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稳派教育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摸底考试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稳派理科新课改2022年5月高二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推诿芦苇虚与委蛇唯唯诺诺B.削面骁勇哓哓不休乱世枭雄C.牛虻懵懂睡眼矇眬坑蒙拐骗D.荷载和面一丘之貉涸辙之鲋【答案】B.【解析】A项加点“虚与委蛇”中“委”念wēi,其它念wěi;B项全念xiāo;C项分别念méng/měng/méng/mēng;D项分别念hè/huó/hé/hé.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讥诮越雷池矫糅造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舂米接茬儿励行节约失之东隅,收之桑隅C.悖时挑大梁明火执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D.告磬笑眯眯兵荒马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答案】C.【解析】A项应为“矫揉造作”;B项应为“厉行节约”“收之桑榆”;D项应为“告罄”。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边城》中翠翠的原形是谁?有一种说法是崂山少女。沈从文见到这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少女后,觉得正在构思中的翠翠形象突然鲜活起来,他还激动地写信告知妻子这件事。B.地震灾害发生后,各地救灾物资陆续运抵灾区,民政部门迅速组织力量将食品和帐篷、棉衣、棉被等御寒物资发送灾民,这种马后炮的行为有力地缓解了灾区的实际困难。C.爱心人士心中装着他人,为人作嫁,愿意以自己的善心和善行来减轻他人的痛苦,用自己的努力唤醒社会的良知,他们的奉献既是继承,也是文明重建过程中的新的自觉。D.先生学识渊博,在中西文化研究方面造诣极深,在比较文学领域有着崇高的声誉,性情又温厚,为人谦和,提携后进时不遗余力,品行方面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正人君子。【答案】D【解析】A项应为“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B项“马后炮”,比喻事后才采取措施,但已无济于事。C项“为人作嫁”,比喻空为别人辛苦忙碌。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梁林故居”被拆引发热议,名人故居为什么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认为,原因是公众缺乏对故居价值的认识,以及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够造成的。B.网络中部分网民痛骂自己憎恨的人事,像电脑游戏中纵横天下、铲除不平的侠义之士,自己觉得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就不顾忌现实生活中应遵循的原则。C.汉剧是古老的,陈伯华却勇于创新。在演出汉剧传统戏《秦香莲》时,习惯演贵族宫闱戏的她一改华丽、典雅的唱腔,清新质朴,贴近生活,令人耳目一新。D.本轮物价上涨之所以格外牵动百姓的心,主要是这一轮物价上涨中,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的70%以上。老百姓对食品涨价感受最直接,反应最强烈。【答案】B10【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项成分残缺,在“清新质朴”前加上“唱腔”;D数词使用表述不当,去掉“以上”。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散文文体有“序”“记”“传”“说”“辞”“赋”“表”等。其中“序”又有“诗序”,如《琵琶行》的诗前小序,“宴集序”如《兰亭集序》,“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B.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小说大师,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堡》《审判》和短篇小说《变形记》《饥饿艺术家》《骑桶者》等。C.《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节中,孙权嘲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诸葛亮陈述刘备仁义、刘琮孱弱、蜀汉力量单薄等原因之后,引汉高祖任用韩信转败为胜的例子,标举了自己的重要性。D.堂·吉诃德迷恋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行侠途中,发生很多滑稽可笑的事情,但是堂·吉诃德同情弱者、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可笑“令人含泪”。【答案】C【解析】嘲笑诸葛亮的是“张昭”,不是“孙权”。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山水之乐与古代旅游文化熊元斌 柴海燕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在古代跻身主流文化行列,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也是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山水画论代表作《林泉高致》生动阐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因此,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一种姿态,即不时表露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归隐田野,留连于佳山秀水之间,过自由闲适的生活。古代“士”的旅游,与现代的大众旅游迥异。