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22-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摘编自《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B.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C.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D.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B.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C.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D.-22-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B.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C.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有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D.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答案】1.D2.C3.B【解析】1.试题分析:D项,“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错,“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不是目的。2.试题分析:C项,“唯一标准”错,原文是“基本依据”;同时“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秦汉时期就提出的。3.试题分析:B项,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强加因果。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强加因果。(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底的书香白荣敏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22-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日“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22-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屏湖的柔媚与诗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B.第⑤段引用朱熹为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写出了朱子在孤绝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C.文章写上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D.朱熹的门人及士子大都对理学有着坚定信念,他们缅怀朱子的功绩,继承朱子的事业,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从未中断。5.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朱熹的形象特点。6.文章写湖底的书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C5.①从容坚定;②身体力行;③倔强执着;④宅心仁厚;⑤奉献自我;⑥学问高深。6.①对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②对朱子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弘扬的欣慰。【解析】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C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错。无中生有。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首先确定答题区域在5、6、7三段,第二,抓住作者评价朱熹的议论性的句子和词语,第三,抓住朱熹的事迹进行概括。相关语句有:“脚步从容,目光坚定”“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把这些语句整合概括要点即可得出答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22-.....................(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了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意见》还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毫无疑问,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当前,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从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材料二-22-“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这种高要求就需要校内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意见》提出,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材料三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学习状态的;二是在教学中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现念;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研学旅行是一门在路上的课堂,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研学旅行内涵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个场所(基地)的选择,根据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工矿企业和名院校、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场所,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枝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让学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的载体。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研络,积极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尽快建立研学旅行基地的准入标准,营运规程和评价体系,发布研学旅行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介绍,使全国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报》)7.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2-A.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B.研学旅行是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来的,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C.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D.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更多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涉及到学生和教师两个力面。8.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当前,许多地区和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敢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材料一阐述了研学旅行活动和一般旅游活动的区别,提倡研学旅行的意义。B.研学旅行应是“研”和“行”的结合。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C.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场所,建设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有利于减少风险,有利于实现活动目标。D.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E.研学旅行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载体的建设与选择上,不但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9.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答案】7.C8.AC9.①从思想认识方面:要认识到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②从课程安排方面: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或者“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③从出发准备方面:学生要审视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教师要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④从选择载体(基地)方面:选择好载体去实现研学旅行的内涵目标。(或者答“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加强互联互通,形成运营体系”(答出三点就给满分。)【解析】7.-22-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圈出文中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学生……研学旅行,这是综合实践育人的必由之路”有误;材料一第二段中原句是“研学旅行作为综合性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文中说的是“有效途径”,不是“必由之路”。8.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B项,“材料二主要阐述如何防止研学旅行中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二不是主要阐述这个问题,主要是阐述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D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因此就要……”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就是研学旅行”和“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以提高研学旅行质量,借助于一定载体去实现”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因果关系。