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5

2/85

剩余8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一3.2—3.6《北京的春节》(3)《腊八粥》(2)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二3.9—3.12《古诗》(3)《藏戏》(1)《习作》(2)《语文园地》(2)三3.16—3.20《鲁滨逊漂流记》(3)《骑鹅旅行记》(1)《汤姆索亚历险记》(1)《口语交际》(1)课外阅读(1)书法(1)四3.23—3.27《习作》(2)《语文园地》(2)《快乐阅读吧》(3)书法(1)五3.30—4.3《匆匆》(3)《那个星期天》(2)《习作例文》(1)课外阅读(1)书法(1)六4.6—4.10《习作》(2)《古诗三首》(3)课外阅读(1)清明节放假1天七4.13—4.17《十六年前的回忆》(3)《为人民服务》(3)课外阅读(1)书法(1)八4.20—4.24《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2)九4.27—5.1《文言文二则》(3)《表里的生物》(2)书法(1)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十5.4—5.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1)《口语交际》(1)课外阅读(2)书法(1)十一5.11—5.15《习作》(2)《语文园地》(2)《难忘小学生活》(4)十二5.18—5.22古诗词阅读:《采薇》《春夜喜雨》(1)《江畔独步寻花》《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1)《江上渔者》《泊船瓜洲》(1)《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浣溪沙》《清平乐》(1)古诗词交流(2)书法(1)十三5.25—5.29复习(8)十四6.1—6.5复习(8)十五6.8—6.12分类复习(8)85 十六6.15—6.19分类复习(8)十七6.22—6.26综合复习(6)端午节放假一天十八6.28—7.3综合复习(8)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2.本单元重点:(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第二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2.本单元重点:(185 )反复理解阅读课文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节选于外国文学名著,篇幅较长,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只有反复阅读才能逐渐感受到外国文学的精华。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节选片段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2)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每篇课文中在情节发展中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心态变化。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品读精彩片段,抓住关键句子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兴趣。第三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2.本单元重点:(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第四单元单元教学初探85 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2.本单元重点:(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第五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耐人寻味,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从而习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学弈》中的学贵专心;《两小儿辩日》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里的生物》中的善于发现,不断求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见微知著,追根溯源;《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生活这些内容和启示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285 )发挥想象并且产生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具体事例的说明方法和想象的手法来进行阅读和习作练习。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85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85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85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5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2《腊八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教学过程:85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2.品读短句。(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3.品读长句(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85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3)小组汇报。(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第二课时【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1.谈话导入。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3.读文探究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2)小组交流4.集体汇报1)描写动作的句子。85 2)描写语言的句子。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活动】三、指导朗读评论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作业】四、作业评论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85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85 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85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4)……3.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4)......4.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85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四)探究质疑。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85 1.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2.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3.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4.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教学重点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教学难点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385 .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二、整体感知,赏析探究1.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2.求同过程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生:怨、忧、思、悲……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3.求异过程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4.总结:求异(幻灯片)85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三、拓展延伸《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3.全班配乐朗读五、课堂小结85 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迢》:离愁别恨《鹊》:忠贞坚定爱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教学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方法85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书:十五夜望月王建)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3.“湿”85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 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85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8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王建画面美:白栖湿情感美:秋思表达美:间接抒情拟人情结美:望月创新教案4《藏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8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戏曲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戏曲资料。 3.师介绍戏曲种类,欣赏戏曲图片。 师:有一种戏曲,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知道这是什么戏? (板书题目:藏戏) 简介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欣赏藏戏视频,初步感知藏戏。 5.默读“阅读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出的学习方法是:读、想、说) 二、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形成?哪儿到哪儿写的是藏戏的特色? 提示: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8-20自然段介绍藏戏的特点。(板书:形成、特点)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形成),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1.默读第4-7自然段。85 思考: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形成)说说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并作上批注。 2.