猜测不同形状的牙齿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口腔分布图记录单、馒头、镜子(馒头切成小块,插上牙签,防止学生用手抓。)保证馒头卫生情况下,才能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流程认识龋病牙认识各种牙齿及作用认识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品尝馒头感受变化口腔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出示馒头,思考:1.能不能一口吞了它?那该怎么吃?2.咀嚼在哪里进行?(板书:口腔)二、观察口腔1.馒头从进入口腔中到被咽下去会不会发生变化?(揭题:口腔里的变化)2.思考:口腔里有些什么在帮助我们让食物发生变化呢?学生观察口腔、汇报。(板书:牙齿、舌头、唾液)3.在我们咀嚼的时候,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牙齿、舌头和唾液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4.咀嚼馒头,记录食物的变化和我们的感受。(两次咀嚼馒头,分别出示记录表。第一次:学生先咀嚼3次,观察馒头的形状;再咀嚼5次观察馒头的形状;最后咀嚼10次,观察馒头的形状。第二次:学生先咀嚼3次,记录感受;再咀嚼5次记录感受;最后咀嚼10次记录感受。)【附件:记录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食物:馒头咀嚼3次咀嚼5次咀嚼10次食物的形状我们的感受5.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记录表中的内容)6.尝试说说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7.小结:食物在口腔消化时,牙齿起到切、咬、磨,舌头起到搅拌,唾液起到润湿的作用。(板书:切、咬、磨、搅拌、润湿)三、观察牙齿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在咀嚼食物的时候,牙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观察我们的牙齿。2.观察牙齿,思考:我们的牙齿有哪几种形状?它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3.学生观察、汇报。(课件出示牙齿的分步排列图)4.介绍各种形状牙齿的名称。(课件出示牙齿的各种名称)5.小组讨论:不同形状的牙齿在咀嚼食物时作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6.学生汇报。(板书:连线)7.拓展延伸:(1)出示只有臼齿的口腔,提问:如果我们的牙齿只有臼齿一种,我们咀嚼食物的时候会怎样呢?(2)为什么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呢?8.介绍龋病牙(蛀牙)谈话: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不同的牙齿在消化食物时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有些同学没有保护好牙齿,导致蛀牙。(课件出示蛀牙图片)9.介绍科学保护牙齿的方式。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板书设计口腔里的变化牙齿舌头唾液门齿犬齿臼齿切咬磨搅拌润湿课外活动写几条保护牙齿的建议的标语,送给你身边的朋友生成预见1.学生对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很难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尝馒头时体会感受,了解它们的作用。2.对于蛀牙学生不太了解,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课堂评估1.学生对口腔中食物消化的认识。●学生能否在咀嚼过程中,将牙齿、舌和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区分开?●学生能否将食物在口腔里咀嚼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是否认识到口腔对食物进行消化的重要性?2.学生对于牙齿的认识。●学生能否将三类牙齿的特征描述清楚?●学生能否说出三类牙齿的功能?●学生对于保护牙齿健康有怎样的认识?四、教学反思:《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是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在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并深入观察研究牙齿的分类与功能。与张素姗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对这一课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研讨。对比两堂课,真正让我体会到科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选取和应用好材料是何等的重要。⒎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一、教材简析:就像本课的导言所描述的那样“当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了身体的结构、运动和变化之后,我们发现,原来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将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地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二、教学背景: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建立自己的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本单元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协调工作的,将人体作为一个有系统的整体看待。整体地认识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说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结构组成,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鉴于此,本课在学生认识了人体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之后,让学生根据各个系统所完成的工作,找寻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难点: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课件画有器官图(或文字)的A4纸一张课件第8张幻灯片,采用鼠标笔的形式画箭头标注。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PPT和视频)教学流程复习回顾骨骼肌肉、讨论各种器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呼吸器官、→为我们运动→各个器官→总结成果→健康生活循环器官、提供什么帮助?之间联系消化器官、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通过上几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有哪些器官?二、人体的各种器官为我们运动提供什么帮助?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能量(营养)、水等物质,这些物质,各个器官怎样互相协作把他们输送目的地的呢?1、氧气输送:肺、心之间联系2、能量(营养)、水:消化器官、心之间联系。3、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4、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5、小结:心脏、血、血管等循环器官是起着运输重要作用。三、分组讨论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能量(营养)、水等物质,那么我们人体里的器官有没有在运动?他们需要这些物质吗?这些物质又是怎么运输到得?2、分组讨论,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3、交流汇报学生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四、健康生活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1、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体内的器官是相互协作的,怎样呵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更协调的工作呢?2、观看视频,回答呵护身体要注意些什么?板书设计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肺消化器官心脏人体运动注意:还需用箭头、关键词注明各器官间联系,可参考P79教材的“人体部分器官的联系”课外活动1、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作用2、养生之道的科学方法生成预见学生在由语言表达转换为图形、文字表达的方式上存在困难。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二、三)中渗透关系绘制图的基本方法:1、明确一个要表达的关系线索,提出初步的设想。2、将这个关系线索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元素主要是以名词表现的,如心脏、氧气等。3、逐个明确相邻两个元素的关系,主要是以表示动作、过程的词语表示,如帮助、运输、提供等。4、将各个元素间用线连接,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向,在线上对此关系作简要描述。教学过程(二、三)是由扶到放,体现阶梯教学。课堂评估学生能不能将器官之间的关系作出简单的描述?学生能不能在绘图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联系?四、教学反思: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是整个第四单元的一个结尾。但是,这一节课讲起来比较难,我看了看教材,真不知道从哪开始讲,也不知道,怎样给学生讲。我根据教科书思路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流程,但是我看了看,这个流程很不好。有点牵强,思路也不明确。第一节课是在二班,我想就根据这个试试吧。结果,讲课一堂乱七八糟,第一部分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他们各部分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合理,学生在听着也迷迷糊糊,这一部分,我也有点疑问,描述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就是一个简单的图示吗,光是消化系统吗,也应该有别的呀。我自己迷迷糊糊的,第二部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额联系,更是一个难点,这一部分必须明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还有运动系统他们各部分的器官有什么,更要深一层理解各部分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联系,应该说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难,那么这一部分,我干脆让同学们对着课本的图,我大体说了一遍,学生们似乎听得迷迷糊糊的,最后让同学们做了做科学试卷就完事了,应该说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国培教育网:http://guopeijiaoyu.taobao.com/ 中小学ppt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教育资源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