E项,“不但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而且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这两点前后颠倒,也不是递进关系。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是“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研学旅行的运营体系”,这二者之间应是并列关系。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一中,“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材料二中,“‘研学旅行’需要极力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统筹好,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要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应性”;材料三中,“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需……;二是在教学中……;三是教师要有……”。-22-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筛选的依据,如本题,“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哪些”说明不止一点,“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给出筛选的依据;然后分析三则材料,概括大概意思,材料一指出研学旅行的内涵和我国现行教育中实践教育的缺失;材料二是阐述丰富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材料三是阐述实施研学旅行的具体做法。根据这三则材料,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考生可以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征吕布。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表坐谈客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节选自《三国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22-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而男子20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行笄礼时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B.敬称,也叫“尊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例如,对君主称“大王”“陛下”,对去世的皇帝称“太宗”“太祖”等谥号,对官员或尊长称“公”“君”“子”,对平辈或朋友称字、号,对老师称“夫子”“先生”,都是敬称。C.九州,中国中原上古行政区划,对于九州的具体分布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九州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文中的冀州、荆州,都属于这种行政区划。后来九州又有泛指全中国的意思。D.“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这四部史书都是纪传体史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嘉渴望得遇一位能用人、善用人的贤主,曹操渴望得到一位助自己成就伟大功业的贤才。两人相见后,互相欣赏,成就一段佳话。可见,郭嘉、曹操都有识人之才。B.郭嘉的军事才能非同凡响,他能准确地判断形势,扭转战局,例如,征讨吕布时,他面对士兵疲惫主上有退兵之意的不利情势,力劝主上急攻,最后擒住了吕布。C.郭嘉认为曹操不必惧怕孙策乘火打劫。他认为孙策新并江东后,诛杀了江东的英雄豪杰,必遭这些人的手下反扑。孙策最后死于许贡的宾客之手,就印证了郭嘉的判断。D.郭嘉认为袁绍没有决断力,很难成大事。文章提到,袁绍对袁谭、袁尚都喜爱,对继承人的确立迟疑不决,导致后来袁谭、袁尚互相争斗,不能团结御敌,就说明了这一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2)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答案】10.D11.B12.D13.(1)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却不知晓用人的关键。(“效”,效法;“而”,但,却;“机”,关键)-22-(2)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中原行走没有什么不同。(“然”,“但是”;“无异于”,“与……没有什么不同”;“轻”,“轻敌”)【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句中“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为对举句式,由此可排除ABC三项。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谥号”应为“庙号”。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对继承人确立迟疑不决”错,应为“没有确立合适的继承人”。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效”,效法;“而”,但、却;“机”,关键。第二句得分点:“然”,但是;“无异于”,与……没有什么不同;“轻”,轻敌。参考译文: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关键。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救天下大难的局面,成就称霸天下的功业,太难了!”郭嘉在这种情况下就离开了袁绍。太祖(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死后,没有可以同我商议大事的人。汝南、颍川确实有很多奇谋之士,有谁可以来接替他这个位置呢?”荀彧推荐了郭嘉。太祖召见郭嘉,纵论天下大事。太祖说:“使我成就天下伟大功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太祖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22-太祖征战吕布。当时太祖的士兵疲倦不堪,太祖想率领军队退还,郭嘉劝说太祖对吕布发起急攻,于是活捉了吕布。孙策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作战,准备渡江向北袭击许昌。太祖的部下听了都害怕,郭嘉判断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些能够得到别人死心效力的人。但是孙策轻敌而无戒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与单身在中原行走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埋伏的刺客一跃而起,一个人就可以与孙策匹敌了。依我看来,他必定死在匹夫的手里。”孙策兵临长江,尚未北渡,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杀死。郭嘉随从太祖打败袁绍,袁绍死后,又跟从太祖在黎阳讨伐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连续作战,多次取胜。太祖的各部将想乘着胜利追击,郭嘉说:“袁绍爱这两个儿子,没有确立合适的继承人。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他们必定内讧,不久就会分崩离析。急攻,他们就会相互支持;缓攻,他们随后会生出争权夺利的心。不如南往荆州装做征讨刘表,来静静等待他的变化;变故发生后再进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太祖:“好。”于是往南征伐。军队到达西平的时候,袁谭、袁尚之间果然相争冀州。太祖将要征讨袁尚和拥有三个郡的乌丸(少数民族国家),各部下大多都担心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昌来讨伐太祖,郭嘉说:“刘表,不过是个坐着空谈的人罢了。他自己明白自己的才能不能充分地驾驭刘备,如果重用他,就担心不能控制住他;如果不重用他,就担心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即便您带全部兵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后来,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在巴丘时,军中遇到病疫,又烧掉了船只,太祖叹息地说:“如果郭奉孝还在,不会让我弄到如此地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小题。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14.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22-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E.“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15.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AE15.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错,“疏雨洗天清”虽然写了疏雨过后,天空明净如洗,但由后文“秋声”“飘零”“梦断”等词和注释中给出来的背景来看,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沉郁伤感的。E项,“谁念客身轻似叶”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因为后面没有回答,且问句中已经给出了答案。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作者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便须携酒访新亭”,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词人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作者用典抒情。“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废墟一片,长满了青青野草。作者运用典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22-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下阕既有景物又有典故,前两句写哀景抒哀情,后三句主要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岁寒(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舍生而取义者也(4).入则无法家拂士(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小大之狱(7).虽不能察(8).必以情(9).燕、赵、韩、魏闻之(10).