交流汇报出示句子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招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 (有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出示句子2:“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兄妹……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师生合作朗读,表达出对那些献出爱心的人们的赞美。) 出示句子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开山鼻祖。”(齐读,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之处)(板书:唐东杰布) 五、了解藏戏的特色,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默读第8-20自然段,你认为藏戏最具有魅力的特色是什么?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 生1:舞台简朴。 出示句子:“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只要有观众就行。” 生2:“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师出示并介绍自己喜欢的白色面具。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制的面具。3.自由交流,畅所欲言。 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4.交流搜集到的藏戏特色。5.有感情朗读第8-20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85 六、学习第1自然段,再次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1.男生读三个反问句,女生将它们改成陈述句读一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板书:独特魅力)七、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结构上看,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完整。 八、拓展延伸,感受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1.欣赏各种戏曲,感受中国戏曲的美。2.赞美中国戏曲(用四字词语或一句话进行点赞)。九、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从此爱上中国的戏曲,去了解更多的戏曲文化。板书设计:形成  :    唐东杰布 藏                         独戏           没有舞台     特85 特色     带着面具演出       魅  演出三五天   力5《鲁滨逊漂流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畏惧、凄凉、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等词语。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3.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1.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2.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名著《鲁滨逊漂流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惧、凄、寞”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畏惧、凄凉、寂寞、宴会、缺乏、书籍、聊以自慰、栅栏、控制、贷方、袭击、倾覆、稍稍”等词语。2.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学习重点难点默读梗概,能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教学过程85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故事)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同学们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主要是想通过介绍小说创作原型及其背景引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学们知道就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鲁滨逊去漂流吧!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更是家喻户晓了。有人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在快年届六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进荒岛,去认识一下这位独自置身荒岛生活28年的鲁滨逊。(板书课题)85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学生字新词。(3)读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发生了的事情。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相机指导。(1)出示词语,读一读。(2)词语解释。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习单。⑴用一句话归纳本节内容。⑵概括一下鲁滨逊在荒岛上都遇到的困难。⑶尝试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流落荒岛—2.学生自行研读和小组讨论后,交流分析的结果,形成共识,由组长负责陈述,教师视具体情况或指出或补充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做得好的组加以表扬。3.教师总结。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板书)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85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鲁滨逊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逊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去原著中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笛福一道来到了荒岛,认识了一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鲁滨逊,了解了28年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他在岛上还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走近他!板书设计:鲁滨逊漂流记流落荒岛—搭盖住所--驯养野羊--播种粮食--救星期五--夺船回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85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上节课我们用小标题梳理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的事情。回忆并互相说说:鲁滨逊流落荒岛后都发生了哪些事?二、默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1.浏览精彩片段,快速默读,详细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揣摩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努力改善生活。(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并汇总。2.感悟精神光辉,感知人物形象(1)28年的荒岛生活,鲁滨逊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85 (4)鲁滨逊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小结: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3)除了鲁滨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学生可能谈到鲁滨逊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我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小组交流,合作探究:(1)说说被困荒岛之初,主人公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面前处于怎样一种心境?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2)如果他的心态不及时正确调整的话,你觉得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吗?(3)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没有了鲁滨逊这样的神话了。那么,鲁滨逊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2.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3联系实际生活,在学习中或生活中,最近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能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吗?并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启发联系实际谈)4.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逊”85 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鲁滨逊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逊吗?找到《鲁滨逊漂流记》原著,读一读。3.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遇到的困难的好处和坏处列出来,并写写自己将如何去克服它。 6.《骑鹅旅行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2.猜猜在小说中的有趣的动物故事中,会有何神奇之处。读读原著。学习重点难点1. 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教学过程85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课件1】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骑鹅旅行记》的相关视频2.有这么一个小男孩,非常调皮。他特别喜欢欺负和捉弄别人,连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动物们,他都不放过。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变成了一个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儿,而且还骑着一只大鹅开始了一段冒险旅程。这就不得了了。你们猜猜,他会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一篇长篇童话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2.揭示课题(板书:6.骑鹅旅行记)3、齐读课题。现在,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走进有趣的历险世界,认识这位小小历险家!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二、合作探究,初步解疑【出示课件3】1.