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刻意与“众人”保持距离,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躲避城市的喧嚣嘈杂,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愉悦。山水不仅是旅游观赏的对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园。它的意蕴虽以道家的自然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观。儒家有托物言志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历览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用自然景观的特性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借以言志。随着士大夫游览山水之风的兴盛,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如松柏、莲花、“四君子”等,相继成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因此,游览山水又称“仁智之乐”,被认为是继承了圣贤之心。历代大儒往往酷爱旅游,朱熹“每经行处,闻有佳山水,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携樽酒,一古银杯,大几容半升,时引一杯,登览竟日,未尝厌倦”。明代王守仁常说自己“生平山水是课程”。放意林泉、流连山水的旅游文化,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山水画、盆景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观,即反对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朴拙自然之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10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士”的超越性体现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上。诚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妆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因为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当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永远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2月10日)6.下面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旅游文化的形成和价值的提升,得力于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游赏对象是道家的自然山水,寄托的情感则是儒家的比德观,与一般的游山玩水不同。B.古代旅游文化的目标是得“山水之乐”,这种山水之乐是与功名的束缚、仕途的险恶和城市的喧嚣对立的,追求的是自由闲适的生活情态,并彰显清高的品格。C.古代旅游文化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借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来达到刻意与普通人保持距离的目的,因此成为标举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D.古代旅游文化看泉石,听猿鹤,赏烟霞,品酒馔,这些游赏形式根本不重要,只是以游赏对象的特性来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重要的是是移情于景,借物谴兴。【答案】B【解析】A中“游赏对象是道家的自然山水,寄托的情感则是儒家的比德观”不妥。C中“借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来达到刻意与普通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行为与目的颠倒。D中“游赏形式根本不重要”绝对。7.下面对“山水诗”“山水画”“盆景”“私家园林”的价值意义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们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财富,是中国士人的传统审美观的体现,追求自然朴拙之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中国古代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B.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所有“诗”“画”在文化意义上是相通的。不管是“诗”还是“画”,都有山水的意境。C.“盆景”是一种微缩景观,但是景观中表现出来的情趣使士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完成旅游,它的产生体现出古代旅游文化追求微观享受的精神。D.私人园林虽然是人工的,但是宛然“天开”,园林建设师法自然山水,反对“人工斧凿”,追求自然趣味,是士人们除了庙堂之外的另一类精神家园。【答案】A【解析】B中原文话题是“山水诗”“山水画”。C“古代旅游文化追求微观享受的精神”有误。D原文没有说到“庙堂”是士人的精神家园。8.下面对“‘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游山玩水的风气兴盛起来,松柏、莲花、“四君子”同时成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B.“游山玩水”又叫“仁智之乐”,是对圣贤之心的继承,甚至被看作一种“课程”,与“入世”者要崇尚自身道德修养的理想追求是一致的。C.