皆朝于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比如第一句中,“艰难困苦的环境”,第二句中“中心论点”,第三句中“内外两个方面”,第四句中“取信于民”,第五句中“最后收到了效果”,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柏”“凋”“拂”“察”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①自古以来,有志之士即使是在求田问舍的隐居生活中,也会以积极奋进之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2-②张仃所作的焦墨(画),立足写实性的山水风光。他挑战黑墨运用的极限,使其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中国画坛带来空谷足音,振奋人心。③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④当前,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由于微信红包单笔金额小,并且还可以借着礼尚往来等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所以容易引发一些“微腐败”现象的发生。⑤脱贫成果必须真实,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⑥据台湾媒体报道,“国科会副主委”谢清志涉及南科减振弊案,遭检方判刑15年。国民党痛批民进党:一路贪腐,官位越高贪得越多,真是让人叹为观止!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求田问舍:指只知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志向。此处望文生义;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礼尚往来: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繁文缛节:繁琐的、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也指繁琐多余的事项或手续;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B.特朗普惊叹故宫建筑群的蔚为壮观,不时兴趣盎然地驻足凝望,仔细品味着朱墙黄瓦、雕梁画栋,更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深表赞叹。C.浙江出台的《2022年高考招生录取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D.湖南省苗族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省际牛王争霸赛”,84头“牛魔王”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斗牛民俗大餐,吸引了周边近万名群众前来观战。【答案】B-2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偷换主语,“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这句话的主语是“翁偶红先生”,“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这句话的主语应是《桃花村》这部作品,句子偷换主语。C项,“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句式杂糅,选项把“遵循……原则”和“以……为原则”两句杂糅到一起。D项,“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斗牛民俗大餐”搭配不当,“上演”与“大餐”不搭配。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婉曲表达,这一类表现手法,着眼于婉转曲折的表达技巧。诗,“忌直贵曲”。曲,也就是巧,“巧即曲之谓也。”_______,但又不单是个技巧问题,_______。诗是心灵的歌,情感的艺术品,它是诗人心态的写照。诗人的心态是千变万化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下,心态显然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个性、气质、艺术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_______。这大概就是婉曲表达的现实基础吧。【答案】(1).①这是个技巧问题(2).②也是诗人心曲的折光(3).③其心态更是变幻莫测的【解析】-22-试题分析:“但”是对前文的转折和否定,“不单是”是递进或对前文作补充,所以可由“但又不单是个技巧问题”推出①空必填“是个技巧问题”,而句子缺主语,结合前几句可添加主语“婉曲表达”、“曲”或代词“这”“它”。②空必然有与“不单是”呼应的关联词,诸如“也是”“还是”等等,而①空至②空这三个分句明显是过渡句,所以根据下一句的中心“它是诗人心态的写照”可推出②空应是相似的意思。③空所在句群是总分式,中心是“诗人的心态是千变万化的”,“再加上”显然是对第一层中“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下”这些条件的递进式补充,所以第③空也应与与之对应的句子(即结果)“心态显然是各不相同的”形成递进,以便有力地证明本句群中心观点“诗人的心态是千变万化的”。由此可知第③空可填“其心态更是变幻莫测的”。阅读下面材料,概括相应信息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传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选自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20.“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请概括朱自清这样说的原因。21.文中《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20.中学生读诗歌选本,可鸟瞰各家各派;诗歌选本是按一般品味选的,最适合中学生;入选的诗作多是名家名代,是公认的好诗(或有代表性);学生借助注释可以吟味欣赏,陶冶性情。21.都是一般选本,属于启蒙读物;都自古至今普遍流行;不属于古代典籍;都适合中学生阅读。【解析】20.试题分析:“-22-读诗家专集不如读诗歌选本”这句话表明朱自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诗家专集不如诗歌选本更适合。考生解答本题时就需要通读所给选文,找出作者所说的“诗歌选本”的优胜之处,分条列出。如:“读选本……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中学生读的选本是“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等。点睛:这是一道文意概括题目,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答题时要仔细审题,按题干要求找准区位,注意筛选出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关键信息,然后归纳整理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分条作答,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21.试题分析:文中直接提到《古文观止》的内容并不多,只有一句“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由这个句子本身,可得出《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是启蒙读物;再结合上下文和我们掌握的文学常识来归纳,就会知道,《唐诗三百首》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特点,也正是《古文观止》所具备的,如“一般的选本”“很著名,流行最广”“并不成为古典”等。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材料一:《船》:“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行驶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材料二:单调的攀登动作会让人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苏霍姆林斯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把生命放在征途上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22-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解析】-22-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可以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是相同、相反或互补;然后再分析两则材料的共性、关键词。第一则材料,“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完整的龙骨”可以指力气、力量、能力,“避风的港湾”指停滞不前、原地休息、安于现状等;“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行驶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征途”指“远行的途程,出征之路途”,“道路的宽窄、长短”,指的是生命是否有质量,生命是否厚重,生命是否有意义,生命是否有价值;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要保有进取之心,“让行驶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用奋斗、拼搏、进取拓宽生命的宽度;。第二则材料,“单调的攀登动作会让人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这一句的重点在后半句,通往成功的路途是枯燥无味的,但只要坚持下去,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就会一步一步接近目标;要想获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必须坚持不懈,必须耐得住一路的枯燥。考生可以从其中一则材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参考立意:把生命放在征途上人生要在不断进取中前进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生命的辉煌在于不断进取人生,需要进取开拓进取,走向成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生命短暂,宽度无限用行动拓展生命的宽度拓宽生命此生无憾-22-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应分析两则材料的内涵,把握关键句,如“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行驶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理解“征途”“行驶”“道路的宽窄、长短”“顶峰”的内涵,然后围绕“进取”“追求”“坚持”“持之以恒”等进行立意即可。-22-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化学12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物理12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英语12月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7:40
页数:22
价格:¥3
大小:170.6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