学生分成4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的讨论。(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85 (板书:鸡鹅威胁———————淘气顽皮与猫决斗———————勇敢羞愧牛群憎恨——————知错就改抓住雄鹅—————善良勇敢)(4)拓展延伸,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发挥想象力,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出示课件4】2.师提示学习方法(或小组成员主动介绍方法)①自由朗读。②逐个击破③注意合作④在书上做批注,或在草稿上记下答案,以备交流。⑤人人都要参与。⑥讨论时要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3.学生开始合作,师巡视。四、交流总结,彻底解疑。1.请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答案。2.其他组的代表补充或更正,师注意做好记录。3.对不能达成一致的地方,师指导讨论。4.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5】1.小结:学语文即学做人,那么,你学了本文,对你学做人有什么帮助?2.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认识到做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出示课件6】3.布置作业85 (1)练笔------续写。(2)带着自己的猜想,可以找到原著全文读一读。(3)回家将本课童话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6*骑鹅旅行记鸡鹅威胁———————淘气顽皮与猫决斗——--————勇敢羞愧牛群憎恨—--—————知错就改抓住雄鹅———---——善良勇敢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出示课件1】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长篇小说《汤姆·85 索亚历险记》,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3.齐读课题。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2.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历险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4、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5、以小组的形式再读课文,读出汤姆的特点,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6、小组复述课文。三、研读赏析,感知人物【出示课件2】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从精彩片断中找出人们见他们回来的表现来。——“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2.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85 3.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你能否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4.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出示课件3】2、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4】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板书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人们的悲痛心情顽皮可爱汤姆和贝琪归来后人们的喜庆场景敢于冒险的精神精彩片段汤姆得意地讲述山洞历险的经历乐观勇敢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哈克有爱心85 创新教案8《匆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结合法。2.“读、写”结合法。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85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二、检查预习,过关字词。(一)词语检查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1)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2)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3.检查读词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1)指名读,随机正音:徊(huái)旋转(zhuàn)(2)齐读。(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85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应开头。四、认识作者,加深体会。1.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2.师总结。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1、2自然段。(设计意图: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85 (《匆匆》这篇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也真切感受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二、汇报交流,感受语言。1.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及时做好批注。预设:(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不可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3.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出示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1)“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3)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85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4.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三、课堂练笔,学习写法。1.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感慨:(1)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对没有作为的自责;(3)对要有所为的渴求。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赶紧拿起笔,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吧!4.自由练写。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只有向往罢了。在这充满童真与欢乐的童年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冲走了,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六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留着些什么记忆呢?我何曾留着像雾般朦胧的记忆呢?我匆匆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匆匆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这般匆匆的度过这一生啊?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85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3.学生练习。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五、分层作业,课外延伸。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难点:85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一、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二、新课讲授(一)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与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4.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85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二)重点研读,体会人物感情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2.“……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3.“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4.“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耐心地等待。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5.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脚底下。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那两条腿不停地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抄写词语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85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一)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6.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焦急,执着。我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第6段中,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期盼落空的失望。7.“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二)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1.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在第7小节中: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85 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既然“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完成练习册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85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85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9.品读第一、二句。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指导朗读。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0.