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的距离,多有妆点风雅的一面,表现出“入世”“出世”的矛盾,但是山水之乐作为精神寄托却有着完善人格的意义。D.士人的山水之乐是理想化的追求,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虽然如此,除了仕途疲倦和官场失意时做精神寄托外,它对士人的鞭策作用很重要。10【答案】A【解析】“同时”应为“相继”。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阅报(清)张之洞李翰称《通典》之善曰:“不出户,知天下;罕更事,知世变;未从政,达民情。”斯言也,殆为今日中西各报言之也,吾更益以二语曰:寡交游,得切磋。外国报馆林立,一国多至万馀家。有官报,有民报。官报宣国是,民报达民情。凡国政之得失、各国之交涉、工艺商务之盛衰、军械战船之多少、学术之新理新法,皆具焉。是以一国之内如一家,五洲之人如面语。中国自林文忠公督广时,始求得外国新闻纸而读之,遂知洋情,以后更无有继之者。上海报馆自同治中有之,特所载多市井猥屑之事,于洋报采摭甚略,亦无要语。上海道月有译出西国近事,呈于总署及南北洋大臣,然皆两月以前之事,触时忌者辄削之不书,故有与无等。乙未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虽论说纯驳不一,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涤怀安之酖毒,破扪龠之瞽论。于是一孔之士、山泽之农,始知有神州;筐箧之吏、烟雾之儒,始知有时局:不可谓非有志四方之男子学问之一助也。方今外侮日亟,事变日多,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然而各国洋报早已播诸五洲,不惟中国之政事也,并东西洋各国之爱恶攻取、深谋诡计,一一宣之简牍,互相攻发,互相驳辨,无从深匿,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此亦天下之至便也。然而吾谓报之益于人国者,博闻次也,知病上也。昔齐桓公不自知其有疾而死,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大抵一国之利害安危,本国之人蔽于习俗,必不能尽知之,即知之亦不敢尽言之,惟出之邻国,又出之至强之国,故昌言而无忌。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近人阅洋报者,见其诋訾中国不留馀地,比之醉人,比之朽物,议分裂,议争先,类无不怫然怒者,吾谓此何足怒耶?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古云士有诤友,今虽云国有诤邻,不亦可乎?(节选自《张文襄公选集·劝学篇》)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罕更事,知世变更:经历B.于洋报采摭甚略摭:选取C.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宣言:发表文告D.俾我得以兼听而豫防之俾:使【答案】C.【解析】宣言:公开表达。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表明“阅报”的益处的一组是(3分)①要可以扩见闻、长志气②互相攻发,互相驳辨③军国大计、执政慎密,不敢宣言④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⑤类无不拂然怒者⑥国有诤邻,不亦可乎A.①②④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⑥【答案】D【解析】②指的各国报纸内容;③指的是当时舆论形势;⑤指的是阅报者的狭隘的情绪。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0.本文主要论述了阅报对于扩张见闻、伸张志气、增长学问、促进新风、革除陋习、强盛国家的益处,是作者维新除弊思想的具体体现。B.作者在文中比较了同治年间中西报纸的不同,批评上海报纸登载本地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差,肯定了乙未年后各地翻译外国报纸文章的举动。C.文章运用了正反结合论证的方法,以齐桓公不闻病而死,秦不闻过而亡的历史事实和人需要诤友的古语,论证国需要诤邻的道理,以史鉴今,说服力强。D.作者认为“方今之世”阅报的主要作用是知道自身的弊端、不足,这种不足国人或是不能全知,或是知而不敢言,从理论高度分析阅报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B项应为批评登载外埠消息、摘译外报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吾更益以二语曰:寡交游,得切磋。(2)我国君臣上下果能览之而动心,怵之而改作,非中国之福哉?(3)勤攻吾阙者,诸葛之所求;讳疾灭身者,周子之所痛。【答案】(1)我又拿两句话添上:(即使)交往少,也能够(借此)相互研讨。(得分点:“益”,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2)我国的君臣上下果真能看了它从而心惊动,对此感到震惊,从而加以改变并采取行动,(难道)不是中国的福分吗?(得分点:“果”、“作”,句意通顺各1分。)(3)不断地指责我们过失的人,是诸葛所渴求的;讳疾忌医因而灭身的人,是周子所痛恨的。(得分点:“阙”,判断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矣。——选自清方苞《通弊》【答案】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临江仙送光州①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①光州,现河南潢川,南宋时边防重镇。②青冥,青色的天空,此处代指朝廷。(1)词中“武陵”“江上”“边城”等地点的变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层次变化?请简要说明。【答案】“武陵”曾相见、相聚,是快乐的;(1分)“江上”分别,是忧伤的;(1分)“边城”是曾使君将赴任之地,既有不舍,又有对使君立身苦寒边境、慷慨报国的赞许和敬仰。(2分)(2)词下片用什么方法描画了曾使君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侧面描写。用苦寒的边塞环境、日暮的孤苦氛围,反衬使君热爱边塞的豪兴;用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的战地氛围烘托使君的斗志。