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三维目标要求1.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溶解性表的运用。               情境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判断以下四个反应分别属于什么反应类型?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4K2MnO4+MnO2+O2↑。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4.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Na2CO3+Ca(OH)2===2NaOH+CaCO3↓。上述4个反应中,反应1属于分解反应,反应2属于化合反应,反应3属于置换反应,那么反应4属于何种反应类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初中化学中第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复分解反应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复分解反应: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表达式:AB+CD―→AD+CB。3.理解: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发生离子互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分析,中和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物酸和碱属于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的盐和水仍然属于化合物,因此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探究点二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酸、碱和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那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交流每组反应的生成物的共同点。1.Na2CO3+Ca(OH)2===CuSO4+2NaOH===2.CaCO3+2HCl===NaHCO3+HCl===3.H2SO4+2NaOH===2HCl+Ca(OH)2===结论:产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而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酸、碱、盐之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如:CO2+Ca(OH)2===CaCO3↓+H2O就不是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互相交换成分。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利用书附录Ⅰ所提供的有关酸、碱和盐的溶解性信息,判断稀硫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NaOH溶液NaCl溶液K2CO3溶液Ba(NO3)2溶液稀硫酸√×√√判断依据有H2O生成无气体、沉淀、水生成有气体CO2、H2O生成有沉淀BaSO4 生成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均可溶,硝酸盐入水形无踪,硫酸盐不溶BaSO4,盐酸盐不溶AgCl。酸:全溶。碱:只溶5种,NaOH、KOH、Ba(OH)2、Ca(OH)2、NH3·H2O。(其余碱均为沉淀)板书设计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一、复分解反应1.定义。2.表达式:AB+CD―→AD+CB。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有气体或沉淀或水。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体会掌握知识。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始终要坚持在课堂上练习、强化、反馈,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不足之处本节课堂教学容量较大,还应多给予学生练习和应用的时间。另外不足的是跟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化学
发布时间:2022-02-18 18:00:05 页数:3
价格:¥3 大小:630.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