品读三、四句。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跑。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85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指名学生背诵。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为国立功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85 石灰吟 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85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④若等闲A.学生汇报。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85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二)《竹石》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2.学生汇报。(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85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1)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六、布置作业: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七:板书设计:石灰吟   竹石抓关键词85 知人论诗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3.重点句子:(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二)能力训练点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85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2.揭题。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2)多音字组词。(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严峻:严肃而厉害。85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恐怖:惊慌、害怕。轻易:指随随便便。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第二部分(8-18)写被捕。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85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四)课堂练习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指名朗读课文。(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①自由读,思考: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②讨论、交流、整理。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85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④指导感情朗读。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②讨论、交流、整理:(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②议论、交流、整理:(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85 。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堂练习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第三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二)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第四部分。(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2)讨论、交流、整理: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三)总结、扩展85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1.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出示PPT)85 哀思、剥削、炊事员、李鼎铭、精兵简政点拨:A“剥削”是个多音字;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bō:用于复合词:~夺。~削。~落。~蚀。生吞活~。另一个读音叫“xiao”,组词(削铅笔)齐读。B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出示古文字及其图片)鼎这个生字特别难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第六笔是什么?这个鼎的部首是目,第六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右边相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最后是横折。看到这个“鼎”,能说说与它有关的成语吗?(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注意把“鼎”的笔画笔顺写正确。2.同学们,这些词语出自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翻开第12课。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二、整体感知,提纲挈领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能找出来吗?2.出示PPT,全班齐读。3.对比体会:A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B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句话在表达上面很特别,哪一句说得更严密?4.师:加上这两个表示事物达到极致的词,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5.既然提出了观点,毛主席就得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到第585 自然段,说一说毛主席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温馨提示:学好议论文有个规律: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6.教师引导总结出: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7.现在请同学看黑板,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死的意义);再讲——(不怕批评);最后讲——(团结互助)。同学们,这样认真思考,抓关键、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三、合作探究(一)导思题:默读第2自然段,认真思考毛主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二)生汇报,师点拨。(三)关于引用的点拨点(1)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喻微不足道。泰山:高山,比喻受人敬仰。固:本来。或:有的。于:比。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司马迁是两千多年前的名人,流传至今不是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85 (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2)关于对比。1.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死”。2.第一个死的意思应该是?(舍生取义、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牺牲就义等),这个死充满作者的称赞,是褒义词。第二个死应该用命丧黄泉、上西天、见阎罗、下地狱。3.引导朗读,读出两个死的不同感情。4.师小结:这就是同样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个是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一个是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和蔑视。来,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对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3)关于举例子。1.事实胜于雄辩,生活当中的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这个表达方法就是“举例子。(板书:举例子)2.师: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张思德的认识。(补充资料)3.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这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4.朗读体会。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5.大家请看这三个表达方法,其实他们就是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他们的运用就是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记住了吗?主席还围绕其他方面讲了什么内容。小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85 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板书设计:议论方法12为人民服务引用死的意义对比不怕批评举例子团结互助13《金色的鱼钩》教案及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2、简介长征。看一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3、师:看到雪山草地,你的记忆里,跳动着哪些感人的故事或使你至今难以忘怀的人?(生谈长征故事)4、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长征中的特殊英雄。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书题、齐读)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85 1、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比较长,谁来概括得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师:指导员教给老班长什么任务?(出示:一路上……)3、找重点内容“三天”:这篇课文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深受感动。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大家走出草地的那么多日子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天?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标出所在的自然段)4、师小结:小梁发现了老班长不喝鱼汤秘密的这一天,秘密泄露后命令大家喝鱼汤的这一天,最后的老班长英勇牺牲的这一天,都深深感动着我们。