(2分)正面描写。用横槊看诗的行动描写表现使君的文才武功;用“只愁”“不应”的心理描写表现使君担心诏书召回,不畏边境苦寒的胆气豪情。(2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分别举一例即可)10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过秦论》)(4)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菩萨蛮》)(5),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7)鹤汀凫渚,。(王勃《滕王阁序》)(8),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陈利兵而谁何;(4)游人只合江南老;(5)霓为衣兮风为马;(6)一一风荷举;(7)穷岛屿之萦回;(8)休说鲈鱼堪脍。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林庚:喧嚣时代的引退者徐百柯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张鸣说。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在那只花蝴蝶的相伴下,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说。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10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在北京大学的一间课堂上,曾有一名中年教师将手中的书掷在桌上,抬起头,眼睛望着屋顶,慢慢地说:“想当年,林庚先生,衣服整洁,风度翩翩地站在讲台上,那时候……”讲到这里,他有些陶醉,教室一片静默。接着,他又一低头,发出一声叹息。1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A.文章首段写到林庚先生默默地去世,写到他早年的盛名,用对比的方法制造悬念,引出下文,为全文营造了静穆的氛围。B.本文通过选取林庚先生的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位洒脱、严谨、认真、纯净、淡泊的学者形象,多用细节描画方法来传神。C.文中多次引用著名学者对林庚先生的评价,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品格,这种正面描写方法突出了亲历感、真实性。D.作者刻画林庚先生重在写出人物的神采,这种神采是学者的认真和知识分子的傲骨,林庚先生的“高洁”指的是蔑视权贵。E.文章最后一段文字通过描写北大教师的叹息表达了对林庚先生的怀念,作者选用这则材料含蓄地表达了对喧嚣时代的反思。【答案】CD【解析】C项通过他人的言论介绍林先生是“侧面描写”;D项林先生的“高洁”不仅仅是蔑视权贵,还有淡泊宁静,不屈就世俗喧嚣。17.文中多次写到林庚先生的服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写服饰是为了从侧面写出人物的个性、品行。(1)表现林庚先生的飘逸、洒脱的学者风度。(2)折射出林庚先生严谨、认真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行。(要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回答,又要从外在风度到内在精神作概括)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1)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答案】“静默”是无言的,无言之中运用想象,而感知拟人化的“召唤”,虚实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林庚先生课堂教学的魅力。含蕴丰富,韵味悠长。(扣“拟人”“想象”答)(2)想当年,林庚先生,衣服整洁,风度翩翩地站在讲台上,那时候……。【答案】句式整散结合,以整为主,整齐匀称又错落有致,自成韵律,表达对林庚先生的怀念之情。“想当年”和“那时候”反复,展现一种斯人已逝,后继何人的低回复杂的情绪。(扣“句式”“反复”答)19.试结合全文内容,从林庚先生“遗忘自己”和“被遗忘”的角度探讨文题“10喧嚣时代的引退者”的含义。(8分)【答案】林庚先生“遗忘自己”是指早年名噪清华,但是他沉潜学问,淡泊名利;认真做人,品行高洁;晚年安居,保持童心,他遗忘的是自己的浮名,保持的是自己的本真;(3分)林庚先生“被遗忘”是指很多人已经不记得他,很多学生也不认识他,公众的视野中充斥的是“名誉”“功利”,校园已不再有学术和品质的宁静。(3分)“喧嚣时代的引退者”这个题目是对林庚先生的称扬,也是对浮躁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一种严谨、认真、淳朴、高洁精神的呼唤。(2分)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2分,共3小题)20.下面是一段访谈文字的片段,请拟写出提问的句子。要求:①从某种社会现象引入,并找准提问的切入点;②连贯,准确,简明,得体。(4分)记者:?冯骥才:一百多年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共有两次。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站在时代前沿,选择介绍的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都是很系统的。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接受文化的主体不同,这次是普通民众,外来文化的内容有变化,其中坚力量是西方流行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在西方已经非常成熟了,加之它知道接受者的心理,擅长市场运作(包括媒体炒作),所以从超市到肯德基、麦当劳,从NBA到好莱坞,迅速占领了我们的文化市场。这种文化跟整个年轻人的喜好、审美融为一体,中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文明受到伤害。我们不可能拒绝商业文化,但对它的负作用要有充分认识。