5、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最让我们感动的三天,请大家好好地读一读相关段落,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然后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体会。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学生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走进第一天:发现秘密(1)生读受感动的句子。(2)重点交流以下句段:出示:“不行,太少了。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摸……”师:请大家精心读读这段话,看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创设情景感受老班长钓鱼、找野菜之难。指导朗读这段话。师:就是这样的艰难,第二天,老班长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是老班长却在吃什么呢?出示: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师:老班长的哪些动作打动了你的心弦?(“嚼”和“皱着眉头硬咽”变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指导朗读这段话。85 师:你觉得在老班长的心中,三个小战士就像是老班长的?(兄弟、亲人)是呀,人迹罕至的无边草原是无情的,老班长就像兄长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小战士。师:在带领战士们走出草地的日日夜夜,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齐(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2、命令喝汤(1)师: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现在请你们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的第20——22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老班长神态变化的句子。(交流板书)(2)师:发现秘密的第二天,看到战士们不忍喝鱼汤,他的神态、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透过老班长的神态走进老班长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老班长感到很欣慰,同学们想象得很好,读懂了老班长的内心。老班长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职责——(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3、英勇牺牲(1)师:(出示老班长图)这就是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日夜操劳的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终于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2)师:(出示三段文字)请大家沉下心来读读这几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心情,过一会儿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后,指生读出情感,老师适时引导提升)(3)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任凭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最最崇高的方式践行了自己的职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出示)(4)分角色朗读师:让我们再看一眼老班长,再听一听他的声音吧。我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分配角色,音乐起)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85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满含深情的叙述,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景里,作者透过老班长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把一座精神的丰碑高高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老班长是个怎样的红军战士?(板书)2、师:老班长用自己的舍己为人  关心同志   忠于革命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茫茫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句子)齐读:“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师:看得出来,有一份深深的感受在你们的心中涌动。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谈、读)五、总结全堂,布置作业1、师:这金色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2、课后作业(1)、小练笔:请同学们写一篇《金色的鱼钩》解说稿。(2)、搜集阅读更多的长征故事,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那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我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力图实现长文短教,读写结合,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概括出“三读”、“三天”、“三方面”、“一句话”。“三读”是教学方法,以读悟情;“三天”是精简内容,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教学;“三方面”是落实训练点,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提炼,即:“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在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那么多天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这是“一读”,也即初读,是对内容的大概把握。  在“一读”中,学生很容易找出“三天”——发现秘密的那天,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老班长牺牲的那天。这是文章的重点,理解了这“三天”,对其他的段落的理解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抓住了这“三天”,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85   找出“三天”之后,我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那一天,并找出最让其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是“二读”,“二读”是自主感悟之读,是边读边悟、以读促悟。  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后,让学生找找最感动的语句。一学生汇报发现秘密那天里的一个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硬咽下去。”学生说:“我从‘硬咽’读出了老班长吃得很辛苦,吃不下去了,还要强忍着用力吃下去。”我马上让学生再读,读出老班长难以下咽的感觉。我接着说:“是呀,老班长心中一直记得指导员的嘱托——(出示句子,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学生读得就有感情了。这是“三方面”中的“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方面。  在引领学生感悟“抓住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训练点时,我直接导入,因为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学生容易通过抓语言去理解,可是语言在老班长牺牲那天很明显,所以,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通过交流,大家整理出“笑——收敛了笑容——一丝笑意”这样的神态变化过程。然后我再让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就更深刻了。此时,我趁机引入:“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出示,学生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85   “在老班长牺牲那天的部分,你最感动的是哪里?”学生基本上找的都是老班长临终前说的话,这两段话里都有一个省略号。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及时提醒他们注意:“看看这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把它读好吗?”学生就能发现第一个省略号是老班长因为快要牺牲了,无力说话,所以断断续续。“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就会想到奄奄一息的人无力的话语,会读得缓慢、沉重、微弱。第二个省略号是老班长牺牲了,话音就这样中断了。“是啊,到最后一刻,他惦记的还是党,还是革命,还是战友,他想的还是——(再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学生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老班长一心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这就是上面讲的“一句话”,一句能体现中心的“一句话”,三方面的训练点,最后都落到这一句话上。此时,文章的中心已经不点自破,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最后,让我们轻轻地读好老班长最后说的两段话。”学生齐读。这三次的感情朗读就是“三读”,也就是情感的升华。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感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已经能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对其他句子的感悟已不是难点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明明白白地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朗”起来,这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寓含的道理。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85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着的探索精神。【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一、导语85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 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 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 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他……)(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 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85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学问家也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85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板书设计:        初出日中        小儿甲:近(大如车盖)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创新教案《学弈》教学设计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85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写作,使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回忆导入,读懂题目  1.回忆总结,引导学法。  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文言文二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2.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便于边读边思考;停顿恰当,意思表达才清楚。  (2)再读课文,解决难读的语句。  例如:“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读好停顿,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读好停顿”的方法。另外,“缴”和“为”是多音字,要注意读准在文中的字音。  3.领读课文,提升能力。  老师领读后,学生再齐读、自由读、抽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文言文难读通顺的困难。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①已经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结合注释③知道“通国”的意思是全国。“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长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85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后,先自由练读,再抽读评价,最后齐读,读出情感。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领悟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15《表里的生物》创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85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5课《表里的生物》。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脆、拦”等5个生字。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85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2.思考。(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85   六、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趣表能发声(好奇)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欣赏水平。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感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时的行文思路,深刻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依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教学用具:本课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过程:85 一、复习回顾,引导学习。1.、直接解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请回想一下是哪三个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3.那么。请大家在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比较比较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4.同桌间互相说说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呢?5.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有哪些相同点呢?(预设: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三个事例都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追问,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知写作方法。二、理清层次,点明写法。1.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2.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3.课文课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4.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设计意图:当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时,进一步明白了三个事例的作用后,及时引导他们理出全文的层次,点出全文的写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交给了他们写作方法。三、品味运用,学习写法。1.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85 2.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3.全班交流所写内容,互相评价,强化写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拓展阅读。1.你还读过哪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呢?请讲给同学听听。2.阅读课外读物,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设计意图: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弘扬科学精神。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清课文内容。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巧妙而严谨。3.理解本文想象奇特、生动有趣、立意巧妙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巧妙而严谨。2.理解本文想象奇特、生动有趣、立意巧妙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1.提出问题,初读全篇。教师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学生读完后,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阅读所得,互相交流。以下问题供参考:(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玛琪为什么“讨厌”学校?(3)玛琪和托米对“过去学校”的看法有什么异同?(4)玛琪和托米的个性有什么不同?85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或哪处)内容特别有意思?(6)课文与你以前读过的科幻故事有什么不同?2.课堂活动,引向深读。通过自读、交流,学生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对作者的构思和写法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将阅读引向深人。以下活动可供参考。(1)读一读,比一比。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玛琪和托米的对话,要求尽量绘声绘色,读过读、听、评,进一步深化对文中语言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间的几个插叙段和最后的几个段落。通过朗读与比较来表现玛琪不同的感受、想法,理解玛琪性格的发展过程。(2)找一找,画一画。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全文的“情节道具”(一本纸质书),想一想用它费串始终有什么巧妙之处。还可以让学生我一找课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和关键点(从“非常之书”出发,由书自然引出“学校”和玛琪对“学校”的感受,由“学校”自然引出“教师”,由“教师”自然引出“校园”,由“校园”自然引出玛琪的“想象”,情节设计的妙处,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思维导图、表格框架)理清课文的情节脉络。(3)品一品,议一议。可以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的一些重要段落品读、讨论。海细读1-5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人们极熟悉的读书体验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故意把人们熟悉的纸质书写得很奇待、陌生,刻意表现被人们忽略的读纸质书的感受。这样写能带给读者种独特的疏离感,引发其阅读兴趣,同时迅速切人“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奠定了全文的结构基础。)②细读第10-13段,想想玛琪究竟不喜欢“未来教育”的哪些方面,自己平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还可以与后面的第16--29段对比阅读,分析玛琪的“痛恨”是不是对“未来教育”的全盘否定。(玛琪厌恶的是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和反复出现的挫败感,对它们的厌恶,可能是所有时代学生的共同心理。85 作者这样写,拉近了读者和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真实”的关系。同时,这种写法暴露出教育中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并不因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人思考的线索。第二个问题的分析可参见“问题探究”3.)3.思考内涵,引发碰撞。完成第二阶段的教学后,学生应已经对文章的内涵有相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通读全文,阅读时注意联系现实,思考本文要表达此什么。在学生发表个人难见好,教师述,不要直接出示作者原文,我的那难道况奖行即可以出采作者“创价意图”中的主要,以免限制学生思考),提示学生想想这一观点有没有道理,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观点碰攛,把阅读进一步引向深入。4.拓展阅读,想象写作。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阿西莫夫科幻小说》,进一步感受经典科作品的魅力:也可以沿着“整体把握"提示的思路,推荐学生阅读些科幻小说,如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阿西莫夫的(低能儿收容所)等。老师还可以结合“阅读提示”和本单元的写作专题,布置学生创作科幻故事,来学校或未来学湖文构思相反的“转向写作”,立足当下的教育现实写自己心目中的未来学习方式。8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5 23:45:42 页数:85
价格:¥8 大小:378.77 KB
文章作者:追求真实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