【答案示例】现在不少孩子是吃肯德基、麦当劳,看NBA、好莱坞长大的一代,对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人们表示担忧。请问,您怎么评价这种现状?21.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变化”体现出他们性格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演变过程。请依照下面例句按要求仿写两个句子。要求:①要写出情景和变化;②句式相近,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4分)例句:谨慎隐忍的林冲在得知陆谦等人的阴谋后血脉贲张,手刃仇敌,变得英勇果断。(1)。(2)。【答案示例】(1)勤劳刚强的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仍不被允许祭祀后神情呆滞、精神恍惚,变得木讷迟钝。(2)纯真善良的娜塔莎在受到阿那托尔的诱惑后沉迷其中,不能自已,变得倔强固执。22.仔细欣赏下面卡通漫画人物孙悟空和变形金刚擎天柱,请从漫画人物刻画的角度指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说明。(4分)要求:①表达准确、简明。②每空不超过30字。(1)共同点:。10(2)不同点:。【答案示例】共同点:夸张变形,突出特征,前者突出聪明可爱,后者突出刚猛有力。不同点:前者运用京剧脸谱等中国元素,后者贯穿机械组合的工业化理念。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请以“蓦然”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解题】审题:“蓦然”是一种情态,是由于某种原因(外在的、内在的)“突然”产生情思,领悟生活,或采取某种行动。它的开放性在于立意自定、选材面广、文体不限;它的限制性在于要相对完整的写出“蓦然”前后的事件或心态的因果关系,而且,前因的积累最好能写到“蓦然”一经点拨,顿然醒觉的状态。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立意:立意自由,但是仍有厚薄之分。立意可重情,也可重理,关键是要写出对生活的真切的、个人化的感受。“情”重在“真”,“理”重在“切”,即切合个人生活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矫情,也不故作深沉;自然真切,有生命的印迹最好。文体:可以写记叙类、抒情类文章,也可以写论说类文章。写论说类最好能紧扣“蓦然”立意,即“蓦然”之中包蕴着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情况下“蓦然”才会发生,他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评分标准参照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参考译文】李翰称扬《通典》的好处说:“不出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经历的事不多却可以懂得世事变更的道理;没有从政,却可以通晓民情。”这些话,大概是替今天中国和西方的报纸作的宣传吧,我又用两句话添上就是:即使交往的人不多,但是能够借助它们交流研讨。外国报馆很多,一个国家多的可以到一万多家。有官报,有民报。官报宣扬国家大事,民报表达百姓情怀。大凡国家政治的得失、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工艺商务的盛衰、军械战船的多少、学术上的新的道理方法,都具备了。因此一国之内就像一家一样,五洲的人好像当面交谈一样。中国从林文忠公督查广州时,才寻到外国的新闻报纸读它们,才知道西方的事务,以后就没有接着这样做的人。上海的报馆在同治年间才有,只是所登载的多是市井中的低俗琐屑的事情,对于西方报纸选取登载的很简略,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实。上海道每个月译出西方国家最近发生的事,呈送给总署以及南北洋大臣,然而都已经是两个月以前的事了,新闻中触犯朝廷忌讳的就删除不登载,所以有和没有几乎一样。乙未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建开设报馆,广泛地翻译西方报纸新闻,加上广泛的评议,这种风气从上海开始,流布推衍到各省,内政、外交、学术的内容都有了。虽然评述论说的内容纯净驳杂不一,重要的是可以凭借这个扩大见闻,增长志气,清除苟且安定的鸩酒之毒,破除闭关锁国的盲人之论。在这个时候见识狭隘的士人,生活山泽中的农夫,才知道有神州在;迂腐的官吏,颟顸的儒生,才知道有时局:不可以说这不是有志于天下四方的男子们学问的一种帮助啊!10当今外强欺侮一天天急迫,国事变故一天天多起来,军政和国政的大的谋略,实施政务的谨慎隐密的地方,不能公开宣扬,可是各国的报纸早已把这些传播到五洲,不只是中国的政事,连同东洋和西洋各国的喜好厌恶谋求攻占、隐秘的谋略奸诡的计谋,一件件在报纸上公开出来,各报之间互相攻击揭露,互相辩驳,致使政事秘密无从潜匿深藏,也使我们能够兼听多方从而预防他们,这也是天下最方便的地方啊。但是我认为报纸对于国人有益的地方,增广见闻倒在其次,知道自身的弊病、不足是主要的。当初齐桓公自己不懂得自己有病而死,秦国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而灭亡。大概一个国家的利害安危,本国人被平时的积习所蒙蔽,一定不能全都知道,就是知道也不敢全部说出来,只有出自于邻国,又出自于很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们公开大肆说出,没有顾忌。我们国家的君臣上下果真能够看了它们而心惊动起来,畏惧它们从而改变、行动起来,这难道不是中国的福气吗?当前国人看到西方报纸,见它们诋毁辱骂中国不留余地,将中国人比作醉汉,比作朽物,评议分裂,评论争先,一概地没有不勃然大怒的,我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怒的呢?不断地指责我们的过失的人,是诸葛所渴望的;因为讳疾忌医而自身灭亡的,是周子所痛恨的。古人说,士当有诤谏的正直的友人,今天即使说国有诤谏的邻邦,不也可以吗?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10:39 页数:10
价格:¥3 大小:628.5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